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觀后感
春節,是中國特色的節日習俗之一,小時候,奶奶說,春節,是中國古代人為了防止年獸的到來,而設立的節日。當時自然俗成了很多的習俗,發展到今天還保留了一些。那么你知道關于春節習俗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中國春節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中國春節觀后感篇1
最近被“BBC春節紀錄片:辣條是中國年輕人的最愛”刷屏的網友,已經可以在各大視頻網站一睹這部口碑爆棚的BBC最新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的慶典》。
這部紀錄片于2月14至16日在英國BBC2頻道首播,共《回家》、《團圓》和《歡慶》三集。該片由5名英國主持人,以直播類節目的形式,在主線故事的發展中穿插與其他地區連線的視頻,講述發生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春節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
主持人在其中擔當的是體驗者的角色,從而零距離地參與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節。他們走進亞洲最大的鐵路調度指揮中心——北京西客站的調度指揮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羅13號的控制室里”;他們坐在中國人年夜飯的飯桌旁,加入城市返鄉摩托隊伍的大軍;置身零下30攝氏度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游逛在人聲鼎沸的北京廟會,參觀古老的中國釀酒技藝并喝下60度白酒的瞬間;以及接地氣的廣場舞、“國民小吃”辣條……正是這些身臨其境的感受,為紀錄片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突出“歡樂、祥和、團圓、共享、祈?!敝黝}。
其中,《回家》講述了在傳統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通過火車、飛機、摩托車等不同方式回家過年的故事;《團圓》介紹了春節期間中國家庭的傳統風俗習慣,包括包餃子、貼春聯、看春晚、放煙花、擺鮮花及祈福等,體現了家庭的團圓和溫暖;《歡慶》介紹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呈現了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歡樂祥和氣氛。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對中國春節接近零距離的觀察。節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內容在當日錄制完成后,經剪輯潤色,延遲幾日后播出。由于拍攝至放送時間間隔很短,可以使觀眾獲得觀看現場直播的生動感,這幾乎讓英國觀眾與中國觀眾同步度過猴年春節。
紀錄片播出后,引發了海外華人以及外國觀眾的共鳴。英國網友留言說:“打算明年在春節的時候去中國旅游,親身體驗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國玩兒”。留英的中國學生也觀看了節目,紛紛留言:自己每天都在電視機前等候著節目的播出——“好幾年都沒回家過年了,看著這個節目讓我更加想家了,終于能在英國體會到一點年味兒!”
中國春節觀后感篇2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對中國春節接近零距離的觀察。節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內容在當日錄制完成后,經剪輯潤色,延遲幾日后播出。由于拍攝至放送時間間隔很短,可以使觀眾獲得觀看現場直播的生動感,這幾乎讓英國觀眾與中國觀眾同步度過猴年春節。
紀錄片播出后,引發了海外華人以及外國觀眾的共鳴。英國網友留言說:“打算明年在春節的時候去中國旅游,親身體驗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國玩兒”。留英的中國學生也觀看了節目,紛紛留言:自己每天都在電視機前等候著節目的播出——“好幾年都沒回家過年了,看著這個節目讓我更加想家了,終于能在英國體會到一點年味兒!”
伯明翰城市大學媒體理論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歡看這個關注中國春節的系列節目,認為它向觀眾分享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也讓觀眾理解了不同文化?!斑@一點也越來越重要,對于世界的理解越深,我們越能進行高水平的遷移和知識交流?!?/p>
該片制片人楊建坦言,在全球化的當下,解讀“中國故事”不僅是中國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當中國早已經成為無法忽視的存在時,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個更真實的中國?!?/p>
借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國的體驗,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以“第三者”的視角去觀察?!斑@部紀錄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讀中國春節,不俯視也不仰視,不僅發現了春節的文化魅力,也表達了春節所寄予中國人的當代精神?!彼f。
據悉,《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由五洲傳播中心與英國雄獅電視公司(LionTV)聯合制作,已登陸國內各大視頻網站。
中國春節觀后感篇3
春節在即,讓這個傳統節日國際化的話題再次熱絡起來。大陸央視春晚將再次請來國際巨星,相關部門也在全球征集“春節符號”,為將來的“歡樂春節”活動走向世界做準備。
讓中國春節也成為外國人關心、喜歡甚至會親身慶祝的節日,想必是做出上述努力的目標,也是春節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如此,那自然是中國軟實力向外傳播的里程碑。
一種文化的傳播必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演化實踐及潛移默化,而且這一過程還會受到文化承載民族的國際形象、國際地位、價值認同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傳播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但參照外國同類節日文化的國際傳播影響,還是可以總結出一點規律來幫助思考中國傳統春節國際傳播的效果。比如西方社會的圣誕節,其有形元素非常簡單易學,舉凡圣誕樹、圣誕老人和那句“圣誕快樂!”等。而春節相對復雜,比如春聯、包餃子,要跨文明傳播,面臨著語言、飲食習慣的障礙。
其次,圣誕老人的傳說是圣誕節的精神核心,這種可以激發人們想象空間和情感寄托的精神資源恰也是其得到廣泛傳播的前提。而春節則相對缺少一種可供人想像和抒發情感的精神資源,畢竟那個名叫“年”的怪獸的傳說在華人中間的接受程度都尚且有限。
此外,中國春節中的舞獅、舞龍、高蹺、跑旱船等集體慶祝形式非常類似許多國家都有的狂歡節??駳g節在全球的傳播恰可拿來用作上述表現形式的呈現。只是,這些慶祝形式中的基本元素并非全部都可以國際化,其組織形式、編排方式都需要結合國外受眾的感受進行組織。
傳統春節的對外傳播,恐怕要多想想怎樣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對春節進行總結,讓外國人能夠很快的記住相對簡單的有形元素、精神元素。而且,簡化的元素不但要能夠被外國人接受,還得被中國人自己接受,愿意親身實踐。
西方節日得以全球化,是建立在其本身完成現代化的社會基礎上,而中國春節所處的社會,仍在轉型期。正因此,中國春節中一些元素正在被遺忘,這恰與中國社會結構及人們觀念的變化同步。所以,當中國社會完成現代化的轉型,那時中國春節的樣式也將更易于被外國受眾接受。
中國春節觀后感篇4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兒童節、國慶節、端午節、中秋節,但我最喜歡、最期盼的是春節。
先說說春節的來歷吧。傳說有一個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時,村里來了一位老人,此時,大家都在逃難,誰都不來關心這位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拿著食物來勸老人,說:“大家都在逃難呢!你也趕緊拿著食物逃吧!”老人卻不慌不忙地說:“我能在你屋里呆會兒嗎?”老婆婆急忙勸說老人,可老人只是笑而不答,老婆婆只好答應了老人。老人在房前掛上了火紅的燈籠,門前有很多紅色的東西。忽然,“年”來了,“年”走到老婆婆門前,只見紅光四濺,“年”被嚇跑了。這時,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年”被嚇得魂飛魄散,逃出了桃花村。后來,人們把這人人高興的日子稱作“春節”。
春節到了,大街上熱鬧極了!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一排排商店門口,有的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的掛起了紅紅的大燈籠,有的貼上了印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語的對聯。大街上的商店老板們都趁熱打鐵,大聲叫賣。賣年貨的小商店里陳列著火紅的、大小不一的燈籠和印有吉祥語的一幅幅對聯,目不暇接,前來的顧客紹繹不絕,使得老板應接不暇。小朋友們穿著花花綠綠的新衣裳在大街小巷上穿梭,臉上掛上了甜甜的笑容。大街上擠滿了人,有大人,有小孩。煙花聲、爆竹聲、歡呼聲、歡笑聲籠罩了整個小鎮,到處洋溢著喜氣的氣氛。
不僅在大街上,在家里也是如此。在家里,人們和從遠方回來的親人一起吃團圓飯,然后一起看春節晚會,一起聊天,我家也不例外。
那一年,我們一家和幾位親戚圍著桌子吃火鍋,爸爸媽媽一邊吃一邊聊,我只在一旁靜靜地、大口大口地品嘗著美食。飯后,我們又在廣場上放煙花,一支支煙花猶如一條條蒼龍射入夜空,在皎潔的月光旁綻放。我也嘗試著放了一支,但是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放煙花了。
春節真是個美好的日子。
中國春節觀后感篇5
bbc的紀錄片可以說是聞名世界的,這源自于它精良的制作以及電影級別的鏡頭。在這部講述中國新年的紀錄片中也一樣。
第一集的鏡頭是最美的。無論是春運的人頭攢動,還是冰城哈爾濱,又或者是清晨的北京,同樣的場景在bbc的鏡頭中就顯得特別的美麗。就拿北京的大褲衩來說,這個建筑在各種鏡頭中不知道看過多少次,前不久才去過北京,對北京的城市風貌建筑感覺其實很一般。可是bbc的鏡頭中,北京顯出了萬全不一樣的氣質,更大氣,更摩登了吧。最美的當屬打樹花了,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火樹銀花。鏡頭,無意是吸引我看bbc的紀錄片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集則有趣的多,主要以食物為主??吹絻蓚€歪果仁拿著木耳說是蘑菇,抱著冬瓜說是葫蘆,我真是笑了。這次bbc還十分接地氣的介紹了泡椒鳳爪和辣條,不知道兩個主持人品嘗的時候是何種心情。還有混著喝白酒的橋段,真的`不怕喝倒嗎哈哈哈!介紹的花卉市場的拍賣倒是讓我開了眼界,之前對此毫無了解。哦,對了,還有神級春晚。總體來說還算比較客觀,一些比較重要的新年現象都被提及了。
第三集我不得不承認,沒看完。香港的比重占據了非常大的篇幅。內容上也沒什么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到底是干兒子啊。本來想給5星的,現在只能給4星了。
總體來說,第一集很美,第二集很有趣,總體節奏把握的很好,節奏對于紀錄片來說是最重要的。唯一讓我有點疲憊的是整體的講述邏輯??此坪孟窈苡羞壿?,從北往南的幾個地方,但是實際上在敘述的時候卻顯得很凌亂,既不是以地點來作為邏輯線,也不是以時間來作為邏輯線,各種無征兆跳躍,讓人有點凌亂,大概是這個導演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