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個智慧的父母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思想中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模式已經逐漸的不適應教育的發展,家長更多的希望孩子全面發展,怎樣有效的發揮孩子身上的所有可能性,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不僅是長輩,也同時擔任這老師、朋友的角色。所以,如何成為一個智慧的父母,才能夠給孩子樹立起榜樣很重要。
幾乎每一位家長都在苦苦尋求和探索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眾多與育兒、教育相關的書籍應運而生。然而,眾說紛紜的海量信息常常讓家長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通觀這些信息,不外乎兩類觀點:一是呼吁“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主張教育越早越好,倡導家庭啟蒙教育應該從胎兒期開始;二是認為孩子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學校和社會的問題,這讓一部分缺乏教育資源或是忙于事業、無暇顧及孩子的家長有了自我安慰的理由。顯而易見,這兩類極端的觀念都有各自的弊端,事實上,孩子的教育問題既與縱向的原生家庭有關,又與橫向的學校、社會有關,孩子正是“縱”、“橫”這兩條線的交集所在。
二十多年前赴美留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美國學生似乎是一個個充滿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普通人,而和我一樣來自內地的留學生們好像不識人間煙火的書呆子、考試機器——勤于掌握書本知識,而疏于調節自己的心理情緒。醫學教育亦是如此!內地醫學院強調醫生要掌握相關的醫學或生物學知識,而美國醫學教育則強調醫生要平衡掌握“生物—心理—社會”知識。通過在中美兩國醫學院的系統學習、訓練以及對一萬八千多名來訪者的咨詢,我意識到,兒童、青少年時期需要的不僅僅是基于書本知識的應試教育,更需要基于人文情懷的、因勢利導的心理咨詢。而家長,天然是孩子的人生導師和心理咨詢師,那么學習和初步掌握心理學相關知識及技能就顯得非常重要。
身為一名心理醫生,我不想陷入空談教育理論或名人現身說法的俗套,而更愿意為家長提供一個務實而獨特的視角——從“問題孩子”的角度出發,通過對真實案例干預、糾正和逆轉的過程,提煉出規律性、實用性的八大家庭教育黃金法則,以幫助眾多家庭規避教育風險,防患于未然,或者引導“問題孩子”及其家庭走出困境。
法則一:借助“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因材施教
許多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對“縱向”、“橫向”教育的思考角度盡管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然而在實際運用中卻過于空洞,較少具有可操作性。我借助現代醫學體系中先進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分析和解決問題。
所謂“生物”,是指孩子生而具有的特質,如有的孩子智力超群,有的則存在學習障礙,有的善于語言表達,有的極具藝術天賦。
所謂“心理”,是指應對壓力、適應客觀環境變化的心理能力,如有的孩子防御機制成熟、情緒穩定,有的則沖動易怒、難以控制。
所謂“社會”,是指孩子能夠獲得的各類資源,如經濟收入、生活條件、學習機會等,每個家庭擁有的資源千差萬別。
由此可見,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的分析模式,每一個孩子都獨具個性、各有優劣,不存在任何一個固定的公式能夠適用于所有的孩子,家長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材施教。
法則二:孩子的早期問題并不等于天然缺陷,不能以負性的思想反復強調
許多“問題孩子”早期就會表現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但這些早期的問題通常并不是無法改變的缺陷。如果家長能夠聚焦于挖掘孩子的潛能,專注于孩子成長中可以改善之處,那么即便是“問題孩子”也可能變得“沒問題”。相反,如果家長總是向孩子灌輸負性的思想,勢必導致孩子自尊心低下,原本沒有問題也可能變得“有問題”。即使很不幸,孩子確實存在天然缺陷或慢性疾病,家長也要把孩子的缺陷或疾病僅僅視做“不完美”,客觀面對事實,積極鼓勵孩子的成長。
法則三: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會對孩子的人際關系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至關重要,因為孩子在與陌生人、同學和老師建立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與自己的關系模式和相處方式。如果讓孩子在和諧穩定的親子關系中成長,在溫暖關愛的家庭氛圍中學會對他人施以同情和關心,就能夠為孩子的人際關系乃至未來的戀愛和婚姻奠定良好的基礎。
法則四: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心理咨詢師”
無論是否學習心理學或者踏入心理咨詢行業,父母天然就要做孩子的人生導師和心理咨詢師。因此,除了運用中國父母所熟悉的“教育型”手段之外,更需要培養“治療型”的親子關系同盟,其基礎就是善于傾聽、善于理解。如果父母能夠從關懷的角度去傾聽孩子講述自己的問題,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理解孩子的錯誤,從一味糾正孩子過去的錯誤轉向關注孩子未來的成長,那么,父母與孩子無論是彼此溝通還是改正錯誤,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則五:給予孩子建設性的建議
批評、指正、苛責、命令的教育方式,孩子往往不太容易接受,甚至可能造成逆反的心理和行為,更有效的辦法是給予孩子建設性的建議,讓孩子親身參與到教育和發展決策過程中。
法則六:危機亦是教育的良機
“問題孩子”發生危機的概率更高,但與此同時,孩子在危機中能夠更直觀地看到自己不良行為造成的嚴重后果,此時,家長如果能夠把握危機時期,與孩子共同構建問題的解決方案,孩子的記憶會更深,改變的動力會更強。
法則七:理解和接納孩子在改變過程中的情緒反應
正如吸毒的人在戒毒時會出現強烈的戒斷癥狀一樣,孩子在改變一個已經形成的惡習時,行為習慣上的變化會導致出現各種情緒反應。家長需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戒斷性情緒反應,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
法則八:明確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重點培養目標
從年齡的角度,大致可將孩子的成長過程劃分為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三個階段,那么,不同年齡段的重點培養目標也大不相同。童年期(小學階段)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步入少年期(初中階段)和青年初期(高中階段)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變得更為重要。從孩子未來發展的長遠角度考慮,一定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