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導致家長無休止的嘮叨
&bsp; 眾所周知,家長們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鋪好的路,走向人生想巔峰,殊不知,這個過程又是何其艱辛呢?尤其是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往往擅長與家長們對著干,而家長所做的,只有永不休止的嘮叨,這樣只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起不到任何有意義的教育效果。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早就了爸爸媽媽們無休止的嘮叨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許多父母為了自己孩子,可以說是&ld;鞠躬盡瘁&rd;,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心甘情愿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嘮叨只是費力不討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于認知問題,很難解家長的關心。所以,家長遇到孩子的問題,與其不停地嘮叨,遠不如用事實和行動來說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會更好。
在孩子小的時候,于他們什么都不會,父母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顧,哪怕是不停地囑咐也是應該的。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不再是&ld;小不點&rd;了,此時再對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們想嘗試的行為,家長不厭其煩地&ld;說教&rd;,孩子必然不愿意聽。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千萬別嘮叨。
如果父母是這樣的人,其生活的滿意度必然較低,他們為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往往會借助品牌物質和炫耀孩子,以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贊許。于是,這些父母會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難于完成時,就開始無休止地評論、比較,甚至是抱怨、訴苦,以期孩子能夠&ld;達標&rd;。
人與人關系疏遠的重要標志,就是&ld;無話可說&rd;或不愿應對,于是就出現了一方高舉&ld;免戰牌&rd;,一方是&ld;宜將剩勇追窮寇&rd;,可這樣的做法將進一步加深相互距離感。所以,與其說那么多&ld;心里話&rd;孩子不聽,還不如想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或自己是否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
每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家長既沒有原則和界線,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約定懲罰孩子,或完全&ld;不知道&rd;應該如何去解決,只好學習祥林嫂,不停的嘮叨了。一般孩子對最初幾次的嘮叨,還是能聽進去一部分的,家長就感覺&ld;管用&rd;會延續使用,可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每當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總是按照成人的處事原則來判斷孩子的對錯,完全忽視孩子的發展特點。所以,只看結果的做法,不僅會用自己的話打斷孩子的話,還認為孩子是&ld;狡辯&rd;。這直接導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傷害,嚴重的會自我封閉,不再和家長說任何事情!
不能否認,很多父母也真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時間、金錢和精力上。但父母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聽自己的&ld;話&rd;,如果孩子幼小沒有反抗力量而不啃聲,父母就感覺自己沒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ld;苦口婆心&rd;。當面對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時,孩子的對立就讓家長不停&ld;訴苦&rd;,變成了一個&ld;怨婦&rd;!
不少家長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為教育&ld;成功&rd;標志。當孩子成績不想,或沒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驟去做,父母就忽視孩子豐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過督促來促進孩子。其實,這種無情和過度強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
現在許多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無巨細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說,父母就會不停地嘮叨追問。可問題是,幼小的孩子難于記住當天所發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設沒有良好親子關系,他們甚至連露臉的事都不愿說。
不少家長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往往是從成人的角度來說,比如關注孩子的成績、人品、健康等,而這些對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結果而忽視過程,就使親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語言。所以,家長經常會插孩子的話,孩子于思維被打斷很難恢復,交談直接變成了父母的嘮叨。
上面啰嗦了這么多,其實,父母的嘮叨都是一種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焦慮的表現。從論上說,適度的焦慮是比較好的現象,促使人們改變。只是當父母于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變得嘮叨時,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們是否能承受你的負面情緒宣泄?所以,父母要盡可能隨時觀察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負面情緒已經累積時,就不要再絮叨了,因為此時你說的話,孩子已經聽不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