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000字
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000字【篇1】
已過不惑之年,讀過幾年書,也教過幾年書,可是回想起來,竟然想不起來自己到底讀過什么書,連一本書名也想不起來,自然不敢以“讀書人”自居了,也對自己教書的職業感到恐慌起來。
今年下半年,終于第一次認真的開始讀一本書――《心理學與生活》。這是一本美國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普通心理學的教材,我國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也采用它。這是一本通俗的、貼近生活的心理專業的入門教材,被稱為“心理學入門前的一道大餐”,就是非專業的人也能讀懂。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真是眼前一亮,讀了一部分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可以說是愛不釋手!決定靜下心來,好好讀讀。時至今日,已經讀了大半,期間有好多感受都寫在了書的扉頁上。但是有一種感覺在內心里有著強烈的沖動,直覺的不說不快。
自己在以前有過很多的思考,有的形成自己的看法,有的想到了卻想不明白。當讀到《認知》一章時,里面好多的實例、理論,使我對以前的看法又了新的認識,有的為自己的想法找到了理論依據,有的修正了自己膚淺甚至錯誤的想法,有的解答了自己的困惑和不解。邊讀邊劃邊寫,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獲珍寶,有時間就讀,直至本章結束時,深感身心愉悅,興奮不已,血液流通舒暢,臉部微熱。有一種要釋放、宣泄、一吐為快的感覺,恨不得馬上有人來分享這份快樂的體驗。對自己來說,讀書能讀到興奮也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正當我快樂的將要手舞足蹈之時,書上接著有一段文字“我們希望已經花了一些時間來思考這些能力所帶來的興奮”。一下子所有的情緒都靜止下來,有一種萬籟俱寂的空曠和安靜,隨即啞然失笑,引來同事詫異的側目,以為我在犯傻。剛才那種興奮、發熱的情緒瞬間在一個渠道里消失,那是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因興奮積聚起來的腎上腺激素一下子給沖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嗎啡肽喚醒了神經的愉悅和快樂。
作者此時的句子,寫到了我的心里,像一個親切、睿智的兄長,在我的肩膀上輕輕拍了一下,傳遞著知識的溫暖。讓我對作者寫書的用心良苦和專業素養欽佩,好像今后自己的職業中也該多做點什么。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000字【篇2】
心理學的研究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重要的范疇,它們通常是依次發生的:形成想法(發現)然后去檢驗它(驗證)。發現的背景(context of discovery)是研究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觀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識,人們形成一個新的觀點或者對于某種現象形成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法。
一般來講,心理學理論試圖揭示大腦、心理、行為和環境的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系的。理論(theory)是一個組織起來的概念集合,可以用來解釋一種現象或一系列現象。大多數心理學理論有一個一般的核心,即決定論(determinism)的假設。這一假設認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結果,或者說是由其所決定的。
假設(hypothesis)是對原因和結果關系的試探性的、可以檢驗的闡述。一般而言,假設總是被描述為“如果……那么……”的形式。研究就是用來驗證“如果”和“那么”之間的聯系。
驗證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證據拿來驗證假設的研究階段。
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通過將錯誤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 歸納等方法來收集和解釋證據的一般的程序集合。
觀察者偏見(observer bias)是由于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的錯誤。
為了使觀察者誤差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賴于標準化和操作性定義。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意味著在數據的收集 階段使用統一的、一致的程序。
對概念含義進行標準化的策略我們稱之為操作化。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以測量它或決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來界定的一個概念,在一個實驗內使含義標準化。一個實驗內的所有變量必須給予操作性定義。變量(variable)是一些在量和質上變化的因素。在實驗中,其值相對于情境中的其他變量而言獨立自由變化的刺激條件被稱為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其值是一個或更多自變量變動的結果的變量被稱為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他們依賴于刺激條件的變化。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s):操作一個自變量來觀察其在因變量上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確一種強烈的因果關系,即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有影響。
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s):當研究者或觀察者向被試暗示他所預期發現的行為,并因此引導出期望的反應時,發生。真正誘發所觀察到反應的是實驗者的預期,而不是自變量。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s):來源于醫學中的一種現象。當病人接受了化學上無效的藥物或無針對性的治療后,個體對于治療會產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導致的健康的增強。在心理學研究中,當行為反應受到個人對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預期的影響,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產生某種反應程序的影響時,發生。
研究策略被稱為控制策略(control procedures):力圖使所有變量和條件(除了那些與被驗證的假設相關的)保持恒定的方法。
雙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通過保證實驗助手和被試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試進行了哪項處理來消除偏見。
安慰劑控制(placebo control):研究者通常引入一個不進行任何處理的實驗條件。以使實驗者確保他們正在進行恰當的比較。
被試間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s):被試被隨機地分配到實驗條件(接受一個或多個實驗處理)和控制條件(不接受實驗處理)下,來接受不同的程序。隨機的安排是研究者力圖消除在被試中和個體差異有關的混淆變量的主要步驟之一。
從樣本(sample)來估計總體(population)。
如果一個樣本在諸如男女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分布都與總體的特征非常匹配,這個樣本就是總體中的一個代表性樣本(representative sample)。
被試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用每一個被試作為他自己的參照。如,開始進行實驗處理前被試的行為與處理后的行為作比較。
A-B-A設計(A-B-A design):被試先經歷基線情境(A),然后進行實驗處理(B),最后再回到基線(A)。
相關法(correlation methods):當力圖決定兩個變量、特質或者屬性關聯到什么程度時,采用這種方法進行研究。
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γ)的統計量。這個值的變化:
+1.0 0.0 -1.0
完全的正相關-根本沒有相關-完全的負相關
高的相關只是表明兩列數據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建立了聯系,相關并不意味著一個事件可以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生,相關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
心理測量的目標是產生可信和有效的發現。信度(reliability)指心理測試或實驗研究得到的行為數據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結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測驗條件下該結果具有可重復性。效度(validity)指研究或測驗得到的信息精確地測量了研究者想要測量的心理變量或品質。一個有效的實驗意味著研究者能把研究結果概括到更大的范圍。
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 measures)是口頭報告(寫或說)研究者提出的問題。研究者設計可信的方法量化這些自我報告,這使他們能對不同個體的反應進行有意義的比較。自我報告包括問卷法和訪談法。
行為測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研究外顯行為和可觀察、可記錄的反應的方法。
行為測量法,如直接觀察或自然情境觀察。
觀察或者集中在行為的過程或者集中在行為的結果。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000字【篇3】
最近看了一本關于心理學的書,書名是《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當時對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便選擇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是看過后,在網上百度了下,原來心理學教材中的經典。
是我孤陋寡聞,實屬慚愧。這本書不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還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里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至此,這本書我已經完整的讀過一遍,其實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與生活》內容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歸納為以下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最后,我也推薦大家有時間就去看看這本書,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更應該去看看這本書!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000字【篇4】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對于大學的生活,我們都曾有過著那么強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說明過去,我必須接受眼前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大學生活將會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個人站在起點上都要自己決定未來。誰都有可能成功,誰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實現。
或許我們正為進入大學而沾沾自喜,也許我們正為過了學生會的面試而慶祝。但想到以后的路還很長,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壓力和挑戰。現在的虛度或許我們還很滿足,但真正讓我們再回首往事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傷感和悔恨。死亡,一個可怕的字眼。但它卻是非常現實的。我們如果一味的沉淪和墮落,那么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們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機遇等著我們,只要我們掌握現在,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們一定能迎著大浪勇敢向前,踏著堅實的步伐永往向前,勝利的明天在等待著我們!
大學生活是繽紛多彩的,你可以參加各類社團,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時還能邀上幾個老同學一起出去聚一聚,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這種生活,喜歡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里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喜歡拎上小包,挎著同學漫步街頭感受城市的繁華,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喜歡和室友們坐在一起閑聊,談理想談未來,訴說自己的偉大抱負;更喜歡感受自己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后那種無比的充實,無比喜悅的心情。
當然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只是輕松自在,也還有著其緊張的一面。看著身旁匆匆而過,為英語過級或是其他證書忙碌的師兄師姐們,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不斷努力,不斷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誰也幫不了,高中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過我們,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我希望當我劃過大學天空后,我能大聲對自己說:“我無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漸漸明白,大學的學習貴在自覺,大學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計劃。
大學里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煉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了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創建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000字【篇5】
《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寫的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課本,全書主要講的是心理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
心理學所涉及的方面滲透于各個領域。例如,人在獨處和在群體中的行為為什么不一樣?人在杜會環境中的行為為什么會千差萬別?受哪些因素影響?這些是社會心理學所關注的。人的這些心理與行為是怎么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的?其中哪些受環境影響,哪些由先天遺傳決定?這些是發展心理學要探討的。在這些心理與行為的發展中教育起什么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這些規律促進和改善人的發展?人們怎樣才能學習、記憶得更有效?這些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人在工作中和家庭中的行為為什么不一樣?工作是為了什么?領導是怎么起作用的?怎樣使員工更努力地工作?這些是組織管理心理學要研究的。今天的工業設計如何使人更舒適更有效?從儀器儀表到工作環境怎樣設計才能使人的疲勞或傷害減到最小,效率達到最高?這些是工程心理學、勞動心理學關心的話題。1以上的一段話只是提到了心理學與生活的一些方面,在《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中,作者詮釋了心理學與生活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即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我們都不知不覺的在和心理學打交道,比如怎么樣才能更好的學習好,這是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怎么樣才能更好的達到管理的有效性,這是關于管理心理學的內容;怎么樣才能抓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這是消費心理學的內容,從書地主要內容,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知道這本書的一個大概的內容。
從全書的結構出發,全書一共分為了18個章節:第一章是生活中的心理學,主要講的是心理學的定義以及現代心理學的發展狀況——我們把心理學正式定義為關于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定義中的關鍵2部分:科學的,行為,個體,以及心理。第二章是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講心理測量、人類和動物研究鎮中的道德問題等等。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比如實驗法,相關法等等。研究者運用實驗法:它們操作一個自變徽來觀察其在因變量上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確一種強烈的因果關系,即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3我們的研究需要基于相關法。當力圖決定兩個變量、特質或者屬性關聯到什么程度時,心理學家使用相關的方法進行研究。4關鍵術語是分析數據,成為一個明智的統計用戶。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講的就是感覺、知覺、行為上的心理學基礎。分析了在生物學觀點之上的心理學基礎,比如軀體神經系統調節身體骨骼肌的動作,例如,請設想你在打字。手指在鍵盤上的運動,由軀體神經系統控制:當你決定要敲擊什么鍵時,你的大腦發出命令要手指按鍵盤.1:的某些鍵。同時乎指給腦發回它們的位置和運動的信息.。如果你敲錯了鍵( thw),則體干神經就會通知腦。由腦發出必須糾正的命令,只用零點幾秒的時間,你就能刪除錯誤并擊中正確鍵(the)。5第四章這一章將介紹經驗的基本生理要素:感覺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結構—所產生的表示身體內外經驗的神經沖動的過程。第5章將主要介紹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活動相關的過程,即知覺過程—是對感覺經驗的確認、解釋、整合和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