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寫《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張藝謀說:“《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司空見慣甚至非常老套的電影,這恰巧是我們的一個目的: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來。我們拍電影的人,在今天電影市場的需求下,當然要把電影拍得好看。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600字寫《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600字寫《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篇1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異常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僅有13歲的魏教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教師因家里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里的,他把自我的教學任務托付給一位年齡僅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
電影里關于魏教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十分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科的學生,因為家里貧困,心里想著到城里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教師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里去,當魏教師得知消息后,心里萬分焦急,她最終決定自我借錢到城里去尋找張衛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著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群,她也不明白如何去尋找張衛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于事,最終在好心人的指點下,經過電視臺最終找到失蹤的張衛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教師僅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教師的職責,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教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跡。
我想對魏教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教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并沒有義務必須要去尋找,您能夠不管他的,可您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自我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必須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我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本事。作為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借著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經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教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職責感,不斷鍛煉自我,增強信心,讓自我茁壯成長。
600字寫《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篇2
底是什么東西也不能少呢?懷著這樣的疑惑,我去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著情節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敘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著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忙,電視臺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那里,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此刻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幾凈,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說:我們這么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屏幕上出現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溫暖。
回想自我,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教師、家長的期望,我必須珍惜學習,努力學習,為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600字寫《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篇3
當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時,心里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里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里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師知道后,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里,最后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張慧科。
雖然是一個年僅12歲的小老師,可像她這樣信守諾言、千辛萬苦把輟學打工的學生找回來,真的令人感動。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在貧窮面前總是顯得那么無能為力。影片中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總是讓我忘不了。
雖然水泉小學教室那么破舊、文具那么少、學生家境又是那樣貧寒,可是同學們仍然在艱苦的環境里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嗎?我們的老師也處處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就更有理由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回報社會。
600字寫《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篇4
聽影片名感覺挺趣味的。可是,在學校只放了一點,因為還要上語文課的緣故,就停止了。回家,對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魏教師找張慧科的那一段。
魏教師看起來還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卻擔任了水泉小學的代課教師,并且做好“一個都不能少”的職責。
魏教師千方百計的湊錢到城里去找張慧科,坐上車了,可是中途被人發現,被別人趕了下來,其實我想:明明就能夠往回走,掙好錢在買票坐車去城里的。可是她沒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帶張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張慧科走丟了,我想這時她心里肯定很難過吧!他沒有放棄,而是抱著我偏要找到張慧科的心態。
魏教師,他為了張慧科想出了很多辦法:去火車站播廣播,看到大街上張貼尋人啟事她也去買筆和墨寫尋人啟事,最終得到一個人的指點來到了電臺。
因為他沒有證件,沒有推薦信,沒有保障,也找不到臺長,所以活生生的被趕了出來。可是,魏教師不僅僅沒有放棄,在電臺門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僅有一個念頭:一個都不能少。
從電臺里走出一個戴眼鏡的,魏教師問道:“你是臺長嗎?”這個臺長心地很好,不僅僅讓他上電視,還使富有的人捐了許多粉筆,錢,學習用品等。他和張慧科一齊開開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學。
最終一幕,在講臺上擺了好多粉筆,還是水彩的,張慧科問:“我能多寫幾個字嗎?”魏教師說:“當然能夠”于是,張慧科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字---魏教師。
此刻的我們,與他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條件比他們的好多了,我們應當好好珍惜學習機會。魏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遠遠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們應當多尊重教師。
600字寫《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篇5
今天,我們的語文老師帶我們去五樓多媒體教室看了一場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故事講述了貧困山區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母親生病要回鄉一個多月,所以,讓村長找一個帶課老師,村長就找了一個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帶課老師,并答應給他50元,吩咐他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因為班里有一個女生跑的快,被縣里的老師看種了,所以讓她去縣里上學,可魏敏芝說,高老師吩咐他一個都不能少。
幾千塊錢,所以到縣里打工掙錢去了。于是,魏敏芝決定去沒過多久,另一位同學又輟學了,經家訪才知道欠人家縣里找張慧科,他先是去廣播臺叫人家播,可是沒找著。又去商店買了紙和筆寫了尋人啟事,可是在他睡著的時候被風刮走了。他又到了電視臺,等了臺長一天多,終于見到臺長,找到了張慧科。電視臺為水泉小學捐了錢和許多學習用品,電影圓滿結束了。
這部電影讓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是多么的關心和愛護。我們要好好學習,用好的成績來報答我們的老師。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多多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