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的失聰女孩江夢南作文素材
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的失聰女孩江夢南作文素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的失聰女孩江夢南作文素材(篇1)
人們常言,“奇跡如日月星辰,可望而不可及!”熟不知無數感人至深的奇跡種子,悄悄地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結出絢麗的花朵。
觀看《感動中國》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夢南,她是一個普通而又令人憐惜的人,但她又是那么的不平凡。你曾想過考上一本大學嗎?那也挺常見的吧?那你曾想過考上清華博士嗎?似乎難以到達,但我的感動點并非她優秀的學業和那張高分的成績單,令我觸動的是她那面對重重困難依然不棄己,敢于拼搏執著的精神。
她,半歲時因藥物中毒失聰,還未用耳聆聽世界的美好,就失去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也許平常人會想:“人生也就這樣了吧!”那江夢南依靠什么滿懷希望,依然堅持了下來? 愛,是力量的源泉。江夢南的父母是初中教師,也有讓自己的子女超越自己的夢想,于是便有了江夢南這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寓意為:歲月靜好,夢里江南。但是與愿違,他半歲雙耳失聰,在二孩的政策下,夫婦完全可以生二胎,但是他們沒有,他們把愛完全集中在江夢南身上,四處尋醫,精心呵護,不離不棄,父母成了江夢南的耳,他們托舉著江夢南,踮起腳尖,向上延伸雙
臂,只為讓他看見更廣闊的天空。純潔的她,到了成年人仍不知世界上有臟話,學來的只有拼搏和愛。他曾在高考之際,用淚水寫下了父母的《早》。
心里有希望,曙光將會向你奔來,懷揣著美好愿景,江夢南克服了重重困難,用唇語讀完了吉林大學碩士,同時考上了清華博士。到清華報到前,她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她從此第一次聽到世界還有聲音。時間是 2018 年,時年她 26 歲,若心中無希望,又怎來毅力向著曙光前行。
江夢南曾說:“我沒有好的環境,我沒有先天好的智商,但我心中有希望,我有努力的意愿,我有硅步千里的意志,這就是我全部的本錢。”江夢南是一個失聰者,她尚能拼搏敢闖。她從未忘記父母的教導,從未忘記自己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期望,從未忘記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她尚且如此,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有這股韌勁筆直前行嗎?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比她擁有更好的起點,我們又怎能自甘墮落,碌碌無為,沉溺在虛擬世界?江夢南那份執著、堅強、毅力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少年們,縱使前方荊棘叢生,你含著淚水笑著走過,但你一定要步履堅定,相信前方有榮光在,芬芳屬于你,鮮花屬于你,愛將你裹挾,云也會為你舒展,昂首闊步吧!一切皆有可能!
感動中國的失聰女孩江夢南作文素材(篇2)
自幼雙耳失聰到學會了“聽”和“說”
自幼雙耳失聰到正常上學
自幼雙耳失聰到考入重點大學
自幼雙耳失聰到考入清華攻讀博士
自幼雙耳失聰到致力于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
來自湖南莽山瑤族小鎮的江夢南,迎頭痛擊殘酷的命運,以最美的笑容和頑強的奮斗,感動中國。
我決不放棄
半歲時,江夢南因藥物導致雙耳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她這種聽力情況被普遍認為已經不可能學會說話。但是她的父母不曾放棄放棄,甚至嘗試自創方法教她說話。
除了學習聽說,江夢南還極為珍惜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在26歲戴上人工耳蝸之前,她每天會把手機鬧鐘調成震動模式,整夜握著手機不松手,以便第二天早上靠震動叫醒自己。她在吉林大學的同學說,江夢南總是寢室里第一個起床的,幾乎沒有見過她遲到。
我從來不是弱者
父母曾對江夢南說:聽不見是既定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江夢南自己說:“我從來沒有因為聽不見,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我經常跟別人說,千萬不要因為我聽不見就放低對我的要求和標準。”
在生活中,江夢南也堅持不以弱勢群體自居。她愛美,經常早晨花5分鐘化一個妝,還為宿舍女生們的衣著打扮出謀劃策;她經常在健身房舉鐵,被朋友們戲稱為“猛男”;同學實驗遇到困難,她自己百忙之中還是抽空幫忙整理文獻到半夜……
我的生命有更大意義
清華三年,在繁重的學業和科研之余,江夢南堅持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致力于向社會公眾、校內外師生普及無障礙理念,推動校園無障礙環境建設。2018年,她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無障礙發展國際學術大會并發言。2019年,她前往偏遠地區參加教育公益項目,為當地學子答疑解惑并提供幫助……江夢南要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多的人。
勵志語錄
我想告訴大家,堅持就是勝利的法寶,不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挫折就放棄。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會看到希望。——江夢南
榜樣力量
對于這位90后女孩,身上最大的“閃光點”遠不止是優異的成績,更在于那股不折不撓的韌勁和令人敬佩的奮斗精神。身體上的缺陷絲毫沒有抹平她主動適應社會、見識世界的夢想,反而更加激勵她先飛一步、早行一程。有句話說得好,真正的勇者是經歷生活的苦難后,仍然熱愛生活。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難為而勉力為之”的精神,最顯彌足珍貴。
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如今的江夢南,夢想正一個個實現。曾經,社會上或多或少都對“殘障”“殘疾”這些詞有著誤解,認為他們就是社會中的“弱者”,生來就需要關心照顧,需要投去更多的憐憫。但江夢南們用行動告訴我們,即使身體有缺陷,他們仍然渴望平等,渴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不歧視、不冷漠,對他們投以鼓勵的目光,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江夢南,有著“吃得苦,霸得蠻”的堅強性格,有著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英雄夢”,她是平凡中的不凡,是我們身邊見賢思齊的榜樣。(選自湖南日報)
感動中國的失聰女孩江夢南作文素材(篇3)
素材展示:
自立者起,自強者勝
車水馬龍、人聲嘈雜、對于普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對于江夢南來說,所有的聲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為在三年前裝上人工耳蝸之前,她什么也聽不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幾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她,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人一己百,雖柔必強
時間回到29年前,在小夢南半歲時,因為肺炎誤用藥物,她的左耳損失了大于105分貝,相當于直升機起飛時聲響的聽力,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床上被診斷為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父母會抱著她坐在鏡子前,讓她觀察別人和自己說話的口型,進行發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糾錯。
江夢南:一個字,念一萬遍我能夠學會,父母都已經很開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們的嘴巴附近感受這些氣流。花,有氣流,瓜,沒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饋,才可以慢慢練成這樣一個肌肉記憶。
常人很難想象,在無聲的世界里,小夢南是如何通過海量的重復與練習,學會讀唇語的。夢南沒有上過一天特殊教育學校,因為她父母堅持要讓女兒去公立小學讀書,但沒有一個正常小學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學年齡,無學可上的夢南又多上了一年學前班。
江夢南:有一個場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的學前班跟我的小學,他們中間有一段臺階,小學在臺階上面,我的學前班在臺階下面。我站在臺階上,看到其他同齡人都去順著臺階往上爬去讀小學,我自己順著臺階往下走,我當時在臺階上就哭了。
江夢南:父母安慰我,告訴我,聽不見是既定的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這點。
于是,在學校里,夢南靠著坐在教室前排,讀老師口型“聽課”,并憑借驚人的努力和記憶力,發奮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甚至,為了補上學前班多讀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級暑假自學了五年級所有的課程。
迎接挑戰,打破桎梏
就這樣,好強的夢南一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吉林大學的本科、碩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的博士,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為了測試自己還有哪些潛力可挖掘,三年前裝上了人工耳蝸。終于,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聽到了這個世界。
江夢南:冷不丁的哪一天會聽到我以前從來沒過的聲音。我開始聽見了鳥叫,聽見了青蛙在叫,或者聽到了一些很美好的聲音。
但是,新的困難接踵而至。為了建立耳蝸里聽到的聲音跟文字之間的聯系,夢南還需要不斷持續進行聽力訓練。而且,清華的學業壓力大,每天面臨大量專業的討論,夢南的人生,仿佛每一步,都是“困難模式”,等待她去克服。
素材精簡版:
半歲時,江夢南雙耳失聰,但她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憑借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為家鄉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頒獎辭: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
我們覺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
從無聲里突圍,
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
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
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
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江夢南
多維解讀:
1、自立者起,自強者勝。自強不息,乃幸運之母。卡森·麥卡勒斯說:“我們要拯救自己,通過驕傲,通過尊嚴,通過變得剛強。我們必須為我們真正的目標積蓄力量。”江夢南說:“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江夢南的自立自強使得她不斷克服自身障礙,甚至取得了遠超常人的驕人成績,這是命運對強者的回饋。生活對于強者也總是顯出偏愛,予他(她)以奮斗中的動力與希望;而對于弱者,生活往往無暇顧及,任他(她)在自怨自艾中迷失。
2、人一己百,雖柔必強。杰克·倫敦說:“一個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環境。”江夢南為學一個字念一萬遍,通過海量的重復與練習才學會讀唇語,這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毅力。《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自渡并抵達生命的彼岸。自恃條件好而一事無成者不在少數,唯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不負生命中必將一一呈現的屬于自己云影天光。
3、迎接挑戰,打破桎梏。居里夫人說:“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江夢南的人生,仿佛每一步,都是“困難模式”,江夢南像居里夫人一樣選擇絕不屈服。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迎接并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打破限制自我身體和心智上的桎梏,獲得身心的超越與解放。江夢南從無聲的世界里突圍,她心中始終奏響著迎接挑戰的強音。生活于她,是浩瀚遼闊的原野;她于生活,是遲開但怒放的鮮花。
適用話題:
自立自強、柔弱與堅強、限制與成功、困難與挑戰。
感動中國的失聰女孩江夢南作文素材(篇4)
用眼睛“聽見”世界,江夢南閃亮的大眼睛讓網友“又愛又羨”。有網友留言說,她的眼睛好明亮,像星星一樣閃耀。心中有夢,眼中有光。
學說話,是江夢南追夢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她左耳聽力損失大于105分貝,右耳聽力完全喪失。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聽力損失超過90分貝,言語康復幾乎不可能,甚至認為佩戴助聽器毫無意義。
奔波大半個中國求醫問藥無果后,看著女兒閃亮的眼睛,爸爸趙長軍、媽媽_下定決心讓她能夠開口說話。他們選擇了唇語而不是手語,并教她模擬發音。他們從最簡單的音節開始,對著鏡子練口型,讓她摸自己喉嚨感受聲帶震動,還把她的小手放到嘴邊感受氣流。
“夢南說一個字,我們可能要教一萬遍,還不包括她自己偷偷地練習。”回憶起當年,_眼中淚光閃閃。為了更專業地幫助她,_專門到長沙學習,拿到了宜章縣第一張言語康復師證書。
開口說話,是江夢南追夢之旅的第一個勝利。
1997年暑假,在北京求醫問藥期間,趙長軍特意帶著江夢南來到清華大學。恰逢畢業合影,學子們在歡呼聲中將帽子拋向天空。充滿艷羨的江夢南回過頭來,認真地說:“爸爸,我長大了要考清華!”趙長軍回憶說,當時自己心里既歡喜又憂傷,考清華這事,想都不敢想。沒想到,十多年過去,女兒已經是清華的博士。
2003年,時任宜章縣關工委副主任的鄧盤瑛來到莽山民族學校。時值酷暑,他看見江夢南騎著自行車在校門口的坡上沖上沖下,歪歪扭扭,摔倒又爬起,滿頭大汗,身上血跡斑斑。鄧盤瑛看著很心疼,想上去扶一把又被她禮貌地拒絕。趙長軍告訴他,女兒前庭功能受損,平衡能力受影響,會站不穩、嘔吐和頭暈,不能騎車。但孩子根本不服輸,一定要把騎自行車學會,還纏著他學會了游泳。
鄧盤瑛深受感動,每次去莽山都會看看江夢南,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甚至她與父母鬧別扭了,他還親自登門調解。熱心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鄧盤瑛,后來榮獲“中國好人”稱號。他說:“我今年83歲了,膝蓋也不好。但是我盡可能地參加扶貧幫困活動,這些獲得關愛的孩子里面,也許有下一個江夢南。夢南鼓勵了我,她是我的精神支柱。”
青春的力量在蓄積,莽莽瑤山阻隔不了夢想。小學畢業,江夢南向爸媽提出,要去100公里外的郴州市六中讀書。_回憶說,當時真的犯了愁,因為夢南襪子都還沒洗過。她怎么照顧自己,過馬路怎么辦,會不會上課遲到?
一家人在商量的時候,江夢南說:“媽媽,我早晚都要出去,還不如早點出去。”最終,江夢南來到郴州市六中讀初中。“她就是要選擇自己獨自面對生活,不想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下。這也是后來她執意選擇離家2000多公里的吉林大學讀書的原因之一。”趙長軍說。
江夢南很快就融入新的環境,同學們都喜歡這個無比自信的陽光女孩。同桌何思達說:“她很要強,主要靠讀老師的唇語,聽不懂的時候我會在紙上寫給她,初一下期和初二上期的成績,她竟然一下子進步了30名,根本想象不到她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周末,江夢南會來到姨媽江文湘家。江文湘把她當自己的女兒看待,有時候還去寢室陪她聊天。“夢南很堅強,她做到了很多孩子做不到的事情。2005年,她出水痘,不能吹風,但她堅持上學。”江文湘說。有一次過馬路,一輛摩托車突然撞上她,幸好只是一點點擦傷,現在想想還后怕。“好在夢南心態很好。但我心里很難受,心里好疼。有誰知道,她在生活中到底遇到多少這樣的事情?”
由自尊自愛而自強自立,她拒絕了任何形式的“躺平”。
感動中國的失聰女孩江夢南作文素材(篇5)
郴州市六中英語老師李雪曾經是江夢南的班主任,她說:“夢南眼神很清澈,靈動,你可以從她眼睛里看到對知識的極度渴望,是那種強烈到‘呼吸式’的渴望。”
對于學習,江夢南有一種如癡如狂的勁頭。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家三口去菜地種菜,江夢南指著纏繞在豆架上的豆苗問爸爸:“豆角幼苗沒有眼睛,那它是怎么找到豆架的呢?”趙長軍有意考驗夢南,故意說自己不清楚,希望有一天她能揭開謎底。當時網絡不是很普及,于是這個問題始終藏在夢南心里。幾年后,她進了中學,有一天回來就高興地說:“爸爸,我來告訴你答案!”趙長軍開心地笑了:“她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她不明白的問題,無論時間多長,都要想辦法解決。”
2003年秋季開學,江夢南背著書包走進六年級教室。“江夢南,你走錯教室了!”一個同學喊道。“沒有,我就是來讀六年級的。”她驕傲地回答。原來,為了追趕失去的時間,在爸媽的支持下,江夢南讀完四年級后直接跳級,讀六年級。
跳級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江夢南在莽山民族學校讀書時的語文老師周端容說,夢南在暑假自學了五年級課程,但是有很多知識盲點,成績有差距。但是她不泄氣,絕不放過任何不懂的地方,要是講得快沒聽懂,她也會大大方方舉手,告訴老師沒聽懂。“她基本上是靠助聽器加唇語,真不容易!”周端容說。到了六年級下期,她的成績越來越好。
在市六中,江夢南這個班的任課老師都有一個默契,就是講課時都會不露痕跡地放慢速度。“有次上英語課,自己很投入,走到教室后面去了。我一回頭,發現她身體轉過來,眼神緊緊跟著我。我瞬間反應過來,于是趕緊回來。”李雪說,夢南笑了,她也笑了,那一瞬間默契而溫馨。
郴州市明星學校語文老師馮琰說:“夢南在班里的時候,剛開始并沒有意識到她的特殊情況,有幾次在板書的時候同時也在講述課文,轉過身來就發現她特別著急,原來她看不見我的口型,漏了知識點,一下課就找到我搞個明白。所以,后來我盡量面對著她講課,她能讀懂我的講課內容,而我也學會了閱讀她的情緒和學習狀態。”
挑戰自我,成為江夢南生命的一部分。2018年,已經26歲的江夢南,決定植入人工耳蝸。其實,她能夠順暢地與人交流,不必非得安裝人工耳蝸。習慣了靜默世界的她,突然闖入有聲世界,這是一個新的挑戰。她重新聽見了世界,也就必須重新學習發音,漢語、英語,說話、唱歌,一個字一個字糾正。經歷了短暫的困擾后,她開始慢慢習慣這略顯嘈雜的世界,從零開始學習。
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不,她是多么渴望親耳聽見父母的呼喚,親耳聽見自己的歌聲,親耳聽見整個世界!
_說,醫生告訴她,正是因為夢南通過學習模擬發音,有效訓練了發音器官,才有今天安裝人工耳蝸重新學習正常發音的可能。她成功挑戰了自己,也創造了醫學上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