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博物館觀后感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娛樂七項。形態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戶外史跡、古城小鎮博物館化、長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視聽館、圖書館、表演館、檔案資料館等皆可納入。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北京首都博物館最新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北京首都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1
我們的首都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星羅棋布的博物館,是這座魅力之城中一道迷人的風景線。在這座神奇的博物館中,藏有數千件精美的文物。而我在參觀首都博物館的活動中,就巧遇了這樣一個“寶貝”。
古樸的黑色絲綢,上頭繡著端莊大氣的金絲團龍紋飾;雙袖的飛龍在云紋上長牙舞爪。一件番兵的黑緞龍馬褂,在五彩的裝飾下,熠熠生輝,顯現出古人騎馬射箭時的萬般風姿。原先這正是京劇名伶馬連良在演出他的代表作《四郎探母》時所穿的戲服。
馬連良是20世紀與梅蘭芳齊名的極有影響力的京劇大師。他17歲,學滿出科后不久就聲譽鵲起,每有演出,必定一票難求。21歲時在上海初演,立時贊聲四起,成為了風行上海灘的京劇明星。當時,雖無豐富的廣告宣傳,但只一到馬先生的戲開演,人們口口相傳,也是一樣的萬人空巷。看著眼前這一件靜靜懸掛在櫥窗內的戲袍,那金燦燦飛舞的團龍似乎也引我回到了那千萬人為京劇表演而喝彩叫好的時代。馬連良先生曾穿著他,走遍了老北京城的各個戲樓演出那經久不衰的《四郎探母》,而這件戲袍也跟著他,見證了京劇藝術在北京最輝煌的時代。
靜靜凝視這一件華麗的戲袍,因為年代已遠,邊角處已經有了些許發舊的痕跡。我不禁聯想到,此刻喜愛京劇的同學似乎并不多,流行歌曲充斥著大街小巷。難道京劇就這樣輝煌不再了嗎
然而細心回想,這戲袍雖然已成文物,但京劇藝術沒有在今日的北京消失。雖然以往為一位名家而萬人空巷的場景不再回放,但北京人對京劇的熱愛卻以深入這座城市的脈搏。愛“玩票”的長輩們在清晨的公園咿咿呀呀的享受;國家大劇院不時上演的經典戲目;音樂課上的戲曲觀賞;學校邀請戲曲名家做的一次次精彩的演講……都昭示著,我們當代北京人的生活中京劇不可或缺;未來北京人生活中,京劇也將繼續綻放光輝。
在我的生活當中,京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自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聽戲、聽講座之外,此刻我期望能帶動更多的同學一齊愛上京劇。所以我在學校創辦了戲曲社,經過第一次招新,已經吸引了校內十余位與我“志同道合”的戲友。在未來,我期望凝聚更多力量為京劇的發揚貢獻微薄之力。
北京的美,在于風景,在于歷史,更在于文化。讓我們一齊唱起這支“北京的歌”,讓這優雅精妙的藝術在未來繼續閃光!
北京首都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2
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于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目前館藏文物已達二十幾萬件,其中包括:青銅、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璽印、織繡、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等等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筑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環境。
中國最早的“太陽神”太陽神紋石刻,據說至今已有7000多年了,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刻畫太陽神形象實物。這件石刻用寫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軀修長、兩手下垂、雙足分離的人,頭頂上刻有23條光芒的太陽,腰部兩側的圓點似行星在宇宙中運行。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太陽神崇拜的情況,人們還能從這個形象中看到先民們按照人類自己的形象刻畫心目中的“神”,反映出在生產力不發達,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對發展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以及對人主宰世界的信心。還有秦始皇兵馬俑,那些將軍、神射手、戰馬的尊榮,原來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現在真的出現在自己的眼前了,心里很興奮很激動,能看到這些國寶文物首先感謝單位組織的這項活動。
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參觀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這真讓我為自己的祖國而感到自豪。
北京首都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3
這天在學校的領導組織下,我們來到位于北京長安街沿線的首都博物館。剛來到這個壯觀的比武官時,我們的情緒是無比的激動,從外觀上看這個比我館的設計是十分獨特的,有一個像綠色的大鐘似的東西突出來,拒收這是一個十分大的放映廳。從總體上看這個東西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
一進入博物館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碩大的老北京式大牌坊,頓時一股濃濃的京味氣息撲向我們。我們首先參觀了大英博物館,在這個館中有272件展品是英國博物館捐獻出來的,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一樣時期與各大洲。同時記錄了不一樣人群和個人的多樣化表現。在這次展覽中有許多的展品都是舉世無雙的藏品,并且是首次在中國展出。如來自新西蘭的毛利人戰時用哨,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版畫代表作《三個十字架》,達·芬奇的《裸體男子畫像》,拉斐爾的《圣女像》等。我想這些展品的展出意味著我國與別國文化的交流。透過展出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世界,了解我們的歷史。
當然看完大英博物館的展出,讓我不得不向一個問題,為什么要侵略別國的文化如果少一些侵略和掠奪,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完好的把持各國的文化,在以后各國的交往中,能夠享受一下各國的文化歷史的特點。還有在以后的交往中就會少一些糾紛!
中午午飯過后,我們來到首都博物館的其他展館。這個展館一共有五層,每一層都據有各自的特點,并且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明祖的特點與風采。二層的展區主要是一些歷史事件及一些關于歷史事件的產品,在這一層,我們找到了許多關于歷史課上的指示,透過蘭立體電影與詳細地說,讓我們對歷史這一學科更加得感興趣,并且知識也掌握得更加牢靠。同時也明白了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幾個重要轉折點的實踐與電表的人物,透過這一層參觀讓我更加的熱愛祖國,并且有一種想為祖國獻出自我全部力量的決心。而第三層則是我國的建筑,進入展館,我們能夠看見許多的古建筑的模型和一些門上的裝飾品,在那里我了解到我們北京的幾個門的分布及名稱。透過我們對門和建筑裝飾的了解我們能夠更好地看出,我國古代人的生活氣息及生活習慣。才能夠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
而四層則是以宗教為主,大多數是以宗教為主,大多數則為佛像的展出,這些佛像顯得十分的莊重,并且具有神圣的感覺,每個國家的佛像都是不一樣的,都具有各國的特點。從中我們能夠了解到,以前的人們拜宗教的程度以及信仰與愛好。以便于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研究。
最具有民族氣息的就是五樓的展出,在那里我們能夠找到許多的舊式玩意,如七巧板,抖空竹,抓周盤等,這些都是老北京的特色玩意兒,并且還有描繪,嫁娶的展館。真是京味十足呀!讓我們感覺到了老北京人的熱情與熱鬧。并且透過這些東西的展出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北京的習俗,和國粹京劇的歷史!
總體來說,這次的首都博物館僅有是有好處的,有必要的。正因透過參觀我學習到了許多歷史知識,還看到了世界聞名,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事實的真相,認識了自然。了解到了老北京是如此的熱鬧與好玩。這讓我更加的熱愛學習,熱愛歷史,熱愛自然。熱愛祖國!
北京首都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4
歲月流轉,幾十,幾百,甚至是幾千年前的印記,今日依舊那么清晰。在那一瞬間,仿佛跌入了時空的隧道,時間的深淵,數千年前的一幕幕,在我的眼前,悄然吐露了它隱秘的芬芳。
遠處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帶著古人還未磨滅的完美愿望,在向我們世人訴說著,傾訴著……看著那一道道形態不一的花紋,不一樣的形狀,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周杰倫的一首絕美的《青花瓷》把人們對瓷的喜愛演繹得淋漓盡致。置身于這色彩紛呈,靈巧秀逸,精致獨特的瓷海中,仿佛隔著千年的煙雨,望著“裊裊的炊煙”,體驗到古人淡雅的情思及對美的追求。
穿過曲緩的走廊,我們逐層觀閱。在那里,我們不僅僅看到了歷代宮廷古瓷,還欣賞了名家翰墨,從古樸的瓷器想景德鎮盛景。
在這個古韻的境界里呆了兩個小時,感受,品味,斟酌了許多非凡的東西。心里不禁生出了一絲羨慕。真期望,在將來的某一天,被稱贊的是我們。品味著這一本收獲,觸動著筆尖,記錄著這一段記憶。在千里之外,好像又聽到了贊嘆。
在我踏出首都博物館的最終一步時,不禁連想感慨:這是一個蘊含著多么璀璨文化的瑰寶呀!我很慶幸政府組織了這項活動,能讓我與相識已久的同學們一齊觀光,一齊分享,一齊收獲。好奇的來,驚喜的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的畫卷,在這一刻,向我展開了它驚人的面貌。
一件件經歷了戰火洗禮過后的文物,看似簡單的雕琢,其實這背后卻隱藏了多少代人苦思冥想,陳年累月的成果,往近處細細斟酌,才明白這一道道的刻畫有多么不容易。
神秘、珍貴和溫柔委婉、淡雅脫俗的韻味給人一種淡淡的意境。使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那青花瓷器上那深藍色的線條不斷地交織、錯雜給人以美的享受。古色古香又帶著流行的感覺,把人從現代帶到古代,感受古代的氣息,并且有一種神秘、珍貴和溫柔委婉、淡雅脫俗的韻味。書法、繪畫、古典韻味的詞句,這些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元素,加入其中,古色古香,讓聽者陶醉其中,也給歌中主人公的感情注入了才情、浪漫和飄逸。
踏著清緩流轉的音樂,走進了明清繪畫作品展。昏黃的燈光下,一幅幅巨大的山水潑墨畫,或掛立,或橫鋪,筆墨工細,設色淡雅,詩畫相融。文人畫家經過筆墨丹青,肆意揮灑出意境深邃,飄逸,清幽,惟美的世外桃源。而這形神兼備的繪畫藝術足以展示古代封建文化鼎盛時期的獨特魅力。
北京首都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5
屹立在長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今日,我們跨進了首都博物館的大門。
古色古香的裝潢是首都博物館的特色之一,我雖穿梭于博物館里,心卻如同迷失在歷史的潮流中,興奮中帶著些許彷徨。我們來到了一個布滿瓷器的展廳,在一件青花瓷的展品旁席地而坐。
我盯著展柜玻璃中的瓷器出了神,清澈的、典雅的藍色與牛奶色相間的色彩在瓶身碰撞,端莊大方,令我嘆為觀止。負責講解的教師認真地向我們介紹著瓷器的燒制條件。我仿佛身在窯爐旁,親眼目睹著青花瓷出爐的一瞬間。我看到了瓶身的被稱為“百鳥之王”的鳳凰,它昂著腦袋,歪著脖子,在瓶口招展著身姿,高傲的神情竟令我有些望而生畏。更讓我想不到的是,如此精致、又看起來毫無瑕疵的瓷器竟是由18個碎片拼接修復的。在贊嘆瓷器的巧奪天工時,我不得不為中國修理文物的水平發出感嘆,如果不是擁有高級的復原技術,怎樣會有那么多美麗的作品呈此刻我們眼前呢
走出博物館,似乎是心中的驕傲與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我為古人的智慧點贊,更為國家先進的技術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