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影片大學生的觀后感
電影《戰馬》動用了從色彩、影調、光線、構圖、鏡頭、動作、人物形象、蒙太奇、拍攝角度、音樂、音響等各種電影語言使觀眾審美主體在欣賞影片時從審美活動中獲得生理、心理的經驗和感受,而他也因此打動了觀眾。斯皮爾伯格影片的色彩基調決定了電影的主題傾向。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戰馬影片大學生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戰馬影片大學生的觀后感【篇1】
在忙碌的大學生活之余,我偶然想起了曾經在公共汽車上看見過關于《戰馬》的宣傳片,于是我帶著打發時間的心態,開始觀看《戰馬》 然而我沒有想到我深深的被這部電影所吸引,欣賞完這部電影,我按抑不住我的澎湃的心情,我對這部電影是很有感想的!
這部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講述了一戰時期,一位英國男孩(艾伯特)與一匹戰馬(喬伊)之間非同尋凡的友誼,在那樣一個人與人之前冷漠且疏遠的年代,冷酷的戰場上無情的子彈橫飛,射殺的場景充斥著整部電影。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卻始終涌現著一幕幕溫情的畫面:艾伯特冒著生命危險阻止父親射殺喬伊;在戰場上喬伊挺身而出,替自己的同伴拉重炮等等。這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都賦予了喬伊無限的人性,喬伊的品質是可貴的,他忠誠、拼搏與堅韌不拔的毅力,善良的心,與冷酷的戰場上軍隊雙方無情的殺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出喬伊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
喬伊無可厚非是這部電影中的主角,自喬伊被將士選入為戰馬之后,喬伊與主人艾伯特分離,艾伯特在分離之刻與喬伊立下了約定,然而在一戰期間的顛沛流離也未曾泯滅它可貴的品質,在喬伊的征途上,也出現了一幕幕的溫情畫面,這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有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情,和動物之間的親情,最讓我熟記在心的是:英軍與德軍的士兵為了拯救受傷的喬伊而停戰,并且通過公平的方式爭取到了喬伊的照顧權。最后戰爭結束,喬伊與小主人翁終于相見,
終于完成了他們之間的約定。《戰馬》這部電影無疑是可以賺足觀眾眼淚的感情片,哪怕整部電影都是以戰爭為基調,卻始終讓人見到了一個字,那就是“情”。這里面的“情”在當今社會仍然尤為重要。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這部片子,我想其目的也包括了宣揚這樣的“情”這樣高貴的品質。
《戰馬》這部電影中塑造了一匹擁有人性的戰馬,并且擁有高貴的品質,大部分觀眾能容易看到這點,但我認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片,從一定的程度上說更是一部反戰電影,戰爭使得喬伊與自己的小主人艾伯特分散,戰爭使得喬伊的同胞忍受皮肉之苦,甚至是死在了槍口之下,據一戰相關資料記載,在一戰中死去的馬匹達到1000萬匹,戰爭是無情的,殘酷的。但在這部電影中,不管是哪方的軍隊都不乏有對喬伊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喜愛喬伊是他們的共同點,因為拯救受傷的喬伊而使軍隊雙方短暫停戰,我想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此刻想表達的便是:只要各國家退一步,并且找到共同語言,平等的溝通,一定能化解戰爭的危機,戰爭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人與人之間關系亦如此,正如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痛苦,在痛苦之余,我們渴望和平,只有和平的年代才能使“情”得以綻放無限光芒,才能讓自己與最愛的人享受世間最美好的時光,喬伊的這些高貴品質才能被大家所認可,所珍視,所共同擁有。因為有“情”的存在,人性的光環才能不斷的閃耀。
《戰馬》的執導人——蒂文-斯皮爾伯格,他無疑是最受歡迎也是最成功的導演之一,他的影視設計各個范圍,從《侏羅紀公園》《ET》
《大白鯊》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想象力與冒險精神。黑白電影《辛德勒名單》時,卻發現了斯皮爾伯格的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個真正的電影藝術的世界。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蒂文-斯皮爾伯格被稱為“電影織夢者”。從近期新作《戰馬》中,也不難看出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別有用心。
一部電影是否擁有自己的靈魂,對電影來說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戰馬》用行動向觀眾們證明了自己的存在。讓我們期待斯皮爾伯格的下一部作品吧!
戰馬影片大學生的觀后感【篇2】
電影《戰馬》,講述的是一匹頗具靈性和天賦,名為Joey的馬,在一戰的背景下與主人Albert分離,經過多次波折輾轉從戰火中死里逃生后,與Albert再次相聚的感人故事。這部影片在多個方面都引我深思,從不同角度表現了人們的精神和品質。
起初Joey是由男主角Albert的父親Ted Narracott傾盡家產從集市上買回來的,Albert為了留下Joey,教它學會了聽口哨和犁地。但一場暴雨毀了他們一家的希望,為了保住農場,其父把Joey賣給了騎兵上尉,Joey也因此易主并踏上了自己的征途,過程中它也認識了另一匹實力相近的黑馬。上尉對Joey寵愛有加,可不幸的是上尉在與德軍交戰中犧牲了,Joey和黑馬也落入德軍手中。兩個德國小兵看出Joey與黑馬的獨特,就讓其拉傷員才逃過一死。過后兩個小兵為躲避戰亂廝殺騎著兩匹馬當了逃兵,但這兩個孩子終究難逃槍決,而被藏在磨房的兩匹馬被法國小姑娘Emilie和其外公發現并收養,在小姑娘的照顧下,兩匹馬過著安穩的生活。但好景不長,在小姑娘第一次騎行時,被德軍發現,他們將Joey和黑馬帶走并讓其從事拉大炮的繁重工作。雖然遇到心地善良的管馬下士,但黑馬終歸不堪這類勞重工作,不久后就死去了。
此時的戰爭即將進入尾聲,而Joey在黑馬去世后飛奔過敵軍陣地,但在穿越無人區戰地的時候被鐵絲網纏住而受困。當然,在Albert成年后,他也像其他青年一樣參軍了,而他的目的除了像其父一樣建立戰功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他的愛駒Joey,可是在一次戰斗中他眼睛受傷進入救護站接受治療。被鐵絲網纏住的Joey被短暫休戰的英軍和德軍士兵發現并救下,回到英國領地的Joey最終在救護站與失散多年的主人Albert重聚,戰爭結束后Joey又將被拍賣,小姑娘的外公花重金買下了它,認為Joey屬于其孫女,而在知道Albert才是真正主人后,將Joey還給了Albert。
Joey的經歷是曲折的,在這樣復雜的輾轉過程和混亂的時代背景中,影片卻格外重視細節和場景描寫,總給我內心有一絲的放松和寬慰,不至于壓抑和悲傷。比如在Joey走進法國小女孩Emilie的生活后,Joey給了她許多歡樂和趣味,讓這個失去雙親的女孩找回了久違的童真,十分溫馨詼諧,讓戰爭的壓抑和殘酷氣氛有所緩解。而在黑馬過度勞累即將死去的那一刻,鏡頭對準了Joey徐徐彎下并且帶著疲倦的瘦弱身軀,遠處灑下了金黃色耀眼的霞光,在這落日余暉下,雖有著幾分悲涼和凄慘,但這也像是在紀念一位戰士離去的壯烈,是對黑馬功勛事跡的一份褒獎和紀念。同樣的,在Joey受困于鐵絲網的時候,兩位來自異方陣營的士兵卻為了它而進行了互助救援,幫助Joey脫離困境,并且其過程以及使用的語言幽默詼諧,比如兩個士兵在結束完營救準備回到各自營地時說的——“記住你來自杜塞爾多夫(德國地名)的帥氣朋友。”——“我會在南希爾茲(英國地名)花園里用上它的?!边@就暗喻了戰爭終將結束,人們終會回到平靜的生活,通過這種理想化的描寫,諷刺性了戰爭的殘酷。
這部影片的真正主角準確來講應該是Joey,該片通過不同身份、國籍的人以及馬的視角,給了我許多震撼和感觸,讓我思考良多。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人
物對各自理想信念的堅持,不論處于什么環境,他們的信仰始終是堅定不移的。
Albert的父親以前是英國帝國部隊的中士,在南非的侵略戰爭中立過戰功,但是在他后半輩子中對這些事深感羞愧,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因此通過酒精來忘卻那些往事,但正如其妻子對Albert所說的,拒絕以此為驕傲那是有多勇敢,這是他幾十年來始終堅持的。雖然生活窮困潦倒,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找回新生活的信念,當他在集市拍賣上高聲喊出30幾尼并放出久違的笑聲時,從我眼中看到的,是他的豪邁,是對窮困和不公生活的不屈和反抗!而這一點,我覺得只有和他一樣經歷過這種拮據和不順生活的人才能看出。
同樣的,當小女孩Emilie質問其外公這輩子都沒做過一件勇敢的事時,她外公說了,“勇敢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并提到戰爭中的信鴿要想回家,就必須飛過戰場,飛過那么多的痛苦和恐懼,而你永遠都不能低下頭看,必須朝前看,否則就到不了家。其實這也就是其外公的信念,戰爭奪去了Emilie父母的生命,他可以采取勇敢的方式去為他們報仇,但為了無依無靠的Emilie,他也只能采取另一種“勇敢的方式”,通過避開那些痛苦和恐懼,積極樂觀地向前看,只有這樣才能給自己和Emilie安穩祥和的生活。而這,就是他始終堅持的信念。
在人的世界中有人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而在馬的視角中也是如此。在受傷的黑馬將被套上套具去拉大炮的時候,Joey為這位昔日的戰友挺身而出了,并在被套上套具后回頭望著被牽開的黑馬。馬兒雖為牲口,但它們之間也有感情,或許并沒有人類那么地豐富,但也反而使其變得純粹真摯,對它們而言,其信念就是幫助伙伴,當然,也包括人類這個伙伴。
而貫穿整部片子的那個信念,我覺得毋庸置疑就是Albert對Joey的那份信念了。這部片子有多個點讓我這個淚腺發達的人熱淚盈眶,而感觸最深的就是Albert跟Joey離別和重聚這兩個橋段。在Joey即將被帶離德文郡走上戰場時,Albert對Joey說“無論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帶你回家”殘酷的戰爭中熬過了四年的時光。因為信念,才有了四年的等待和尋找;Albert不曾放棄,所以他在聽到“一匹奇跡的馬”的時候會吹響曾經用來召喚Joey的哨聲,挽救它于槍口下;Joey不曾放棄,所以它牢牢記著主人的哨聲,拯救自己于槍口下。(劃線句是摘自影評并修改的). 也正是這個信念才讓二者在經歷了幾度生死后還能重聚。
感謝老師給我們提供介紹了這部片子,過后我就將它介紹給了好友,并寫下了這篇發自肺腑的觀后感。
戰馬影片大學生的觀后感【篇3】
試問,最偉大的忠誠為何物?是為了自由與感情,穿越一切苦難與鮮血的勇氣!戰馬喬伊在那紛飛的戰火中越過了整個戰場。在劃過天際的閃光彈中,那英勇的影子深深地刻在人們心里。那美麗的鬃毛隨風飄揚,耶和華仿佛賜予了它無窮的神力,讓它無畏地飛奔在痛苦和悲傷之中。喬伊猶如那血中漫舞的青鳥,在燃燒的風中掠過……
喬伊是一匹真正的神駒。不,嚴格的來說,它已經超越了這世上的一切物質。它是馬,卻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它是普通的,卻敢于在血光中飛奔;它很不幸,卻依然為著自我的夢想而飛翔……我們是人,但又如何比得上它那神一般金色的心靈?這個世界上,人把握著世間萬物的生與死,但一部分人的心靈充滿了貪婪和嗔惡,不配于上帝賦予他們的職責!我們是人,應當為此而感到恥辱,并讓自我回歸人類善良的本性,讓這個世界再一次被人性的圣光所籠罩!
喬伊和主人艾伯特那深厚的情誼讓人感動。相隔千里,卻心中皆有彼此,并盡自我最大的努力去尋找對方。喬伊回歸的路上曾遇到過許多同艾伯特一樣善良的人,但它的心依然在艾伯特身邊。無論多遠,無論多久,它都要回到主人身邊。艾伯特也自愿入伍,一邊為自我的祖國而英勇戰斗著,一邊不斷地追尋著喬伊的腳步。正是因為他們的心互相吸引著,所以才會有最終那在晶瑩白雪中的完美團聚。
戰爭是政客所挑起的爭端,與平民百姓毫無干系,更與軍人徹底無關。因為他們也只可是是政客所握在手中的武器罷了。所以,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他們不能對此抱有怨言。當喬伊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時,所有的士兵都拋去身上的職責和命令,讓人性在胸中激蕩。當雙方的兩名士兵聯手救下喬伊時,凄涼的戰場似乎已不再是悲傷而蒼涼,被善良的金輝所代替。這金輝源于雙方士兵友好地握手,源于每個人完美的本心。
喬伊原本是一匹享受自由與歡樂的馬兒,但被殘忍的德國軍官送去運輸炮彈。當他代親如一家的黑馬拓松上馬圈時,那充滿血絲的眼中閃爍著無盡的堅決,射出一道道充滿愛的白光,是多么純潔,是多么無畏!拯救拓松仿佛在這一刻變成了它一生的職責。他們之間完美的愛與職責令人們為之驚嘆,為之深省。
戰爭是世界人口的調節器,它是永遠不可能停止的!所以我們所擁有的僅僅是短暫的和平。在這和平中,我們更應像那空中飛翔的天馬一樣,撒下充溢著人性光輝的種子,讓整個人類,整個世界,被愛的陽光所覆蓋。盡量減少那些本不應出現的飄灑在空中的鮮血,多一些紅日下充滿愛的擁抱。
戰馬影片大學生的觀后感【篇4】
在風光靜謐的德文郡田園里,一匹名叫“喬伊”的小馬駒誕生在這里——這就是影片《戰馬》的開端。
影片講述的是在1914年,在集市上主人公阿爾伯特的爸爸以30基尼天價將幼駒喬伊“收入囊中。阿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聲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就要將其立刻帶走。父親泰德只好賭上全部家當。于是,在阿爾伯特的強迫下,最終靈性的喬伊領會到了主人的苦衷并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開墾了出來。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最終辛苦換來了收成,可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與此同時德軍襲來,親被迫將馬變賣給了軍官,換來了30基尼。阿爾伯特也只能含淚將它送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戰爭激烈,喬伊在這段顛沛流離的過程中換了許多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和孫女,再到德國騎兵……他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和戰爭帶來的創傷。
導演始終以馬的視角出發,讓馬的經歷夾裹著人物的境遇一起向前發展。我們看到了一匹不知疲倦而又勇敢堅毅的戰馬,也看到了人類對非人種的惻隱與憐憫之心。影片中有幾段高潮對馬眼珠做了夸張的特寫,馬眼里影射出的世界既夸張又真實。戰火浮華,卻身不由己,溫情與慘烈夾雜著流進了我的心窩。
最讓人潸然淚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承諾。阿爾伯特對喬伊說“我們一定會再相遇的”,軍官對阿爾伯特的承諾,德軍兄弟之間肝膽相照的承諾,爺爺對孫女的承諾,還有英德兩軍之間的承諾,最后有一阿爾伯特對馬兒失而復得的承諾。整部電影似乎在和我們玩一個真情兜圈的游戲,但這樣的處理細碎卻不做作,細化但有不斷強化,感動似乎一觸即發!
我想,現在哪還會有這樣人與動物之間深深的眷戀?有太多純真的感情,從古到今,就在戰爭和時間里慢慢被沖刷,直至被扔進了歲月的垃圾桶。
在頗為沉重的電影卻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情節。那只頻頻出現的鵝在看見地主來時總是“毫不留情”地啄他屁股。當喬伊在無人區被鐵絲困住時,英德各一名士兵冒著生命危險走出戰壕,幫它脫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嚴面前,戰爭變得毫無意義。在德軍對他的同伴喊:“我還需要一把鉗子!”戰壕后立刻認出了五六把來,落入水坑中,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感動不已。
戰爭結束了,一切都告一段落,馬與男孩又回到了家鄉。但故事還沒有結束——曾經收留過喬伊的農民以100基尼拍下了喬伊,阿爾伯特是有多不舍?!就連喬伊眼里也是隱隱地泛著淚光。但最后善良的老人還是將馬爾讓給了阿爾伯特,“它是屬于你的,這也是我孫女想要的結果?!毕﹃柪锿断吕先说谋秤?,善良的人性再一次得到了渲染。
片尾懷舊的環境讓戰馬的靈性和坎坷的經歷有了恢弘的滄桑感。曾經,它在亂世中奔馳而過,曾經,它是一匹佳馬。不過,那也是曾經了。
戰馬影片大學生的觀后感【篇5】
《戰馬》是一部描述一戰時期的電影,不僅僅以唯美的畫面感人,更重要的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吸引人心。一匹戰馬一生的遭遇和這個時代的社會大環境緊密相關,與這匹戰馬相關的人和事反映了這個時期社會的特征以及人們的內心世界,整個社會的風情風貌。電影細膩的描述,驚詫的不僅僅是觀眾的眼球,震撼的更是人們的心靈。
電影從始至終沒有一個達官顯貴級的人物出現,沒有人在那里長篇大論地說教某一方面的大道理,但每一位主角都成了觀眾心中的主角,每一個小小的情節都很感動人。
好喜歡電影中農舍里的那只大白鵝,跟在主人后邊叫著并扭來扭去,還會殷勤地給主人開柴門,看到家中來了不受歡迎的人就追在人家身后又是叫又是咬……可愛極了。
在戰爭年代,很多人的生命就像蕓花一現,美麗卻短暫。那個農場主漂亮的小孫女,為了保護戰馬不被德兵搶走,竟把兩匹戰馬藏在自我閨閣中,這樣一個善良活潑美麗的生命正值花季卻終止于這場戰亂。電影沒有說她是怎樣死的,留給觀眾去想像……
應對一場殘酷的戰爭,有時一個士兵也只是一匹戰馬而已,那些娃娃士兵甚至還沒搞清楚一場戰爭的意義就丟掉了寶貴的年輕生命。在那里為那兩位德國親兄弟娃娃兵短暫的生命而祈禱,他們一個14歲,一個16歲,因犯了“逃跑”罪被他們的長官給斃了……
驕勇的英純血寶馬也曾被迫給入侵的德軍拉運大炮,但這絲毫無損于它作為一匹優秀戰馬的英雄形像,也絲毫不影響主人對它的情感以及所有士兵對它的喜愛。
陣地上當英、德兩國士兵解救被鐵絲網穿肉纏綁的筋疲力盡寸步難移的戰馬時,人性的暖流暫時緩解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怖。當那兩個年輕的士兵以擲硬幣方式決定這匹戰馬歸屬時,頓覺年輕是多么完美,連他們的做事方式都可愛的讓人莞爾一笑!
當這匹戰馬歷經風險與它的主人重逢在戰地搶救所的時刻,它的主人何以在兩眼受傷看不見的情景下憑心靈的感覺明白那是它的寶馬呢,而這匹寶馬與主人分離了四年多竟能記得主人的呼喚聲!電影告訴我們,人與動物(牲畜)是完全能夠溝通的,只要付出真情,聽不懂語言也能夠讀懂心。
渾身傷痕累累又掛滿泥垢的戰馬得救了,銀幕內外禁不住百感交集、淚流滿面。在大家的傾囊幫忙下,這匹戰馬最終和它二等兵的年輕主人團聚還鄉,天空依然布滿厚厚烏云,但霞光卻穿越云層照耀四方……
看完電影《戰馬》,對和平的理解多了一分悲壯,這分悲壯來自于電影中的每一位主角,每一個場景。當戰爭來了,連牲畜都要背負必須的職責。我們要感激的不僅僅是那些為了保護和平而犧牲在戰場上的戰斗英雄,要感激的還有在戰場上默默奉獻的一匹匹戰馬。
從電影院出來,心境仍在激動中。能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大的幸福。保護和平是每一個公民的職責,無論你年輕年老;保護和平更是生命的職責,無論你是人還是一匹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