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鄧小嵐的故事作文素材
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小事做好;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鄧小嵐的故事作文素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鄧小嵐的故事作文素材(篇1)
學習了鄧小嵐老師的先進事跡,她那一心只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震撼著我。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教師我深知,我們應該有同樣的教育精神、同樣的教育信念、同樣的育人態度和同樣的職業操守,那就是淡泊名利、甘做人梯、創新育人。在鄧小嵐老師的示范和啟迪下,我為以后的教育生涯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即努力增強作為一名新時代教師的使命感,不斷強化自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心,爭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一位有理想有信念的好老師,才會在學生們心中播下理想與希望的種子。
鄧小嵐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在樂隊成立之初,資金不足,硬件設施薄弱,困難重重,她不怕困難,修建教室,置辦樂器,拿自己的退休金、親友的捐款及尋求相關部門的支持來發展樂隊,參加比賽。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的任務,她十幾年如一日的在大山里堅守奉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真真切切的改變了大山里孩子們的成長軌跡。這種信念令我十分欽佩。圖片
我要努力做一個像鄧小嵐老師那樣的好老師,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朝著一個理想信念努力奮進的人。
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
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選擇做教師,就選擇了奉獻。淡泊名利、甘為人梯,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鄧小嵐老師義務支教18年,不圖名利、不求回報,只為用音樂來點亮貧困山區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她真的做到了,這是何等的大愛與堅持。圖片這種對教育的堅守、對精益求精的追求、對學生渴求的滿足,深深感染了我。讓我再一次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一份職業,它肩負承載著著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
打鐵還需自身硬,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
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時刻提高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飛快,做一個好老師,更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鍥而不舍的學習研究,以源源不斷的進取創新,才能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鄧小嵐老師用自己扎實的學識打造的“馬蘭小樂隊”多次獲獎,遠近聞名。舉辦音樂節,為小山村帶來了“國際范兒”,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到極致的歸屬感、自豪感。
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不舍的關懷,愛是真實的行動,愛是責任和付出,不是空口說一說。我深深感受到了鄧小嵐老師的對孩子們的仁愛與堅持。鄧小嵐老師家住北京,但她一心撲在馬蘭合唱團孩子們的身上,堅持每個月去兩次馬蘭村,手把手的教,面對面的指導,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但她為了一份承諾一份惦念一份責任一份愛心,長年兩地奔波往返。我想這就是_說的仁愛之心吧。只有真心付出,才會有豐碩的成果,這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社會也在飛速的發展,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對教師的綜合要求也在不斷的嚴格化,身為新時代教師,肩上的使命和責任十分艱巨。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鄧小嵐老師堅守支教18年,從北京往返馬蘭的路程達20萬公里,她用她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和使命。她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我引以為傲,并發自內心的欽佩。圖片
鄧小嵐老師這種精神,深深的鼓舞了我,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高尚、優秀的品質,她把她的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鑄就了永恒的、發光的、不滅的師魂。她的精神為我的教書生涯指引正確的方向。正如這句話,斯人已去,風骨長存!我會以鄧小嵐老師為榜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時刻提醒自己,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衡量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爭做新時代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繼續把這份光與熱延續下去!
感動中國鄧小嵐的故事作文素材(篇2)
今年1月3日,到北京參加集訓前,鄧小嵐對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深情地說:“山里孩子保持著天然的純真,目光清純,像天上閃閃的星星那樣,你們的聲音像天籟之聲,像山泉水那么好聽。你們最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現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的真誠和友愛,這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認為這種熱愛和積極向上的品質也正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這些話,凝結著她對孩子們真摯的愛。2003年清明節,馬蘭小學20多名小學生參加了為烈士掃墓活動。活動結束后,鄧小嵐想跟孩子們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兩個會哼國歌,卻都跑調……“沒有音樂的童年是蒼白的,我想讓他們的童年變成彩色的。”鄧小嵐深知音樂的力量。在清華樂隊6年,音樂滋養了她的生活。大學畢業后在山東工廠工作25年,音樂是最好的撫慰。見女工們閑暇時無所事事,她領著學習樂器。女工們結婚有了孩子,她又成了孩子們的“鄧老師”。
馬蘭村怎么能沒有歌聲!鄧小嵐決定通過音樂,幫馬蘭的孩子樹立信心,快樂成長。2004年,61歲的鄧小嵐號召兄弟姐妹捐款4萬元,把4間破爛的小學教室翻蓋成7間校舍。她從親朋同事那里募集樂器,成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樂老師,教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吉他……從北京到馬蘭,在2010年高速公路修通前,鄧小嵐早上8時出發,晚上8時許才到。為讓孩子們能反復練習,她每年往返于北京與馬蘭20多趟,一趟約600公里。18年來,她來回奔波了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五周。勤學同時,鄧小嵐更注重啟發孩子。她教孩子們玩出一些“非常規樂器”,用勺子、鈴鐺和鋁合金鋸條奏出動人旋律;孩子們沒有走出過馬蘭村,甚至連鎮上都沒去過,鄧小嵐帶他們去北京,看奧運場館,去游樂場,去動物園……“馬蘭的孩子一樣聰明,只是缺乏機遇和舞臺。”為此,2006年,鄧小嵐成立馬蘭小樂隊。從此,指甲縫帶泥的小黑手彈奏著西洋樂器,世界名曲回蕩在大山深處。2008年10月,她帶領小樂隊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馬蘭小樂隊小型音樂會”,受到晉察冀日報社老同志們熱烈歡迎。此后,他們的足跡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也登上了北京電視臺、湖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更大的舞臺。2013年8月,70歲的鄧小嵐發起“馬蘭兒童音樂節”,成為彼時全國罕見的兒童音樂節。當天,馬蘭小樂隊同將軍后代合唱團、清華藝術團樂隊等20多個演出團體同臺演出。孩子們空靈的歌聲在山谷間回蕩。“城里孩子有迪士尼樂園,有公主城堡,馬蘭的孩子也可以有。”2015年,在學校旁的山坡上,鄧小嵐親自設計、自籌資金打造了一座三層音樂城堡。孩子們在浪漫的“城堡”里,心生美好,希冀未來。18年來,鄧小嵐培養了200多名學生,很多上高中、讀大學,其中10余人在大學里讀藝術專業,或畢業后從事藝術教育。
感動中國鄧小嵐的故事作文素材(篇3)
除了教當地的孩子們唱歌,組建樂隊,鄧小嵐也在努力地改變當地村民的生活。
一開始來到馬蘭村,鄧小嵐發現村民們的衛生習慣很滯后,“尤其廁所,就是在糞坑上搭個石板,夏天蒼蠅飛蛆爬,下雨泥水流”。
為了說服村民改變現狀,她反復和村民說:馬蘭風景秀麗,又有紅色的革命歷史,很適合搞旅游。但發展旅游必須有方便的衛生條件,太陽能熱水器洗澡、沖水廁所是必需的硬件建設。
但一開始村民不理解,怎么能把廁所建到房間內呢?那還能住人嗎?于是,她在復建馬蘭小學時,給村民們建了一個樣板房間:屋外是太陽能熱水器,室內有個帶沖水廁所的衛生間。
樣板房間建好后,看到了便捷的村民們也開始效仿。現在,已經有4個村民蓋新房子時,采用了鄧曉嵐為他們設計的圖紙。
鄧小嵐說,她希望能為馬蘭村的教育和發展爭取更多資金,幫助村中修路、架橋、綠化,在村里建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
感動中國鄧小嵐的故事作文素材(篇4)
鄧小嵐老師是馬蘭小樂隊的創立者,心系山村的黨員楷模。在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上向全世界唱響了《奧林匹克頌》,展現了山區孩子動人的風采,驚艷了世界。
不忘本,不忘恩。鄧小嵐同志退休后,默默為村里做事,幫助馬蘭村翻修了學校、救助貧困家庭,每年的退休金都用來幫助村子,對需要幫助的村民慷慨解囊,自己卻省吃儉用。用自己的一生來回報養育之恩。
謀幸福,謀未來。她兌現自己的承諾,回到馬蘭村教孩子唱歌,學習樂器。從北京到馬蘭村需要10多個小時,這條路走了18年路邊的風景一直在變,但她那顆初心恒古不變,用初心照耀舞臺,讓每個鄉村孩子的夢想發光。正是她這份堅持,我們在冬奧會看到了這些“眼里有光,心里有夢”的孩子們在開幕式演唱。他們用自己的努力打動了全世界。鄧小嵐老師用一生回答了:“怎么做人,為誰活著”的價值追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起標桿,用自己的初心澆灌孩子們的夢想。
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在基層一線,先人后己,無私奉獻,_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一生的幸運”“好老師沒有統一模式,是各有千秋、各顯身手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必不可少的特質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向鄧小嵐老師學習,做一名四有教師,點亮孩子心中的夢。
感動中國鄧小嵐的故事作文素材(篇5)
馬蘭村位于阜平縣城南莊鎮西部深山區,這里曾是《晉察冀日報》報社所在地,是第一部《___選集》的誕生地。當年,鄧拓任報社主編,在敵人掃蕩中一邊游擊,一邊辦報紙,沒有一天停止過,這里曾創造了“用八匹騾子辦報”的奇跡。鄧小嵐出生后被寄養在離馬蘭村很近的麻棚村老鄉家里生活了3年。緣于個人身世、父輩情結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鄧小嵐一直把這里視為第二故鄉,她說:“我就是馬蘭人。”
1997年,鄧小嵐第一次回到馬蘭村,看到村里的情況,覺得應該為馬蘭村做點兒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萬多元,有兩萬元用來幫助馬蘭村。她通過努力在村里蓋了7間校舍,又積極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學費問題,還幫助村里搞起了紅色旅游。
鄧小嵐說,她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著孩子們站在臺上演奏的時候。1999年鄧小嵐退休以后,回到馬蘭村住下來,默默為村里做事,先后幫助該村翻建學校、修路種樹、改建水沖式廁所、救助貧困戶和貧困學生、發展旅游等,她還為馬蘭小學捐獻了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義務為學生們上課,教他們學習樂器、繪畫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鄧小嵐的悉心指導,孩子們已經能夠演奏復雜的樂曲,唱功也明顯提高。2010年8月,馬蘭村小樂隊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優秀特長生藝術節開幕式,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美麗的家園》和《歡樂頌》,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她帶著馬蘭小樂隊成員參觀過鳥巢。
山村小樂隊
——鄧拓長女鄧小嵐馬蘭村扶貧助學點滴錄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區阜平縣,有一座叫馬蘭村的小村莊,它的四周群山環繞,峽深谷幽。但是,寂靜的村莊里經常傳出小提琴、手風琴、吉他、電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而這些優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個個十來歲的山村孩子之手。他們的老師,是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的60多歲的公安科技干部鄧小嵐。
鄧小嵐的父親鄧拓,是我國新聞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國新聞家,曾任《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鄧拓率領《晉察冀日報》的人員,躲開敵人的圍追堵截,輾轉于馬蘭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區,堅持邊戰斗邊出報,創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跡。她的母親丁一嵐也曾是《晉察冀日報》的一員,還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任臺長。
鄧小嵐就是在這樣的戰爭環境中出生的。或許由于個人的身世與父輩的情結,鄧小嵐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眷戀。退休以后,她一心想了卻心中的夙愿,好好回馬蘭村去看看,看看養育她的鄉親們,看看久違的山川大地。
持守而美麗
跟鄧小嵐去馬蘭,印象最深的是鄧小嵐培養的那些山村小樂手。看著他們演奏《歡樂頌》、《蒙古小夜曲》這些高雅音樂時快樂、自信的表情,你會感到,鄧小嵐用音樂帶給孩子的絕不僅僅是音樂的啟蒙和一時的歡樂,而是心靈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它對這些在貧困山區長大的孩子們來說,肯定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在許多人為金錢、名利忙忙碌碌的時候,鄧小嵐卻始終保持著五、六十年代人們的那種單純、向上、樸實、執著的氣質。作為一個平凡的個人,她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用自己的身體力行,長時間默默地實踐著父輩們的理想,為了祖國新一代的健康成長,無私地奉獻著。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人,因為持守而變得美麗。”鄧小嵐就是這樣的人。
音樂教育志愿者
2023年2月4日,在2023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44位來自太行山深處的孩子用天籟之音演唱了希臘語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頌》,這群在鳥巢體育場內唱響世界的孩子們背后,是默默耕耘十余載,無私奉獻的音樂教育志愿者老人鄧小嵐。十幾年來,每年數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馬蘭村,為改善當地孩子的讀書環境,讓山里的孩子感受音樂的美好而盡自己的一份愛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