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讀后感1000字
老舍先生是近代非常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深受人們的愛戴。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語言通俗曉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老舍作品讀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老舍作品讀后感1000字(篇1)
老舍先生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也體現了貓的特性。老舍先生支是因為他能夠預見到自己的寫作生涯已到盡頭,所以不愿茍延殘喘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和貓的靈魂,都是高貴有尊嚴的。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作者觀察精細獨道、內容充實飽滿、語言生動有趣,在語言表達上有獨到的魅力。他生動細致,形象逼真地描述了貓長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時候的淘氣可愛。特別是寫貓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對比的方法,充分表現了貓的行為令人難以捉摸。在作者的心里和筆下,家中的貓就像個既可愛又頑皮的孩子,喜愛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
課本里的《貓》是一篇精讀的課文。這篇課文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里的貓愛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觀察精細獨道、內容充實飽滿、語言生動有趣,把貓的古怪性格和滿月小貓淘氣的特點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實的語言、親切交談的口吻向讀者述說他眼中的貓,“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既老實又貪玩,既溫柔又倔強,既貪玩又盡職,“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 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實,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品讀課文,我們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聽他津津有味地向“你”介紹貓的脾氣稟性,品評種種惹人喜愛的舉止情態,而那“古怪”、“淘氣”的貓似乎如在眼前,時嗔時喜,活靈活現,于是不知不覺中讓“你”受到了作者情緒的感染,為之動心,與之共鳴。貓的一舉一動在作者筆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讀后倍感風趣幽默。如文中寫它“成天睡大覺”,說它“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過問”一詞精當微妙,仿佛貓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員,它本就應該參與家庭事物、家政大計的,而此時卻置責任于不顧,只管自個兒圖舒適求安逸去了。細細想來,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老舍先生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也體現了貓的特性。貓,不會因為饑餓、寒冷、或是傷害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都說貓有九條命,當一只老貓走到生命的盡頭,他不會在主人的眼前死去,他會找一個地方,靜靜地等待生命的終結。老舍先生不是因為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毆打或是辱罵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是因為他能夠預見到自己的寫作生涯已到盡頭,所以不愿茍延殘喘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和貓的靈魂,都是高貴有尊嚴的。
作者用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傳神的語言、貼切形象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寫出了貓的種種惹人喜愛的神態舉止,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語言通俗曉暢。課文先講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這一部分第一句話先概括地說它的性格特點是古怪,并在“古怪”前面加上“實在”一詞。“實在有些古怪”就是的確有些古怪。作者接著從三方面具體講大花貓的古怪性格。第一方面講大花貓既老實,又貪玩;雖貪玩,卻盡職。作者先講貓“老實”。具體表現:“成天睡大覺”是說它愛靜不愛動,好像很懶惰;“什么事也不過問”,是說它安閑自在,很溫順,很馴良,不惹人討厭.再說它“貪玩”:“出走一天一夜”是說長時間呆在外面,連家也給忘了;“怎么呼喚”,用盡辦法到處叫。“任你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說明它在外面玩起來什么也不顧了。最后講貓很“盡職”。“聽到老鼠的一點響動”,是說它還沒看見老鼠,只聽見聲音;“一點響動”,聲音不大。“屏息凝視”,暫時抑制呼吸,聚精會神地看。“一連就是幾個鐘頭”,是說等候的時間很長。“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說明貓抓老鼠時的耐心和決心。“老實”和“貪玩”,“貪玩”和“盡職”都是相互矛盾的。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都表現在貓的身上,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第二方面講大花貓高興和不高興的樣子。先講貓高興時“溫柔可親”的樣子。“溫柔可親”是溫和柔順,令人喜愛的意思。貓“溫柔可親”表現在它會“蹭你的腿”“讓你給它抓癢”“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說明貓和作者的關系非常親近,作者非常喜愛貓,甚至把貓踩臟稿紙留下的腳印都看作“小梅花”。由此可見,作者喜愛貓的程度很深。貓“溫柔可親”還表現在它會叫各種各樣好聽的聲音,也會“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用“豐富多腔”、“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等幾個詞語來形容貓叫喚的聲音,可以看出作者對貓觀察得非常細致,能分辨出貓的各種各樣的聲音,也表現了作者對貓喜愛的心情。
老舍先生寫的《貓》有很多獨到之處,其一,老舍在選材上與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抓住貓的性格通過一個個事例,寫出了貓的性格古怪,和小貓的淘氣。將一幅幅鮮活的生活畫面呈現于我們眼前。其二,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自始至終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間,滲透于每一個字眼。而且,我似乎從中讀出了人愛貓、貓親人、人更愛貓的情感發展脈絡,它如涓涓細流,豐潤著我的心靈,帶我走入了這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其三,老舍先生不用華麗的詞藻雕飾文字,語言平實,就像面對面的與我們話家常,全憑思想和情感牽著筆頭,化技巧于無形,自然地從心底流淌出來。其四,《貓》一課有著總分式的構段方式。從文中的兩個中心句,我們就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可見本課結構嚴謹且有特色。
老舍作品讀后感1000字(篇2)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老舍的散文集,這部散文集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的思想與藝術的結晶。讀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樣久久縈繞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實,優美,有著濃郁的北京味道。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學習,戀愛,結婚甚至連他告別人世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觀,地理環境,傳統習俗都是他散文創作的源泉。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的忽視了對生活的觀察,總結,寫出來的文章或枯燥無味,或辭藻華麗卻了無內涵,或過分亢長,或詞語匱乏,滿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達。而老舍的語言文風,永遠和藹親切,從不故意雕飾文字,也不板著面孔,擺架子,更不說空話。他那直白的語言,簡潔樸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劍,捅破所有的泡沫,直達目標,一語中的。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淺簡煉的著作。”這種境界也許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我們這代人缺的永遠都是老舍那個時代的適靜,淡雅。窗外的喇叭聲,屋內的電視電腦音響聲,無一不阻撓著我們進入內心的淡雅世界。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可以面向著快樂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墻,溫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樹,牽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構成了老舍的世界。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因為趕上了時代的潮流,各種東西有如潮水一般噴涌而出,但我覺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當美好的。“看一眼路旁的綠葉,再看一眼海,真的,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綠,鮮綠,淺綠,深綠,黃綠,灰綠,各種的綠色,連接著,交錯著,變化著,波動著,一直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魚帆的外邊去……”能將這么美好的綠色呈現在我們眼前,一方面展示了老舍文章功底之深厚,言語之精辟,用語之恰當,另一方面是那無可比擬的綠景的功勞。倘若沒有這一份映在自己心里的綠色,又怎能將這份綠色映在我們心里?
老舍的文章無處不閃爍著幽默的光輝。讀他的文章,我們感覺讀的是一部生動的戲,而不是一部生硬的劇本,他的人格動靜描畫在這里面,他的人格的聲音演奏在這里面,從而別具魅力,另有異彩。他用這么“高偉的詩”來自嘲自己的字:“行列有時像歪_樹,有時像曲線美,齊自然不是美的要素;要命的是個個字都像傻蛋,怎么耍俏怎么不行。”這種自我解嘲當中帶著自己對藝術的完美追求。總之,老舍的幽默是融匯中西的,是睿智深刻的,又是內斂寬容的,他將酸甜苦辣全熔鑄在一笑之間。且是雅俗共賞的,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體味。
讀了老舍的文章,使我明白了寫文章時應具有的態度和品味,教給了我如何寫好一篇文章。
老舍作品讀后感1000字(篇3)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老舍先生很幽默,我從這本散文集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列舉幾篇給我印象深刻的與大家分享:
在《鋼筆與粉筆》中,老舍先生幽默地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鋼筆不能幫他養家,如果不寫字,還會生銹;粉筆則比鋼筆強,我喂它,它也喂我。鋼筆和粉筆代表了老舍先生的兩個職業:作家和老師。
在《青島和我》中,老舍先生將青島比喻為“美麗的沙漠”,因為下海不敢去,跳舞踩別人的腳,去劇社唱戲把別人嚇得不敢來了,在家唱戲房東讓搬家......
在《落花生》一文中,老舍先生如是表達對花生的喜歡:我是個謙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裝上四個銅板的落花生,一邊走一邊吃,我開始覺得比秦始皇還驕傲。假若有人問我:“你要是作了皇上,你怎么享受呢?”簡直的不必思索,我就答得出:“派四個大臣拿著兩塊錢的銅子,愛買多少花生吃就買多少!”這簡直像極了我家孩子的爸爸,當我把這段話念給孩子聽的時候,孩子也聽得哈哈大笑,足見語言之幽默。
在《神的游戲》中,老舍先生如此寫道“可是,我作過戲劇。這只有我和字紙簍知道。”相信你看完后,眼前一定會浮現出老舍先生寫了又扔,扔了又寫的場景。
在《觀畫記》中,老舍寫到:“卡我們看不懂的事物,是很有趣的;看完而大發議論,更有趣。”下面的'這段動作描寫非常精彩,而且極具表演性,當我們去看畫展時也可以模仿一下嘍:設若是中國畫,我便靠近些看,細看筆道如何,題款如何,圖章如何,裱的綾子厚薄如何。每看一項,或點點頭,或搖搖首,好象要給畫兒催眠似的。設若是西洋畫,我便站得遠些看,頭部的運動很靈活,有時為看一處的光線,能把耳朵放在肩膀上,如小雞蹭癢癢然。這看了一遍,已覺有點累得慌,就找個椅子坐下,眼睛還盯著一張畫死看,不管畫的好壞,而是因為它恰巧對著那把椅子。這樣死盯,不久就招來許多人,都要看出這張圖中的一點奧秘。如看不出,便轉回頭來看我,似欲領教者。我微笑不語,暫且不便泄露天機。如遇上熟人過來問,我才低聲的說:“印象派,可還不到后期,至多也不過中期。”或是:“仿宋,還好;就是筆道笨些!”我低聲的說,因為怕叫畫家自己聽見;他聽不見呢,我得唬就唬,心中怪舒服的。 在《科學救命》一文中,老舍希望發明個機器,用手一摸,碰上人線,手指一熱,熱到腦部,于是立刻就能有個好笑話。對此我深有同感,對于一不會唱歌,二不會跳舞的人來說,在晚會上防止尷尬的做法就是準備個笑話以應急,如此機器,豈不是可以救命嗎?
在《吃蓮花》一文中,老舍先生講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用北平搜來的盆,黃河拉來的泥,趵突泉的水養了兩盆白蓮,居然開花了,于是約朋友來賞蓮作詩,誰知友人卻將蓮花摘下要用香油炸了吃,老舍先生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轉,說不出話。
幽默之處不再贅述,如果不過癮請讀這本書吧!
老舍作品讀后感1000字(篇4)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題記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里。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征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在當權者和小人的謀劃下最終被改成了“花花聯合公司”。而一生守護著茶館的王利發掌柜選擇了在他的茶館里自殺。《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被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后,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老舍作品讀后感1000字(篇5)
《茶館》只有三幕,卻分別寫了三個時段,通過形形色色、生動鮮活的人物命運的描寫,反映了從戊戌變法失敗到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近50年的變遷史,揭示了舊中國黑暗與腐朽,真實展現了當時廣大人民群眾苦難生活,突出了表現了分別“葬送了三個舊時代”這一主題。
在這三個舊時代里,廣大人民群眾無法擺脫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精明能干、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應酬,一個典型小商人形象,卻無法逃脫自已破產、懸梁自盡的命運。常四爺是一個有愛國心的旗人,是統治階級內部進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樂于助人,最終沒擺脫饑寒交迫、窮困潦倒的命運。秦仲義是出身于北京城大財主家庭,是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實業報國,開辦工廠,最終因工廠被霸占而失敗告終。
在這三個舊時代里,廣大人民群眾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當自已深受其害的舊時代,只有對自已苦難的愁苦和憤恨,對人吃人的舊時代顯得如此蒼白無助。例如:王利發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他也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常四爺在絕望時也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對幾千年來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這三個舊時代里,只有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才是中國的出路。話劇《茶館》的第一幕,戊戌變法雖失敗了,真實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質,標志著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通過改良運動,拯救中國的夢想破滅。第二幕,軍閥混戰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增添了更沉重的災難,軍閥們為各自的利益,不顧人民的死活,更談不上給中國帶來光明的前途,也無法擺脫帝國主義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瘋狂掠奪,殘酷欺壓。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了,國民黨腐敗,不顧人民安危,卷入內戰,并且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遭受官僚資本主義盤剝,重新淪落災難的深淵。因此,在當時的中國,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成為中國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會使中國廣大人民群眾走出苦難,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中國共產黨正是適應時代要求,代表著最廣大勞苦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話劇《茶館》反映的這段歷史,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是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使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舊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所遭受的苦難,倍加珍惜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記住這段歷史,激發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自已的實際行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