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
《感動中國》讓人們看到了許多不平凡的事跡;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精選篇1)
格桑德吉:懸崖邊上的護夢人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
格桑德吉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小學教學。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這些年,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精選篇2)
今年88歲的沈忠芳,他是《導彈人生》書中12位已過了脫密期的中國導彈總指揮總設計師之一,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重要參與者、組織者和見證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隨著淞滬會戰爆發,轟炸機時常對上海進行轟炸和掃射。童年的沈忠芳感受最深的就是顛沛流離和對日寇的痛恨,家園被戰火摧毀的瞬間,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顆種子。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高中畢業的沈忠芳考入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他夢想著有一天自己親手設計的飛機,能夠保衛祖國的領空。
這里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1958年,沈忠芳大學畢業之后,就一直在這兒工作。
當時,美軍派出最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大搖大擺的侵入我國領空,搜集情報。
沈忠芳: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它的飛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我們現役的飛機飛不到那么高,炮更打不到那么高,怎么辦? 為了摧毀U2,我軍開始研制地對空導彈系統。一次又一次反復實驗,付出終于迎來回報。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地空導彈“紅旗—號”橫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國家,他們以美國為首對我們封鎖,中央指導我們只能自力更生為主,艱苦奮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我們的武器系統。這個很重要,(核心技術)買是買不來的。
30歲的沈忠芳又開始參與“紅旗二號”研制。新型地空導彈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難度也大。為了拿出最優的方案,幾百名科研人員始終艱苦奮斗,同時也在爭論不休。
1967年,隨著“紅旗二號”導彈的研制成功,邁出我國自主研制防空導彈的關鍵一步。隨后幾年,在沈忠芳的帶領下,他所負責的導彈型號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飛行試驗考核,其中8項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為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型號總指揮。經過一次次挑戰,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全面完成了攻關任務,突破了五大關鍵技術,取得了九項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邁入了正軌。這標志著我國防空導彈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領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防空導彈體系對抗能力和國防的實力。
導彈事業讓他付出了絕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侶和戰友,同樣是北航飛機設計系畢業的徐正年,在承擔了中國航天工作的同時,還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因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時,爸爸就像個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無法向孩子們和盤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為中國國防中國航天武器事業的建設者,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對黨忠誠,不負民族。
國士無雙,無數像沈忠芳這樣為中國航天武器事業而隱姓埋名的英雄們,他們是真正的大國脊梁。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精選篇3)
【頒獎詞】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人物事跡】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原籍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義務兼任),麗江華坪桂梅助學會會長。
20__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貧困問題。她四處奔波籌集資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籌集到1萬元。經多方努力,20__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建校12年來,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余種疾病。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后能為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精選篇4)
王亞平就讀的中學是煙臺第二十三中學,就在鎮政府旁邊。記者來到中學時,值班門衛感嘆地說:“哎呀,今年秋天就沒有二十三中了。”原來,根據當地教育部門規劃,張格莊鎮包括煙臺二十三中在內的6所中學,在今年秋季開學后,將合并為崇文中學。現在的二十三中校址,將成為新的張格莊小學校址,鎮里原有的多個小學將合并于此。
幾經尋找,打聽到王亞平的`初中班主任曹美娜。此時曹老師已經離開中學,在區政府部門任職。說起學生,曹美娜透著自豪:“我當時教語文,王亞平正好是我的語文課代表。那時候班里50多個學生,男生略多些。王亞平的語文成績很好,而且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別的課目也都很好,很全面,每個學期都是班里前幾名。難得的是,別看她是女孩兒,體育成績也很好,每次開運動會,她都是運動員,跑長跑的。”
二十三中一位老師說得實在:“王亞平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孩子,她讀書時并沒有太多特別之處,家庭條件也非常一般。這恰恰說明,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精選篇5)
姚厚芝:絕癥母親為孩子留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
姚厚芝,女,38歲,重慶市巫溪縣塘坊鎮紅土村村民。
姚厚芝嫁給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東煤礦打工。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姚厚芝專心在家帶孩子,丈夫在煤礦挖煤。,一場病魔突襲,徹底摧垮了這個家。姚厚芝查出乳腺腫瘤,需立即做切除手術。面對高額的手術費,姚厚芝選擇了“藥療”。幾年下來,病情沒有絲毫好轉。202月,姚厚芝從電視上得知,繡十字繡也能賣錢。第二天,她坐車輾轉十余小時,咬牙花2800元購回一幅6.5米長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這次的“先斬后奏”,讓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覺得她是在瞎折騰,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從此,姚厚芝過起了“兩點一線兩頭黑”的生活,每天繡十字繡長達17個小時。7月,經過3年零5個月的晝夜追趕,這幅共需127萬針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圖》終于落針。有收藏家上門出20萬收購,姚厚芝拒絕了。姚厚芝想將十字繡保存下來,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賣出去,孩子們上大學的錢就不用愁了。姚厚芝的兒子王銳讀初中,女兒王瓊讀小學。王銳說長大了要當醫生,給媽媽治病。不善言辭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勸說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點掙夠錢給妻子治病。第一幅十字繡完工后,姚厚芝又買回了一幅長22米、寬0.85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這幅刺繡的難度、時間和價錢是第一幅的好幾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湊了一萬元,瞞著丈夫說只花了兩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著急,因為家里實在是負擔不起。從20到現在,姚厚芝花去的醫藥費已達10多萬元。如今,王以朝仍在山東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兩個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說,第二幅《清明上河圖》已繡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給她3年時間。她現在就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時會終結。她沒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盡自己所能多給孩子留點什么。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精選篇6)
謝延信,河南焦作一名普通礦工,他以三十三年的忠貞與孝心侍奉亡妻家人,鑄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撼地的“上門女婿”。猶如一匹老馬,他雖無緣馳騁千里,卻一步步攀上了善良的峰頂。 胡鴻烈和鐘期榮,一對均已八十九歲高齡的夫婦,聚財有道,本可錦衣玉食,有感于許多年輕人無錢上大學,遂兼濟天下,散盡一生家財,創辦香港樹仁大學,培養人才數以萬計。胡鴻烈夫婦在投身教育事業的同時令自身成為教育界的楷模。
還有羅映珍、李劍英、李麗、孟祥斌……感動我們,因而感動中國的,是他們或樸實無華,或艱難執著,或驚天動地,或自強自愛的生命歷程;是他們對孝道、對愛情、對誠信的樸素詮釋;是他們因人而異,卻共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們身上所散發的無窮人格魅力。 在他們身上,國人又一次體會著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犧牲,什么叫無私無畏,什么叫執著追求,什么叫甘為人梯,什么叫大愛無言。 這些年里,尤其是近兩年間,“感動中國”開始由國家層面走向地方層面,從“感動中國”到“感動山東”、“感動浙江”,再到感動某市、某縣乃至某鎮,“年度感動人物”評選表彰正成為各地精神文明創建和社會道德教化的一個載體。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為各地評選出的“年度感動人物”所感動的國人,若以年齡作劃分,則更多系四十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就是在這個群體中,有些人之所以被感動,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感動”重新觸動了他們的“懷舊情懷”。
也就是說,他們為“年度感動人物”所感動,更多屬于為感動而感動——一種作為看客的感動,而不是緣自于親歷親為創造感動的一份自我激勵。 “感動中國”的頒獎現場,觀眾一次次淚流滿面;我們相信,收看電視轉播的觀眾中,也一定有無數人熱淚盈眶。愿“感動中國”人物評選能觸動更多國人的情感,震撼更多國人的心靈,喚起更多國人做“感動”的參與者。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迫切需要修復和耕耘好自己的精神家園。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最新(精選篇7)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龍江依安縣紅星鄉東升村一個普通農民家中。
家里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時,家里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懂事的他主動提出不住校,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
當時全班52個學生,51個住校,唯獨他跑校。
為此,父親咬牙花100塊錢給他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供他上學往返。
學校離家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天氣好的時候,路都坑坑洼洼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積滿了黑泥水,連下腳都很困難。
冬天更遭罪,路面結冰,非常滑,為了不遲到,他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去上學。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騎車到學校時臉上、脖子上、身上都掛滿了白霜,渾身濕透,所以同學們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無論天氣如何惡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從未遲到或早退過。
因為初中就讀的是農村學校,英語課只開半年,沒有正規英語老師,中考時他的英語考了零分,但他還是考上了縣里最好的高中。
當時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個,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為了高考英語不拖后腿,他在英語上下足了功夫,就連走路、干活時,都在背英語單詞。
如今整個航天員隊伍中,屬他的英語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諸葛”。
為了賺學費,他甚至在高中讀書期間短暫輟過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可他始終沒辦法放棄學業,后來又回到了學校繼續讀書。
他的高中班主任說,好像一年四季都沒有見他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面大餅子,外加一些咸菜。
1985年,空軍在依安縣招飛行員,憑借強壯的體魄,他輕松過關。
進入航天員隊伍以后,他從未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號飛天時,他雖然沒有入選任務梯隊,但卻把專業書籍找出來翻了一遍又一遍,寫下了六七十萬字心得體會,時刻為自己的夢想做準備。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劉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