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600字觀后感
我還要再讀一遍,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氣再讀一遍。再來補充,真的,有些感受真的說不出來,也沒有勇氣說出來,但給我些時間我會坦然。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芳華觀看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芳華600字觀后感(篇1)
《芳華》是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楊采鈺主演的電影。該片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了殘酷戰爭的洗禮的故事。
人間底色是悲涼
女主角何小萍(苗苗飾)的身世并不好,重組的家庭使她得不到自己所渴求的母愛,父親也在勞改中前途未卜。
當她得知自己可以作為一名軍人加入文工團時,她的心中燃起了對未來憧憬的火苗。她闖入了這個她自以為能安然上進的集體,然而她的存在就像個笑話一樣。
人生總是如此痛苦嗎?
還是只有童年時是這樣?
——總是如此。
何小萍并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階級的差異會給予她如此被放逐與被欺凌的地位的。從剛來到文工團被嫌棄身上有汗味,再到在集體中因為表演失誤鬧出笑話,她發現自己不論做什么都會被其他人指責和嘲笑,不過這些挫折都沒有打擊到她。
可是她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她自己,面對他人的明嘲暗諷,何小萍心中的火終究還是微弱了。
但是還有一個人愿意給予她溫暖,守住她對未來的向往。
這個人就是劉峰。
理性善良才最可貴
劉峰(黃軒飾)在影片中的形象就是“活雷鋒”,他給戰友們帶家屬寄來的包裹,給吃不慣餃子的女戰友煮面,甚至連豬跑了他都會被喊去幫忙。
同時,劉峰也給予了何小萍溫暖:剛進團時悉心的照料、陪她一起練習雙人舞蹈......
劉峰的善良,對于其他人可能是一種理所應當,而對于何小萍來說,卻是一種被崇敬與感激的存在,她在被善待的同時也對劉峰產生了自卑而復雜的愛慕。
劉峰的善良是無差別的,他愛集體,集體也愛他。
而他對林丁丁(楊采鈺飾)卻不一樣,除去善良,還有男女間的傾慕。
可是那么多年,他卻將自己的感情深深的隱藏在了自己的善良之下,可越是隱秘的欲望,釋放時就越是炙熱。
在表白之時,林丁丁害怕了,她不愿背負“腐蝕活雷鋒”的污名,甚至還反咬一口,讓他的告白卻陷入窘迫的境地。
沒有人是沒有欲望的,有欲望不能證明他不善良。
劉峰善良的人性光輝將他抬到了常人不能比肩的神壇一般的高度,以至于他在做出普通人會做出的事情的時候,反而更難被人們所接受了。
所以,人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不然就約等于零。
在風雨中呼喊的芳華
劉峰因為那場風波離開了文工團,而何小萍也因為一次演出任務的不配合被調配到了野戰醫院。他們在繚亂的人心與社會中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戰爭的號角吹起了,少男少女們正處于芳華的身心早已被時代所支配。劉峰在戰場上失去自己的右臂,何小萍也因為被頌為英雄的前后落差之大患上了精神疾病。
血肉橫飛的戰場,生死之交的情誼令人為之震撼。
這是芬芳年華所展現出的最昂揚與堅韌的精神,是動蕩不安的歲月里熠熠生輝的人性美,它是血色的,燦爛而憂傷。
綻放與相逢
文工團解散了,演出時何小萍一個人跑了出去,穿著病號服在月光下跳著她意識里最熟悉的舞蹈,那是屬于她自己的一次最燦爛的綻放,宇宙中獨在,卻也無人為此流連。
她想要的不再是更多的接受,她只想讓自己蜷縮著的生命得到一次真正的舒展,她只想證明自己也有過一份“芳華”。
戰爭結束了,多年以后,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劉峰與何小萍再次相遇了,兩個被時代拋棄的苦命人從此相依為命,他們心中已經對彼此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感情,接近于親情,又類似于愛情,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下相互取暖,也算是善始善終。
行至不經處 回首皆芳華
一代人的芳華逝去了,這是無法擺脫的宿命,但是留下的人性并沒有逝去,那是一份永遠溫存的善良。
馮小剛給了鏡頭里每一個女孩一個善意的歸宿。歲月像一張溫暖的大網,選擇性地過濾掉了那些黑暗冰冷的故事,放大了那些燦爛溫暖的光點。
電影里的芳華,是美好的身體,是動聽的歌聲,靈動的舞姿,是泳池、少女、襯衫和笑聲。芳華是無邊無際的憧憬,是熾熱的感情,是明晃晃的太陽下一切美好的事物。
但這些粼粼發光的日子總是會不可避免地離我們遠去,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將它銘記。面對一個時代的逝去,沒有人能夠停止緬懷,可你懷念的一定是那個當初年輕鮮活的自己。
同時我們心里也很清楚,無論時間如何斗轉星移,每個時代都一定會有像劉峰和何小萍這樣的人,他們無法抵抗時代的洪流,也無法選擇相逢的時刻。
不如用一部《芳華》記錄下最美好的他們。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芳華600字觀后感(篇2)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的,不同人以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角度看完《芳華》之后,想要表達的東西也不盡相同.有人懷念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有人憤然詰問世事的不公,有人悲憫人性的涼薄,有人哀傷戰爭的殘酷,有人無奈情愛的苦澀,有人敬佩軍人的奉獻與偉大,有人從頭到尾淚流滿面,仿佛每一個畫面都是情節還原、每一句臺詞都是往昔對白,也有人干脆默不作聲,像月夜草地上穿著病服獨自跳舞的何小萍……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思想潮流,一個時代的思想潮流也會塑造一代人的性格特點.好友說,性格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深以為然.電影里的男主劉峰,那個學雷鋒的標兵,品行和作為沒有半點瑕疵,讓人深深敬佩,但又讓人無法成為.我一直記得《士兵突擊》吳哲對袁朗說:“我成不了許三多,但他也取代不了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獨立完整而又唯一的個體,劉峰是個大好人,他的善良與奉獻令人動容,社會需要有劉峰這樣的人,他們的默默付出應該被歌頌和銘記,而不是被漠視.當電影演到他們在食堂吃餃子,劉峰最后只打了些煮爛的餃子,還沒有吃兩口又被叫去幫忙抓豬的時候,我就隱隱感到這個人物最后是要悲劇了,只能無奈的搖頭.這個世界不是全部都是好人,善遇上惡,受傷的往往都是善.所以,一旦有人把你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那么你的付出也就有些一文不值了.到這里,就應該能夠明白了,林丁丁不是適合劉峰的人選,他也不可能成為林丁丁的歸宿,只有從小不被善待的何小萍懂得那份善良的珍貴,最后讓他們勝似親人的相依為命.也幸虧,還有何小萍!
問我,看完《芳華》最喜歡誰.我給了難以取舍的答案,何小萍和蕭穗子.何小萍的善良和堅定打動人,但是悄悄拿林丁丁的軍裝去照相,不被認同但又能被理解.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性格,以及童年時受盡欺負的那些經歷,讓她在那一刻選擇了逃避,直到真相被拆穿,不善于語言表達和問題處理,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傷害.這是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心理上的失衡造成的,最后只能把那張滿心歡喜的照片撕碎了塞進地板縫里.我欣賞她的抗爭,她大聲喊出要去送劉峰的話語,她裝病拒絕在關鍵時刻補臺,她告訴穗子轉告林丁丁一輩子不會原諒她……雖然這些事情有些顯得不夠成熟,但是她的眼睛一定還是清澈的.蕭穗子的付出與釋然讓人欣賞,可偏偏就不能得到.勁濤在飯桌上嘲笑我,說“如果看完《芳華》還喜歡蕭穗子,只能說明你已經可恥地老了,”這句話讓永博和我大笑不止.老不老的暫且不說吧,但是穗子應該是劇中接近善良的那一撥,她喜歡陳燦就認認真真地喜歡,陳燦門牙被撞碎的時候也舍得拿出媽媽給她的金項鏈來讓他做牙托,迷迷糊糊被派去做前線記者,回來后悄悄把自己寫的第一封情書放進陳燦的樂器盒里,還沒一會就聽到了小郝告訴她,陳燦和他好了.那份感情和傷心難過只能隨著撕碎的情書一起隨風而去,只是電影沒有交代,穗子到底知不知道為什么在小郝知道陳燦是高干子弟后,她在演出期間就被抽調去前線做記者了呢?所以,愛與不愛一定是兩個人共同的事,除非其中一人甘心情愿,但那種甘心情愿十有九是要被辜負的.可以去守護但不能去強求,淡然一些才能長久一些.
關于這部電影,還有一些觸點和想法.文工團解散時的聚會,那個場景倒讓我想起了8年前的襄樊,也是那么大的餐廳,那個中午還允許喝酒,一波一波地走、一個一個地送,從此天南海北,有些人真的是再也沒有見過了.穗子醒來的一剎那,我在手機上寫了一句話,曲終人散,第一個清醒的和最后一個離開的最是最苦的.劉峰在墓地說,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看得跟誰比.聽著是看透世事的睿智,其實在這個不斷變化和進步的時代,必須要努力讓自己好,因為活著總歸是自己的事,那么多的同情也只是同情,因為在邪惡那里一條煙和哀求換不來英雄應有的尊重,所以要有自衛的精神和能夠打出去的拳頭,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網上和網下,對《芳華》點評紛紛揚揚,褒貶不一,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話說,這也是電影的一個成功之處吧.
芳華600字觀后感(篇3)
年末,北京的冬天,醫院里劉峰的靈堂前零星地站著幾個人,靈堂外烏央烏央的家屬焦躁地等待著沖進去置換遺照。一個一生謙讓的人,離開之后也謙讓著別人。世界翻天覆地地變,時間越走越快,曾經少年轉眼半百,只有遺像旁的幾株冬青還是當年紅樓里的樣子,像些青蔥歲月里的人,堅毅挺拔,無論冬夏,無論旱澇。
曾經那個鑼鼓喧天,熱鬧非常的集體,在時代的變遷中被瓦解。那些唱歌跳舞的一臉稚氣的軍旅中人,現在與生活為伍,與苦難斡旋。結過婚離過婚的女人們,殘疾重病的男人,時間最后都把每個人打磨成飽經世事的模樣,經歷最后給予每個人與過往和解的勇氣。但愛恨糾葛的意氣風發的日子,懷揣無限可能向未來進軍的日子,都像紅樓里的冬青,佇立在每個人的腦里不曾枯萎,肆意又倔強。
那是一個盛產英雄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擁有更多關于英雄的想象與成為英雄的可能。他們裹挾在時代洶涌的大浪里,用一身少年意氣翻騰著,前行著,即使他們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英雄意味著什么。年少的憧憬總是大膽、炙熱,國家一聲集結的號角,他們便從大江南北風塵仆仆而來。
那是一個整齊劃一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擁有整齊劃一的模范夢想,那個年代的人擁有整齊劃一的思想,那個年代的人擁有整齊劃一的青春熱血。即使他們經常在一夜天翻地覆之后醒來。青春的繩索牢牢拴在家國命運的石碑之上,他們有整齊劃一的關于夢想的棲息地。
那是一個熱血沸騰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擁有熱血沸騰的青春,那個年代的人擁有熱血沸騰的人生使命,那個年代的人擁有熱血沸騰的青春碰撞。即使他們偶爾抱怨動蕩的年代,他們還是愿意為了這個年代挺身而出,獻出一身熱血。
那是一個赤裸相對的年代,那是一個互相猜忌的年代,那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年代,那是一個思慮再三的年代,那是一個復雜的大時代,那是一群復雜中掙扎的年輕人,他們慷慨激昂,他們一身斗志,他們有青春初生的蠢蠢欲動,他們有少年未褪的任性恣意,他們最終都流落于生活的角落,他們最終都沒能忘記那段歲月印記。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
一棟老舊的紅樓就是一個世界,容納了所有新生的情愫,容納了所有青春的樣子。愛情可以簡單成一個甜品,愛情可以復雜成兩塊手表中間的抉擇。英雄可以簡單成一個老實人,英雄可以復雜成一種束縛。背叛可以簡單成當面的痛斥,背叛可以復雜成權衡的選擇。故事可以簡單成青春的故事,故事可以復雜成人生的糾葛。
時代的內涵越是單一,人的定義就越是狹窄,但人性如水,洶涌或平靜都是選擇,不是全部。
時代的口號逃離了切實的文本就會飄渺,一個國家的選擇需要有范例去印證它的正確。每個時代都會有人碰巧與上者重疊,于是被舉國之力送上萬人敬仰的神壇,在崇拜雷鋒的那個年代,劉峰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社會的主流觀,所以他奔走于各個表彰大會,向世人印證時代的號召不只是一紙空文且恰有其實。一個人作為人最本真的善意被無限放大,大到他自己成為至善的化身之后,就少有人將他當做一個肉體凡胎。于是所有別人不愿承擔的在他人眼里他都有義務去承擔,所有別人所擁有的根植于人性的情緒與欲念與他來說都是不可得。老實人發自內心的好被刻意神化之后,便少有人能覺出那是一種好了。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得到了時代的尊重就理應付出更多,也理所當然地把他奉為墻上的口號與虛無的旗幟,也就理所當然地忽視了他本身作為凡人的特質。
劉峰的那雙手為文工團付出了太多,如果沒有“活雷鋒”的吹噓,這僅是一個吃過苦頭且愿意幫助他人的老實人,但時代偏偏給予他太多,也剝奪了他太多。這雙手帶來過每一個女兵家人的包裹,修補過文工團的每一處破損,做出過戰友新婚家庭的沙發,舉起過何小曼對于善意與愛的希望。但這雙手所做過無數的好事都在那一次“觸摸”之后被清空。而那觸摸,本是人發于心而落實于行動的真情,是每一個血性少年青春里該有的沖動。
當最平凡的善意被放大成“英雄事跡”,他便沒有了其他“不凡”的權利。
戰爭的炮火中劉峰失去了右臂,支撐他扛起所有善意的右臂,擁抱過心儀的姑娘的右臂。而他模范人生的轉折就在于這一次真性情的“擁抱”,在于被其他人看做是污點的“觸摸”。他太好了,好到所有人忘了他還是一個人,也好到所有人都想從他身上找出一絲與大家的“世俗”相等的特質來平衡自己的內心。所以當他鼓起勇氣擁抱林丁丁的那一瞬間,像一個久居神壇的圣人走向人間并且覬覦女色那般讓那個姑娘不解,驚恐,甚至作嘔,讓眾人驚詫、怒目。所以他心儀的姑娘讓醫生抱得,讓攝影師抱得,偏偏讓他不得。這就是那些獎章所帶來的枷鎖,將他困于時代所畫的牢籠里,動彈不得。
所有不幸皆有慶幸,縱然那場災難過后他又被再次抬上神壇,但往后的日子里,失去那條曾經做了無數好事的右臂,或許是他平凡人生的開始,他可以被當做一個普通的好人,他的善意于外人僅是一個老實人的古道熱腸。他也可以為了生計去販賣盜版書,也可以離婚,也可以和發廊女一起生活,活成一個干什么都能被理解的人的模樣。
他丟失在戰場的右臂,換回了他本該有的人的德性。沒有英雄遲暮的嘆息,只有走下神壇的暢快。
不被善待的人更能察覺出人的善意,在困境里糾葛的感情更為長久。二八年華的何小曼對于自己的認可和對于感情的憧憬都寄托在了劉峰的身上,他的善意支撐她走過了最為困頓的青春歲月,她也將這一份感情延續到歲月時過境遷的那頭。
被命運邊緣的人,也許得幸于不被關注,所以才能滋養自己的真情而不去應付虛偽的周遭。她會開始學會承受,她會認命不再掙扎,她會選擇自我放逐,但她唯獨受不了眾目睽睽。所以突然變成模范的何小曼精神出了問題。她沒有在命運的最低谷瘋掉,沒有在戰火連天的戰場上潰逃,反而在看似有轉機的時候倒下。一個在惡意里生活過的人,怎么能不知道這些突如其來的好意有多么虛無。如果說是往日的種種壓垮了她,倒不如說是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雖然她也曾經幻想成為備受大家關注的對象,她也需要周圍人的善意讓她發覺自己存在的可能,但是命運的落差太大,大到她手足無措,大到她無法面對,所以她選擇了逃避,她寧愿活在過去的唯唯諾諾中也承受不了這巨大的關懷,尤其她目睹了劉峰人生的起伏,她從劉峰的生命軌跡里看到了被神化背后的無助,她看明白了世事變遷,所以她早已不再強求那個“集體”的認可。在這種動蕩里,一夜之間的天壤之別她見的太多了。所以與其說她害怕,不如說她選擇放棄。一個角落里的人才有資格做真正的自己,被太多的惡意攻擊,才能真正區分于善惡。讓她與這個時代同流,才是真正讓她瘋狂的事情。
故事里還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情緒,有太多的歲月,有太多的沖突,有些已經隨著年月遠去,有些是筆者一廂情愿的創作,但讀者會相信,動蕩年月里的感情是真,動蕩年月里的背叛是真,動蕩年月里的善意是真,動蕩年月里不知所以的惡意也是真。他們的感情在青春里播下一生的種,他們的青春在戰火連天里盛大綻放。
把故事從1973年四月七號有霧的成都拉回到隆冬的北京。這一代被時代的選擇反復教導要平凡的人最終也如時代所愿落到平凡的網里,平凡磨掉了他們青春歲月里太多的選擇,他們也在平凡的歲月里掙扎著做不凡的選擇。
這是一個“平凡”的時代,這是一群不凡的人。
記憶里的磕磕碰碰愛恨情仇,最后都化作經年之后再相逢的釋懷。那些翻騰著不甘的年月,那些倔強任性的青春,都化作那株冬青,杵在每個人的回憶里,扎眼的綠。
命運相逢,一場芳華。
糾葛不休,便是人間。
芳華600字觀后感(篇4)
劇情介紹:《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鐘楚曦主演。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電影《芳華》不象宣傳的那么好看,很一般。”愛人邊洗碗,邊對我說。
你什么時候看的?我問。
“昨天晚上在騰訊視頻上看的。”
我沉吟了一下。
想起去年《芳華》首映時,媒體跟網絡給以那么高的評價。同愛人的看法形成了很大反差。我不能說什么,因為我還沒有看。
當晚,我買了一個月的騰訊會員,認真地看了一遍電影《芳華》。看后,對愛人的看法很有同感。
很遺憾,我不能贊美《芳華》,在我看來,該片故事情節平淡,人物朔造單薄,既無厚度,又無深度。影片試圖通過,部隊文工團兩個青年演員的悲慘命運,反映那個年代社會生活的縮影。但影片又想躲避對那個時代真正的討論,使人物始終缺乏立體感和深度。
看點一,男女主人公的悲慘命運。男主人公李峰命運的轉折點,是他向林丁丁表白愛情時開始的。 李峰與林丁丁既無感情基礎,又無戀愛經歷,偶然的機會他倆來到練功房,李峰向林丁丁表示愛情,在林丁丁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李峰就緊緊地摟抱著林丁丁,這一幕正好被保衛科撞見。當林丁丁不承認是與李峰談戀愛的時候,保衛科定性耍流氓似乎順理成章。接下來是組織處理。部隊的紀律是要嚴于地方的。這一切好像沒有多大關系,這樣的故事哪個時代都有。
再看女主人公的命運。何小萍可以說是時代的幸運兒。當時的青年,特別是女青年,有哪個不想參軍,何況部隊文工團。就像今天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一樣幸運。
軍裝照相事件可以看出何小萍不是一個誠實的人。林丁丁說的好,你明白地向我借,我會不借給你嗎?事情不在私自拿別人的軍裝照相,而是事后撒謊。這能怪集體不接受你,大家欺負你嗎?后來,何小萍為了支持李峰,或者是為了愛,故意與組織作對。與集體疏遠,不求進取,拒絕參加演出,用現在的話說,叫獨孤求敗。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調到衛生隊。
影片想告訴觀眾,是時代和那個集體扼殺了何小萍的個性。在中國任何個性必須與組織與集體的共性相結合,任何脫離組織和集體的個性將不復存在。延安時期是這樣,解放初期是這樣,
看點二,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中七分鐘的戰爭場面與實戰報道很不一樣。影片中看到的是好萊塢中的戰爭場面。那前進的隊形,戰士手中的九七式突擊步槍,那密集的彈道,巨大的爆炸點,哪一點都象好萊塢。
看點三,演員們在排練廳排練,練功的鏡頭的確是個看點。一個個芳華少女,青春靚麗,白皙的項脖,修長的大腿,高聳的乳峰,剛過大腿根的平角短褲,身輕如燕,體柔如柳,散發著荷爾蒙的芳香,一踢腿就是一個一字馬。這個看點,到是十分養眼。
說到這里,也不能全怪馮導,據說他將嚴歌苓的劇本作了重大修改的地方,有八出之多。為的是好過政審關。 真正反映作品,可能要幾十年以后,甚至幾百年以后。但一定會有。
芳華600字觀后感(篇5)
一
小萍從北京來到文工團,這是一次意外,那天,來接她的是劉峰。這是一個讓她看一眼,就感覺親切的軍人。那天,下著雨,很大,但沒有影響小萍對未來的憧憬心情。在文工團門口,小萍激動地向劉峰行了軍禮,劉峰善意地糾正了她的軍禮姿勢。大雨中,空氣蕭瑟而清冷,斑駁的墻壁上水痕雜亂地流淌出,破舊中,襯托出青年男女激動而充滿希望的表情,顯得更觸目驚心。小萍感受到帶著溫度的美好。 這成為電影《芳華》最令人回味和不忍忘記的一幕。
接小萍進入文工團大門的劉峰,竟然是小萍之后最值得信賴和依賴的人,這與小萍來到這個令人驕傲的軍隊文工團相比,也是一個更大的意外。電影《芳華》的開頭,向我們展示的是所有溫馨,后來都化為了濃烈的憂傷、無奈,甚至是憤恨。在脆弱的青春面前,現實以冷酷的表情和態度,將所謂的燃燒的青春,撕扯成難看的破布。
小萍在進入文工團第一天,就遭受到莫名其妙的冷遇。大家可以理解成這是因為小萍的出身,過于平凡,甚至低賤。在這個軍隊文工團里,其他人通過各種社會關系進來,進來后,依然享受著文工團以外社會關系的雨露。
從電影里看,社會關系的高低和貴賤,決定這里少男少女們的地位。擁有高檔社會關系的人,在這里自然享受著其他人的關愛和垂青,包括在愛情面前,社會關系也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與小萍同病相憐的是劉峰,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也許和小萍一樣,完全是通過嚴格的選拔,進入了這個另那個時代少男少女期許的圣地。
在一次意外中,劉峰的腰部受傷,不能再上場表演。從此,他對這里已經可有可無,但他不愿意離開。在這個團體,他用幾乎討好所有人的方式,展現自己繼續存在下去的價值。豬跑跑了,大家第一時間想到他;別人結婚,他義務為人家做傢具;他從北京出差,挨個跑到家在北京的同仁家里,為大家帶家書,還未大家買了很多北京的高級貨。諸如此類。從他干這些事時的表情看,他沒有表達出任何索取的表情,但幸福、滿足和快樂,始終洋溢在臉上。
不過,劉峰的討好性人格,并沒有迎來應有的尊重。當大家在分享劉峰從北京帶的東西時,沒有人認真地感謝他,每個人都覺得這好像理所應當、再正常不過了。其中,就包括那個充滿旁觀者理性的蕭穗子。
蕭穗子作為電影旁白的講述者,她的視角很平常,冒似深刻中,帶著傻白甜的味道。她有自己的小資、有自己的小情懷、小利益和小茍且。她在講述中,表露出來的些許同情的意味,顯得蒼白而寡淡。
二
小萍偷偷拿了林丁丁的軍服,又偷偷地跑到照相館里,拍一張軍裝像。敏感而驕傲的美女林丁丁發現端倪后,第一時間就將懷疑的目光指向了小萍。小萍表現出來自社會底層的無助和躲避,面對陌生而冷漠的環境,她本能地選擇了的撒謊。謊言雖然能夠暫時平息大家的懷疑和不屑,但一旦被揭露,等待小萍的自然是更大的懷疑和不屑,以及由此而來的無盡的孤立和孤獨。
“照片事件”,為什么發生?這和冷漠環境下不容納、不接受的暗示有關,與社會底層對小萍的熏陶有關。小萍在家里時,被街坊鄰居,說成“拖油瓶”,弟弟妹妹欺負她,活得很擰巴。而更讓她遇到問題、麻煩和戕害時,選擇躲避,而不是面對,是因為幼小的她沒有收到過充足而切膚的父愛。這份愛對壓抑環境下的小萍,如此彌足珍貴,缺失后,對她的性格造成了無可彌補的缺憾。
小萍的父親被發配邊疆,這是不能給在小萍急需要父愛年齡,獲得父愛的原因。這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悲劇,小萍不懂這是為什么,她只能把對父親的愛寄托在家書上。電影里,小萍被欺負后,在夜深人靜中,在手電筒下,哭著給父親寫回信。這一幕,不是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只是這一次,顯得更加無助,更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沒有真正長大小萍,正在面對成人社會的重壓。
觀眾和小萍都無能為力,只能把所有的壓力和委屈,化成眼淚和不整齊的字,寄給遠方的父親。嚴歌苓的小說,設計的情節,和電影不一樣,但更殘酷。小萍的父親其實已經死了,小萍的家信沒有人會收到,在小說里,小萍寫的家信是寄給天堂的父親。電影當然不能這樣拍,不是小萍受不了,而是觀眾。
因為父親的原因,過早長大的小萍,比弟弟妹妹們更先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利劍和碾壓,她并沒有做好準備迎接這些眼里。在文工團,小萍大概沒想到,這個少男少女內心渴望的圣地,竟然當頭一棒,給與她更大的不知所措和恐懼。
劉峰的出現,并沒有緩解小萍的無所適從。小萍被邊緣化的遭遇,其實劉峰一直面臨著。不知道劉峰是否感知到,還是他討好所有人的努力,麻痹了他的神經。但劉峰的努力,在“擁抱事件”時,被撕爛了。
林丁丁嬌美的外表和冷傲的氣質,吸引文工團里有社會背景的男孩子的目光。特別是官二代的青年才俊,更加對林丁丁垂青。作為文工團中眾多美女的佼佼者,林丁丁的孤傲和自負,被澆灌出蠻橫和以勢壓人的氣味。
而年輕的她可能并知道,直到很多年后,她加入豪門大戶,婆婆嫌棄她文盲,她才知道,在文工團那個小小小小的圈子,她的那份孤高顯得如此可笑而不堪詳視。她后來離婚,又嫁給一個有錢的富商,遠嫁美國,過上相夫教子,面貌變得富態可掬,雍容而安詳的生活,讓她變得不再那么嬌小可愛。生活告訴她什么是虛假的驕傲,什么是真實的茍且。
但在文工團,那天,劉峰突然擁抱了她。那一瞬間,林丁丁重來沒有正視過的人,竟然如此對她,讓她震驚而不知所措,以至于驚叫起來。男人愛她和抱她,她并不驚詫和尖叫,但劉峰這個人的擁抱除外。劉峰為什么不能喜歡她?她說不清,也許如電影里所說,“劉峰怎么也會喜歡人”,這樣話可以表達出文工團里所有人的觀點。
劉峰喜歡女人,從理論上看,這不是問題,但現實看,就是很大問題。
在那個年代,以及我們生活的年代,一個把自己全部交出去的人,一個把所有精力用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一個幾乎沒有私利和自我的人,一個不知道拒絕是什么東西的人,怎么能愛人呢?在大家看來,愛人的人,應該是自我的、占有欲強的人,劉峰愛別人,而且愛的是文工團里的最鮮艷的花,那么,他平時表現出的那些無私奉獻和積極努力,難道說是虛偽和虛假的?而他用幾乎單刀直入和毫不浪漫方式,開始他的愛情,與他之前,陽光而干凈的表情,積極而無私的表現相比,劉峰的舉動,讓他顯得比真正的流氓更像流氓。
當調查“擁抱事件”的工作人員到來時,所有人都沉默了,沉默中帶著幸災樂禍的味道。這種沉默顯得冷酷和殘忍。沒有人為劉峰出來認真地說一句開脫的話,沒有一個人。劉峰也沒有為自己開脫,沒有辯解。其實,如果有辯解,也會很蒼白。來自木匠家庭的他,被林丁丁仿佛被強暴的表情,驚呆了。
他不會理解的是,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雖然不會換來林美女的芳心,但也不至于被林美女,推到光天化日之下,變成一個那個時代最讓大家看不起的流氓吧。他還不理解的是,領導們對這件事的處理,會如此嚴肅和認真,以至于讓他感到,他不成為真正的英雄,是無法繼續立足于世了。
文工團對劉峰和小萍的態度,內涵是一樣的。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崇尚的是門當戶對和穩定的秩序,他們信奉的是利用所有資源包括美貌換取安逸生活的追求。他們的努力,都是在穩定環境下的自然而然出來的。對于改變命運之類的情懷和壯志,在這個文工團里,顯得另類而可笑。恰恰小萍和劉峰有這樣些許的情懷和志向,但可惜,他們顯得一廂情愿。
對“擁抱事件”的劉峰,那些青春活力四射的少男少女們,表現出來的吃瓜群眾般的態度,讓觀眾、劉峰和與劉峰同命相連的小萍齒冷。
吃瓜群眾,在王小波那里,被看成“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因為人多,永遠被看成擁有真理的一群人,他們互相抱團,且通過對異類的討伐,獲得群體性的安全感。他們永遠從其他人的眼光中看到活著的自己,并為此感到安靜而自足。他們不會主動突破什么,因為不需要,他們不會主動反思什么,因為不需要,他們也不會真正地同情別人和自己,也是因為不需要。當所在的環境給他們應有的自尊,他們很容易滿足,并在環境設計好的軌道上,按部就班地上班和下班。而把環境給與他們的每一個小小的微笑和關心,作為每天生活安詳的理由。他們很容易知足,對那些讓他們陌生的所有人和事,天然地感到反感和蔑視。他們習慣性地接受其他人的恩惠,也習慣性地以為別人的關愛,都是源于他們的可愛。
總之,他們什么都可以接受,但最不能接受的是,動腦筋反思,和看到一個實際因沒有自我追求而不堪的自己。
三
小萍和劉峰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是一個茍且的地方。這里的人生活在循規蹈矩中,沒有真正的情懷和價值觀,他們的大腦被領導左右,他們的追求被領導指引著。文工團里,男政委和女團長慷慨激昂,充滿斗志,他們的職業精神和敬業精神,感染著大家。他們關心的是文工團如何發展,如何得到上級的高度認可。也許他們沒有私利,沒有茍且的想法,但他們領導下的這支隊伍,上演著持強凌弱的悲劇,他們并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每一臺戲,有多少掌聲,有多少喝彩,有多少獎狀。從表面看,他們兩個情懷深重,但他們確實最令人感覺作嘔和可笑的一對。
他們什么都關心,但他們恰恰不關心人。他們不愿意卷入文工團深處的矛盾,他們也許會阻止大家對小萍肆無忌憚的欺辱,也許會在劉峰最不堪的時候,站出來,給劉峰最后的出路。不過,這種關懷也充滿了套路和模式,甚至是儀式感,因此,缺乏暖心的感覺。
如果追究起來,他們的關心,顯得太遲了。他們沒有向這個團隊注入與如何做人的情懷和價值觀,這些少男少女們,肆無忌憚地將成人社會中最不恥的規則,悄無聲息地植入到文工團里。他們并沒有關心這些。也許,他們是優秀的下屬、優秀的領導,優秀的管理者,但他們更重視形式,更重視每一臺戲的細節。
不過,這些都源于他們善于模仿,包括講話的表情和內容,都洋溢的重復和模仿的味道。他們更相信看的見的規則,更關心每一次動員會是否把所有的內容按照套路傳達出去。他們喜歡在文工團里講話,他們更習慣于貫徹和布置,聽命干活,成為他們兩位引以為豪的最佳工作姿態。
小萍和劉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分別逼走,成為棄兒。棄兒的命運和感覺,只有棄兒自己才能把握和體味,與其他人無關。那些隨著文工團繼續走下去的寵兒們,不想小萍和劉峰,他們因為茍且,所以,很容易滿足。政委和團長的些許關愛和鼓勵,以及文工團取得那一個個榮譽,成為他們愛這里的重要憑證和理由。
所以,當文工團被迫解散時,所有人悲壯地唱著歌,流下真誠而激動的眼淚。他們主動而爭先恐后地把自己喝醉、喝倒,讓情緒在酒精中徹底釋放。但在這里,在這時,沒有劉峰和小萍。他們忘了他們曾經對這兩人做了什么,在沉浸在離別的傷心時,他們可能更多的想著如何開始新的茍且的生活。
他們源于茍且的平庸、源于平庸的滿足,源于滿足的失去而引發的悲傷,與小萍和劉峰為證明自己的絕望相比,顯得如此可笑和破爛。
在這里,只能誕生平庸而冷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可恥。這樣的文工團解散了,不管什么原因,一旦想到小萍和劉峰,都令人欣慰。為此,當小萍和劉峰因為在這里的遭遇而努力證明自己時,顯得令人心寒、悲哀和唏噓。
劉峰的離去,對小萍的打擊是隱性的,也是顯性的。電影用隱晦的方式表達出小萍對劉峰的微妙愛情。當劉峰孤單地離開時,只有小萍在大門口前送他。雖然背景一樣,但與小萍來時不同,他們兩人的表情都是悲哀和無奈的。沒有人再會為他們的未來有太多的期許,電影演到這里,大家都會隱隱約約地感覺未來的深洞里吹出陰冷的風,這股風不會讓人寒徹透骨,但讓人感覺到必須去迎接開始茍且的絕望,或者轟轟烈烈的死亡。悲劇在這里開始上演了。在顯性層面上,小萍對周遭的環境絕望了。她后來因為假裝生病,被領導發現,因此被分配前線做護士。
1979年的對越反擊戰,讓小萍 和劉峰都成為了英雄。劉峰以求死的方式,想成全自己,但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他僅僅殘疾了。他因為營救戰友,右手被打斷,那個曾經摸過林丁丁的手,就以這樣的方式了結了。他依然是英雄,但這個英雄顯得讓劉峰有點失望。如果他能在墳墓里享受英雄的待遇,可能會讓他欣慰。
小萍為救受傷的小戰士,也受傷了,但這是無足掛齒的,真正的傷痛來自戰爭創傷。電影里,最讓人心懷隱痛的是,獲得軍功章的小萍,精神出了問題,但當看著舞臺上自己曾經參演過得《沂蒙頌》時,不由自主地離開大家,來到草坪上,聽著劇場的音樂,翩翩起舞。專業的舞姿和深情的表演,讓她回到當年的文工團,但我們看到只有悲涼。
小萍和劉峰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證明了自己,但他們最想讓看到的人,其實沒有真正看到。當然,他們也許沒有把表演給別人的想法,但無論怎樣,最后的他們都完成了自我救贖。
四
過了很多年后,小萍和劉峰都去烈士陵墓看望逝去的人,在烈士陵園他們偶遇了。這不奇怪,他們必然會在這里相遇。他們之所以都去看那些長眠在這里的戰友,因為在他們眼里,曾經和他們朝夕相處或者有一面之緣的戰友,雖然死去,但他們曾經那么深刻地進入到過他們的內心。這時候,我們發現,小萍和劉峰,與那些文工團的人相比,他們更充滿自尊,所以,他們更關心一個具體且活生生的人,哪怕他或者她已經離開。
也許只有他們都在完成自我救贖后,才發現這種自我救贖如此的渺小和多余。在之后的寡淡的生活中,小萍和劉峰分別經歷了人生的不幸。電影和小說,都用他們離婚和窮困不堪,來表達出他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改變自己的命運。特別是,劉峰和一個女人結婚,為這個女人整容,但整容后的女人和大車司機私奔了,而他則窮困潦倒地在海南大街上送貨。即便如此,也被戰斗力強悍的城管欺壓。這時候,原來文工團的女戰友,為劉峰抱打不平,哭喊著為劉峰,這個戰斗英雄爭取權利。
當觀眾們揚眉吐氣后,我們發現這個女戰友和蕭穗子在和劉峰話戰友情時,依然背地里提起劉峰身上的“擁抱事件”,他們不無調侃地說,“如果是現在的林丁丁被劉峰‘摸’了,不會再大喊‘救命’了吧。”他們拿出林丁丁發福的照片,女戰友對蕭穗子說“你說這模樣,現在讓他摸,他還摸么?”蕭穗子說,”假手都不愿意摸。”他們還讓劉峰去看林丁丁現在富態而臃腫的照片。當劉峰拿著照片看,臉上露出些許的苦笑。
我們一下子明白了,為劉峰出頭的女戰友,和在旁邊跟著調侃的蕭穗子,很多年過去了,他們雖然也有波瀾但一點也不坎坷的生活,沒教會他們反思。他們并不知道,因為當年他們平庸的的旁觀者心態,其實就是文工團冷漠環境的組成,以勢壓人者的可惡幫兇。在他們看來,也許因為別人受傷害,他們并沒有做什么,最多私下里議論而已,這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的“平庸之惡”都源于這種事不關己的心態,甚至別人都這樣,又不是只有自己這樣的看法。他們心安理得地調侃和好奇,并毫無重量地流露出那么一點可有可無的同情,以聊以自慰。
當劉峰不好意思地面對他們兩位的調侃曬笑時,觀眾們并沒有感覺這個鏡頭有什么不對,甚至覺得充滿了美好。多少觀眾們不也曾經在同學聚會中,調侃過曾經的“那一對”男女么?但《芳華》里的“那一對”男女其實和平常同學會上談論的不一樣,絕對不一樣——我們本來應該毫不遲疑地感覺到的。
在電影的最后,劉峰和小萍坐在小火車站的站臺長椅上,小萍怯怯地對劉峰說,她送劉峰離開文工團時,當時想給劉峰說一句話,但當時她沒說出來。劉峰問,“現在能說了么?”小萍申請尷尬而略顯羞澀地說,“那天我去找你,是想給你說,‘你能抱抱我么?’”。
因為劉峰的“抱抱”,讓劉峰的人生走向了另一條道路。當時,小萍,只有小萍沒有嫌棄劉峰,她真的很想安慰他,也真的很想把同命相連轉化成愛情,也真的很想把來自劉峰的關愛珍藏起來。但在送別劉峰時,她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也許是因為她認為,被趕出文工團的劉峰,依然比他高貴;也許因為她怕說出讓劉峰抱抱她的要求,會引起劉峰誤會,以為她在嘲笑他;也許她不說,源于她對劉峰的真愛,以及因真愛而引發的羞澀。
劉峰聽完這句話,平和地看著小萍。兩個歷盡滄桑、沉靜而溫和地臉,平靜地展現在屏幕上,讓小萍的話,顯得如此沉重。每個人恍然大悟后,仿佛被重重地被這句話打中了心臟。劉峰自然而堅定地把小萍摟在了懷里。
今天的小萍和今天的劉峰,他們可以毫無顧忌了,過往的歲月如此沒有顏色,當年留下的沒用過且新鮮的那一點點令人心動的顏色來裝扮了,讓人不禁感慨而感動。
電影在這里,響起《芳華》的背景音樂,并配上蕭穗子的畫外音,“劉峰和小萍再見到時,已經是10年后了,05年劉峰生了一場大病,幸虧小萍及時把他接到身邊,細心照料,才撿回一條命。他們沒有結婚,也都沒有子女,他們相依為命,把彼此當成了唯一的親人。我是在春天,孩子的婚禮上,見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戰友的。不由暗自感嘆,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但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和難言的失落。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愿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