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影片觀后感800字
影片《小孩不笨》以新加坡競爭激烈的教育文化為背景,真實反應了青少年在學校及家庭里所面對的壓力,深入探討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因彼此缺乏溝通而產生的代溝以及家長管教子女時所面對的困難。影片以其獨特的視角,令許多觀眾在觀看完影片后都深有感觸。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小孩不笨影片觀后感8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小孩不笨影片觀后感800字(篇1)
作為一個少年,我不得不向你推薦一部電影《小孩不笨》。這是我迄今為止看過最想流淚的電影,里面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語言,深深觸動了我的心……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叫學謙的中學生一直被父母批評,心靈走向墮落,與同學成才加入“小混混”。經過一件又一件的偶然事件與父母架起溝通的橋梁——找回與父母一起幸福的家。
電影使我很受觸動,影片的學謙的父母與世界無數個父母簡直是從一面鏡子照出來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讀書好,為了孩子上好學校,受好教育,一直努力工作掙錢,非常辛苦。每次飯前飯后都說個不停,其實我們什么都知道,我們知道的很多,明白的也很多。
有一句話說“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的確是這樣,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父母的教育。為什么有些人學習好,有些人學習不好?不是我們太笨,而是父母太急切,逼,打,罵一直用來約束我們,是父母改變了他們。每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小孩也是一樣,可是大多數父母都只會盯著我們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比較,從而使我們失去信心,慢慢忘卻自己的優點。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對父母說:“相信我們,我們明白你們的辛苦,但是請站在我們的角度行嗎?其實我們能做得更好,給我們些信心行嗎?小孩不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或許換個角度,結果會更好。”
小孩不笨影片觀后感800字(篇2)
昨天,我從網上看了電影小孩不笨,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家庭,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電影手法詼諧幽默。男主角:TOM 15歲 JERRY 10歲 現將劇中的有些話摘飧給大家。
思想領悟:溝通時刻存在于我們,它只需要找對一把屬于打開心門的鑰匙。
開場白:你上次贊美別人是什么時候?距離多久了?你上次被別人贊美是什么時候?
結束語:其實大人和小孩都需要別人的贊美,可為什么人們總對贊美如此吝嗇?
……
劇情中JERRY的話:
1、大人總以為自己講很多給我們聽就是在教育我們,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難道他們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嗎?
2、其實我很聰明艾,為什么大人非要說我笨呢?
3、你只是演一朵花艾,來那么多人干嗎?我才是主角拉,我可不是花艾,這場電影讓我感觸頗深。在看的過程中,劇中的情節時而讓我忍俊不禁,時而讓我淚涌眼眶,時而讓我捫心自問,那一幕幕鏡頭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身上,從劇中楊學謙父母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影子。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慚愧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理論上也懂得很多教育理念,可是又總是難以付諸實踐。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總覺得很難跨越。平時在學校勞累了一天,到家后對孩子便缺乏耐心,動輒就發火,事后又覺得自己不對,愧疚不已,可下次就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真恨自己的這種無常,卻又難以改變。
作為教師,我愛自己的學生。作為母親。我愛自己的孩子。可我不會表達愛,我的愛總顯得那么僵硬,那么蒼白,他們不能體會,更難以消化吸收 ,我只是一廂情愿的愛。什么時候,我也能找到劇中反復提到的“鑰匙”——正確表達愛的方法。
小孩不笨影片觀后感800字(篇3)
前些天同學聚會的時候,聊到學生和孩子,汪教師提議我們觀看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回到家在網絡上搜到電影之后我就細細的看了起來。片中的三個小男孩兒的經歷給了我教育我的孩子們極大的動力。說到這個電影,要先介紹一下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由三名學生的遭遇講述其教育制度的流弊。現今的制度是以學生的母語、數學和科學程度,個別選修擇適合自我的源流課程。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是基礎教育階段,所有課程為必修課,有4門主課,包括英語、數學、科學和母語,其他課程還包括音樂、美術、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社會以及體育。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
1991年至,在小學四年級末有分流考試,將學生分為三個源流。大多數學生進入EM2源流,大約10%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進入EM1源流,還有一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進入EM3源流。對于新加坡這種小學分流制度,有很多人批評過早對學生分類,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可是新加坡政府稱,這么做是將不一樣學習本事的學生分開教育,對不一樣的學生因材施教。小學六年級末所有小學生必須參加小學離校考試,考試包括4門主課,根據考試成績學生將能夠進入不一樣的學校,選修不一樣的課程。
背景知識就介紹到那里,說幾個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電影鏡頭吧:
鏡頭一:文福他們放學后在等車的時候,過來了一個上EM1的小男孩過來挑釁他們三個,還說“沒想到EM3的人也會說這樣的成語啊”這無疑是給他們的奇恥大辱。無論什么樣的孩子都需要教師的鼓勵與贊揚的。
鏡頭二:文福他們換了一個新的班主任李教師。孩子們對于更換班主任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由于他們不一樣于EM1和EM2的學生,他們多的是調皮和惹事,多數教師都是被他們氣走的。可是李教師不一樣,她一進教室就說我上學的時候我的成績也不好,可是我發現了一個好的方法就是沉下心來,去把它們的底兒摸清楚,最終我就把他們打敗了,同學們也能夠試試這個方法。這說明李教師對于教好這幫孩子還是十分有信心的,值得高興的是有幾個孩子在課下真的在試李教師的這個方法。
鏡頭三:李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偶然一次機會,她發現國彬在畫畫,并且畫的十分好,她就給國彬說“請你畫一張最好的畫兒送給教師好不好?”也許是從來沒有教師求過國彬送過畫,國彬使勁兒地點點頭。之后才明白原先是李教師拿著國彬的畫去參加全國小學生繪畫比賽了。最終國彬的畫獲得了全國二等獎。這對于國彬來說是多么大的鼓勵啊,如果我們都像平常一樣看見有人在上課的時候畫畫就一律沒收的話,那么我們會葬送多少個小畫家啊!
鏡頭四:當文福和TERRY被綁架后,吃早餐的時候,terry說自我不會沖咖啡,不會在面包上抹果醬,不會自我倒熱水。他說平時這些都是媽媽幫忙做的或者是他們家的菲律賓女傭做的,自我都不會做。我想我們那里也應當有這樣的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有什么事情都是父母代勞了,結果把孩子培養成了“二等殘廢”。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后會有競爭力么?我們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呢?
鏡頭五:國彬的媽媽很不幸患上了血癌,一向沒有找到適宜的骨髓源。可是國彬的學校的班主任李教師就發動本班的同學動員自我的家人去醫院做配型檢查,到最終學校的領導和所有的教師都參與進來了,這說明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愛、交換愛的地方,這讓國彬一家人很是感激,也給了他們一家人“做善事”的機會。
我從這個電影里學到的東西不僅僅是這些,更多的是教育人的態度,只要我們教育者都能夠用心地去關注孩子,他們能回報給我們的就不僅僅是優異的成績,更多的是看待事物以及他人的進取態度。
小孩不笨影片觀后感800字(篇4)
電影小孩不笨的一句臺詞說得非常好,即”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了地方就是資源“。如果說,尊重、理解幼兒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素養的話,寬容幼兒則需要勇氣和更大的投入。教師要允許幼兒認識反復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更大的耐性。
寬容,不是放縱,更不是溺愛,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寬容,是理解的繼續,也是理解最真實、最具體的體現。寬容應該有多種形式,各種形式的確定必須根據”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寬容,還應為幼兒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擾,創造條件,讓幼兒”跳一跳“就可以達到的努力目標;同時要因勢利導,用愛心感染幼兒,尊重、理解、寬容有機地結合,提高與孩子交流的深度、廣度和質量,也使老師的愛心放大了更多倍。
望著那一張張天真可愛的臉,一切的煩惱與憂愁剎那間消退,生活的詩畫便在眼前飛揚,使心田燦爛,溫馨。”我覺得幼兒園教師是一個純真和美好的職業。有人形容幼兒教師永遠都是顯得那么年輕和充滿朝氣。這種形容不無道理。當你面對幼兒那雙清澈無比充滿童真的眼睛時,當你聆聽著幼兒銀鈴般的笑聲時,每個人都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童年時光。這讓我更加喜歡這個職業,讓我覺得這份職業如此純真美好,我無悔選擇了這樣的職業。在與幼兒一起相處的日子,多一份愛心,少一點虛榮;多一份理解、幫助,少一點指責、批評;多一份寬容、耐心,少一點責難、懲罰!這樣,讓教師的職業道路更加美好。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我們知道了怎樣更好地去愛我們的孩子,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在更好的環境下降的成長。作為一名骨干教師,我們要以扎實的作風潛心實踐,堅持不懈;要以自覺的精神對待學習,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氣躁;要以務實的心態思考問題,力求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要以獨特的眼光大膽創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獨運;要保持積極而降的心理品質,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綜合素養,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始終處于一種研究的狀態,讓自己的生命處于不斷探索與追求的過程之中。
小孩不笨影片觀后感800字(篇5)
“你最終一次稱贊別人是在什么時候?
你最終一次被人稱贊又是在什么時候?
很久,對嗎?”
這是《小孩不笨》開場對白。這是新加坡影視才子梁智強自導自編自演的另一部電影。我喜歡梁智強的作品,因為他的電影沒有港片般無理,或西片般飛檐走壁。他的電影恰恰反映新加坡(我認為也能夠反映我國的現況)的社會、教育和家庭問題,為我們帶來深思。
整個故事所要表達的訊息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教育問題。三個小孩之中,學謙及其弟杰利的家庭背景是相當富裕的,父母親都是忙碌的上班一族。他們的父母親以為給與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是等于為孩子好。很多時候,家長都是一廂情愿的,因為家長根本都不了解孩子。在很多情景下,家長在說個不停或不分青紅皂白責罵孩子,當孩子欲加解釋,卻被告以“頂嘴”的罪名。結果,往往孩子與家長的對話只剩下“哦、嗯、啊”。
手機的出現,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可是,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嗎?戲中學謙及杰利的父母親都一向以為有花時間陪伴孩子,可是每每忙碌的他們的手機響起,卻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可能,家長都是疼愛孩子的,只是用錯方式了。
在學校,這三位小孩都不是精英班,而被認為是不會讀書的寄生蟲。在學校教師的眼中,他們都是一粒粒的“爛蘋果”。教師對他們失望,家長對他們失望,在一片的失望中,他們一度放棄自我了。
其中一位教師則說,我們需要一把鑰匙,而這把鑰匙就是“多看學生的優點,少看學生的缺點”。如果把一粒爛蘋果丟掉,那么什么都沒了;可是,如果只是把爛的部分切掉,這粒蘋果還是一粒好蘋果。多稱贊別人,多看別人的優點。你爸爸實在太愛你了,只是他不會愛你。這是戲里的其中一些經典對白。
小孩的要求有時候只是很簡單,他可能只想要父母親出席觀看他的學校演出;他可能只是想要父母親的肯定與鼓勵;他可能只想要父母親抽出一個不受打擾的一個小時。
難道,抽出一個小時真的那么難嗎?JERRY為了買爸爸的一小時,不惜賣掉心愛的卡,每一天省吃儉用,就為了存錢,購買別人以五百元請爸爸講座的時間…TOM的同學成才,也一樣和父親有著溝通問題,因為成才的父親出生卑微,以往誤入歧途,所以不想讓成才步上自我的后塵,對孩子寄予厚望,期望他能有出息;可是成才的成績卻偏偏差強人意,令他極為心痛!才父是個沒學識的粗人,因而以為對成才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結果讓成才對父親更加的抗拒。才父并不懂得愛他孩子,里邊最讓我感動的便是才父對成才說:ILOVEU的時候…可惜他再也無法看見他孩子上學了…
期望每一個人都在鼓勵中,贊美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