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規矩有哪些 不同年齡段孩子特點(2)
特點: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斷發展。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學會合作,使自己的需求與其他人的達到均衡。
典型行為:更加專注于游戲和各種活動。因此,當他們玩得正起勁的時候,讓他們放下或者停止就變得格外地困難;因為他們更加了解自己缺什么和想要什么,所以他們會用更加強烈的方式來抱怨;有時他們會隱瞞事實的真相來滿足自己個人的需要。但是他們并不知道這樣做是在欺騙,是錯誤的行為。
&iddt;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去結束然后再做另一件事情。
&iddt;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不要對他的哭鬧過于關注,也不要有明顯不同于往常的反應。
&iddt;冷靜地對待孩子的謊言和欺騙行為。處于這個年齡的孩子有這種行為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為他做了什么或者沒有做什么就貶低他,使他產生羞愧感。
特點:他們能夠領會具體的要求和規則了。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依據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識去做事。
典型行為:開始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對方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已經能夠懂得遵守規則,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但是,他會超越界限試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應; 雖然距離想的目標還很遠,但是與以前比較,孩子到了就能夠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如果他們的欲望不能夠得到滿足,他們也很少摔門、打人或者大哭一場了。
&iddt; 拓寬孩子的視角。可以問孩子:&ld;你喜歡別人這樣對你嗎?&rd;然后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給別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么要遵守行為準則。
&iddt; 制定并嘗試一種行為管體系。比如,每天早上把畫的三張笑臉貼在墻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就把笑臉變成苦臉,并注明犯規行為是什么。一旦3個笑臉都變成苦臉,他就要受到小小的懲罰了。如果一天下來哪怕還剩了一個笑臉,也要給孩子一些鼓勵。
&iddt; 設一些限制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告訴他:&ld;給你3分鐘的時間停止大哭小叫,否則你就得自己呆在房間里不允許玩了。
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他們在4歲以前還不了解規則和行為后果之間的聯系。從起,我們就可以加強紀律。
制定規則:對及更大的孩子,我們可以針對他們最令人頭疼的行為表現,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說話粗魯無禮啦,制定一份規則清單。專家建議,對于4~8歲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過5條的規則。
確定違規的后果:要清清楚楚地寫明,如果違反規則,將有怎樣的后果,比如說短時期內不再享受某些&ld;好處&rd;。(選擇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作為&ld;好處&rd;,如出外游玩,請朋友上家里來,或者在臨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違規時,立即貫徹行為后果。這個時候,無需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如果小家伙認為有商量的余地,他們可就不大會把你的規則當真了。
做好反反復復重申規則的:研究前兒童的專家說:&ld;在兒童這個年齡段,要想他們聽話去做某事,或許得說上個百八十遍才行。&rd;
規則要公平合:我們要了解各年齡段的相應特點,以保持合的期望。如果你4歲的兒子總是在飯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的孩子會比的時候更加能夠&ld;坐得住&rd;,而等到8歲,他們的表現還會要好很多。
面對孩子違規的行為,父母的反應要言行一致,平靜迅速:有些往往空發號令,光口頭嚷著要怎么怎么樣,譬如,&ld;不準那樣!&rd;或者&ld;叫你別干,我說話算話的!&rd;但從來都不落實到真正的行動上。要記住老話‐‐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嗚嗚抱怨,胡攪蠻纏,軟磨硬泡,總讓你禁不住心軟‐‐&ld;就這一次吧&rd;,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ld;不&rd;時,其實意味著&ld;還有機會&rd;。然而請記住,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妥協是有害的。一旦說了&ld;不&rd;,就一定要堅持。
如果孩子求你買一件你不想給他的東西,譬如含暴力的電腦,或者晚飯前吃的糖塊,你得說&ld;不&rd;,然后解釋為何拒絕他。一旦你給出了解釋,就別再討價還價,談判協商,甚至放棄剛才的主張。你要做的只不過是設下規則。你要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你是,有些事情你說了算。
&ld;公平&rd;和&ld;信用&rd;這類詞對孩子很管用,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一點。例如,當的兒子堅決不肯清桌子時,你可以說:&ld;大家都為打掃房間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兒,不公平。&rd;或者提前警告,對你的女兒說:&ld;你打算啥時候把收好啊?&rd;如果她說晚飯后會做,卻沒有執行,你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ld;你沒守信用!說好了要做的,現在要說到做到。&rd;
另一個巧點子就是表示驚訝。當孩子胡鬧時,往往會說:&ld;又來了&rd;或者&ld;你老改不了!&rd;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現出不解和驚訝‐‐盡管這可能需要奧斯卡明星級的演技。你可以說&ld;你最近表現好多了,我可真沒想到你會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歡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這么做的。&rd;
紀律嚴明并不意味著苛責甚至虐待。不管是制定規則還是實施懲罰,都應該心平氣和,飽含關愛,注意別脅迫和恐嚇孩子。
懲罰也不要過分。別老想著&ld;該怎樣才能教訓教訓這小子?&rd;多想想怎樣能幫助孩子達到你的期望。說到底,有效的紀律還是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現在對簡單的規則‐‐如&ld;不打妹妹&rd;或&ld;說真話&rd;‐‐都置之不,他怎么能學會在將來與人打交道時尊重朋友、坦誠待人?記住,紀律嚴明的目標不是權力與控制,而僅僅是為了教會孩子如何在中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