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怎么辦,怎樣培養孩子時間觀念(2)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將生活中的具體活動,和時間結合在一起,幫助寶寶認識時間語匯。父母可增加如&ld;早上起床要喝牛奶、吃面包,太陽落山時看動畫片,天黑了要回自己的房間睡覺&rd;等談話內容,將白天、中午、傍晚、晚上等時間副詞,與寶寶一天的活動結合到一起,幾經反復后,寶寶就會熟練運用這些相對抽象的時間語匯,也能夠對自己一天的活動有一個初步的規劃,比如,&ld;星期天早上吃完早飯我們要去婆婆公公家,中午吃過午飯會去動物園&rd;;再比如&ld;天黑了,小山羊也希望快點回家,我也是。&rd;等等。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述能力,也讓孩子逐漸學會休息日的安排和規劃,不會起床后不知道下一步想干啥。
5歲到
學齡前
孩子3~4歲時,對&ld;過去&rd;、&ld;未來&rd;的了解還很模糊,跟孩子提到&ld;昨天&rd;、&ld;明天&rd;,他還勉強可以了解,但是像上星期五、下星期天這樣的時間副詞,則很難跟他說得清楚。了解與今日時間跨越比較大的&ld;過去&rd;和&ld;未來&rd;,可能要到孩子滿5歲,認識能力再上一個臺階才可以。
一開始,父母可選擇故事書中的事件進展來講述&ld;過去&rd;和&ld;未來&rd;,利用故事情節的進展來帶領孩子的時間觀念。父母若擔心孩子的學習能力,一開始可選擇時間跨度小,且與生活作息密切相關的故事,如&ld;小熊的一天&rd;,&ld;小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d;等,孩子會因與故事中的主角有共同的生活經驗,而接受其中的時間表述。之后,可以根據孩子的運用能力,再讓他復述比較復雜的故事,從而帶入&ld;未來&rd;的時間觀念。
媽媽經驗談
(顏青,32歲,寶寶4歲)
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知道他未來幾個小時中的變化是可預測的,比如,8點半到幼兒園,10點半會吃小點心,11點半會吃飯,12點鐘以后會午睡,而桌面游戲會在下午3點半開始,4點鐘媽媽就可以接他回家了。哪怕一開始孩子不識鐘,這張腦子里的&ld;時間表&rd;也會安撫他,讓他感覺到與家人的分離是短暫的,而老師安排的活動中也有很多放松和驚喜,他就不會那么緊張,覺得入園入托幾近被&ld;拋棄&rd;,這樣他的情緒也會好轉,分離焦慮會少得多。
我是主張等寶寶起碼兩周半以后,有了初步的時間培訓,再讓他入園入托。
(梁露,34歲,寶寶4歲半)
我家寶寶3歲半,我就教他認識日歷。因為我發現孩子很難解時間有&ld;白天~黑夜&rd;這樣周而復始的特性,很容易產生混淆的感覺,比如我和先生在星期三的時候答應帶孩子去動物園玩,但他不知道,從當天起還要經過多少個反復的白天和夜晚才會到星期日,因此感到相當地疑惑,老是說我們在騙他,不肯帶他去。認識日歷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買了一本即撕型日歷,把著寶寶的手在星期天的那一頁畫上一頭大象,我告訴孩子,今天是星期三,每天上床睡覺關可以把當天的那頁日歷撕掉,等撕到有大象的這一頁,我們就去動物園。這就把&ld;多遙遠的未來?&rd;這一問題具體化了,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耐性,也讓他對未來的活動產生期待感‐‐ 現在,兒子儼然是時間規劃師,比如我們安排星期日去動物園,他會在星期六的日歷上畫上香蕉和糖果,提醒我前一天應該去超市,為他和小猴子們預備食糧。
設定悅耳的鬧鈴只會讓孩子更獵x?(姚慕蓮,29歲,寶寶5歲)
我家女兒初識時間后變成一個急性子,起床遲了要哭、吃飯遲了要哭、開電視遲了也要哭,孩子都有貪玩的天性,恨不能把吃飯睡覺學習的時間都花在游戲和看電視上,因此在知道&ld;時間一去不復返&rd;后,很容易因&ld;你提醒我遲了&rd;而產生焦躁情緒。為此,我給她買了一個小鬧鐘,鬧鈴是森林中各種小鳥的叫聲,還會說 &ld;早上好&rd;、&ld;下午好&rd;、&ld;晚上好&rd;,我讓女兒自行設定時間,到時鬧鐘就會讓她起床、看電視、學拼音、畫畫,這樣孩子就不會吃不好睡不穩,一天到晚去看時鐘,也不會碰上她不喜歡的時間安排段落就跟你討價還價,你只需輕聲說一句,&ld;該把拼圖收起來了,現在是&ls;學拼音&rs;時間‐‐鬧鈴已經響了。&rd;她即乖乖配合。
(劉卉,31歲,寶寶5歲)
我家寶寶本來就有一板一眼的個性,認識時鐘和手表之后,這種&ld;走在刻度上&rd;的固執得到進一步強化,為此我有時也感到很尷尬,比如,這類寶寶自己從不會遲到,但也不能容忍別人遲到,別的小朋友一遲到他就要跟人&ld;絕交&rd;。此我體會到,孩子的個體差異極大,當大部分父母為孩子的&ld;不守時&rd;、&ld;拖沓&rd;頭疼的時候,我卻在為兒子如此不能解時間安排上的變通性而煩惱。我不得不嘗試利用一切機會‐‐編故事、編兒歌,來教導孩子,&ld;守時當然很好,但不能守時到刻板的地步&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