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智
親愛的家長你們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嗎?那就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只有當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大腦才有剩余的資源兼職學習。父母知道大腦的營養成分是什么,知道怎樣去培養孩子的智商嗎?下面一起來關注倆接一下吧。
智商具有遺傳性,也更取決于后天教養的影響。怎樣培育出聰明的孩子,下面正是被科學證明了的讓智慧的種子發芽并茁壯成長的養分。
母乳就是神奇的子彈,它含有重要鹽分和維生素,而且能夠提高孩子的免疫力,防止他們的聽覺系統、呼吸系統和腸胃受到感染。多項研究都已證實,母乳喂養的確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在美國,與吃奶粉的孩子相比,母乳喂養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8分,而且在斷奶十年之后,這一差別依然存在;同時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更好,尤其表現在閱讀和寫作方面。
為什么會這樣呢?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因為母乳中的一些營養成分對嬰兒的發育非常重要,但嬰兒自身卻不能很好地合成這些物質,比如對神經發育至關重要的牛璜酸,對認知發育非常重要的&ega;-3脂肪酸。
盡可能多地與孩子進行交談,它的益處已經被許多研究所證實。一些侵入性研究發現了詞匯和聰明之間的聯系‐‐調查者定期造訪一些家庭,對父母和孩子之間語言溝通中的詞匯的數量、多樣性、詞匯增長率、語言交流頻度以及語言的情緒內涵等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經過多年的跟蹤調和詳細分析后,有兩個結論脫穎而出‐‐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越多越好,能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并加快語言水平提高的速度。而詞匯的多樣性(詞語種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以及詞組、句子的長度和復雜性)和詞匯的數量幾乎一樣重要。
看著他,模仿他的話語、笑聲、表情,用你的高度關注來鼓勵他說話,即使孩子沒有對你的話語做出反應,但他們時刻都在傾聽,這對大腦的發育很有好處。與那些與父母交流少的孩子相比,經常與父母進行高質量交流的孩子詞匯量至少是前者的兩倍;上學后,這些孩子的閱讀、拼寫和寫作能力也比前者強很多。
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必須和他進行面對面的人際交流,所以你要準備好的不是IPAD,而是你自己‐‐
千萬別覺得自己說出來的話很傻:&ld;我們現在要給你換尿片了!&rd;&ld;看看那顆漂亮的樹!&rd;&ld;這是什么呀?&rd;,但沒有必要對孩子喋喋不休,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已感到疲倦。
爸爸媽媽對嬰兒的尖聲說話,被稱為&ld;父母語&rd;,特點是音調比較高,元音拖的比較長,好像唱歌一樣,這種語調不僅寶寶聽起來非常悅耳,還能幫助他們學習,有助于孩子辨識不同的單詞,對不同發音進行歸類,而且較高的音調能夠方便孩子模擬話語的特征。
其實對孩子的神經發育來說,開放性活動和蛋白質一樣重要。開放性活動對兒童智力發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極大的益處,與控制組孩子相比,經常進行開放性活動的孩子具有下列優勢:
更有創造力:對于特定物體,他們能夠想出更多非常規的使用方法,他們想出的用法數量是控制組的3倍。
語言能力更強:這些孩子說話更加流暢,詞匯量更大,而且使用的詞匯種類更多。
更善于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能力屬于流體智力,是智力的一個基本組成要素。
更善于排解壓力:這些孩子的交流水平只是控制組孩子的一半。
記憶力更好:開放性活動能夠提高記憶力。例如,能想象出自己正在超市購物的孩子所記住的物品數量是控制組的兩倍。
并不是所有開放性玩耍都有好處,真正的要點在于控制沖動和自我約束,這些都是執行功能的具體表現,也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比如&ld;過家家&rd;游戲‐‐
過家家是孩子能夠體驗的限制性最強的活動,經常玩過家家的孩子更善于控制沖動:
如果孩子要扮演廚師,那么就必須遵守廚師的規矩;如果孩子想在游戲中交朋友,那么也要守規則,他們或許會討價還價,直到商量出大家都同意的行為準則和方法。自控能力就是這樣一步步培養起來的。在群體情境中,這些任務對智力要求很高,即便對成人來說也是如此。
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明白,天資聰慧并不能保證孩子被學校錄取,甚至無法保證孩子在數學測驗中拿高分。導致孩子成績差異的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原因,而是勤奮努力的程度(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從心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因素是可控的,它表現出的是集中及保持注意力的能力。
怎么樣才能讓孩子發奮圖強呢?關鍵在于如何表揚孩子。
當然,表揚方式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我們看到基因也會對孩子的努力程度產生影響。這正是一些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教導,而另一些則需要父母加倍關心。也許勤奮努力只能促使孩子更加從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但是不管怎樣,你都應該努力培養孩子的這種品質。
每個人的大腦發育的進程是非常獨特的,孩子們不是按部就班、統一步伐地推進大腦發育的各個階段。一個四歲大的數學神童,到了九歲未必具有超群的能力。大腦發育的個人差異部分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但是神經元對孩子的生活環境非常敏感,它們會根據環境變化形成新的連結,或斷開已有連結,這種特性叫做&ld;神經可塑性&rd;。
一些父母把孩子的大腦發育看做奧運比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在每個階段都領先他人,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被稱為&ld;過度培養&rd;。希望孩子擁有美好前程的父母,對孩子的智力提出高要求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過度的壓力往往適得其反,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造成不利影響
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十分敏感,如果父母的期許過高,則意味著把他們逼到了墻角。這會使他們的大腦重新開啟&ld;低級&rd;思維模式,讓他們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故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甚至是欺騙。
我們經常按到一個自豪的父母宣稱兩歲大的兒子懂乘法表,并讓孩子背誦乘法口訣表。這個孩子并沒有搞懂乘法的真正原,而只是在機械的背誦而已,低級的思維技能代替了高級思維。
孩子生來就是探索者,但是如果父母只是僵化的給孩子提要求,那么他們會對很多事物失去興趣,不得不一味的去滿足父母的期望。于探索行為得不到獎勵,所以它很快就消失了。別忘了,大腦最看重的是生存,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比父母給予的安全感(也就是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情了。
拔苗助長還有一個壞處,就是孩子因達不到要求而變得失望、難過,甚至是憤怒。
對環境失去控制是有害的,這會導致一種叫做&ld;習得性無助&rd;的心狀態,并損傷孩子的大腦。習得性無助還會引發抑郁癥,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必須始終記得一點:大腦感興趣的不是學習,而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