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小學觀后感
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意義,不僅在于選拔出一個榜樣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導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提高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做起的價值觀,向全社會倡導書寫漢字、保護漢字的意識,倡導愛漢字、愛漢語、愛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從而建立起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傳承活動。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小學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小學觀后感(篇1)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由中央電視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于20__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國家級漢字聽寫推廣活動,也是全國第一檔原創形態的漢字聽寫教育類電視節目。
節目邀請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在內地受教育的港澳臺學生組成32支代表隊參加,形成緊張精彩的多場次晉級比賽框架,并共計形成12期電視節目,每期節目時長90分鐘。在中央電視臺第10套科教頻道暑期檔周末黃金時間播出。
漢字是上古時期世界上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之一。在漢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蘊藏著不可侵犯的民族尊嚴、崇高強大的民族意識和自強不息的創造智慧。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中國符號,是中國貢獻于人類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但漢字又是世界上最難書寫的文字。獨特的方塊字形需要不斷記憶,反復練習才能形成書寫能力。現在,越來越多地人依靠鍵盤等輸入工具書寫,減少了手寫漢字的機會,正確書寫漢字的能力逐漸下降。如果未來幾代人漢字書寫能力持續普遍下降,文明傳承的品質就會形成缺損。
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意義,不僅在于選拔出一個榜樣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導從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提高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做起的價值觀,向全社會倡導書寫漢字,保護漢字的意識,倡導愛漢字、愛漢語、愛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從而建立起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傳承活動。
詩人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說:“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是本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學術講解人,在向記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話語時她激動不已:“漢字不僅僅是中國人交流信息的符號,更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氣象。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個個微縮的中國人。漢字聽寫大賽在提升全社會對漢字的重視程度的同時,讓漢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課堂,成就一代代不僅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國君子,真正做到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小學觀后感(篇2)
第一次看到了這樣的漢字聽寫大會,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黃金時 段播出,覺得太有必要了。隨著電腦的廣泛運用,電腦打字幾乎代替了 書寫。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生活,人們的文本閱讀時間縮短,漢字書寫大幅度減少,人們對沿用了五千年,祖宗傳下來的漢字是越來越陌 生了。
網絡上錯別字大行其道,充斥視野,人們已經習慣了錯用錯 寫,胡亂代替,外文符號夾雜其間的現狀,甚至有些見怪不怪了,這情形發展下去,不僅僅是有礙于人們之間的溝通、理解,而是整個民族的漢字書寫、運用水平下降,是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降低,此情堪憂。所 以這樣的漢字聽寫大會明白無誤地表明: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非常重 視自己的母語,重視漢字的書寫和運用。
昨天漢字聽寫大會上的選題,對于中學生來說,覺得第二輪時段 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常用字,常用詞語。如“ 覬覦、眄視、朝覲、踆烏”,也可能是設計者出于淘汰選手的考慮,故增加了難度。
我覺得當 務之急是引起人們對三千五百個常用字書寫、運用的關注,如“推卸”“眼花繚亂”“瓜葛”“怨天尤人”這類字,考一些時下還有著旺 盛生命力的,運用廣泛又容易寫錯的詞語如“顫顫巍巍” “獼猴”“黃 疸”之類,在題目設計上既有書面語如“萬馬齊喑”“呦呦鹿鳴”“美 輪美奐“又有口語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題目設計者是花費了一些心思的,為了引起國人對漢字詞語的關注、學習、運 用,提高正確使用率。多制作這類節目無疑是有益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小學觀后感(篇3)
時針滴答、滴答地走到了八點,我打開電視,調到CCTV來觀看每周五晚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
這天,播放的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晉級半決賽的比賽,各位選手輪番上陣。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杭州外國語學院代表隊的大師劉浥塵。在激烈的比賽中,劉浥塵的隊友相繼離場,但是他的對手還有7個,其中安徽代表隊和廣東代表隊還剩3個人,只有湖南代表隊和他一樣,僅剩1人。
在如此大的差距下,面對7個學霸級的對手,劉浥塵神態自若、鎮定自如,一點也沒有因為孤軍奮戰而慌了陣腳。在答題的過程中,劉浥塵顯得泰然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如果遇到自己一下子就能想出來的題目,他就會做一個鬼臉,瀟灑自如、準確無誤地寫出那些生字;如果面對一下子想不起來的字,他就會皺著眉頭,手托著下巴,開始沉思,當他想出來時,額頭上緊皺著的三字紋就會豁然開朗,他的臉上便露出笑容。最后,劉浥塵頂住壓力,打敗強敵,終于帶領浙江杭州外國語學院代表隊殺入了決賽。
通過這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看到這些選手在場上的精彩表現,特別是劉浥塵,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想想我平時讀書時,只看故事情節,并不在意難寫的生僻字,遇到不認識的字,多數是一帶而過,不會去查字典。我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識還不夠,以后,我要好好向他們學習,讓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無止境,知識永遠也學不完,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傳承中華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小學觀后感(篇4)
我觀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十分激烈,有四個參賽隊,每隊按照順序上前答題,當主持人報完題,選手在規定時間內答題,答對者進入下一輪,答錯答題者淘汰。
在比賽開始前,有一位點評嘉賓說:“漢字終又得到了重視,不僅僅是一個交流的載體更是中國在往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走。”比賽開始了,只見甘肅隊的同學首先答題,主考官報出題目“意蘊”,而她卻寫成了“意韻”,很遺憾,她答錯了。比賽一開始就有人答錯題,我真為其他人擔心。
過了一會兒,是吉林省的答題,當主考官報出“渾天儀”時,我認為挺簡單的。一開始她寫對了,卻又把“渾”給改了,真為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確,卻因為一個顧慮而寫錯了。我覺得我們在書寫漢字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第一感覺往往是正確的,也要多讀,多練,多看一些書籍,遇上不會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讀幾遍,背出,這樣才可以寫更多漢字!
要想學得更多字,光在課堂上學可不夠,要在課后積極的學習,多讀書籍,讓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認識這些別人不認識的字,當別人問你這字怎么寫,怎么讀時,你才能驕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么好奇的,回家查閱,這樣也能學習更多漢字。
觀看一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僅能學會一些詞語的寫法,更明白寫字對我們的重要性。我要多讀書多記憶,不做只會在電子產品上打字的,要做個真正能書寫的人。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小學觀后感(篇5)
10月18日晚,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感觸頗深。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老師告訴我們,漢字有萬個以上,而我們平時常用的漢字只有三四千個。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中所出考題基本都是筆畫繁多和較為冷僻詞語。“啁啾”、“鋒鏑”……看著一個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詞語被一群初中生正確書寫,不由令人為之驚嘆。而逐漸變難考題涉及面之廣讓人咋舌。隨著場上人數不斷減少,諸如“伊犁河”、“愣蔥”、“攛掇”這樣地名、方言、口語詞匯也出現在了考題里,著實叫人為選手們捏了一把汗。
看著看著,我突然發覺,我聽到一些詞語的讀音和解釋完全摸不著頭腦,可是答案顯示出來,我卻發覺自己曾見過。例如“鳧趨雀躍”的“鳧”字,我就曾在課外書上見過幾次,卻總不愿查閱它的讀音;像“箴言”一詞,我會讀但寫不出來;還有前幾次比賽中出現的“貔貅”、“甕中捉鱉”等詞,都是我會讀但不會寫的。
我想,這些情況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平時沒有加深對漢字的鞏固,有一些字很久沒有使用,就漸漸忘記了,正因為這樣,我常常出現提筆忘字之窘境。我想,我應當向參賽選手學習,豐富我的課外閱讀量,遇到不會的字要主動翻閱字典,了解生字詞的含義。我相信,長此以往,我認識的字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