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0字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一起來看看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我在一個個人情緒比較低迷的春日早晨,打開這本書,期待在全新的文字和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讓自己心靈得到一些安慰及安寧。
故事從一個平凡的早晨展開,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掀動主人公哈羅德沉悶無聊的生活。來信人是二十年沒聯系的,如今罹患癌癥,去日無多的舊日好友。簡短回信,準備到街尾把信投出,哈羅德從掛衣鉤上取下防水外套出門的時候,恐怕自己也沒想到會由此而開啟一段改變他人生的旅程。
到街尾的郵箱時,他沒有做出那個簡單的動作,改變了主意,想多走一段路,把信投入下一個郵箱。后來,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箱,他都沒有投信。卻有一個想法,逐漸在心里清晰起來,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不停地行走,目的地是好友所在的,距離他五百多英里之外的療養院,他要步行去探望,希望她活下去,等待他的到來。
沒想到的是在故事的后期,從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信中得知的,他兒子戴維早在二十年前就因抑郁癥自縊身亡。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無法自拔,相愛的妻子自此與他漸生隔閡,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一對悲傷的,責難了自己整整二十年的可憐人!
旅行的意義之一,應該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靜下心來,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吧。畢竟,對于大多數人來講,迷失太容易了。
在哈羅德行走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想,他會在什么樣的情景下見到老友。尤其是他的朝圣之旅被記者報道,之后陸續有一大堆追隨者之后。鎂光燈,鮮花,惹人淚水的擁抱,鼓舞人心的演講。千萬不要是這樣。
還好,最終繁華虛無散去。連那只半路執意跟隨陪伴的小狗也找到新主人,主動離開。老友帶著笑容離世,哈羅德和妻子莫琳放下沉重往事,敞開在旅途中逐漸打開的心門,接納自己,接納對方。
被契機改變的人生。其實我覺得不應該稱之為朝圣,更準確的,是一個人跳開慣常生活的圈子,破除身邊無形的壁壘后,對自我的認知,和往事的和解,真正意義上對別人的理解及包容。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清晨,我合上最后一頁書,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天剛蒙蒙亮,此時睡意全無。書中主人公的朝圣之路結束了,我也要踏上自己的朝圣之路。換好衣服,踏出家門,初冬清冷的空氣讓人頓時頭腦清醒。今天是一場長距離的練習,已經堅持了一年多,每個周六或周日,都要選擇一條路線長途跋涉兩三個小時。和往日邊跑邊聽音樂放松不同,我想安靜地聽著自己的腳步和呼吸回憶讀過的這本書。
一個六十多歲剛退休的英國老人,在某個早晨收到一封信,二十多年前的老友病危中跟自己做最后的告別。他寫好回信,在寄出的路上,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忽然出現在頭腦中的一個信念,讓他決心徒步走到老友面前,他堅信這樣做老友就一定會活下去。一個遙遠而美好的目標就這樣毫無征兆地點燃了一位老人的信念之火。我調整好呼吸的節奏,踏上長距離的征途,正在蘇醒中的城市,一棟棟高樓染上了金黃色,橋頭上遠遠地望到了富士山,美麗的雪頂隱約可見。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渺小的,有時候和成功者唯一不同的是有沒有勇氣去做心里想做的事。花甲老人哈羅德告訴我們,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關年齡,無關身體條件,無關裝備,只需勇于聆聽內心的聲音,邁出第一步。一年前的我,也正是為了心中的一個愿望,開始了漫長的長跑之路。
哈羅德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面對人們異樣的目光,他從膽怯地急于辯解,到自豪地講述徒步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部分人理解的力量,逐漸堅定了自己的信仰。哈羅德經歷了一條自我肯定,自我探索之路。想起自己剛開始跑步,朋友勸告我跑步會傷害膝蓋,跑步會小腿變粗,參加馬拉松比賽會有猝死危險云云,我想盡辦法找理論反駁,遇到不理解的聲音會沮喪半天。慢慢隨著理論知識和實踐都豐富起來,事實證明了那些聲音無關緊要,自己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加油站的女孩,斯洛伐克女人,無數給他過幫助的人,他在接收的過程中,學到了“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我們需要同伴,可以讓我們有歸屬感,同時也能夠忍受孤獨,畢竟親自用腳去丈量的是那條只屬于自己一個人的路。很感謝這一年以來陪我一起跑過的朋友,他們給予了我力量,我也給了他們力量。長距離練習行程過半,身體逐漸適應了加給它的強度,憑著慣性就可以繼續向前。此時,約好晨練的隊友從相反方向跑來,我們擊掌錯身而過,然后各自前行。
成功的路上不只有鮮花和掌聲,那些磨難才是真正發亮的珍珠。哈羅德經受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考驗。糟糕的傷痛,體力不支,意志力瀕臨崩潰,這些感受我在跑步中都經歷過。每一次高強度的練習中, 到了后半程,肌肉的酸痛開始加劇,雙腿變得沉重,速度不由自主地慢下來,要維持目標速度,必須要加大邁步的力量。每次徘徊在放棄與堅持之間,最終戰勝自己的軟弱時,便會發現一個更加強大的自己。后來我知道,只要肯邁開腳步,就一定能堅持下來,我需要做的就是“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面前”。跑步讓人更加自律,更加克制和不放棄,汗水從身上滲出來,一滴一滴流下,你能感受到那水滴穿石的力量,日積月累,足以重塑一個人。
“夕陽滑落到達特穆爾高原的邊緣,天空中布滿了紅褐色的云霞。山嶺鍍上了一層不透明的藍色,山上吃草的牛群在漸弱的日光里微微閃現出一種柔軟的粉色。”很多次哈羅德在路上遇到的美麗景色都吸引了我,如果不是這次長途跋涉,他很難用心去欣賞平時忽略的大自然的美。無數次從黎明跑到日出,從傍晚跑到日落,我見證了大自然神奇的變化,陶醉在跑步路上的風景中,白云像溫柔的棉被,月亮像指路的明燈,還有不期而遇的野花,小貓小狗,這些美好事物都是路上的意外收獲。
87天,627英里,看似轟轟烈烈的一場盛大朝圣,細細品味它的過程,其中經歷的磨難,堅持,還有放棄,再堅持,再放棄,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經歷過的心路歷程。“我并沒有比誰好,真的,誰都可以做我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 當一個年輕人問他,“你真的從心底里相信你可以走到貝里克?”哈羅德說:“我不焦慮,但也不拖拉,只要一步接一步往前走,總會到的。”一位平凡老人的朝圣之路,穿越了英格蘭的對角線,穿越了二十年的時間,穿越了他和最親的人之間被疏遠的感情,一切在最后都得以重逢。他實現了對老友的承諾,完成了對自己的一場精神洗禮。
每個人都有一條朝圣之路,跳出自己限定的界限,努力嘗試追求深藏心中的夢想,不要被別人的看法左右,決心去改變,生活就一定會賜予你一個全新的自己。
長距離最后的沖刺,體力幾乎耗盡,靠的全是意志力在支撐著,風在耳邊呼嘯,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在燃燒,加速,再加速,我又完成了一次跑步路上的朝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行走,他的一生注定平淡無奇。
小說的主人公哈羅德曾在一家釀酒廠做銷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直到退休。他在廠里勤懇謙遜,獨善其身,一直是個低調的隱形人。既沒有盤算過升職加薪,也沒有想過另謀高就;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連告別會也沒有。四十五年,上班時間,他幾乎都是坐在小小的辦公室里度過的。偶爾外出,也只是例行公事。退休后,更是了無生趣,日子如死水般不起一絲波瀾。如果沒有那次徒步遠行,他的一生,就這樣平淡至極。
是那次徒步之行,無限廣闊地打開了他的視野,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生活,讓他見到了無盡的風景,結識了無數不同的人,彌補了他六十多年的粗陋平淡生活。
他穿著帆布鞋,一步一步地走著,走過無數繁華或寂靜的大街小巷,走過數不清的山間小徑、農田、森林、河流、曠野、荒原、高峰、深谷……走過一條又一條或熱鬧或寥落的公路,穿過一個又一個人聲鼎沸的城鎮……八十七的行走,他領略了無盡的地理風景。
以前,他開車去小酒館辦公事,只是為了到達目的地,從沒有注意過路邊的風景。而現在,他真真正正地走在路上,才發現路旁有那么多好看的東西,有那么多有趣的變化。就連深深淺淺的綠,都可以有多種樣子,有些深得像黑色的天鵝絨,有些又淺得幾乎成了黃色。
在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現代社會的世態百相。
在加油站小姑娘的啟發和鼓勵下,他開始了一個人的遠行——只為一個愿望——他堅信只要他不停地走,他那個遠方的癌癥晚期的朋友就會繼續活下去。
627英里的長路,87天的行程,他接觸的人比他六十多年累加起來的還要多。遛狗的人、超級巨星、醫生、生意人、銀發紳士、沒有孩子的女人、瑪蒂娜、夏威夷襯衫男、無數追隨者——有來一天的,有來兩天的,有長時間追隨的;有熱衷于社會活動的,有隨興走走的,有全家出動的;有輟學的學生,有旅游者,有音樂家……
這些人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歡樂與憂愁、幸福與不幸、圓滿與缺憾……
這些人有嘲笑他的,有懷疑他的,有支持他鼓勵他欽佩他給予他無私幫助的——有的給他提供食物、庇所、指南針等;有的給他精神上的支持,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更加堅信徒步遠行去看望朋友的意義;還有的給他提供專業上的護理……
在跟這些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學會了接受,也學會了給予;學會了拒絕,也學會了堅持;學會了爭取,也學會了改變……所有的這些都是生命的饋贈,使他更謙遜,更有勇氣,更清醒,更圓融,更豐盛,更強大……
二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遠行,他和曾經相愛而后日漸疏離的妻子莫琳會漸行漸遠,可能至死也不會互相敞開心扉,走進彼此的心靈。
正是因為一個人長時間徒步在路上,經歷了無數的事,他才勇敢而真誠地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來,讓親人走進來,讓自己的生命重新發光。
在路上,他想起了很多很多已經好多年沒想過的畫面和事情,想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兒子,他的父母。父母的婚姻生活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殘缺的,這也深深影響了他,給他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成為父親之后,他并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對兒子的愛,并不擅長做一個好爸爸,以至于兒子感受不到他的愛,妻子也認為他不愛兒子。他們一同排斥他、抗拒他,仿佛他是個多余的人。
他曾經深愛著他美麗的妻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她開心,他曾經的確做到了。可是,在“父親”這個身份的考驗面前,他失敗了。
有一年,他們去海邊玩,兒子差點溺水而死,而他沒有在第一時間不顧一切地去救他,這讓妻子責怪了好多年。后來,他患有抑郁癥的兒子在花棚上吊自殺后,妻子更是不能原諒他。他們長時間天天吵架。漸漸地,他們連架也懶得吵,他們不再說話。妻子搬出了臥室,完全將自己封閉,不愿再讓他碰觸。他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路上,在不斷地回憶與自責、反思中,他主動表達了對妻子的想念與愛意。他給她寄明信片、打電話談心、寄精心挑選的禮物,他們的關系由疏離、冷漠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走向溫情、親密。
更重要的是,他看似草率、匆促的離家遠行的行為也給了他妻子更多的時間來重新回顧、思考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
她重新反觀自己,終于想明白了他們之間各種矛盾的產生以及關系的惡化,她更是難辭其咎。她意識到其實他們彼此都還愛著對方,只是行為出現了問題——彼此都不愿努力去溝通、去相愛,尤其是她。所以,她對丈夫的離家遠行也由開始的憤怒、羞于啟齒到關心、支持、鼓勵再到后來的完全理解、堅定支持。
丈夫一個人的遠行,也正是她為拯救兩個人的關系而不斷付出努力的過程。
三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遠行,他就不會完成自我的救贖,也不會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他的人生將充滿太多的缺憾,而且,缺憾可能永遠得不到彌補。
開始的行程是困難的,他沒做任何準備,又沒有徒步行走的經驗,所以備受煎熬,以至于出發后的第十天就感覺“每牽動一下肌肉,他的整條右腿都好像在灼燒”。
后來,他調整好了自己的身體與狀態,行程變得輕松和有趣。
再后來,他又幾近崩潰,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不可能走到朋友所在的醫院了。
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強烈的懷疑,他覺得他所做的一切毫無意義。人生做難的是什么?是自我的懷疑、否定,是信念的動搖乃至消失,是生命的無意義感。這些都讓哈羅德再也沒有動力走下去。
在他最艱難、最痛苦、最崩潰的時候,是他的妻子給了他最有力的支持、鼓勵和幫助。他終于又逃過了一劫,堅持走到了最后,見到了他一直愧對的朋友——那個在他酗酒鬧事時替他背黑鍋而被解雇被逼著從英格蘭西南部搬到東北部的好朋友奎妮。
此時的奎妮雖已不能說不能笑了,但在見到他之后,她終于安詳地去了,而他,也完成了一個徒步去看望好朋友的承諾,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四
《一個人的朝圣》讀完很多天了,但它帶給我的感動、啟發、感悟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更加強烈。
試著去嘗試吧。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想做就去做吧,無需想太多,不必時時事事準備充分。
努力去愛,主動地去溝通吧。再親密的兩個人也經不住長時間的心扉緊鎖。
與自己和解,與過往和解吧。別揪住過去不放,別跟往事較真。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多反思自己,少苛責別人吧。當你在抱怨、指責別人做得不好時,別人是不是也覺得你做得不夠呢?
去行走吧,行走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正確打開自己內心的方式。
親愛的朋友,你相信嗎?其實,很多東西是可以重新培育的,包括愛情,包括婚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英國南部一個小鄉村名為哈羅德·弗萊的65歲老人,他剛從工作了40年的小酒廠推銷員的職位上默默無聞地退休不久。沒有親人,沒有朋友,與太太莫琳也是情感疏離,生活死一般的沉寂。直到收到一封20多年前同事的來信,打破了這一切。寄信人叫奎妮,得了癌癥,已經到了晚期,她在英國北部的一個療養院給他寫信告別。哈羅德很受觸動,覺得要給她寫封回信,安慰安慰她。但計劃好的簡單的寄信,陰差陽錯地臨時變成了他徒步去看望奎妮。他堅信他在路上奎妮就會一直活著,并相信只要有“信念”就能把事情做成。這個一時的沖動最終變成了一個人,87天,627英里的徒步,他臨時上路,沒有任何徒步的經驗和裝備,沒帶手機,沒有指南針和地圖,甚至半途把銀行卡和錢包都寄回了家,他風餐露宿,卻在途中通過思考和與陌生人的交談中梳理自己的過去,生活、工作、情感、妻子、兒子、同事……。
哈羅德的父親戰后歸來,脾氣變得乖戾,母親終于在他13歲時忍受不了這一切拋下他們離家出走并從此再無音訊,16歲又被父親趕出了家門。他的童年一直缺乏愛的支持和滋養。與太太莫琳一見鐘情,家庭也曾充滿了溫暖,但他發現與兒子戴維之間建立不起來良好的父子關系(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父愛,不知如何給予)。他很驚奇莫琳天生就知道怎么做母親。兒子曾經學業優異,考上了劍橋大學,但畢業后卻不知如何融入社會,于是抑郁、酗酒、吸毒,最終自殺。莫琳把這一切歸咎于哈羅德對兒子沒有盡心和負責(其實他試圖與兒子彼此接近,但沒有成功),于是夫妻更加疏離,逐漸變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哈羅德因此酗酒,并一次在酒后犯了大錯,奎妮挺身而出代他受過被辭退,從此兩人再無交往。直到這封信的到來……一路上,他努力地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而心里卻在不斷的梳理和調整各種情感和關系,在家里無時無刻不再關注他行程的莫琳也是這樣。
他不僅是身體的旅行,步伐的行進,更是心靈的前進與升華。困擾他的各種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抽絲剝繭、條分縷析。
首先是夫妻關系,和許多中國的老年夫妻一樣,感情越來越淡,隔閡越來越大。是什么讓他們彼此疏離呢?是時間嗎?是兒子戴維的死激起的愧疚和埋怨嗎?長期缺乏語言和情感的交流,彼此誤解的進一步加深,也許才是夫妻關系最大的破壞。莫琳總是以“我不這么認為”開始對話,哈羅德也沒有解釋他的做法和動機。夫妻分房而居,沒有了任何身體的接觸,變成了在一個屋檐下分工合作的責任制家庭。而這個徒步,改變了一切,哈羅德每天都給家里打電話,說說他的行程,他的見聞。莫琳也越來越關心他,距離反而使兩個人的心越來越近。最令人感動的是在一個接近目的地的夜晚,狂風暴雨中的哈羅德迷路了,這也是他最消沉的時候,旅伴都棄他而去(包括曾經忠實陪伴他的狗),他還受著饑餓和傷病的困擾,他打電話回家求救,已經要放棄了,但這時,曾經竭力勸他回家的莫琳卻含著熱淚鼓勵他,通過對他路線的一路追蹤幫他定位,并為身無分文的他預定了賓館讓他休息和恢復。在這種隔空的思念、交流中,夫妻關系的裂痕得到了修復,感情得到了升華。
其次是親子關系,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哈羅德的父親對他簡單粗暴,母親又曾在他少年時遺棄了他。所以哈羅德在成長期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滋養,也不知道如何去愛。所以在有了自己孩子戴維之后,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戴維遇到求職等成長問題時,不知如何提供幫助。戴維的自殺,更讓他失去了所有做一個好父親的機會,莫琳的抱怨加重了他的愧疚,更加重了心靈的創傷。在路途上他與想象中的戴維對話,對孩子般的跟隨者給予最大的愛和附助,這些也慢慢幫助他走了陰影。
莫琳同樣面臨親子問題,她的問題是在抱怨哈羅德愛不夠的同時又太多的溺愛和母子粘連。這似乎是許多偉大母性天然的表現,覺得父愛不夠就要用更多的母愛進行補償,其實這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尤其是在戴維死后,莫琳永遠保持戴維臥室的樣子,并每天和想象中的戴維對話,而疏遠生活中真正的伴侶。因哈羅德的突然出走,她才徹底驚醒。
再次是同事的關系,哈羅德幾乎沒有同事中可以交流的朋友,因為工作的安排,他和奎妮經常一起外出,在車上慢慢聊開了,也多了彼此間的信任。在哈羅德醉酒闖禍之后,奎妮怕他失業造成家庭生活的困難,而主動替他承擔責任。現代人的生活中,除了家人接觸最多的就是周圍的同事(可能每天清醒的時候和同事相處的時間還長于家人),協調互助的同事關系不僅帶來心情的紓解,也最可能是遇到緊急情況時第一個救助者。雖然此后再無聯系,哈羅德一直覺得欠了奎妮一個巨大的人情,所以在奎妮來信告別時,他覺得一封輕飄飄的回信實在不夠,感恩促使了他的朝圣之旅,也在這次徒步中解決了許多困擾他一生的問題。
最后可能是與陌生人的關系。有時候一句話點醒夢中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如哈羅德去寄信時碰到的加油站女孩提到的“信念”,讓哈羅德突然決定要走去看望奎琳。如哈羅德路遇的眾人,有的陪伴,有的支持,是善良的鼓勵讓他一步步堅定地向前。“一念成佛”,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工作中、生活中,給陌生人一些鼓勵和支持呢?幾句積極、貼心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毫發未損,對他們也許是堅定他們人生的重要選擇。
書名是《一個人的朝圣》,其實遠方等待他的并不是上帝或者神靈,這個“圣”在自己被層層硬殼封閉的心中。遠足是一種肉體的自我折磨,更是心靈的抽絲剝繭,把層層閉鎖的溶解和釋放。這種修行,哈羅德是等到了垂垂老矣讓一封信來觸發,當然,并不晚,他在有生之年有了回歸和徹悟。但我們不一定要等,不一定要一個故事,也許一本書,幾段話就是一個激勵我們向心靈的圣地進發的理由。無需走過627英里,也不需要走壞那雙帆船牌的平底鞋,打開心靈的防御,你就是在開始朝圣的旅程。讓愛與行動來拯救一切。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平凡人見證奇跡,英雄締造奇跡。87天,627英里,一個退休老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決定出發,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隨即克服大量難以想象的困難徒步穿越英格蘭,以其執著和勇氣將不可能變為現實,用實際行動塑造了一段傳奇。然而,當我們跟隨《一個人的朝圣》的作者蕾秋·喬伊斯的筆觸,拋開紛雜與浮華,一步步揭開明亮的光環下所隱藏的真相時,卻漸漸發現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不僅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甚至,按當下的流行說法,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位loser,木訥寡言的他不過是憑著一份最單純的初衷,以最為質樸的方式在回報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與歉疚。正如那個《阿甘正傳》里的阿甘,成功是因為簡單。
終其一生,即便是在完成了627英里的徒步旅程后,哈羅德都沒有真正學會如何面對他人的無助,于是,生性善良的他就只得按捺住悲傷,別過臉去逃避現實,也由此在繼“沒人要的兒子”之后成為“失敗的丈夫”和“缺位的父親”。人生如同一個錯綜復雜的迷宮,每個岔口的不同選擇都指向千差萬別的結果。在荒涼的晚景中最不經意的回望,也能瞥見灰暗來路上與你擦肩而過的那一千萬種其他可能。于是,那些蟄伏的思緒漸漸奔涌,那顆早已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正如著名詩人狄倫?托馬斯的詩句:不要溫順地走入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在路上的哈羅德因為一個簡單的目的出發,卻從萍水相逢的路人身上找尋到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終于在花甲之年收獲了想要的人生。
627英里,不僅是用腳邁過的距離,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許是當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也許是因為擴大的視角、開放的交流容易讓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學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只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而放棄其他一切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作者以明暗交織的寫法將哈羅德的身體之旅與心靈之旅相結合,交替表現,而當哈羅德站在旅程的終點時,其空間上的旅行更像是作為心靈之旅的背景而存在,或者說,是心靈之旅投影到現實空間的一個映射。當那個愈加自信、篤定、堅強的哈羅德重新站在妻子莫琳面前時,找回幸福的婚姻只是情理中的必然。
也許,你依然要說,《一個人的朝圣》只是虛構的故事,627英里終究不是現實。可是,請記住,“虛構的故事也有其意義”,就像加油站女孩所說的“如果我們都不趁著現在偶爾瘋狂一下,日子就沒什么盼頭了”。來吧,接受“不可能”,一杯執著加幾滴瘋狂,生活會更加充實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