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觀后感600字
《芳華》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一定要說一下,曼妙的芭蕾舞姿和潔白的一雙芭蕾舞鞋必然會會誘使與嚴歌苓心有靈犀的讀者滿懷期待這本書中嚴歌苓對于芭蕾細膩豐厚滿是人情味兒的全新解讀,就像對扶桑的那件大紅繡袍一樣,然而書中并沒有。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芳華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芳華》觀后感600字【篇1】
“人的命運與時代最終無法分割,個體發言需要付出極大的勇氣,他也許會被審判和犧牲”
其實不知道要說什么的,很快的將這個故事讀完,只是沒有想到如此的悲傷和絕望。與書中那個司令家女兒和下海的二流子男朋友的故事如出一轍。
”現實”遠比電影要精彩得多。書中愛情比重的描述,是所有愛情故事里,我讀過的,美化程度最低的。總覺得嚴歌苓的故事中人物的愛欲比純粹的愛情多得多。它更多的像歷史事件,畢竟對于如今周遭生存環境的精神追求,于我來說沒有愛豆的最新動態來得重要。
這本書幾乎斷送了我對于過去“純真年代”的想法,也不似創業老師講的那個如今發家致富的學長是如何在第二日要調回城市的時刻,發生火災,舍命救下了一個農村姑娘那般,擁有如此偉大的情懷和獻身精神。其實我還在不斷地安慰自己,其實那些過去的事情,都會以不同的視角再次呈現出來,不是歷久彌新、記憶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隨著時光的流逝不斷地改變。
“我們當時怎么那么愛背叛別人?怎么不覺得背叛無恥?反而覺得正義,我們那時候可真的夠操蛋的,把背叛當正義,那就是背叛的時代,時代操蛋”。現在還有空間和余地來指摘這個時代么?畢竟不論從穗子、丁丁,性感的女人、領導都腐壞到無以復加。人性的扭曲是放下尊嚴和基本的善良,從別人的缺陷中達到自我認可和滿足。
一直期待著穗子可以和劉峰發生什么,可能是敘事角度帶給我的錯覺,穗子與劉峰同病相憐的同時,她還沒有喪失人性中最基礎的良知。那座“紅樓”里,人們的物質、精神已經逼仄到將人性最丑惡的一面展現出來。紅紅綠綠,不能粉飾太平,命運,作為平凡人的宿命由時代締造,由時代結束。
之前看《老師很美》 還是初中的時候,詞匯的貧乏,可以描述的滋味太少。愛情在任何縫隙中都必不可少,欲望不會停歇下來,架構在故事之上的永遠不止是生的希望。何小曼和母親的故事是整段故事中最能吃進去的部分,母親的病態與凜冽的冷漠,命途多舛,親情作為唯一的慰藉,可以給予人唯一的慰藉,也徹底將它徹底摧毀。
這是劇本?還是小說?算不上喜歡這本書,這里面每個人物,我都愛不起來,恨不起來。劉峰的不幸,是時代的不幸。
現在,我們是否都有,做好平凡人的權利?
“人們需要被黑暗犧牲的行者,就如同讀者需要被黑暗犧牲的作者。他們不愿意去做而渴望做到的事,需要特定的人替他們實踐和完成”
《芳華》觀后感600字【篇2】
她依然是我十多年來最喜愛的一位作家,偶然從她的第一本《陸犯焉識》開始,緊接著從《天浴》、《扶桑》到《小姨多鶴》、《媽閣是座城》,從《霜降》、到《老師好美》、《誰家有女初長成》一發不可收拾.嚴歌苓的文字有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和沖擊力,她塑造故事總是“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不需要聽外面的評價,讀著讀著你就能感受到她太會寫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幾乎都被拍成了電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著屏幕的第一眼,腦海里跳出來的兩個字:優雅.嚴歌苓從頭到尾有一種淡淡的樸實和真誠,那種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書卷氣的平靜、寧和掩蓋了她本身所經歷的的歲月滄桑,可是這種樸實和真誠里又有著一種嚴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這也是讀她故事給人感覺的熱烈與冷靜,繁華和蒼涼,時而通暢流利,時而曲折揪心般復雜的所在.聽嚴歌苓講座,她說話的語調總是不急不緩,溫和平靜,甚至于還有些拖著小女生氣息的尾音,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來我才知道,嚴歌苓新作《芳華》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那個一貫喜歡塑造邊緣化的女性人物的嚴歌苓在《芳華》里卻一反常態,著力刻畫了那個年代部隊文工團里主人公“老好人”劉峰的形象,劉峰對林丁丁的后背觸摸導致“好人”劉峰結束了他的英雄時代,而劉峰對小曼的托舉觸摸則給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們都因為那一記觸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
面對那人格幾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劉峰后來眾叛親離,她說,“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
小說的最后,劉峰罹患癌癥,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顧了三年,直至去世,這是小曼對劉峰當年touch的回報嗎?我想,那遠遠不止是回報,更多的是在人生際遇不經意的偏離和嘲諷中似冷似熱的依戀.
這么多年來依然對嚴歌苓毫無抵抗力,還是因為她的每一本書讀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涼氣,心塞很久.這種心塞不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從作品里迸發的力量讓人進入對人物,對時代,對現在的人性的種種思考.
人果然還是自私的動物,面對劉峰“老好人”的完美,人們一邊享受著他的善意,又見不得他的出類拔萃,總想從他身上尋出一些蛛絲馬跡,好佐證這一類人也有如同他們自己一樣的狹隘,卑劣和陰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這樣,無論在那個時代都是可有可無的,善良總是最廉價,我們從小受著那些“向雷鋒學習”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可是,一旦被貼上“好人”的標簽,那些肆無忌憚地猜疑和背叛隨之都來了.而面對這些,你,只能是一個好人,否則你之前的種種,都會是“作秀”,此時那些人就終于可以揚起他們的嘴角,嘲諷道:“看啊,這就是那個好人”
命運無常,人性多變.書中最后的結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沒有好報,這個“活雷鋒”并沒有被時代所包容,落水之后還引來一頓痛打,何小曼又何嘗不是呢?所以,嚴歌苓的作品向來在揭示社會底層的一些罪惡上時毫不留情面的,我們能洞悉平凡中的偉大,卻也能窺測到偉大中的丑陋.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
《芳華》觀后感600字【篇3】
她依然是我十多年來最喜愛的一位作家,偶然從她的第一本《陸犯焉識》開始,緊接著從《天浴》、《扶桑》到《小姨多鶴》、《媽閣是座城》,從《霜降》、到《老師好美》、《誰家有女初長成》一發不可收拾.嚴歌苓的文字有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和沖擊力,她塑造故事總是“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不需要聽外面的評價,讀著讀著你就能感受到她太會寫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幾乎都被拍成了電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著屏幕的第一眼,腦海里跳出來的兩個字:優雅.嚴歌苓從頭到尾有一種淡淡的樸實和真誠,那種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書卷氣的平靜、寧和掩蓋了她本身所經歷的的歲月滄桑,可是這種樸實和真誠里又有著一種嚴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這也是讀她故事給人感覺的熱烈與冷靜,繁華和蒼涼,時而通暢流利,時而曲折揪心般復雜的所在.聽嚴歌苓講座,她說話的語調總是不急不緩,溫和平靜,甚至于還有些拖著小女生氣息的尾音,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來我才知道,嚴歌苓新作《芳華》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那個一貫喜歡塑造邊緣化的女性人物的嚴歌苓在《芳華》里卻一反常態,著力刻畫了那個年代部隊文工團里主人公“老好人”劉峰的形象,劉峰對林丁丁的后背觸摸導致“好人”劉峰結束了他的英雄時代,而劉峰對小曼的托舉觸摸則給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們都因為那一記觸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
面對那人格幾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劉峰后來眾叛親離,她說,“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
小說的最后,劉峰罹患癌癥,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顧了三年,直至去世,這是小曼對劉峰當年touch的回報嗎?我想,那遠遠不止是回報,更多的是在人生際遇不經意的偏離和嘲諷中似冷似熱的依戀.
這么多年來依然對嚴歌苓毫無抵抗力,還是因為她的每一本書讀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涼氣,心塞很久.這種心塞不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從作品里迸發的力量讓人進入對人物,對時代,對現在的人性的種種思考.
人果然還是自私的動物,面對劉峰“老好人”的完美,人們一邊享受著他的善意,又見不得他的出類拔萃,總想從他身上尋出一些蛛絲馬跡,好佐證這一類人也有如同他們自己一樣的狹隘,卑劣和陰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這樣,無論在那個時代都是可有可無的,善良總是最廉價,我們從小受著那些“向雷鋒學習”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可是,一旦被貼上“好人”的標簽,那些肆無忌憚地猜疑和背叛隨之都來了.而面對這些,你,只能是一個好人,否則你之前的種種,都會是“作秀”,此時那些人就終于可以揚起他們的嘴角,嘲諷道:“看啊,這就是那個好人”
命運無常,人性多變.書中最后的結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沒有好報,這個“活雷鋒”并沒有被時代所包容,落水之后還引來一頓痛打,何小曼又何嘗不是呢?所以,嚴歌苓的作品向來在揭示社會底層的一些罪惡上時毫不留情面的,我們能洞悉平凡中的偉大,卻也能窺測到偉大中的丑陋.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
《芳華》觀后感600字【篇4】
看了電影芳華,一直想寫點什么。
鋪天蓋地的影評,讓你目不暇接,有對人生傷感的、有對馮導批判的、還有對小人物同情的……我還有寫的必要嗎?
有的。
雖然我只是千萬人中的一點細小微光,我也有微光嘛。萬眾喧囂中,不管有沒有人聽見,我也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吧。
我的聲音就是:《芳華》是一種社會形態的隱喻。任何時候,哪怕是現在,也還能看得到劉峰的影子,何小萍的影子。當然,還有陳燦,還有郝淑雯。
馮小剛用自己獨特的鏡頭語言,寥寥數語的人物臺詞,再現了每一個時代下都能看到的:小人物的隱忍,上層人士的優越;青春的美好,人生的無奈;感情的純美,權利的丑陋……
“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在觀看這部影片上,可以說一千個觀眾便有一千種《芳華》,每個人的境遇不同、階層不同、人生觀不同……他眼中的《芳華》便也不盡相同。
可是,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馮小剛用這句話作為試金石,點出了每個觀影人的評價標準,也試出了每個評價者的內心。正所謂“樂觀者看到條條都是康莊大道,悲觀者看到條條都是此路不通。”
在生活的邊緣掙扎隱忍的人,會為何小萍與劉峰掬一把同情淚;習慣站在生活的高處指手畫腳的人,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還在享受青春的美妙的人,會感慨那一代人特殊的芳華時代……
所以,看完電影,我不評價,我只看評價的人。正所謂你在看《芳華》,我在看你;你在看《芳華》的起承轉合,我在看你的悲歡離合。
所以我說《芳華》是一種隱喻,不僅是電影里展示的情節,隱喻了種種社會形態;還有觀影人的反應,似乎也成了馮導事先設定好的情節——他把觀眾的觀影形態,變成了一種全體觀影者集體表演的行為藝術,一種對現實社會更直接了當的點評。他什么也不說,只是看著每一個觀影者,說出鏡頭里的每一句潛臺詞,說出鏡頭背后的每一個隱喻。
我看《芳華》,看到了很多主題。這些主題,不僅是從電影里看到的,還從觀眾席里也窺見了一些。
零散記之,以饗各位。
《芳華》觀后感600字【篇5】
昨晚用手機看了《芳華》,136分鐘,故事很簡單,制作也很樸素。但看得我有些無法平靜的感覺,也說不清是為什么,就好像皮上癢癢但抓不到癢的地方,似乎是骨子里滲透出來的那種感覺。回想從87年的《紅高粱》,到99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再到今天的《芳華》,能打動我的電影真的不多。當然看得也不多是主因,但這幾個片子在我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或許是某些話語觸動了我,或許是某些場景與我這一代人有些相近,也或許是對那個年代的一些人性掙扎、殘酷現實下的窒息與無助、以及對社會的控訴等的共鳴所引起的。《芳華》里的那些沖突、人性孤獨和命運的不可預期,特別是講到了“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更是讓我的心靈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電影帶給人的意義,誰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思考電影背后的價值,然后在我們自己的理解中去把握未來人生的方向。
真實是《芳華》耐看的重要原因。在《芳華》中,我們看到了藝術團一些年輕演員之間的沖突、自私、矛盾……特別是講到了林丁丁為了自己可以出賣深愛她的劉峰。其實這些讓人看后憤怒的鏡頭卻正是人性弱點的表達,我以為也是《芳華》之所以吸引人的最重要一點。每一個年代都會有如林丁丁這樣的“壞人”存在左右,每一個年代也都會有如劉峰這樣的好人,以及“好人沒有好報”的真實命運存在,也都有何小萍式的純真、天真卻又常受人欺負(好像是校園欺凌)式人物出現,甚至于到變成英雄卻成了精神病患者(先苦后甜沒有來到的斷崖式悲劇)。電影表現手法中沒有落入教條主義的俗套,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時代一些真實的東西。近觀今天,我們也還是有太多的習慣了藝術化手法的表達,也沾染了很多形式主義表達的陋習,也有一些人性中爾虞我詐的現象出現,也有過度制作英雄的功利手法。在生活中有一些“甘愿接受別人幫忙的”最后還理所當然的丑陋存在,也有對于形式主義功利主義表達已經習以為常的奴性思維……。
對社會丑陋現象的揭示和人性美麗的詮釋或許是導演最想表達的。社會中人性的爾虞我詐的表達:同室之間的同室操戈,可以為一張照片群起而欺負一個弱小者;管理者在為自己保持官位所做的“虛張聲勢”,為推責而層層“落實”責任的“舉措”;有執法者審問普通百姓的無比“威嚴”、囂張訛詐手無寸鐵的小本生意人,有因為不會賺錢老婆跟著長途司機逃跑的普通老百姓……社會的丑陋是荀子人性本惡論的真實體現,也是一個急功近利社會的必然產物。但是社會人的惡是可以向善的一面進化的,因為除了“利益”還有純真(這真是目前社會急需的東西,因為我們的物質開始急劇增多,我們已經不再貧窮,思想意識的東西必須也隨著轉型升級)。即使那些“好人”最后還是沒有被好報,那些純真的人后來甚至于“瘋了”,那些一心想維護“不散的文藝團”最后還是散了。這一切都應該是暫時的,至少在導演看來是如此,也是作為觀眾的我們所期待的未來。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像何小萍式的要尊嚴不要功利,像劉峰式的要愛情可以不要文憑,要清白可以不要生命……即使在命運讓他們窒息的瞬間,他們還能有心平氣和活著的本領。電影中穗子旁白中講到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談笑如故,歲月改變,更為知足”……我想這或許也是編導想在電影中滲透一個這樣的哲理:“歲月可以改變一切,純真最終屬于每一個我們,少一點功利,多一點精神層面的追求。”這也吻合了十九大以后倡導的新時期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也如人民日報2月12日海藍博士文章《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新時代來臨》中寫道:“在一個萬物具備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在新的時代,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
好吧,我想作為一個六十年代末出生的我,雖沒有《芳華》中那樣的“刻骨銘心”,但也略微感受到一些那個年代的艱辛,所以就讓我們“芳華雖漸逝,純真可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