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觀后感800字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即便我們不用“國產電影”的濾鏡去審視它,這依舊是部相當棒的電影。換言之,不必談情懷,不用太寬容,我們可以用觀看好萊塢動畫電影的評分標準直接套用在它身上,它必然是一部各方面都經得起審視和推敲的作品。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觀后感8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觀后感800字【篇1】
首先祝賀餃子,終于圓了動畫電影的夢。一步一步走來,很不容易,請繼續走下去。
這個片子是我見過的情感含量最多、也最深沉的國產動畫之一。父子情,母子情,師徒情,朋友情。當然,父子情描寫得最好,雖然可能缺少最后一次重量級的擁抱。母子情嘛,總體看還是不錯的,但母親還是做個單純的賢妻良母比較好,就不用勉為其難地非得體現出“花木蘭”屬性了。師徒情呢,我覺得太乙真人最后的相救,至少應該值得哪吒真心的一拜。朋友情,這個就有點浪漫了,女性觀眾大概會很喜歡。好歹最后是帥哥與魔童的牽手,如果換成兩大帥哥牽手,那畫面美得簡直不敢想象了。
看完這個片子,我莫名地回憶起了“魁拔”,都是講一個被話語權者和社會輿論所妖魔化的孩童的成長故事。導演把哪吒想象成了封神世界里的魁拔,現世之災星,為人所恐懼,其實又何嘗不是很無辜和無助。哪吒為什么只有面對那個小女孩時才能顯露出非惡童的表情,他為什么如此強烈地渴望一個朋友,他為什么如此不容得父母一點點的謊言欺騙,都是內心對孤獨的恐懼所發出的聲嘶力竭的吶喊啊。
魔種與道心本無善惡之分。申公豹修的是道,但他何嘗不是搬弄是非、私欲膨脹的惡魔。敖丙是個好好青年,不也要為了家族之私利而獻祭數萬黎民百姓。人民是善良的沒錯,但愚鈍起來也依然可以造就民主的暴政。所以凡是涉及魔、道之話題,最深沉的思考就在于,魔與道究竟誰才是妖魔,誰才是正道。那些被當成妖的、魔的事物,你會發現到頭來往往有義氣、有深情,而那些表面道貌岸然的事物,卻往往是披著偽善外衣的真妖魔。
不知道導演自己是否有孩子,是否會將自己與家人潛移默化地投射到影片人物身上去塑造,但哪吒和敖丙大抵還是代表了兩類家長眼中很有代表性的孩子。一類是讓人愛恨交加的不良與叛逆之子,一類是承載家庭希望的優秀與聽話之子。江小魚與花無缺這對雙生兄弟,真的是一個經典的對比性的組合,古龍筆下“絕代雙驕”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良少年與優等生都可以成為英雄,就像某種意義上同樣是雙生的哪吒和敖丙一樣。兩個人是陰陽兩極,相異相吸,又相互補完。影片在哪吒的刻畫上已經做到了極致,在對敖丙的刻畫上也還可以再極端一些。
和哪吒這個惡童相比,導演對低俗笑料的偏好反倒真的是一種“惡趣味”。雖然上映的影片可能已經刪減了很多這類噱頭了,但就像一些網友所指出的那樣,屁、燒褲襠、壯漢娘娘腔等搞笑情節還是拉低了影片的氣質。沒辦法,從“打個大西瓜”開始,導演就好這口了。咱們也只能期待像哪吒依靠變身智斗敖丙和申公豹這樣的情節能更多一些吧。不過在一個如此嚴肅的命題之下,還能把影片做得幾分鐘一個笑點,這還真是難能可貴了。
影片在劇情推進上還是比較成熟的。除了小時候惡作劇、在山河社稷圖中修煉等個別情節略顯冗長之外,整體節奏很利落。特別是哪吒獲知父親對自己情誼那一幕,既利用了坐騎的回放功能,照應了此前的修煉,又恰如其分地對父親走訪天庭的后續進行了插敘,從講故事的角度看處理得相當巧妙。再加上影片本就精良的畫面與音效,尤其是對人物表情、表演的惟妙惟肖地刻畫,使得整個影片生動立體,充滿懸念,沒有大部分國產動畫流水賬之感。
略顯可惜之處就在于,影片其實只差一點就讓我流淚了,雖然我承認,自己的淚點很低,早上看《領風者》還為馬克思為全人類的奉獻精神而落淚來著。影片的情感含量如此之多,卻沒有讓我哭出來,想來想去可能恰恰就在于情感點有些分散了,缺少一個像《尋夢環游記》里最后用“請記住我”的一曲喚醒奶奶逐漸失去的記憶的那種爆發點。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你最想讓我為哪一個情感動,或許還可以再在那個情上面多加些鋪墊吧。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觀后感800字【篇2】
總體來講覺得技術和題材都能稱得上動畫制作范本。畫面特效方面確實是有一定沖擊力的,有向大制作公司靠攏,不過我個人私心更想看到一些結合中國傳統繪畫方面的東西,我們中國傳統美術也是很美而且有自己特色的!題材上的話,笑點方面可能雕琢的感覺會有點強,特別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不過確實能讓影廳笑聲不斷,淚點也是把握得比較好的!
“偏見”這方面拍的還是比較深的,百姓對哪吒的偏見,仙界的偏見,由魔丸和靈珠定下的善惡偏見。這種偏見的傷害在群體里會更加加劇所以讓哪吒那么受傷吧…由此也在想其實自古以來被大眾誤解,所不理解的人有多少多少呀,而且很多都是直到去世都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所以怎么去面對這種別人加給自己的偏見真的還蠻重要的,像哪吒一開始其實是硬碰硬的,好像會讓矛盾更激化,用傅聰所說的中國文化里的“化”更可能更好,這方面也非常欣賞蘇軾的態度!“自己決定自己”這方面,好熟悉的熱血呀,我甚至哼起了將軍令!這個題材真是永不過時呢,愛豆能唱二十年,電影也還能拍很多很多,就是那股子青春熱血勁!也是時時提醒自己切莫被世俗觀念所限制,真誠地做自己。
哪吒用堅硬的外殼來保護自己真的是蠻心疼的,可能年紀越大越會有這種體會…精神歸宿和依托真的對人很重要呢。另外這版讓我還蠻心疼敖丙的,他其實本性不壞,但是他背負了太多很沉重的東西(個人覺得這部分也和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很類似),而且我真對這種溫文儒雅的類型沒有抵抗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觀后感800字【篇3】
基于哪吒傳說的顛覆式改編,《哪吒之魔童降世》充沛的劇情構思下,電影有著打動人心的羈絆,有著催人淚目的親情,有著關乎自我認知的覺醒,更還有著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熱血的反叛意識,這部足以讓人為之瞠目的國產動畫,令人見證的不再僅是國漫的崛起,而是國漫擁有了真正能與好萊塢動畫佳作相媲美的靈魂。
1979年,大膽打破原著桎梏的《哪吒鬧海》,在畫風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中上演了一場飽含反叛意識,挑戰封建權威的動畫經典。時隔四十年后的的《魔童降世》,電影在繼承前作亮點的同時,又再一次的對原有故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而這些貼合時代的改編在沒有改變原著精髓的情況下,又賦予了電影以驚艷的全新觀感,使哪吒這一人物得以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再一次走進了世人視野。
濃重的黑眼圈,臉上還常帶著原本專屬反派的邪魅之笑,如果不是那極具識別性的外形,相信所有人都很難把這一形象與哪吒聯系在一起,但電影透過這樣一個鮮明的新形象,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讓人走進了他與外表完全不同的內心,因為是魔丸轉世,即便本性善良,他從小便被世人所畏懼嫌棄沒有玩伴,獨自一人被關押在結界之內,更加劇了他的孤獨感,他的破壞也好,玩世不恭也罷,不過都是他希望引人矚目的方法。
誠然這部電影在搞笑上仍舊不乏國漫刻意的通病,但電影借哪吒這一人物為原點,圍繞他所展開的親情與友情,使整個故事中每一個人物都越發的立體了起來,在原作中,作為父親的陳塘關總兵李靖本為生出了怪胎悶悶不樂,他與哪吒間也是矛盾重重,但在這部電影里,他與妻子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為了打破三年后天雷降臨的宿命,身為父母的他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哪吒,特別是李靖最后不惜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孩子的愛,即成為了電影最為奪人淚目的一筆,也促成了哪吒真正的蛻變成長。
在《魔童降世》中另一極為出色的改編,便是對龍王三太子敖丙的顛覆,原作里敖丙因助紂為虐被哪吒扒皮抽筋,他只是誘發龍王復仇的一個點,但在這部電影里,他是與哪吒“魔丸”相生相克的“靈珠”轉世,龍宮也不是昔日宮廷樓宇的繁華錦簇,相反電影中的龍宮成為了看守妖魔的煉獄,所以他身上肩負了整個龍族復興的希望,然而命運卻讓他與哪吒成為了朋友。同樣本性善良的他,不得不為了龍族的復興大業犧牲友誼,甚至毀滅整個陳塘關,但在最后關頭,他卻又不惜挺身而出幫助哪吒,電影對這一身負重責,掙扎于矛盾之中的形象塑造,使劇情變得更為飽滿了起來。
不論是哪吒,還是敖丙,他們都成為了電影緊扣自我覺醒,突顯反叛意識的具象化人物,在他們的身上我們都感受到孤獨,以及渴望得到認可,被世人所接受的夙愿。但同樣《魔童降世》也讓我們感受到世俗的眼光是無法被輕易改變的,拯救小女孩的哪吒是如此,被當眾戳穿身份的敖丙也是如此,相比原著,電影不在將矛頭直指體制權威的不公,而是借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覺醒,來締結反叛意識的內核,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永遠只有自己。
從對原著精髓的繼承,到全新的人物設定,在《魔童降世》里我們看到的即是哪吒,但又不只是哪吒,親情、友情、偏見,以及對宿命的抗爭,凝聚成了這部電影生動立體的層次,而在最后這部電影也暴露了自己更大的野心,一個全新封神宇宙的開啟,值得期冀。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觀后感800字【篇4】
在公映之前多數觀看過預告片的觀眾對于電影主題的炒冷飯還是不太買賬的。但正片公映觀眾一百八十度的好評可謂是這飯炒的真香啊~
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是很難有新的突破了!本作品一反常態的角色設定還是給觀眾們帶來了新鮮感~哇草!太乙真人以不再是仙風道骨而是騎著豬揣著一口流利的川普的大胖子~主角哪吒也不在是一生正氣的小神仙而是畫著煙熏妝雙手插褲的小惡魔~笑點無數我是笑的合不攏嘴。
除此之外本次票房的成功還有很多關鍵性的因素:
合適的背景音樂:好的背景音樂是不會讓你注意到他的存在的,電影的背景音樂來說和流行歌曲不一樣因為他不是主角,不需要它多么轟動,而是在合適的時候出現在合適的時候變化在合適的時候加強氣氛!在觀看完畢出影院的路上我才回想起來音樂的存在。
少見的劇本改編:很多電影的改編要么太離譜要么沒什么特色慢慢被人淡忘,這次的劇本改編從原本的哪吒鬧海抽三太子敖丙龍筋轉變到雙方變成了好基友,真的是變化不小,申公豹嫉妒偷珠,打夜叉互為知己,敖丙背負龍族期望,哪吒被村民厭惡的孤獨描述的也十分完整合理。對于一個被朋友抱怨雞蛋里挑骨頭的我居然2個小時沒說話。
理所應當的特效和一流的立體鏡頭切換:介于中國動畫電影近幾年的發展,優秀的前作《白蛇:緣起》《大魚海棠》《大圣歸來》特效已經日益成熟對比特效沒有明顯的提升,我只是普通觀眾,不知道具體的提升數據只能靠眼睛,也歡迎專業人士普及知識。有一個方面堪稱一流就是“立體鏡頭切換”,動畫的鏡頭切換不是真人電影多個攝像機多角度多鏡頭加剪輯可以完成的,需要豐富的鏡頭經驗加上空間立體想象能力,明顯的體現在太乙真人帶哪吒在畫中沖浪的情景,你可以看到過山車般的旋轉鏡頭·第一人稱視角·遠鏡頭·近鏡頭。
所謂的無缺點無進步,相信餃子導演也希望看到大家的一些意見~
配音略顯得突兀:我這里說的配音可不是臺詞·也不是配音演員能力而是配音和動畫本身的匹配程度。臺詞方面從大家朗朗上口: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我是魔是仙,由我說了算/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搬動,可以看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程度。所謂的不匹配,就像茅臺裝在拉菲酒瓶內,雖然酒瓶都能裝酒,茅臺也是頂級,但不和諧·例如殷夫人和哪吒踢毽子,角色設定殷夫人是可以斬妖除魔的高手而且溺愛著哪吒,本應練武之人的中氣足外加人母的柔,配音的感覺是姐姐一樣的年輕,清脆的感覺,細微調整一下相信可以更優秀。
畫風無創新:這也是老大難的一個問題,中國的畫風偏向于水墨畫細膩柔和,日本宮崎駿的畫風偏向于油畫顏色鮮艷渲染效果好,歐美的畫風偏向于夸張大膽,有人會說這是中國特色,我同意這個觀點而且絕對支持傳承下去,但現在已經21世紀已經是一個國門大開的時代中國的動畫事業想趕超別人必須在保留特色的情況下取長補短才能更好的代表中國走出去。
品的大概也差不多了,有人會問:誒別人都在說電影含義,我怎么沒提起。“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里就不解釋過多了寫的很長了怕別人點進來一看這么長就退出去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心里是滿分,但對于打分來說我還是保留了一部分的,因為希望餃子導演能帶來更優秀的作品,至于以上說的優點缺點特別是缺點我相信也是有一定外在因素影響的,比如預算不足等等。
電影還是很值得大家前去觀看的,這里不推薦看普通3D版本,不知道是因為影院不好還是播放員問題,全程濾鏡偏綠色有點壓抑。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觀后感800字【篇5】
最近幾天,同學間議論最多的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不僅劇情引人入勝,笑點特效,更讓人笑中帶沮,淚中帶思,它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打破偏見,方能看見自己。哪吒從出生起就被視為“妖怪”,明明哪吒不顧一切地救下被妖怪吞走的小女孩,卻還是遭村民誤解,要置他于死地……他是多么渴望被認可被接納,最終哪吒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反抗,跳出人們的偏見。其實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很多孩子也背負著各種的“偏見”:你就是個豬腦子!就你這樣,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等等。這些言語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子一樣深深地刺進幼小的心靈。但是我們要明白:嘴巴長在別人身上,誰也控制不了別人,我們應有力量決定自己要做怎樣的'人。只要我們堅定心中的信念,讓自己努力到足夠強大,所有的偏見最終都會煙消云散。
珍惜父母的愛和寬容,才會越成熟懂事。哪吒由一魔丸投胎轉世,人人見他都避恐不及,唯獨父母無條件地呵護他!母親那溫柔的眼神,時刻都給予他安全感;父親也總是從行動上支持他,尤其是悄悄轉移生命符,換下孩子的生命那個片段,催人淚下……想想我們成長的背后,總有父母用盡全力托舉一片天空。我們不能把父母的每一分付出當做理所應當,要懂得珍惜,學會關愛父母,理解父母的不易。
真正的朋友要患難與共。除了父母之愛,電影里最讓人暖心地莫過于哪吒與敖丙的友情!我很慶幸自己的生命里現在就有這樣一個朋友,沒事時聚在一起打打鬧鬧、談天說地,快樂時共同分享,傷心時彼此慰藉……今后在我成長的路上,我相信還會出現懂我靈魂的朋友,我也會倍感珍惜這份寶貴的財富。
當然,還有幾處也讓我觸動心弦!親愛的同學們,不妨抽出時間去用心細細品味,一定會讓你收獲很多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