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作文素材最新
《感動中國》已經連續舉辦多年,通過多種投票方式選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作文素材最新5篇,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最新篇1
錢七虎,男,漢族,江蘇昆山人,1937年10月出生,1954年8月入伍,原解放軍理工大學國防工程學院爆炸沖擊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科技強軍、為國鑄盾的防護工程專家,是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防護工程學科的創立者。上世紀60年代,他以優異成績從國外軍事工程學院畢業,懷揣許黨報國的堅定信念,回國投身現代防護工程建設事業。50多年來,他勇攀科技高峰,建立從淺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護、從單體工程到工程體系防護、從常規抗力到超高抗力防護等學術理論與技術體系,制定我國首部人防工程防護標準,創建我國防護工程人才培養體系,解決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工程防護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防護工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退休后,仍活躍在國家戰略防護工程建設前沿,積極為川藏鐵路建設、渤海灣海底隧道論證建言獻策,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助貧困學生,捐款650萬元支持武漢抗擊新冠疫情。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范。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最新篇2
2023年3月4日晚,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感動人物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感動中國的力量。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來自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的楊寧榮膺“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稱號。
楊寧是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她一直致力于改善當地的民生狀況。在任職期間,她積極探索貧困地區的扶貧模式,多次組織村民自主創業,幫助村民實現脫貧致富。在防疫期間,她主動擔任村級“疫情防控專員”,帶領全村村干部和志愿者,積極開展宣傳、消殺、摸排等工作,有效防控疫情的發生。
除此之外,楊寧還非常重視教育工作。在她的帶領下,江門村開展了多項助學活動,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資助和幫助,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此外,她還發動村里的音樂愛好者成立了村級合唱團,將音樂帶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快樂,度過了更加精彩的童年。
楊寧獲得“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稱號,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認可和肯定,更是對她所代表的那些無名英雄的尊重和嘉獎。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
在接受廣西云專訪時,楊寧表示:“我很感恩,也很感動,這個獎項不僅是對我個人的榮譽,更是對我所在的團隊和整個村莊的支持和肯定。我會繼續堅持初心,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奮斗終身。”
楊寧的事跡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身邊的世界,讓更多人受益。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奉獻精神,就能成為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的事跡激勵著我們,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最新篇3
林占熺出生于1943年,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聯合國菌草技術項目首席顧問、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菌草技術發明人和學術帶頭人。
“我是從閩西大山林里走出來的農民孩子,從小立志學農。1964年高考的時候,我填的志愿全是農業院校。福建農學院畢業后,我插過隊,從事過行政、黨務和科研工作,為了讓老少邊窮的貧困鄉親,能夠開拓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我放棄了從政的機會,開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986年獲得了成功。”林占熺說。
30多年菌草技術扶貧的經歷,有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都讓林占熺銘刻在心。1997年福建省和寧夏自治區把菌草技術列為對口幫扶寧夏項目,1998年他帶著小組在“地上不長草,天上不見鳥,風吹石頭跑的戈壁灘上建起了地下1米多深、半地窖的菇房。獲得成功以后,又采取一對一、人盯人的方式,組織了全村200多農戶進行菌草生產。“這個項目一直延續至今,今年我們又繼續幫助閩寧區的同志發展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取得了好的成效。”林占熺介紹。
多年前工作結束要回福建的時候,第一批菌草生產取得成功的14戶農戶要請林占熺和隊員們吃飯,但因為有“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不能到群眾家里吃飯”的規矩,他們婉拒了村民。后來開發區主任浦振儒告訴林占熺說“你們必須去,不能傷了他們的心”,他們才接受了農戶的邀請。
“邀請去吃飯的時候,他們14個農戶圍著我們7個隊員,看著我們吃飯。等我們飯吃完以后,給我們贈送了錦旗,歡送我們回來。我們當時感覺到,這種感情不是用我們的語言能夠表達的,這個是當地的鄉親樸素的感情,這種對我們的感激之情,我們感覺到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林占熺回憶說。
林占熺的菌草技術幫助了很多農民脫貧致富,脫貧攻堅完成以后,他和團隊總結經驗也提出了幾個新的思路,要把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治理結合起來,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他給在場記者分享了幾個好消息,今年4月份,寧夏石嘴山建了產業園,在鹽堿地上種植菌草。通過改革開放期間走出去的華僑來投資建立這個產業園,幫助附近居民就業;今年6月1日,他們在內蒙古磴口縣推動第二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的啟動,在沙漠鎖邊、生態治理的同時綜合發展植物、動物、菌物“三物”。本月,他們還準備在延安南泥灣建立菌草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在河南武陟縣建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以后還將在全國各地建立各產業園,推動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服務鄉村振興。
“有一次一個美國華僑農場主給了高薪讓我到他的牧場工作,我沒有去。因為我當時在指導51個縣的貧困農戶脫貧。如果我到美國去,只是我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隊的致富,我不能因為小家而不顧大家,我應該繼續為貧困農戶服務。也正因為我當時的這個正確選擇,也使得菌草技術能夠在我國14個深度貧困區都得到應用,而且傳播到全國各地。我當時這樣的選擇,從現在看,我認為是對的。”林占熺說。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最新篇4
錢七虎把防護工程作為自己的畢生研究方向,他虛心學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理論和做法,但并不滿足于做“搬運工”,而是將國外的理論和我國的地質條件緊密聯系,進行研究。
經過長期研究,錢七虎建立了我國第一套“城市核毀傷分析”理論模型和方法,合理確定了新的工程抗力指標體系。由他主持制定的我國首部《城市人防工程防護標準》,獲得國家人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在全國六十多個大中型城市的毀傷分析中廣泛應用,在確保城市總體防護效能不降低的情況下,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建設經費。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開始研制鉆地核彈。這些鉆地武器可穿透十多米的土層,并在地下引發熱核反應,瞬間產生深達數十米的核爆坑。錢七虎敏銳地意識到,這將對我國防護工程構成極大威脅。為此,他帶領團隊開展了抗深鉆地武器防護工程的系統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錢七虎和他的團隊攻克了一個個難關,完成了若干個絕密的地下工程,為抗鉆地核武器防護工程的設計與建設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依據,也為我國戰略工程裝上了“金鐘罩”。
有一次,一位中央領導在視察工作時,詢問錢七虎:“我們的地下防御工程能不能抗住世界上最先進的鉆地彈攻擊?”錢七虎自信地回答:“我們的防護工程不僅能防當代的,還能防未來可能的戰略武器打擊,什么鉆地彈來了都不怕!”這個回答的背后,是一位防護工程專家數十年如一日鉆研努力后的坦然,也體現了一個大國工匠對于自己事業的自信。錢七虎的這番表態讓中央領導吃下定心丸。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最新篇5
1943年,鄧小嵐生于河北阜平縣。出生后的她被寄養在當地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整整3年,這個被她視為“第二故鄉”的馬蘭,從此與她的生命緊緊相連。
鄧小嵐1970年從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畢業,1994年取得高級工程師技術職稱。1999年退休后,鄧小嵐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常常回到馬蘭村,默默為村里做事。先后幫助該村翻建學校、修路種樹、改建水沖式廁所、救助貧困戶和貧困學生、發展旅游等。
2003年清明節,鄧小嵐回馬蘭村為烈士掃墓。活動結束后,本想和孩子們一起唱支歌的她卻發現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會唱。“我從小就愛唱歌,也喜歡音樂,我覺得沒有音樂的人生太蒼白了,當時我特別心酸。”
第二年,她從親朋同事那里募集樂器,成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樂老師,教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吉他……鄧小嵐利用周末和假期給孩子們上音樂課。當年沒有高鐵和高速公路,她需要一大早趕公交、換地鐵,從北京西站乘火車到河北定州,再換乘班車,趕到馬蘭村經常是傍晚6點多。
2006年,鄧小嵐成立了馬蘭小樂隊,這正是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前身。鄧小嵐想辦法給孩子創造機會,帶他們外出表演。2008年,鄧小嵐帶領小樂隊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馬蘭小樂隊小型音樂會”,演出很成功,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此后,孩子們登上了很多電視臺的舞臺。
鄧小嵐在馬蘭接待清華大學化工系社會實踐小分隊
2013年,鄧小嵐決定在馬蘭村的山谷里舉辦森林音樂會。縣里幫著建舞臺,鄧小嵐常騎電動車去盯進度。有一天,她急著去看工地,不小心栽進路邊大坑,左腿摔成骨裂……養傷期間,她堅持每天用電話“指揮”音樂節籌備。最終,首屆馬蘭兒童音樂節成功舉辦,歌聲再度飛出大山。
2014年,鄧小嵐帶領孩子們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華,孩子們參觀了二校門、工字廳、水木清華,到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參觀、做客,并在近春園遺址公園表演了精彩節目。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歡樂頌》等樂曲,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2021年,冬奧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想邀請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得到了北京冬奧組委的支持。張藝謀說:“我覺得這是天籟之音,它真的是傳遞了我們今天新時代的新面貌——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
終于,馬蘭村所在的阜平縣城南莊鎮的44個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合唱團”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的舞臺。孩子們身著虎頭服,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宛如天籟般的歌聲回蕩在國家體育場,驚艷了世界。
2022年3月19日,鄧小嵐突然病倒了,就倒在她心愛的馬蘭村月亮舞臺上。22日凌晨,鄧小嵐平靜離世,享年79歲。4月8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舉行,鄧小嵐被追授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
鄧小嵐把生命最后的18年獻給了“馬蘭花合唱團”。她培養出的200多名學生中,有10余人在大學里讀藝術專業,或畢業后從事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