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后感1000字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四世同堂》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今年春節,終于讀了老舍的《四世同堂》。按照作家周國平的說法,好作品的標準是讀完后想說些什么,毫無疑問,《四世同堂》就是這樣的好作品。
(一)
先說說小說里的人物。老舍先生在這部作品里塑造了幾十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赤包”。
大赤包大約四五多歲,頭腦清楚,工于心計。日本人占領北平,在小羊圈胡同的鄰居們如祁老太爺相信只要安分守己自己的日子照樣過時,她已經很有政治頭腦地嗅到了局勢變化對個人的影響,開始到處“運動”,最后如愿以償地弄了個妓女檢查所的所長。當上所長之后,大赤包如魚得水,大斂錢財。
民國的妓女有合法的,也有暗娼。對合法妓女定期檢查,如果有病,就吊銷執照。對暗娼,堅決取締。大赤包的尋租方式是,合法妓女要上貢,否則就說你有病,讓你干不下去。暗娼更是要上貢,否則直接取締。就這兩項還不夠,大赤包還想方設法地逼良為娼,把蛋糕做大,獲取最大利益。
大赤包是個有氣場的人,注意形象,善交際,接人待物的分寸拿捏的很好。這樣的人在現在社會也算是女強人了。只可惜,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碰上不按常理出牌的鬼子,最后被比她更惡毒的朋友藍東陽出賣,死在日本人的監獄里,罪名是貪污。
大赤包這個形象很豐滿,老舍先生也寫到她的感情生活。一個四五十歲的婦女,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丈夫對她只有敬畏,沒有寵愛。自然地她對至少表面上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下級高亦陀產生那么一些微妙的感情,可悲的是,高亦陀利用她的信任,卷走了八萬元消失地無影無蹤。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即使精明如大赤包這樣的人物,最有也落得雞飛蛋打,搭上一條命。
(二)
另外一個有特點的人物是祁瑞豐,他的特點是無聊。
他不像大赤包有心計,完全不覺得日本人來了和自己有什么關系,照樣地吃好的,穿好的,看電影,逛公園。祁瑞豐和祁家安分守己的家風格格不入,完全是一個慣壞了的老二。他嘴甜,愛熱鬧,對雞毛蒜皮的小事津津樂道,在老一輩親戚里很有人緣。他自私,對別人冷漠無情。大哥被抓了,他還若無其事地參加迎接日本大使的集會。街坊小崔拉他的包月,在送他去集會后被日本人砍了頭,下葬的時候他竟是一個子也不出。他沒骨氣,老婆跟了朋友藍東陽,愣是咽了那口氣,還照樣地和藍東陽稱兄道弟。他人不壞,不會有意害人,就是自己瞎混著。他有性格上的懦弱,也有對家庭的依戀,父親死時他哭的很傷心,但也就只有傷心,沒有悲憤,更不會有國破家亡的感慨。
人的價值觀既有性格遺傳,也有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在祁家這個大家庭里,祁瑞豐由于嘴甜,從小就是被長輩寵愛的對象。父親祁天佑是個本分的生意人,恐怕是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母親更是嬌生慣養。在家庭遭遇災難(大哥被抓),母親看他對家里不管不顧的態度只是傷心,并無多少責備。雖說長兄如父,可是老大祁瑞宣性格的溫和和維持大家庭和諧的壓力使他并無真正盡到教育的責任。
祁瑞豐這樣的人在現在的社會恐怕是青年中的大多數,和平年代庸庸碌碌地混著,沒有理想,沒有責任感,太平而安穩,無聊地混日子自己也渾然不覺。在動蕩的年代,祁瑞豐最后也死在鬼子手里。
(三)
和瑞豐的沒心沒肺地無聊不同,大哥祁瑞宣是痛苦、矛盾、糾結。瑞宣是街坊里文化最高的,念過大學,“英文說的像外國人似的”,在中學教英文。多年的傳統教育使他身上有中國士大夫的民族氣節,大學里的大學教育使他了解世界格局,而正統的家庭環境又使他背負著守護父母家人的責任。這些因素在瑞宣的思想里強烈沖撞,使他總是處在矛盾自責中。
老舍先生花了很多筆墨描寫瑞宣的心理。一開始瑞宣覺得不能像三弟一樣報效國家雖然有些憋悶但是至少他是能保護家人的,用“弟弟盡忠,自己盡孝”來安慰自己。后來眼看著胡同里街坊一個個地遭難而他由于英國使館的庇護還能相對安全,當英使館最后也未能保護他的時候,家里和全北平一樣鬧著饑荒,冬天沒有取暖的煤。一步一步地,瑞宣也明白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他的一己之力,根本保護不了一家老小。
只有當他的底線也被徹底摧毀的時候,他身上勇敢反抗的一面才被激發出來了。在錢默吟的引導下,加入了反日的隊伍,寫傳單,教育鄉鄰。瑞宣的轉變可以說是被動的,他可以代表很多中國只是分子的心理,不惹事,懷有理想,迫不得已也能為國出力。
(四)
瑞宣的父親祁天佑是個典型的生意人,將名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可就是這個本本分分的生意人也會莫名其妙地招惹了日本人。日占時期物資緊張,實行貨物“搭配”,布店開始要搭個傘賣,后來又要搭雨鞋賣。這些祁天佑都忍了,可是日本人硬說他多拿了東西,讓他穿上一個“奸商”的褂子,在街頭游行,名譽掃地。
最珍視的東西被踐踏了,祁天佑的心被掏空了,精神支柱沒有了,他無法忍辱負重,選擇了永遠離開。看著滔滔河水,就想著讓河水滌蕩被侮辱了的身體和靈魂,毫不留戀地跳進河里。祁天佑受辱投河這一段,和老舍先生后來的遭遇如此相像,我想天佑珍視的恐怕也是老舍先生最重視的。
(五)
祁老太爺是典型的老北京,凡是“忍”字當頭,沒有過不去的坎。日本人剛來的時候老太爺還常拿義和團說事,堅信北平的“亂”出不了三個月。對國事能忍,對家事也是本著“家和萬事興”,即使瑞豐再混賬,在老太爺眼里也還是乖孫子。
日本人占了八年,期間發生的各種事情大大出乎祁老太爺的預料,也大大打擊了老人家的信息。什么都看不明白了,無所適從。寒冬里沒有煤,老太爺蜷縮在炕上忍著。天天吃“共和面”,也忍著。最后,當重孫女餓死的時候,這位凡事忍耐的老太爺終于發出了怒吼,是反抗的怒吼。
(六)
再說一說老舍先生筆下的北平。老舍對北平的熱愛在書中體現在各種細節中。秋天寶石般的藍天是典型的北平的秋,還有那脆梨甜棗,街上的兔兒爺,講究的點心鋪。這些細節的描寫透著老舍對北平由衷的熱愛,有些自豪驕傲,卻是那么不經意地,就像北平人的性格。
(七)
最后還有個有意思的是日占時期的北平的房地產。那時候還是市場經濟,日本人來了,郊區有錢人家也跑到城里,城里人多了,房子的價格就上去了,房租也上去了。不記得書中寫的具體價格了,就驚訝于中人(相當于中介)要拿走成交價格的50%,可能是當時媒介不發達,中人傭金自然就高了。即使這樣,中人的地位也并不高。可見當時的房地產應該是價格不高的。
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在北京一個叫做小羊圈的巷子里,有一棵老槐樹。
老槐樹不知道在這里多久了,孩子們都喜歡在槐蔭下玩耍,因為這里有槐豆槐花與槐蟲可以當做孩子們的玩具,還有一片樹蔭可以讓大家在暑氣肆虐的時候納涼。槐樹旁是一戶在這里住了幾十年的姓祁的人家,一家四代都住在一起,也就是四世同堂;門牌一號是一家姓錢的人家,錢先生不喜歡出門,就喜歡在自家后院里侍弄花草;祁家對過是李四爺的家,李四爺為人很好,待人熱心,永遠自動地為大家服務,對誰都愿意幫忙;三號是小羊圈里最體面的房,三號的主人,冠曉荷有兩位太太,他們總是走在最前端……
然后,漸漸起風了,盧溝橋事變爆發。
不久,北平陷落這股風就像是深冬寒風一樣,在炎熱的天里把整個北平吹得像是秋后的落葉搖搖欲墜。人們的心都涼了,李四爺站在槐蔭下和以前一樣向大家報告該怎樣準備,然后坐在那里呆呆地看著綠色的槐蟲。
老槐樹隨風搖曳,不說話。
我想老槐樹可能一開始也像祁老太爺一樣,覺得事情肯定不會很糟糕,但是心中還是有些惴惴不安,當祁家老三——瑞全離開去保家衛國的時候,我可以看見老槐樹輕輕搖搖自己的枝葉祝他好運;但是事情很快就不受控制了,三號的冠曉荷在大赤包的慫恿下跑去向日軍告密,因此錢老先生被那群獸兵帶走關進了監獄,我可以看見老槐樹十分氣憤,恨不得自己能夠離三號的房子更遠一些,但是老槐樹不能動,他只能嘆了口氣,然后繼續隨風搖曳……
事實證明,三個月一切結束這簡直就是個幻想。一天又一天,老槐樹雖然可以不用擔心柴米油鹽,可以不用在意弄堂外隆隆槍炮,但是他仍然只能看著住在小羊圈里的人們在受苦。即使老槐樹有槐豆槐花與槐蟲,他不能拽回越走越遠越走越歪的瑞豐;即使老槐樹有槐豆槐花與槐蟲,他不能站出去去為了自己的國家而與侵華日軍進行斗爭;即使老槐樹有槐樹槐花與槐蟲,他不能阻止那群獸兵將腳狠狠踢向李四爺……
三個月慢慢慢慢地拉長變成了八年,八年對老槐樹來說不算什么,可這八年卻讓老槐樹刻骨銘心。當年在槐蔭下一期侃大山的人們一個又一個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走,逐漸沖淡了痕跡,但是老槐樹會記得他們,記得小崔,記得孫七,記得李四爺,記得錢太太,記得小文夫婦……
但是在最后的最后,老槐樹定會有些欣慰,因為這噩夢般的八年終于結束了。
小羊圈里,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
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長篇小說,這部百萬字的巨著描述了盧溝橋事件爆發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間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殘酷壓迫與統治,以及他們面對生與死的自尊與自省。這部小說的創作始于一九四三年,當時老舍住在距重慶不遠的北碚,寫一些宣傳抗戰思想的短篇小說和劇本。在戰爭爆發之前老舍就打算寫一個家庭的故事,反映舊家庭因社會變化而引起的變革。
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設法離開了被占領的北京,帶著孩子歷盡艱辛來到重慶。在夫人的敘述中,老舍了解到日本占領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苦難遭遇。于是他決定寫一部長篇小說,希望能借此傳播抗戰的力量。他從一九四四年開始寫作,但由于生活不穩定,健康狀況差,包括不時發作的瘧疾,還有養家糊口的壓力,他不得不將小說分為三部出版( )。一九四四年下半年開始,第一部以《惶惑》為題在重慶一家報紙上連載,一九四六年稍晚,這一部和第二部《偷生》合并,分為上下冊在上海出版。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和曹禺應邀赴美,在那里老舍完成了小說的最后一部,并和艾達·浦愛德合作完成了英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老舍返回國內并促成了第三部《饑荒》的發表。
小說所述的故事發生在北京一個距護國寺不遠的"小羊圈胡同"。祁家守舊的祁老人與兒子天佑、孫子瑞宣、瑞豐、瑞全及曾孫小順兒、小妞兒四代人同居一院,這四代人中的上下兩代人分別代表了新舊兩個世代。祁老太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他怯懦地回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當日本人打到北京時,他也認為只要準備一些糧食與咸菜,堵上自家院門,就可以萬事大吉。都快當亡國奴了,他還想著自己的生日,"別管天下怎么亂,咱們北平人絕不能忘了禮節!"盡管自己只是平頭百姓,心里卻總忘不了把人嚴格的地分為尊卑貴賤,忠實而真誠地按照祖傳的禮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他奉行著"和氣生財"的人生哲學,"善良"到了逆來順受的地步。他向來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藹的領受"訓示";他非常同情鄰居錢默呤受日軍侮辱的遭遇,又怕連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謹、茍安。祁老人的長孫瑞宣大致也屬于老派市民,但他是較年輕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銳的矛盾。他受過現代的教育,有愛國心,也有某些現代意識,但他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來的祁氏大家族的長孫,在他身上體現著古老的北京文化在現在新思潮沖擊下產生的矛盾與困擾。
在民族危難的時刻,瑞宣雖然終于"找到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但小說中更多表現出他的性格矛盾和無窮的精神苦惱。三孫子瑞全對那個變化的社會做出的反應與選擇的道路更為積極一些,他未婚,在國難深重的時候他離家參加了抗日組織。瑞全可以被視為擺脫了傳統束縛的新一代的代表,老舍將這位年輕的革命英雄作為善的道德傾向的例子。二孫子瑞豐是一個沒有道德脊梁的軟弱男人,他是一個投機分子和趨炎附勢者,他的懦弱和巴結權貴的欲望導致了他的死亡,在哥哥和弟弟之間長大的他,即不受傳統道德的約束,也不盼著新的社會秩序。
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后感范文1000字
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于1944年初開始創作。全書包括《惶惑》《偷生》和《饑荒》三部,是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淪陷后的北平為背景,通過住在西城一條偏僻的小胡同中的一些普通市民家庭的不幸遭遇和興衰沉浮,描繪了日偽統治下北平社會的廣闊畫面和北平人民痛苦、屈辱、悲慘的生活情景,歌頌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勇敢的抗爭精神,鞭笞了日寇的兇殘和漢奸走狗們的罪惡,同時對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像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沉浮,生死存亡。作品記敘了北平淪陷后的畸形事態。《四世同堂》,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孫四代的人物形象,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北平淪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心理的變化。老舍先生通過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態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淪陷后整個北平人的動態過程。
一個中國式的四世同堂,也是當時中國人既傳統又在變化中的寫照。祁老人是代表著清朝人的,天佑太太是代表著清朝與民國之間的,她還保留著一些老的規矩,可是也擋不住新的事情的興起。瑞宣純粹是民國人的,他與祖父雖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卻相隔有一兩世紀。 在日寇的統治下,瑞宣寧可冒著風險在夜晚走十幾里路,去友人家聽南京的廣播。“南京的聲音教他心中溫暖,不管消息好壞,只要是中央電臺播放的,都使他相信國家不但沒有滅亡,而且是沒有忘了他這個國民——國家的語聲就在他的耳邊!”,“南京的聲音足以使他興奮,狂笑或落淚。”瑞宣以自己的方式關心著、分析著國際和國內形勢。小順兒和小妞子是將來的人。書中最讓我欽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韻梅,和詩人錢默吟。韻梅即會持家又懂規矩,還為祁老太爺生了一雙重孫,深得老太爺的喜歡,婆婆又病弱,韻梅理所當然的擔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氣,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家庭責任感任感,促使她任勞任怨的照顧著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極盡所能的讓全家人過得順心。北平淪陷,抗日戰爭爆發,動蕩的社會,生活的貧困和折磨,讓一個純粹的家庭婦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國家。她們雖然不能象男人一樣親臨戰地,但她們的勇敢和堅定,是對家人和親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在這么多人物中,我最感動的是錢先生。在胡同里的人看來,錢詩人有些清高和高深莫測。在沉默中爆發的錢詩人,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里,積極做著抗日的工作,他勸說年輕人離開北平,參與到抗戰的隊伍中,他的行動感染著更多的人。錢詩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由只喜自己閑情逸志,到主動參與抗日,可以說由被動變為主動的轉型。他的家人接二連三的被日本人傷害,連自己也被日本人打得奄奄一息,但這些卻沒有使他絲毫的退縮。兩個外國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一個是英國使館的富善先生,一個是后來住進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 富善先生是個喜歡北平,中國化了的英國人,但他到底不是中國人,對中國人的一些文化,觀念和思維不能理解,他是個善良的老人,同情淪陷后的中國人,同時也佩服日本人的武力。有這樣一段話:“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歷史,一部激變中的中國近代史。還有住進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日本老太婆是位居住在北平的日曬反戰者,她同情中國人民認為侵華戰爭給日本人民同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她說自己是日本人的奴隸。她對瑞宣說:“我都知道。我們日本人在北平所做的一切,當然你也知道。我只須告訴你一句老實話:日本人必敗!沒有另一個日本人敢說這句話。我從一個意義上來說不過去---并不是日本人。我不能因為我的國籍,而忘了人類與世界。自然,我憑良心說,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為他們的罪惡而被別人殺盡。”“對于日本人,我只愿他們因失敗而悔悟,把他們的聰明與努力都換個方向,用到造福于人類的事情上去。戰爭,給人類造成了災難和毀滅,我只認為戰爭是可惡的,只要有戰爭,老百姓就要遭罪。說句不知深淺的話,如果人類的發展要靠不停的戰爭來繼續,我寧愿只要和平,只要全世界的人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胡同里的居民已經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紛紛涌上街頭,奔走相告,跳躍歡呼,他們一下子發現了孤單一人的日本老太婆和托著死妞子的老人,一股復仇的心理突然爆發了,人們圍上了她,老太婆知道自己的處境,她溫順而坦然地地下了頭,故事到了高潮,氣氛極為緊張。
民族,帶著鞭痕,悲壯的生存著。
國家,帶著創傷,驕傲的屹立著。
人們,帶著鮮血,頑強的站立著。
正義,帶著他的莊嚴,神圣和人道,光榮地戰勝了邪惡,侵略和野蠻。
這就是老舍的《四世同堂》的基調,老舍真實地描寫了淪陷區人民的八年艱苦歲月,老舍的結論是清楚的,中國人民覺醒了,中國大有希望,以北平人們為代表的淪陷區的男女來經受了一場沉重的大災難,這場災難既摧毀了中國人民,也教育了中國人民。
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對有現在人來說,“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閑自在;小孩子輕松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戰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對于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說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大屠殺,面對那冰冷的“30 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作為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只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后,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后,連東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著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著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里冒出一陣鉆心的痛。對于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我們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于反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群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著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爭前線,為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為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斗爭著 ,拯救著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著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里,但心早已飛到了戰爭的前線。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正因為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里,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斗,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才會有尊嚴,我們才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群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奸。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為了發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