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看八佰觀后感
《八佰》這部電影不僅為我們帶來視覺上震撼,更讓我們受到心靈的洗禮,《八佰》改編于真實事件,電影取材1937年發生在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講述了中日淞滬會戰交鋒近三個月,彼時的國民心中遍布恐懼和迷惘,軍人畏戰,人心渙散。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小孩看八佰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小孩看八佰觀后感(篇1)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有講不完的故事。在這講不完的故事背后,又是一個個鮮活生命。觀看《八佰》這部電影后,使我感觸到,不管是哪個黨派,只要是華夏兒女,都有家國情懷。
電影一開始展現給我們一個滿目瘡痍的上海,烏鴉橫飛,尸體遍野。戰爭是殘酷的,沒有什么權利可言。廢墟下面埋沒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家庭。歡聲笑語只是過去,面前的只有恐懼與哭聲。哎!真是國不強則無主權,無國則無家。小家的幸福來源于富強的國家。
視死如歸,同仇敵愾。中華上下五千年,哪能是幾個倭寇想顛覆就能顛覆的。從古至今,華夏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戰爭無數,這些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作戰經驗。由于清朝的閉關鎖國,使中國在科技上落后于其他國家,也大大束縛了國人的思想,從此東方雄獅沉睡了。從這部影片中,戰士們的頑強抵抗,視死如歸,同仇敵愾。有時候感覺是以卵擊石,有點不敢想象。我認為它有以下幾點意義:首先在敵軍銳氣正盛的時候殺殺敵軍銳氣,告訴世人,日本軍人不是不可戰勝的。再次向日本軍人展現,中國軍人誓死抵抗的決心。最主要的是喚醒國人,共同抵御外敵。
電影中塑造的逃兵,從小湖北的叔叔開始。在湖北保安團進上海前,叔叔教育小湖北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到跟隨難民進入英租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面對死亡時,表面的大義,就煙消云散了。最后落入日軍的手里凌遲處死。戰爭到來逃避是沒用的,只有勇敢的去面對。瓜慫,從一個膽小懦弱的逃兵,成長成舍身取義的革命烈士,從中他看到了戰爭的現實,只有用生命才能喚醒外面的人,才能拯救這個國家。
冰火兩重天,不同的熱情,不同的愛國熱情。一條蘇州河分開了地獄和天堂。電影用硝煙四起的四行倉庫和歌舞升平租界的兩個鮮明的地方,向觀者展示了國強才有主權可言,國弱則是受人宰割的羔羊。同時也塑造了兩種不同的愛國熱情。首先是四行倉庫英勇抵抗的英雄們,他們用生命訴寫著頑強抵抗的凱歌。租界的中國人,用自己的熱情捐資捐物,支持在前線抗戰的烈士們。他們用生命給前線的烈士們送去補給及電話線,這證明了每個中華兒女都有國難當頭視死如歸的精神。
從這部電影使我感受到了,我們生活的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深深的看到了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主權。所以我們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國家的發展添份力量。
小孩看八佰觀后感(篇2)
今天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觀看了一部振奮人心,令人動容的電影《八佰》。
這部電影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不畏犧牲的英雄。它主要講述了淞滬會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英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個日夜,誓死保衛祖國防線的事情。整個過程扣人心弦,還有許多情節讓我們不由的流下了淚水。
這一段是最讓我振奮的----當時四行倉庫已被日軍包圍,而且到處都是激烈的轟炸聲,然而駐守倉庫的國軍就連一面國旗都沒有,這時河對岸有人把國旗綁在自己的身上,冒著生命危險把它交給到了戰士手中,國軍英雄不懼犧牲把國旗在四行倉庫的頂層高高升起,民眾們也為此而感到振奮,他們在不停地歡呼,每個人都咬著牙,含著淚!
這時日軍也發動了更加瘋狂,殘暴的進攻。為了應對日軍的進攻,英雄們也組織了敢死隊,他們把炸藥綁在自己的身軀上,前仆后繼,用自己的血肉之身阻擋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對岸的民眾看到此景都憤怒的攥緊了拳頭,真想沖上去同他們一起戰斗,此時的人們心中是多么的憤怒,多么的悲痛!而我們的英雄又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無畏!
日軍眼看久攻不下,又開始用轟炸機對倉庫狂轟亂炸,他們的目的就是想炸掉我們的國旗,摧毀我們的意志,而我們的軍人毫不退縮,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住了旗幟,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全世界:中國不會倒,中國不會亡。
影片結束時,我的心一直是激動的,憤怒的,拳頭也是緊握的!
最后我想說:同學們,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父母、老師把最好的都給了我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珍惜當下,努力學習,懂得感恩,報效國家!向為了和平而流血犧牲的先烈致敬!
小孩看八佰觀后感(篇3)
看完這部電影,心里會涌動出一股豪情。
就好像是透過屏幕,我親眼看見這些勇敢的戰士,民族的英雄,用鮮血,用生命喚醒了我。
在這部電影中,沒有準確的主人公;確切地說,每一位奮戰到最后戰士都是主人公。
面對日軍無法用手榴彈炸開的鐵板,一名戰士毅然選擇將炸藥綁在自己身上,面對子彈,迸開的血花也不值一提;他的犧牲絕不是無謂的掙扎,無用的表演。每一位高聲報下自己的名字,伴著轟炸聲消失在血煙中的戰士,都是無畏的英雄。
一開始,百姓隔岸觀火,硝煙彌漫到眼前,卻依舊毫無警戒之心;但這其中有一直憂心耿耿的民眾,他們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這讓所有人都看見,這場戰斗不是這單單四百人的戰斗,是全中華民族的戰斗。
而在最后,向租界撤退之時,他們面對彈雨無所畏懼;我坐在椅子上,看見他們身后濺起的血霧,腦中忽然浮現魯迅先生的話:“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是的,在這血色之中,我真正看見了希望,那希望穿越時間,燃燒在我胸口之左;這八佰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國人,他們前行在血霧之中,喚醒了沉睡的、麻木的人民。
八佰,不止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小孩看八佰觀后感(篇4)
我觀看了一部由真實歷史改編的大型戰爭電影《八佰》。看完后心情既沉重又感動。
這部電影講的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四百多人由團長謝晉元帶領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抵御日軍進攻的故事。
在戰爭中,死亡是司空見慣的,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死亡離我是遙遠的,絕不是我每天要面對的事。所以我對于片中人物的死亡,是不習慣的,心情壓抑的。
戰爭的殘酷可能遠超出我的想象。只是簡單的交火,在短暫的時間內就會有大量的傷亡,戰士們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結束了短暫的生命。死神盤旋在戰場上每個人的頭頂,不論年齡。這讓我想起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們年紀輕輕卻要直面大量的死亡,如果不是戰爭,死亡離他們是遙遠的。但是沒有如果,戰爭無情,或者說是侵略者無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死亡之神離他們是如此的近。
正是這種民族團結凝聚的精神讓我感動。畢竟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就像面對戰爭,有人沖鋒陷陣,有人臨陣脫逃。但在危難之際,大多數人的心都在一起:中華民族不亡。這樣自發的凝聚力讓我感動。
不止于此,每一位在戰爭中盡職盡責的將士都值得我的敬佩。正如片中所說:你們是英雄。他們在保護著我們。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抗日戰爭最終的勝利,離不開他們的犧牲。從短期來看,他們的犧牲毫無意義,國軍連走麥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但從長期來看,到了抗戰勝利,便就有了意義。沒有他們的堅持付出,就沒有后來的勝利。后來的后來,也許都不一樣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
戰爭早已結束,電影也已結束,但斗爭還沒結束,國際上依然不寧靜。美國帶頭制裁抹黑中國屢見不鮮。弱小不一定挨打,但被打了就一定打不過。只有強大起來,才能盡可能地保護自己,予以還擊。
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希望我能見證新時代的到來。
小孩看八佰觀后感(篇5)
還記得半年前你看的什么影片嘛?記得大銀幕開啟的音樂聲嗎?記得光影中的那些笑和淚嗎?180天后久別重逢,最難的時刻總會過去,大幕開啟,疫情后的第一電影約嘛?
如預期中的《八佰》中的不乏燃點淚點,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我對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壯懷激烈的想象,但是這種填補因為審慎而讓我剛看完時甚至微微有點不滿足,覺得導演在對這場戰役的正面褒揚也即“熱血”的敘事上稍顯吝嗇,讓人看到了更多熱血之外的多角度的審視。然而回頭細想時,又恰好是這些多角度審視讓戰役更加真實和耐人回味。
《八佰》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這起歷史事件,便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淞滬會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借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這一場被世界圍觀的死守,這些由團長謝晉元率領的四百將士,便是堅守在上海市區的最后一支中國部隊,后人稱其為“四行孤軍”——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這支隊伍年輕,也缺乏作戰經驗,要面對瘋狂涌上的日軍,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四行孤軍”的英勇感染了目睹這一切的所有人,令國際人士對中國軍隊改觀,即使中國軍隊傷亡慘重,要求參軍的中國年輕人卻越來越多。
影片最后,“八佰壯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在槍林彈雨中沖橋撤入公共租界時,我已泣不成聲,結束出來的觀眾大多帶著久違的淚痕和激昂的情緒。影片最大的激發了悲壯的血性!一種舍我其誰的勇氣,一種大義凜然的犧牲,一種慷慨激昂的斗志!一種久違的家國情懷和抗爭意識,凝聚了中國軍民齊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緒,慷慨激昂。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歷史都不應被忘記,英雄更不應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