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獎勵就沒動力 孩子的成長的動力從哪里來
很多父母都在想著教育孩子方面,我們應該怎樣獎勵孩子才是最好的的呢,是不是每次都要獎勵,還是分時候呢,其實這個沒有完的規定,需要大家自己來根據情況來設定哦。
孩子無需物質獎勵也能出色完成任務時,家長沒必要畫蛇添足。鼓勵孩子完成他不擅長或喜歡的任務時,一句充滿愛的鼓勵,一個肯定的擁抱都是最好的獎賞。
此刻的你是否正在為此頭疼‐‐不知什么時候起孩子做某件事情變成是為了獎勵,不獎勵就沒有了動力。
在探討這個話題前,我們先看一位老人與熊孩子的故事。話說在漫長的暑假或寒假期間‐‐總之是那一段讓家長崩潰的時間里,有一群熊孩子每天到一位老人家門口玩玩耍。奈何老人年紀大了,受不得這般吵鬧。幸而我們故事里的老先生是一位心學愛好者,于是他利用心學的一個原,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一天,老人正在午休,這群熊孩子又來了。在門口吵吵鬧鬧,玩打仗游戲,踢易拉罐,真是不亦樂乎。我們可憐的老人家拄著拐棍,壓下怒氣,微抬嘴角拉扯出一個笑容走到門外對熊孩子說:&ld;孩子們,你們玩的很開心,讓我也覺得年輕了很多,謝謝你們。為了對你們表示感謝,我決定給你們每人5塊錢,請你們明天繼續來玩。&rd;熊孩子們答應了,開開心心的接過錢走了。隔天同樣的時間,吵鬧聲再次響起。這次老人卻不再憤怒,他的臉上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他對孩子們表示,于他是退休老人,收入不高,只能給每個孩子2元錢。孩子們雖有些失望,還是接受了。第三天,當老人拿出1元錢的時候,熊孩子們憤怒了,他們大聲喧嚷:&ld;你以為我們每天在這里喊跳不累嗎?才1元錢,我們不干了!&rd;于是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生活。
聽到這個故事,你大概會為老人的機智贊嘆。可你有沒有想過,日常與孩子相處中,我們也在無意中做了同樣的事情。
6歲的彤彤繪畫很有天賦,經常一個人趴在桌上畫。媽媽為了提高她的積極性,每次畫完一幅畫就會用買零食、延長看電視時間等方式獎勵她。最初一段時間的確有效,彤彤繪畫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可慢慢的媽媽發現彤彤有時畫的畫不再像最初那么鮮活富有想象力了,而且彤彤對獎勵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一盒薯片不夠,看電視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不讓看電視就不畫畫。
心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當我們是因活動本身的興趣、完成活動后的樂趣或活動對人的挑戰力而自發的從事某種活動時,我們的動機源于我們內部。而為了某種外在結果而從事某種活動則是外部動機。
不管是第一個故事里的熊孩子還是彤彤,他們行為發生改變的原因是外部動機的出現使內部動機被削弱。當我們用外部獎勵的方式去對待時,相當于是引導孩子把他們的行為與獎勵聯系起來而不是自身的愿望。接著,他們自覺度下降并漸漸對活動失去了興趣。一旦外部獎勵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將停止此項活動。
一、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從中收獲樂趣;
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
三、包容而非控制的環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為他們提供建議和選擇,并鼓勵其負起
四、設置有適當難度的任務‐‐太難或太簡單都不利于內部動機的培養。
看到這里,是不是有媽媽們會認為以后不用再給孩子獎勵了。那你大概會面對孩子的抗議和楚楚可憐的眼神。請記住:當孩子們不需要物質激勵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動時,你沒有必要畫蛇添足給他獎勵。當你要鼓勵孩子完成某項他并不是太喜歡的活動時,還是給我們的孩子一句愛的鼓勵或一點小獎勵吧,你沒有必要在孩子眼里成為嚴苛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