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觀后感1500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既是古人的醒世真言,也是南京歷經無數腥風血雨給后人的啟示。時間可以消逝,但記憶不會風化,恥辱更是不容漫長的沉痛所塵封。那么你知道《南京南京》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南京南京觀后感1500字,希望你喜歡。
南京南京觀后感1500字精選篇1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由陸川導演精心創作的電影——《南京,南京》!看完這部電影,我頗有感觸,內心也有所震撼。
當看到兇殘的日本軍官放肆地在長達六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中,不擇手段地殺害我們的南京同胞,人們在驚慌而逃,很多人難以幸免于難,三十多萬同胞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時,我的心里感到一陣陣的難受。
不過我們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就像那梅花,從不在冰雪中向惡勢力或者強者低頭,它依然在大雪中凌寒獨放。我們中國人也是具備這樣的品質的。當日軍俘虜了我們的一批軍隊后,日軍鳴槍下威,要求中國軍隊起立,幾個日本鬼子挎著槍陸續走了上來,準備掃射。但中國軍人都握緊雙拳,他們臉上帶著憤怒,帶著無助,帶著悲憤的'神情,他們都不向日軍低頭,他們都不起立,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起也是死,不起也是死,他們就拿起自己的骨 氣跟這些日寇們拼了,他們就這樣與日軍僵持著。日本軍官被這一場面驚呆了,手持機槍掃射了幾個人,只聽見死者的家屬抱著親人冰冷的尸體痛哭。突然一個男的帶頭矗立起來了,他就是被日軍俘虜的軍人中的一員,或許,他不想再聽見無辜的人們凄慘的聲音,或許他起立是為了表達中國永遠都不會是縮頭烏龜。小孩也勇敢在走了出來,人們都起來了,向日軍走去,只見人們一齊高呼:中國不會亡,中國萬歲……。天空中回蕩著這悲壯的聲音,最后,他們都犧牲了。
但是,他們沒有為我們中國人丟臉,人們記住他們是中國人,甚至在他們臨死前也不忘高呼:中國成功,中國不會亡。這句話給予我極大的震撼,因為這句話透露了中國人民是多么熱愛自己的國家呀!
電影真實地反映了那一段歷史,那一段讓人屈辱的歷史。舊中國國勢衰微,中國成為別國欺負的對象。要使這段歷史不再重演,我們這代人就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不斷增強祖國的綜合實力,為祖國的安寧和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南京南京觀后感1500字精選篇2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剎那間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對今年發生的日本地震不太感到傷感,我也許是一時心血來潮,畢竟上次如此的滿腔憤怒還是好久的事情了,感到國內對國恥的宣傳并不是很多,因為畢竟抗日戰爭結束已經很久了,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作為80后的我也只是在以往娛樂節目不多的情況下,看了一些抗日題材的電影,但是這些不夠,不能真正反映出日本人在那個年代所犯下的滔天罪惡。現在電視娛樂節目和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根本很少涉及到這些題材,即使涉及也感到拍出的有些搞笑,只有南京南京這部片子才能稍微把那段歷史呈現給大家看,我們的民族擁有那么長的歷史,創造出那么燦爛的文明,為什么那么容易遺忘呢,雖說團結是主體,但是國恥不能忘呀,也許90后們還能略懂那段歷史,但是00后們,以后的人們難道就永遠的對那段歷史陌生了么?他們僅僅感興趣的就是現在的娛樂節目嗎?民族性何在?這是歷史的教訓,希望所有人勿忘國恥,即使千百年后也應記得日本人對我們的民族國家所犯下的罪惡。
我是在南京讀的書,只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那個時候無非是拉響警笛,在南京的那幾年我并沒發現當地政府有什么紀念活動,反正作為學生的我并沒有機會參加,但是僅僅是那幾聲警笛聲,似乎也能勾起人們無盡的回憶,回憶那段歷史,如果有其他活動是否會讓我們更加難忘那段歷史呢?畢業后回到生活的城市合肥,在這里那么多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并不能聽見警笛聲,別說什么紀念活動了。我想很多城市也是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是否就會開始忘記歷史呢?現在的中日團結并不能讓我們有理由忘記慘痛的教訓。
順便百度了一下,現在這段歷史似乎快被遺忘了,我不是劇作家,也不是名人,更不是電視電影導演,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80后,我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不忘掉那段歷史,更希望有能力的國人拍出一些回憶那段歷史的經典電影或電視劇,而不是把那段歷史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拍成了搞笑題材的,我覺得我們有理由提醒我們的后代和我們的同胞,友誼歸友誼,但是歷史已經發生,不能忘掉。
南京南京觀后感1500字精選篇3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丑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墻,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后,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筑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于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為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可以附著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幸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希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節,然后讓看到的后來人叩問自己的心,至于會得到什么樣的回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復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
南京南京觀后感1500字精選篇4
星期四的晚上看了一部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解說,是由歷史影像資料和對《南京!南京!》這部電影的詳細解說,也是反映了南京淪陷后難民區的驚心動魄的歷史一幕。
影片開頭是南京失守之初的戰斗,然后便是日本對戰俘和平民百姓的屠殺,忍不住讓人認為,日本屠殺的是沒有戰斗力的士兵。之后便是日本對南京的重重包圍以及對難民的步步緊逼和對婦女奸淫的鏡頭。
當我看到日本兵用沖鋒槍殺死南京平民的時候,心中不禁感慨:為什么日本能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為什么中國士兵不能堅持到最終。日本兵殘忍的血洗全城,他們將被俘的士兵和百姓,實施活埋、槍斃,以及用活生生的人當作人肉模型,練習刺刀,使南京城頓時變成人間地獄,煙霧籠罩著整個南京城。
當然,其中還有許多愛國人士,用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其中,有劉燁扮演的國民黨軍官,在走投無路的情景下,他提出第一個為國捐軀;還有一個小女孩,具體名字我也說不清了,當日本兵提出要交出一百名婦女槍斃的時候,這個十八來歲的小女孩第一個舉起手,所以,被人們稱為“天使之手”……
中國的愛國人士很多,當應對日本兵的殘忍殺害,他們沒有放棄,他們始終戰斗到最終一刻。他們是好樣的,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歷史永遠銘記他們,也銘記了日本的無情、沒人性。
《南京!南京!》是一個轟動的場景,它紀念南京大屠殺30萬死難同胞,由此,我們也要告訴自我,無時不刻要讓祖國繁強,不能讓那些侵略者逍遙法外,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完美明天而努力奮斗。
看完后,我的眼淚不禁掉了。
南京南京觀后感1500字精選篇5
南京大屠殺,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提到這五個字,就觸碰到心底最柔弱的那根弦。而陸川的《南京!南京!》將這一歷史事件重新拉回到觀眾眼前,歷史不能遺忘,但是不表示要重新回憶,這種回憶是殘酷的,多少年來,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講,南京大屠殺只是歷史課上的一個章節,被抽象為一串串的數字和黑白照片,至于事件本身則很少有人去思考,我想,這就是陸川的《南京!南京!》要完成的。
影片和歷史一樣黑白分明
從被影迷們奉為圣經的《辛德勒名單》到另一部經典《憤怒的公牛》,黑白膠片從來沒被遺忘過。很高興陸川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這首先表明了他的立場——這不是一部借南京大屠殺圈錢的商業電影。彩色膠片拍攝出來的電影色彩艷麗,無疑會帶來更大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黑白膠片讓影片中不能回避的屠殺、鮮血、蹂躪等所有讓觀眾難以承受的元素都和我們的眼睛拉開了距離,弱化成了黑與白。天空、煙幕、旗幟、河流、女人的身體是白色的,鮮血、殘破的城墻、子彈、武器、屠殺造成的尸橫遍野是黑色的。戰爭也許不那么黑白分明,但是屠殺一定是,純粹的黑白色調,能讓觀眾和導演一樣冷靜和理智,去認清屠殺的真相。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多年來對南京大屠殺的了解限于黑白文字、黑白照片,就算是紀錄片,也是黑白的。黑白的《南京!南京!》很容易讓觀眾找到歷史的契合點,從而肯定導演是在重現歷史,而不是靠想象編出來的故事,更容易融入到劇情當中。同時,黑白色調也確定了影片的基調,它莊嚴、肅穆,充分體現了歷史的厚重感。盡管會帶來更沉重的壓抑,但是不要緊,因為不會有任何一個觀眾會帶著歡欣愉悅的情緒來看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