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大學生觀后感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己尚還是女孩的小老師面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早自己學生為引的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希望的暖意,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大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篇1】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的鄉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教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本事,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期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期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能夠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教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齊。……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可是我們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很多存在于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提高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僅有城鄉教育一齊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我尚還是女孩的小教師應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我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期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篇2】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個關乎農村教育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魏敏芝——一個僅有13歲的女孩,卻因為特殊情景臨時擔起了水泉小學代課教師一職。由于學生持續流失,這個學校的學生僅剩28人。工作交接時,高教師(學校原先的教師)還特意囑咐這個13歲的女孩: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再少了……
然而,如果只是陳述劇情,那就是在浪費自我和讀者朋友的時間。因為這些你們完全能夠自我去觀看和體驗,如果說有什么值得我專門作文表達,我想大概就是影片反映的農村教育問題以及世人的某些態度。
楊東平曾說:“中國在農村的義務教育欠債之多,遠遠沒有還清。”其實,我想:“一個關乎人一生成長發展的大事,怎樣還?拿什么還?難道依靠那些為了保研而去欠發達地區支教一年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來裨補闕漏?”
以前國家不富裕,辦農村教育確實缺錢;但此刻如果誰還拿“缺錢”來為此開脫,我只能替他感到羞恥。
其實此刻中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錢。
而此刻的農村教育,什么都不缺,就是缺教師。
改革開放的時候,國家、企業發展都需要很多的勞動力,于是農村人民義無反顧地奉獻自我,造就城市里一個個“血汗工廠”。最終的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可大部分農村人依舊貧困。為什么無數的農民愿意進城務工?養家糊口是一方面,社會需要他們,又是一方面。
而當他們的子女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國家在教育上給予其充分的關懷與公平時,國家回應的,大多只是年復一年喊著的干巴巴的教育口號。那里的孩子需要我們,可有本事的百般推脫,無本事的當真無能為力。我并不是否認這些年來國家和社會各界在農村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績,只是這些遠遠不夠。
此刻我在想:如果魏敏芝和水泉小學的事情沒有接觸到新聞媒體,沒有獲得這意外的幫忙,那電影的結局會怎樣?恐怕應是悲慘的現實之痛。
年輕的時候,滿懷抱負,揚言:“等我以后有實力了,必須回報社會。”只是等到那一天,或許終究還是回報自我。這時“社會”就像電影中,當魏敏芝渴求那個電視臺的接訪人員放她進去幫她尋找張慧科(進城走丟的學生)時,其對魏敏芝所說的話:“他丟了幾天,關我什么事?”
是啊,社會好不好,他人是死是活,農村教育有多少問題……這些關我什么事?是的,確實不關你任何事。但我想,即便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也會為這個社會良好發展盡一份職責。畢竟如果周遭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社會動蕩,不必說你無法像此刻這般做好理性經濟人,身處這樣的環境,你的利益能不受損,那都是萬幸。
無論是出于社會職責還是同理心,我們都應當去幫忙他們,不僅僅是他們,還有無數的社會弱勢群體。學生的任務的確是學習,但知識分子的任務卻是時刻守護“社會良心”,并為之付出努力。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篇3】
今天早上看了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里面的情節甚是感人,里面的情節甚是感人,我不禁為那個執著的小魏老師而感動,一個也只有小學文化的臨時代課老師,教只比她小不了幾歲的學生,她自已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卻能為了尋找那個輟學的學生,從鄉下走到城里,表現的那么堅定、執著、頑強。就在小魏老師在電視臺演播室把鏡頭當成學生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時,她哭了,我也哭了。
她哭著說:“張慧科,你去哪了……我找了你三天了……我都急死了,你知道嗎?”電影里那幼稚、焦急而真情的聲音震撼了我的心,我淚流滿面,這也引起我的思索。或許在她的眼里誠信是為人最重要的品質,為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著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要給老師喝。
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為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小魏老師恰恰是這次汶川大地震中出了名的老師范跑跑鮮明的對照,地震來臨時,范跑跑這個北大畢業的高級老師,不顧一切的丟下學生就往外沖,跑到操場,一群不知所措的學生的生死在他眼里什么少不少,他一點也不在乎,況且還厚臉無恥地在博客上炫耀“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
范跑跑成名了,他沒有責任心和羞恥感造就了一個北大學生的無恥和缺德。與之相反,小魏老師為學生著想,在關鍵時刻,顯現出一個鄉村老師的樸實、可愛和真誠。
一個人都不能少,其實不能少的是一種心靈的純凈。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篇4】
上周,教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里有個水泉小學,小學里僅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教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床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齊做床,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里僅有一個教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教師。一天,高教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教師暫時頂替高教師。高教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教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為家里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里打工,魏教師為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電視臺的幫忙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教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臺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眾,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教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僅因為動人的情節,還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教師的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么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此刻電影之中,讓觀眾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篇5】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__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小學教育的落后現狀和代課老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里感人淚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因受老教師的托付,努力維護這個小學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里貧窮而輟學到城里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可見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么盡業的教師。盡心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反思。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美好的前程努力,計劃著自己的未來藍圖……沒有人愿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小學那樣子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著他們的教學環境,回想我從小到大所接受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里真不是滋味。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為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家鄉,離開學校,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因為老教師最后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著。看著她為了能買上乘車去城里的車票,和學生們一起去為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因為貧窮,做什么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間去努力掙來。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并沒有讓代課老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努力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只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終于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課的老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老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里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看到這里,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很富強了,可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從為基層的老百姓著想。隨著新聞的不斷爆出丑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藥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責任?他們寧可為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愿意多造一座希望小學,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才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會,應該團結起來,為了自己也好,為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