父母如何搞定愛耍賴皮的孩子 如何“見招拆招”
子耍賴皮不聽話是再常見不過的事,父母的一些招數往往并不奏效,在一些孩子容易耍賴皮的關鍵時刻,父母們該怎么正確應對?
父母該應對愛耍賴皮孩子的方法
1.不愿意去幼兒園或學校時
不要說:“不去上學怎么行,快點走!”可以說:“如果你今天不去的話,某某小朋友就不能和你一起玩了,他會失望的。” 一味地催促孩子要動作快,孩子往往因逆反心理作祟,覺得上學是父母強迫他去做的事,導致適得其反。在這種情況下,要轉換角度,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比如,告訴他去幼兒園可以和小朋友玩,可以去做很開心的事情,孩子會更有積極性。當然,父母這樣說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的生活,確保孩子沒有其他客觀原因不去學校而只是在耍賴。
2.弄亂房間時
不要說:“看你弄得這么亂,趕快收拾好!”可以說:“寶貝,十分鐘內把房間收拾好,媽媽給你讀故事或者我們下樓去玩。” 孩子時不時地弄亂房間,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父母一著急,容易對孩子發號施令:你必須馬上收拾好房間!孩子聽后覺得父母干涉自己太多,反而會表現出厭煩情緒,或者不理睬。父母除了轉變說話口氣,還可以帶孩子到別的小朋友家里做客,看看他們的房間,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整理。
3.早晨睡懶覺時
不要說:“快起床!要遲到了。”可以說:“寶貝,早上好,已經7點了,想想現在你該去做什么了?” 如何讓孩子準時起床需要一定的技巧。有的家長會大喊或去掀被子,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會嚴重干擾孩子睡眠,不利于身心健康。可以教孩子自己設置鬧鐘,當然叫醒音樂要輕柔,讓他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時間。聰明的家長在叫醒時,不會硬生生地告訴他“遲到”這個結果,而要引導他,給予目標,孩子知道起來之后要做什么,培養他獨立管理時間的能力。還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告訴孩子,明天早晨媽媽會及時叫醒他,讓孩子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4.孩子不肯獨立完成作業時
要說:“你怎么這么懶?自己多動動腦筋!”可以說:“這是你的作業,我相信你會有辦法的!” 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他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明確規定一個學習制度,并給他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遠離電視。孩子寫作業時,不要在他身邊轉個不停,這會助長他的依賴心理。孩子拿不定主意時,可適當給予指導,然后走開或坐到一邊。有的家長以孩子完成作業的速度為標準,有的家長以完成作業的正確率為標準,事實上,正確的方法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為標準,讓孩子在做作業中增長能力。
5.孩子不愿幫忙做家務時
不要說:“快幫媽媽把桌子擦干凈……快幫媽媽把筷子擺好……快把地掃一掃……”可以說:“寶貝把碗筷擺好,我們馬上開飯啦!”“寶貝,媽媽累了,你來掃地,我擦桌子怎么樣?” 要孩子幫忙做家務的真正目的是培養獨立性格。多表揚,多鼓勵,孩子更樂于做家務。
孩子耍賴皮如何“見招拆招”
寶寶耍賴“伎倆”一:“坐山觀虎斗”,借機滿足“欲望”
5歲的陽陽是個特別機靈的小男孩,平時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他總是反應最快,也是最調皮的一個。回到家,陽陽更是集眾多寵愛于一身,六個大人圍著他一個人轉。漸漸的,聰明的陽陽發現,自己的任何要求總能被滿足,即便偶爾爸爸媽媽會拒絕,在爺爺奶奶那里也能得到滿足。
于是,他漸漸把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當成自己的“靠山”。犯錯誤了,他不等媽媽開口責備,先給爺爺打電話,因為他知道,只要爺爺一來電話,媽媽就 不好意思說什么了;在幼兒園惹禍了,爸爸生氣了教訓他,他便在周末時向奶奶告狀,奶奶聽后,自然會生氣地質問兒子為什么嚇唬孩子;想要新玩具時,就分別告 訴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看他們誰買的最漂亮……就這樣,六個大人被一個孩子耍得“團團轉”,甚至有時還爭吵不休。
分析:其實,孩子并不是要故意引起家長之間的矛盾,他只是在鉆空子。正是因為家庭成員之間沒有良好有效的溝通,教育方法不一致,才導致孩子出現這種情況。
支招:作為家長,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保持一致。父母們應該多個心眼兒,提前和老人做好溝通工作。這樣,當孩子因為爸爸媽媽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而跑去哀求老人時,會發現無濟于事。
此外,父母還可以學會與寶寶進行“協商”性溝通。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平等、民主、充滿親情和理解的家庭環境能使寶寶心情愉悅、性格開朗。遇事多和寶寶商量,使他從小學會用語言和協商的方式 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寶寶克服暴躁的情緒,減少哭鬧、耍賴的行為。也可以考慮與寶寶一起制定規則:任何家庭成員發脾氣都得不到獎勵,并會失去某一次機會,如 看喜歡的電視、吃好吃的食物等。
寶寶耍賴“伎倆”二:打感情牌拖延時間玩游戲
5歲的小博最喜歡玩的游戲是“憤怒的小鳥”,每天從幼兒園回來,顧不得洗手和換衣服,先要把ipad打開。聽著小鳥飛行時詭異的聲音和小豬呵呵 的傻笑聲,小博常常玩得“廢寢忘食”。媽媽擔心長期這樣下去,小博會沉迷于游戲中,而且影響視力,便多次規定他每次玩游戲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
可是每次,小博都是露出一副可憐兮兮的面容一拖再拖,他甚至會說:“我上了一天幼兒園,每天就只能趁回家時玩一會兒游戲,你就讓我多玩會兒吧!”每當這時,媽媽便心軟了。
一個周末,小博實在玩了太長時間游戲,眼睛酸疼,而且不停地流淚。媽媽終于發脾氣了,一氣之下把ipad沒收了。本以為這樣可以讓兒子戒掉玩游 戲的毛病,沒想到小博竟然給姥姥打電話“告狀”,然后得意洋洋地對媽媽說:“姥姥說了,您再不把ipad還給我,她就去給我買個新的!”
分析:成人都容易對電腦游戲上癮,更何況孩子。如果寶寶對游戲比較上癮,家長不要動怒,因為越是強行不讓孩子玩游戲,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越強,甚至會影響親子關系。
支招:家長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游戲才能,比如這樣說:“媽媽真沒想到,你玩游戲這么厲害啊!我和爸爸學了好久都沒學會呢!”這時,孩子聽了媽媽的表揚,肯定會非常興奮。媽媽繼續說:“寶寶玩游戲能過這么多關,肯定特別嚴格遵守游戲規則。
媽媽相信你,不管是在游戲中,還是游戲外,都能做到遵守規定。小朋友每天玩游戲的時間也是有規定的,時間久了眼睛就會難受,腦子反應也會慢,過關會越來越困難。現在,我們就把電腦關上,歇歇眼睛吧!”當寶寶乖乖關上電腦時,媽媽還可以趁熱打鐵,給他講些規則的重要性。
父母還可以亮出自己的底線。與其給孩子一顆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們的央求,而再給第二塊糖果,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可以吃兩顆糖果”; 與其告訴孩子該關電視睡覺,之后因經不住他“再多看5分鐘”的軟磨硬泡而妥協,還不如一開始就聲明“你還可以多看10分鐘”。妥協讓步無異于獎勵孩子依靠 糾纏不休而達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應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線。
寶寶耍賴“伎倆”三:故意破壞玩具,企圖買新玩具
“媽媽,我的玩具熊的小裙子破了,修不好了,您再給我買個新的吧!”4歲的萌萌對媽媽說。然而,媽媽接過玩具卻發現,小裙子上的確是有條縫,可是破裂處很整齊,更像是用剪子剪的。“是不是你故意剪壞的?然后還騙我?”媽媽質問道。“沒有,它自己裂的,您愛信不信!”萌萌撅著小嘴,氣鼓鼓地轉身跑回了房間。
萌萌媽媽說,女兒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之前,她還故意弄臟過鞋子、剪壞過衣服,然后讓媽媽給她買新的。“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的。即便我當面戳穿她,她也毫不在乎。她覺得,反正已經壞了,你就得給我買新的。”萌萌媽媽無奈地說。
分析:面對孩子的破壞行為,家長首先不要急于下定論:他就是故意的!其實,有可能是好奇心使然,孩子想看看玩具的內部構造是什么,或者想自己給娃娃換件衣服。孩子之所以破壞一樣東西,是因為他實在對它太感興趣了,迫切地想要研究一下。
支招: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讓孩子意識到破壞玩具的后果——有些玩具可能徹底壞了,再也修不好了,即便我給你買了新的,也不會和這件一模一樣了。這樣,孩子在想要動手破壞之前,就會仔細想一想,如果我不小心把它弄壞了,就再也沒法玩了。
其次,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不可能在一周內給你買同樣的玩具,我們干脆動手把它修好吧!這樣一方面能夠教會孩子珍惜,還可以鍛煉他的動手能力,增進親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