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作文素材
想要提高寫作能力,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積累素材;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作文素材”?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作文素材(精選篇1)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榜樣7》講述了“點草成金”農林專家林占熺的“菌草人生”,他把論文寫在農民飯碗里,把初心鐫刻在祖國大地上,作為黨員干部,學習感悟榜樣林占熺的事跡,讀懂他手中“菌草”的使命,將鼓舞和激勵著我們破土而出、奮發向上,爭做新時代“勁草”。
成為以草代木、能堪大任的“奮斗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愿為黨增加一份力量,積極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決心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培養徹底地服務人民的精神,高標準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工作水平,為黨的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林占熺的入黨誓言,誓言在他的行動中變得具體且生動,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從千萬次試驗發現能長出食用菌的菌草到利用菌草栽培食用菌,從培育出防風固沙“巨菌草”“綠洲一號”等菌草草種到推廣菌草生態治理技術。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要向榜樣林占熺學習,堅定“為人民奮斗一輩子”的理想信念,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奮斗,也要像菌草一樣,懷有為民之心,深深扎根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土地上,千方百計地助農脫貧、防風固沙,守護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
成為跨山越海、抗風防沙的“脫貧草”。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林占熺是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電視劇中呈現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屬實,但實際情況比劇中更為艱苦,寧夏氣候高溫干旱,沙塵暴多到門縫里進沙,人常流鼻血,條件十分惡劣艱苦。但林占熺帶領團隊不懼風險挑戰,抱著“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工作,最終實現“以草養菌”精準扶貧,讓群眾得實惠、心里美。同時,林占熺還帶領團隊篩選出的“綠洲一號”菌草,可以在含鹽量9‰以下的鹽堿地種植生長。菌草能長在風沙之地,也能長在鹽堿之地,不僅因其自身的韌勁,還因林占熺團隊的堅韌不拔的精神。作為黨員干部,身處無限可能的新時代,不僅要堅定理想信念,更要敢于追夢圓夢,向榜樣林占熺學習,發揚老黨員、老干部的艱苦奮斗精神,在前進征程中不懼困難挑戰,攻城拔寨、攻堅克難,像菌草一樣不懼惡劣環境,沖破貧瘠、沙化、鹽堿的土地,挺立青春的姿態形成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旗幟,把青春和汗水凝結成美味的“食用菌”造福人民。
成為重情尚義、惠及世界的“幸福草”。愿草長鶯飛,萬物競自由。“要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節目里指出,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的菌草走出國門,至今推廣到一百多個國家,在非洲很多地方菌草被稱為中國草。中國先后20多年來,舉辦了270期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為106個國家培訓了1萬多學員,然后在亞非拉的13個國家建立了菌草技術試驗示范中心。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當前世界的變局百年未有,充滿著各種風險挑戰。作為黨員干部,要深刻體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豐富內涵,切實肩負“成為幸福草”的崇高使命,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汲取榜樣林占熺精神力量,用實際行動堅貞不渝地擦亮“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使命,讓中國倡議成為人類社會擁抱美好未來的生動注腳。
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作文素材(精選篇2)
《山海情》劇中名為凌一農的農技專家,原型就是林占熺。
劇中,菌草種植專家凌一農與幫扶干部陳金山一起長路迢迢坐著綠皮火車趕往寧夏。在“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他不僅探索出種蘑菇致富的脫貧路徑,還四處奔走幫村民打開銷路,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只為一個承諾。
與此同時,他更循循善誘帶出了馬得寶等一批年輕徒弟,在貧瘠的土地留下科技扶貧的希望和信心。
那天,已經在西海固教會了村民們種蘑菇致富,凌一農要接著趕往下一站新疆。他沒驚動鄉親們,可所有人聽聞消息后都捧著自己種的棗、抓的雞趕來送行……那一幕,戳中了許多人內心柔軟處。
后來,在電視劇《山海情》的創作研討會上,凌一農的原型林占熺教授分享了發生在現實中的后續故事。
那是“后山海情”的故事,在閩寧鎮從寸草不生的“干沙灘”到“寸土寸金”金沙灘的滄桑巨變后,“又通過十多年努力,我們在距閩寧鎮200公里的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菌草治理沙漠的研究示范。這為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緊密結合的新模式。目前,菌草生態治理與產業扶貧的技術和經驗已在沿黃河九省區應用。”林占熺教授說,從2017年開始,菌草技術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重點項目在全球推廣,目前已推廣到世界106個國家。
也是在那天的研討會上,林占熺教授提了幾點心愿:
第一,希望將《山海情》譯制成多語種(特別是非洲語言)在境外播出。我們在境外開展扶貧和農業技術培訓的時候,可以向當地民眾推廣宣傳。
第二,菌草技術服務國際減貧,特別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盧旺達、南非等國家的菌草技術援助與合作已經持續了20多年,國際扶貧故事也十分精彩,建議可策劃拍攝電視劇,更大范圍宣傳中國的扶貧經驗和故事。
第三,建議把《山海情》劇本改編成中文版和外文版的小說,并出版電子書,通過互聯網加快傳播。
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作文素材(精選篇3)
林占熺出生于1943年,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聯合國菌草技術項目首席顧問、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菌草技術發明人和學術帶頭人。
“我是從閩西大山林里走出來的農民孩子,從小立志學農。1964年高考的時候,我填的志愿全是農業院校。福建農學院畢業后,我插過隊,從事過行政、黨務和科研工作,為了讓老少邊窮的貧困鄉親,能夠開拓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我放棄了從政的機會,開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986年獲得了成功。”林占熺說。
30多年菌草技術扶貧的經歷,有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都讓林占熺銘刻在心。1997年福建省和寧夏自治區把菌草技術列為對口幫扶寧夏項目,1998年他帶著小組在“地上不長草,天上不見鳥,風吹石頭跑的戈壁灘上建起了地下1米多深、半地窖的菇房。獲得成功以后,又采取一對一、人盯人的方式,組織了全村200多農戶進行菌草生產。“這個項目一直延續至今,今年我們又繼續幫助閩寧區的同志發展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取得了好的成效。”林占熺介紹。
多年前工作結束要回福建的時候,第一批菌草生產取得成功的14戶農戶要請林占熺和隊員們吃飯,但因為有“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不能到群眾家里吃飯”的規矩,他們婉拒了村民。后來開發區主任浦振儒告訴林占熺說“你們必須去,不能傷了他們的心”,他們才接受了農戶的邀請。
“邀請去吃飯的時候,他們14個農戶圍著我們7個隊員,看著我們吃飯。等我們飯吃完以后,給我們贈送了錦旗,歡送我們回來。我們當時感覺到,這種感情不是用我們的語言能夠表達的,這個是當地的鄉親樸素的感情,這種對我們的感激之情,我們感覺到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林占熺回憶說。
林占熺的菌草技術幫助了很多農民脫貧致富,脫貧攻堅完成以后,他和團隊總結經驗也提出了幾個新的思路,要把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治理結合起來,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他給在場記者分享了幾個好消息,今年4月份,寧夏石嘴山建了產業園,在鹽堿地上種植菌草。通過改革開放期間走出去的華僑來投資建立這個產業園,幫助附近居民就業;今年6月1日,他們在內蒙古磴口縣推動第二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的啟動,在沙漠鎖邊、生態治理的同時綜合發展植物、動物、菌物“三物”。本月,他們還準備在延安南泥灣建立菌草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在河南武陟縣建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以后還將在全國各地建立各產業園,推動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服務鄉村振興。
“有一次一個美國華僑農場主給了高薪讓我到他的牧場工作,我沒有去。因為我當時在指導51個縣的貧困農戶脫貧。如果我到美國去,只是我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隊的致富,我不能因為小家而不顧大家,我應該繼續為貧困農戶服務。也正因為我當時的這個正確選擇,也使得菌草技術能夠在我國14個深度貧困區都得到應用,而且傳播到全國各地。我當時這樣的選擇,從現在看,我認為是對的。”林占熺說。
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作文素材(精選篇4)
“我向他介紹了菌草技術,這位省長一聽很感興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個林占熺去了。”
林占熺是誰,《山海情》和他背后的故事又有什么聯系,引發熱議。
原來,劇中名為凌一農的農技專家,原型就是林占熺。那次會見之前,菌草為“閩寧合作”打開了一扇門。那次會見之后,林占熺很快遠赴南太,由此書寫了“小小一株草,情接萬里長”的佳話。
林占熺將國內扶貧經驗推廣到國外,先后承擔我國菌草技術援外培訓項目和菌草技術援助巴布亞新幾內亞、萊索托、盧旺達、斐濟、中非等國項目。現在,菌草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在巴新,菌草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呼為“中國草”。
“如果把菌草技術看作‘魚’,我們在援外中不僅給了‘魚’,還提供了養‘魚’、捕‘魚’、加工‘魚’的整個產業。”林占熺曾這樣評價。
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
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閩寧鎮還流行一首歌謠:“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共產黨好。”
福建與寧夏,大海與高山,相隔千里的兩地,究竟是怎么被菌草神奇地連接在一起的呢?
故事要從1971年說起。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學習小組”報道,當年28歲的林占熺在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在一線調研中,他發現以樹木為主要原料的菌業生產消耗了大量林木資源,帶來難以化解的“菌林矛盾”。他思忖著,應該走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種菌之路。
1983年,林占熺隨省農委科技扶貧考察團前往閩西,汀江上游的荒涼情景令他震驚。“不聞蟲聲,不見鼠跡,不投棲息的飛鳥;只有凄愴的靜寂,永伴著被毀滅了的山靈。”這一段話,描述的是上世紀40年代福建閩西長汀地區的貧窮,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里貧瘠的景象仍讓人觸目驚心——“懸河”高出兩岸耕地一兩米,四周山丘荒禿、滿目瘡痍。
生態惡化和貧窮落后兩大難題糾纏不休,在林占熺心中,保護森林資源,“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想法愈發強烈。
懷著這一想法,40歲的林占熺毅然放棄行政工作崗位來到福州,向福建農學院(原福建農林大學)工程隊借來5萬元,從零開始建設實驗室。三年夙夜攻關,用芒萁、五節芒等野草栽培食藥用菌最終成功,菌草技術從此誕生。“當時我熱淚盈眶。”林占熺說。自此,巨菌草以其產量高、品質好的特點,開啟全球旅程,也撒播了友誼的種子。
菌草技術研發成功后,林占熺手把手地教福州各地農民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藥用菌。菌草技術先在羅源扎根,隨后輻射閩侯、閩清、永泰等地,成為山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閩清縣省璜鎮下坂村曾是“窮山村”,1992年至1994年間,農民利用芒萁、五節芒等栽培香菇,人均收入700多元,蓋新房、添輕騎、買彩電,生活越過越美。
自1986年起,菌草技術開始由福建向全國各地推廣。1991年,菌草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重中之重項目。1995年,菌草技術被中國扶貧基金會列為科技扶貧首選項目。
同年4月召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上,林占熺的菌草技術被列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
寧夏荒蕪的戈壁灘連雨水都存不住,更別說莊稼。菌草不僅能代替樹木種植各種食用菌,而且根系發達,可以防風固沙,成為扶貧的最優選擇。
林占熺和助手帶著6箱草種來到寧夏,選取彭陽縣的廢棄窯洞發展“窯洞種菇”。“1999年,我們還在賀蘭山下的荒漠上種下了菌草。”林占熺說,在當時的閩寧鎮,第一次種植菌草成功后進行測產,畝產鮮草12噸,是當地玉米產量的3倍。群眾種蘑菇的原料問題解決了,更重要的是為荒漠變成綠洲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2007年的數據顯示,寧夏有1.75萬戶百姓參與菌草生產,興建菇棚1.75萬個,菇農年均增收5000多元。十年時間,寫下了一串了不起的數字。
完成了閩寧鎮菌菇發展的任務,凌一農本計劃悄悄地離開。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推開大門他看到的是拎著東西、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
這一幕,在今年爆紅的扶貧劇《山海情》中,被稱為“最大淚點之一”。
“《山海情》是一部難得的扶貧劇,它真實還原了菌草技術助力脫貧的成功經驗。我們對當年的工作充滿了自豪感。”林占熺說。
小小一株草,情接萬里長
作為傳統農業國,巴新全國有83%的人生活在農村。雖然氣候和土壤條件優越,但農業技術落后。菌草,成為中國農業援助巴新的一個重要項目。
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作文素材(精選篇5)
林占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11月16日在2022新絲路故事匯·柯橋論壇發表的主旨演講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20世紀80年代,我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脫貧和保護生態環境,開始了以草代牧栽培食用菌的研究。
1986年,我們首次用芒萁、五節芒等野生的草本植物栽培香菇獲得成功,為群眾擺脫貧困開辟了一條投入少、見效快、效果好、可持續發展的新路。菌草技術發明之后,應用到福建西北部貧困地區的扶貧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受干部和群眾的歡迎。
1991年,菌草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八五”星火重中之重項目,在福建省的51個縣實施都獲得了成功。1997年,時任福建省副書記的主席同志在閩寧扶貧協作會議紀要上簽字,把菌草技術列為閩寧扶貧協作的重點項目。在寧夏幫助17500多個農戶擺脫貧困,因此被稱為“扶貧草”“幸福草”。
同時,主席同志還派我帶領中國菌草技術專家組去巴布亞新幾內亞中高地實施菌草技術援助項目。當時項目實施地的多數地區,農業生產仍處在刀耕火種階段,如何讓他們掌握菌草這一現代生物技術?我們因地制宜、千方百計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使村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讓成千上萬的群眾能夠參與到菌草生產。
在主席主席的長期關懷支持下,菌草技術從南太平洋、到非洲、到拉美,為發展中國家增加就業、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目前,菌草技術傳播到106個國家,在16個國家建立菌草技術示范基地。菌草技術被翻譯成18種文字,我們在國內外舉辦了200多期培訓班,培訓外國專家學者12000多人,為世界減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主席在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的賀信中發出號召,要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這為世界菌草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多年來在援外與國際合作的實踐中表明,菌草技術可服務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13個目標。我們將繼續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現,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