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孩子一點發言的權利
孩子的成長是發展自和體力的過程,是孩子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需要自己去感知實現和探索。家長不應該什么事情都為孩子考慮,應該多給孩子一點自己選擇發言的機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多關注教育自己的孩子。
那天,他帶女兒出去散步,路上正好碰見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他趕緊對女兒說:&ld;叫叔叔。&rd;雖然女兒沒有吭聲,但朋友的注意力還是立刻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朋友熱情地問:&ld;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rd;
女兒生性有些膽小,尤其是遇見陌生人時,她一句話也不敢說。他擔心女兒的沉默令朋友尷尬,于是搶先一步回答:&ld;思詩,6歲了,這孩子臉皮薄,你別見怪啊。&rd;待朋友離去后,他批評女兒:&ld;剛才叔叔問你話,為什么你不回答呢?&rd;女兒不服氣地說:&ld;我剛想回答,但被你搶先說了,我還說什么呢?&rd;頓時,他驚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還有一次,女兒感冒了,他帶她去看醫生,醫生一見面就問:&ld;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rd;本來這個問題應該讓女兒自己回答,畢竟她才是生病的人,但他考慮到孩子年齡尚小,不能完全描述自己的癥狀和病情,于是他替她女兒說道:&ld;頭暈,流鼻涕,咳嗽,沒有食欲……&rd;隨后,醫生又問:&ld;小朋友,你在哪所學校讀書?幾年級了?&rd;這一次,我沒有替孩子回答,而女兒卻不吱聲了。見此,我責備道:&ld;真是一個沒有禮貌的孩子,沒聽見阿姨問你話嗎?&rd;女兒仍然一言不發,弄得我十分尷尬,只好繼續替孩子說話。
一直以來,他總是責備孩子膽小怕生,不愛說話,現在他才明白,問題全出在自己的身上,是他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致使孩子喪失了這方面的能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充當著孩子的&ld;代言人&rd;,比如替孩子說話,替孩子穿衣服,替孩子系鞋帶,替孩子背書包……于是,孩子漸漸失去了&ld;表達權&rd;&ld;申辯權&rd;&ld;獨立成長權&rd;。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有什么不好,還覺得幫孩子解了圍,而事實上,這種做法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影響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可謂好心辦了壞事。
一位教育家曾說:&ld;每一個獨立了的兒童,他們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們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rd;也許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樣表現得優秀出色,但他們也基本能夠表達自己心中所想,父母應該給他們機會,給他們時間,即使個別孩子反應遲鈍一點,家長也應該以鼓勵為主,而不是替他說話,幫他做事。
眾所周知,&ld;成長&rd;是孩子發展智力、非智力因素、體力的過程,是孩子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感知,需要實踐,需要探索。可以說,什么都可以代替,唯獨孩子的成長不能代替。
因此,家長要善于觀察,認真傾聽,掌握好分寸,并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還孩子獨立自主的發言權,讓孩子自己去表達他的思想,完成本該他自己完成的事情,堅決不做孩子的&ld;代言人&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