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不想上學怎么辦
青春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時期,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心理承受壓力比較大,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厭學的心理,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教導青春期討厭學習的孩子呢?更多家庭教育相關內容推薦給大家,請看怎樣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逆反父母和朋友親密
一項關于中學生逆反行為的調查表明,25%表示經常有,59%偶爾有過,16%為其他。調查中,10%的人從小學時開始有逆反感覺,67%從初中開始逆反,23%在高中時逆反。心理專家沈家宏介紹,孩子在成長時,有兩個特殊時期有逆反心理,2—5歲是第一反抗期。12歲至15歲進入第二反抗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發展很快,獨立意識增強,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增加,就出現父母不讓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師對著干。
“對于孩子來說,最親密的應該是父母,但是遇到問題或者困難時,第一個選擇傾訴的對象卻不是他們。”沈家宏說,調查表明58%的孩子會在第一時間找朋友傾訴,5%會找家長說,而23%的孩子則選擇憋在心里,14%為其他。
沈家宏介紹,孩子雖然跟家長逆反,但對于同齡的伙伴卻變得親密。從初一開始,孩子對家庭的依戀會向伙伴群體轉變,形成親密的伙伴關系,形成比較穩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舉止、愛好、打扮都受伙伴們的影響,信任伙伴勝過家長和老師。
與之相對應的是,沈家宏介紹,現在很多父母卻都自認為很關心孩子,可是除了學習成績之外,他們似乎對孩子一點都不了解,所以才會出現越來越難溝通。
孩子成長需“無條件”關注
據來自部分中小學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小學生厭學率已達到30%,而實際情況比這個數據還要嚴重。厭學已成為當今教育界的一個棘手的問題。沈家宏就說,厭學情緒形成有主客觀因素,關鍵是家長要采取正確的輔導方法。
沈 家宏說,隨著社會的競爭加劇,擇業的難度越來越大,更加促使父母們望子成龍,而且往往偏重于智力教育,不顧子女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對子女提出過多 的苛求。有的家長除了要孩子完成課內的學習任務外,還要“加餐”,購買多種輔導材料等等,超越了學生的心理負荷。因此,他建議不要對小學生要求太嚴。
特別是有些父母只關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績,但對獲得成績的過程、途徑卻采取漠然的態度,對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置之不理,只是要求孩子學習再學習,結果使得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如果孩子的成績好,就給予無微不至地關愛;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就“撤回”了關愛,甚至冷眼相待。這是許多家長的兩副面孔、兩種態度。沈家宏就說,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積極關注的,不論孩子的表現如何,他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外在的獎懲、地位而變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孩子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往往由興趣而定。”沈家宏說,家長希望孩子有怎樣的興趣,就應提供相應的環境刺激,要使他們的興趣持久,更需要家長對他們的成功有所關注,小小的贊賞也能激發他們百倍的熱情。
研 究表明,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及積極性格的形成,與家長的褒獎密切相關。沈家宏認為,對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當然要注意避免 過分的獎勵。家長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簡單、粗暴,更不能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態度和子女多交流、溝通,了解其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關心、指導。
沈家宏建議,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挖掘教材的興趣點,這是激發興趣的源泉。孩子如果對某門功課缺乏興趣,就不容易學好。就像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樂之者。”對每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要求學習本來就是一種需要,但學習枯燥無味,必然壓抑孩子的求知欲望,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作為家長應幫助孩子創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變枯燥無味的學習為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學習,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沈家宏表示,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講講古今中外的名人有關學習的故事,給孩子樹立榜樣;也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參觀、旅游,邊玩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