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的讀后感1000字作文
我國心理學界有不少教師多年來一直在用《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英文版作為教學的第一參考用書。但遺憾的是,由于版權方面以及一百多萬字繁重的翻譯量等原因,致使本書一直沒有一個中譯本。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心理學與生活的讀后感1000字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心理學與生活的讀后感1000字作文(精選篇1)
《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可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異常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明白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心理學與生活的讀后感1000字作文(精選篇2)
用了很長的時間終于通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更加欽佩這本書的作者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兩位先生,他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讓我再一次走進心理學深奧的世界。
一、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
我們從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最后走到死亡的終點,我們學習數理化,學習生存的技能,然后掙錢養家、享受生活等等,這些都是靠我們作為生物化個人和社會化的個人在社會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行動實現的,但是我們了解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行動嗎?
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我們的行為行動。學習數理化之前,先學心理學,我們需要了解自己。
二、我應該早知道的知識:
1、早早期關懷
心理學的發展開始關注早早期嬰兒的健康成長,科學證明嬰兒期的孩子如果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撫愛,他的大腦的發育會更發達,他的身體的各種機能會更健全,長大后也會更自信和有力量(小白鼠實驗);
2、吃辣椒
兩個朋友同時一起吃辣椒,一個人高興的暢快淋漓,一個痛苦的呲牙咧嘴,我們常常會笑話那個不能吃辣椒的人,但是當你知道了這可能是因為他的痛覺神經強于他的味蕾神經,你還會笑話他嗎?
3、錯覺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知覺讓我們的感覺更加有序的辨別事物,但是當時社會的發展,各路神仙大俠在利用我們知覺上的錯覺,即虛擬環境給我們營造一個全新世界,我們的知覺在欺騙我們!
4、為什么我醒了,夢記不住
我們常常聽家人朋友說,我怎么就不能有個好的睡眠,一覺睡到天亮!其實人類的睡眠有自己的節奏,一般一個周期是100分鐘,在整夜睡眠中,我們會經歷4~6次這種100分鐘的周期,每個遞進的周期里,你在深睡NREM的時間都會減少,而在REM睡眠(眼動期)的時間會增加。在最后一個周期里,你也許會花1個小時在REM睡眠上,而我們的夢一般也出現在REM中。這就是我們平常感覺總在做夢而又什么都記不得的原因。
三、心理學各個流派對我們的幫助
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精神分析的鼻祖開創了人類對心理學領域的卓越認識,雖然心理學在誕生初期有點唯心的色彩,但是沒有人可以忽略心理動力學對心理學領域的貢獻。
繼心理動力學派之后,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等流派從開始關注人的性能本和死本能等原始本能,逐漸發展到關注環境、主觀能力、我們的行動和我們頭腦的認知,現在的神經心理學更是利用對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和我們的腦功能密切相關,焦慮、抑郁、失眠、甚至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等可能都是腦神經的問題。
四、在學習心理學的道路上
在我看來,心理學個大流派從不同的側面以遞進的方式理解和認識我們人類自己,并幫助我們生活的更好!
心理動力學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能一針見血地發現心理問題的病灶在哪兒和問題的嚴重程度,發現問題已經讓病體好了許多,但是淌血的傷口不可能自己痊愈,其他流派認知、行為流派等等就是上等的好藥,能在已經剔除腐肉的傷口上用藥、縫合并療愈傷口以期待痊愈。
我們從哪兒來,我們為什么是現在的自己,心理動力學從出生及原聲家庭的角度告訴我們是誰?但是人區別與動物的進化歷程告訴我們,人類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的學習能力和進步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華生的經典條件刺激理論,讓兩個本無關系的客體產生聯系以影響我們的生活(不喜歡學習和玩游戲激勵);我們可以在認知方面用積極的框架思維方式代替消極的思維方式(對于病人,生存思維對題維持思維);我們可以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用積極的預言指導我們的生活。
相信自己,相信人類,我們在求知的路上一直勇往直前!用進廢退!
心理學與生活的讀后感1000字作文(精選篇3)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向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自我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于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可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十分適宜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可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異常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明白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夠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能夠自我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可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可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于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經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幫忙他人的本事。期望教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情景下,如何讓自我浮躁的心態,歸于平靜,如何放松自我,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心理學與生活的讀后感1000字作文(精選篇4)
一提到心理學,我的第一反應是神秘難懂,然后是之后想到心理咨詢師這種職業,甚至有會閃現“變態”這樣貶義的詞匯,總之就是覺得深奧但又很好奇。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后我發覺,原先心理學也能夠這么幽默趣味且生活化,容易被非專業學生理解和理解。我想就其中的“戀愛心理學”闡述自我的一些觀點。
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從我們出生就緊密相隨直到我們逝世。親人的疼愛,友人的友愛,情人的相愛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完美感情。而對于感情,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看法和體會。不管正確或科學與否,這都是個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感情的成分有三種:活力、親密和承諾。事實證明,活力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減少,而親密和承諾卻恰好相反,它們隨時間的增加而越來越高。但在學生時期的學校戀情,我覺得會存在以下一些誤區。一、把友情誤認為感情。有些同學不能真正區分感情和與異性之間友情兩種不一樣性質的情感,然后會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煩惱。二、把感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學完全沉溺于戀愛的甜蜜,時刻都想和對方在一齊,甚至點點滴滴都為對方著想導致忽略了學習,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在大學時期,學生還是得以學習為主。如果彼此能在這個關鍵時期努力奮斗,那么畢業后走到一齊的機率就會更大,未來也會更有保障。三、跟風式的戀愛。有些同學看到周圍的人都戀愛了,然后認為自我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隨便找個人滿足自我寂寞的心理,同時也維護了自我的面子。但這種戀情不會長久,因為沒有投入自我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戀情。有些人會因為對方出色的外貌或者優越的家庭條件而產生戀情。這種戀情也會很短暫,因為他們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別戀的可能性極大。相比較之下,我認為學校戀情都比較單純,期望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
兩個陌生人為什么會相愛在心理學上把相愛的原因分為三種: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和有原因的愛。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愛才是最高境界。眾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間的感情一向被傳為佳話,讓我印象深刻。梁思成以往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后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這個答案很長,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這簡短的對話卻感人至深,讓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長情。而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身邊一向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詩人徐志摩為她寫詩對她熾熱的愛相比,我更欣賞哲學家金岳霖對她默默溫存一生的愛。他在林徽因的追悼會上寫了一副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表達了林徽因在他心中無可代替的地位,最終金岳霖先生也終身未娶。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我的感情,顯出一種超脫凡俗的襟懷與品格。這使我想起了柏拉圖的那句話:“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正因為金岳霖先生對林徽因這份一生無條件的愛讓膝下無子無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顧。
感情除了年少時的活力、愛慕和溝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以往說過:“感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感情也讓人唏噓不已。雖然婚后他們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為荷西出海捕魚不幸逝世,但這六年卻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光。因為他們彼此珍愛著對方,也喜歡在沙漠那樣樸素簡陋但卻溫馨完美的生活,恰如他們的感情——雖然短暫坎坷卻足以刻骨銘心一生。
每個人都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有人說:“白頭偕老這件事其實和感情無關,只可是是忍耐……但忍耐卻是一種愛。所以,真正愛你的人,其實就是愿意一向忍耐你的人。”我同意這個說法,其實在很多事情中愛和包容是關鍵。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關鍵時刻卻很少能做到。因為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從古至今這句“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多懂點心理學,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讓相處變得更簡單。
心理學與生活的讀后感1000字作文(精選篇5)
焦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問到,你覺得給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一本書,大概是這么問的,不能是教科書,不能是小說。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那時候看這本書差點沒看瘋掉。不能否認佛洛依德果真是一個天才,他大膽的想象與邏輯推斷讓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夢的解析》對于我這個非心理學專業,又剛開始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很難懂的,幾乎是一本天書,但是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還記得那時候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都用《夢的解析》中寫的方法為自己解夢,還拉這周圍的同學為他們解夢,呵呵,很瘋狂。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最近打算重讀等重讀完再介紹吧。或許有同學也在看這本書我們可以互相研究一下,因為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記得當時每天早上,我第一句問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昨晚做了什么夢?”
而這次介紹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國外的譯本,是國外心理學的入門教程,寫得非常通俗易懂,書中用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看過這本書的人對心理學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會對心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曾經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為,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一定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閑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看看,里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啟發的樣子,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可以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應該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了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
同樣,希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同學和打算看的同學,我們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