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怎樣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bsp; 其實,社交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有的人可能性格外向,善于交際;而有的人則天生訥口少言,不善交際。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還是非常希望通過后天的努力將孩子打造成一個受歡迎的交際王,那么,有什么好主意呢?
孩子交友的問題,一直是爸媽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問得多的,比如,孩子被欺負了,怎么辦?孩子們在交往中發生爭搶,怎么處?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被問及的頻率比較高,那就是,怎樣讓孩子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如,一位媽媽問:
羅靜老師,您好!我有個女兒3歲半了。最近她在跟一個好朋友一起玩時,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
兩人正玩得很好的時候,那個女孩突然發現另一個認識的小朋友,就會對我女兒說,我不跟你玩了,你到別處去玩。然后,我女兒落單了,很難過的表情。
女兒問我:&ld;她為什么不跟我玩了?&rd;我說:&ld;她跟你玩的,等下還會跟你玩。&rd;顯然這樣的回答幫不了她,她還是站著不動,很難受。這種事發生很多次了。遇到這種事,我應該怎么做呢?我又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受同伴歡迎的人呢?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碰到了被同伴拒絕的人際交往問題,然而媽媽的回答卻在回避問題,并未給出恰當引導。對此,我的建議是:
至于讓孩子成為更受同伴歡迎的人,有更好的人緣,結交更多的朋友,爸媽們在平時的生活中,還需要教會孩子一些社會化的技巧,如:
就是自然而然展示給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是怎樣的。不要強迫孩子主動打招呼,這會給孩子帶去壓力。要知道,不是你說什么,孩子就會做,而是你做了,孩子就能學會如何做。
另外,記得當著外人的面,不要隨意給自己孩子貼標簽,比如&ld;我家孩子太內向啦,不愛說話&rd;這樣的話。這些話,不僅損傷孩子的自信,而且很輕易會熄滅掉一個孩子開口、主動進行人際交往的欲望。
有的孩子只喜歡和一兩個固定同伴一起玩,于是父母們常常問我:&ld;羅老師,孩子只和固定的孩子玩,會有影響嗎?&rd;其實,&ld;朋友&rd;數量的多少并沒有那么高的參照價值。父母該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朋友多少,而是與朋友相處時候的質量。
也有的孩子不愛大聲嚷嚷,在人群中顯得安靜了些。于是父母眼羨那些在一群孩子里頭大嗓子的孩子,認為看起來更開朗。但事實上大嗓門并不意味著說服力。所以,我們仍然應該以關注孩子同伴交往中友誼維系的時間、協作關系等為主。
孩子們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游戲基礎上的。游戲可以教會孩子各種應對外界的常識,以及規則。所以,平時最好能有固定的家庭親子游戲時間,通過簡單的角色扮演游戲,幫孩子學會分享、合作的技巧。
&ld;需要我幫你嗎&rd;顯示的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承擔的態度;&ld;你能幫助我嗎&rd;不是示弱,而是一種懂得求助的能力;&ld;讓我們一起吧&rd;,可以用在分享的時候,也可以用來提議某次協作。另外,初次介入一個陌生群體時,需要教會孩子詢問:&ld;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rd;同時,告訴孩子,被拒絕是正常的,我們可以找別人玩,或者稍后再試試。
不少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或者于個人性格原因,不太帶孩子去&ld;湊熱鬧&rd;。實際上,多帶孩子去公園、廣場等有較多小朋友的地方玩兒,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寶貴的社交演練。
也可多帶孩子去找同事或親友家的比較大的孩子玩,帶一帶。大孩子一般已經習得了基本的社交技巧,小孩子通過模仿學得更快。
平時的親子閱讀、親子互動過程中,也可以不經意(至少裝的不經意一點)給孩子講講怎么交朋友,或者給他看看這方面的繪本。
除了教孩子社交技巧,隨時反思家庭教養方式也很重要。若父母觀察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不能夠合群,因為過于邊緣化或者太有攻擊性而被人拒絕,那么一定和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系。‐‐被溺愛的孩子不能考慮他人,或者容易有依賴性;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要么富有侵略性、企圖通過攻擊引起他人注意,要么自我價值感、存在感很弱,表現的怯懦、消極。
最后,還要提醒爸媽們:足夠的安全感、良好的親子關系,會讓孩子社會化的過程更順暢,因為父母恰當的愛與回應,會內化為孩子對自我價值的確定、對自己的認可和喜歡。真正喜歡、尊重自己的人,才能懂得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