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800字
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中。里面有狗啊,馬啊,驢啊,他們在劉亮程的筆下是那么可愛,那么具有靈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800字篇1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為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么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里,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說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么是人情味?我說,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愿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了解我,懂得我,以至于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說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說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愿意陪伴你一輩子那~
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800字
1金黃金黃的麥田、戴斗笠的農夫,一切都如童話般的唯美,讓人的心中有絲絲的顫動,這便是我的最初感覺,于是我開始沉浸在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中。里面有狗啊,馬啊,驢啊,他們在劉亮程的筆下是那么可愛,那么具有靈性。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狗的這一輩子》。狗的一生并不長,只有十多年,但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狗年輕時,稍一馬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年老時,無人問津它多病的肉體,脫毛的皮,像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把自己交給時間和命。
記得小時住在農村的外婆家時,有一條全白的母狗,自我有記憶以來,它的睫毛都是白的,生有一群的小狗,每次看到它斜躺在家門口,哺乳著自己的孩子,都能讓我感受到母親的偉大,我曾經也是被這樣呵護著成長,瞬間想為母親做點事,填補自己的感恩之心。每到夜晚,那些小狗見到陌生人便吠,它只是匍匐在門邊,在眾狗狺狺的夜晚,默不作聲的肯定的一條老狗,但那也一定是只忠心耿耿的狗,它從未離開自己的崗位,不忘職責。后來,我再次回到那時,它已經不在了,有些失落,外婆說,它的命只有這么長,那時我還舒服了許多,至少年輕時威武過,老了又有自己的一群孩子,這輩子還算做到了本分。這就是我曾見過的狗的后半輩子。
但非所有的狗都能有這么幸運。
狗年輕時,是個守衛,是把門的。來人并非找狗·,卻要與狗先較量,主人聽到狗叫,會開門瞧瞧,想見到人就開,不想見的便假裝聽不見;若非見不可的貴人,主人一趟子跑出來,打發走狗,罵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會沒趣地躲開,稍慢一步又會挨棒子。其實這也是很多人養狗的原因,避免不想見卻又難開口的尷尬。在我印象中,有些狗,剛剛懂得它存在的意義,因太盡忠職守,就進了人家肚子。
那年,隨著父母來到他們工作的地方,從老家帶了只土狗,每周放學回家,它就搖著尾巴向我沖來,跳起來往我身上撲,那叫是一個激動勁啊,趕也趕不走,雖然有些嫌棄它的唾液,但心里還是暖暖的。不料,就在一個下午,它便消失了,媽媽告訴我,下午一輛黃面包車來,小狗叫了幾聲,就被一個麻袋套走了,她追都沒追上,看來人家是早有準備的,是賣狗肉的。頃刻間,我非常氣憤,往地上重重的跺了一下,以后沒它迎接我回家了,如今想想的懷念有它在的日子。這便是我見過的不幸的狗的前半生。
把書看著看著,想到了與書中如此相似的我的這兩個伙伴,他們不忘自己的本分,自己的初心,至死都堅守著,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他們永遠如此簡單,如此快樂,只要有精力就不停歇。他們簡單就快樂,我們世故就變老,愿在城市的喧囂中,我們能像他們一樣簡單的表達自己情感,執著的保留自己的初心。
一本書的閱讀,總能讓我的心靈又得的一絲絲滿足,因而感謝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
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800字篇3
你說:“很多年前我們都在的時候,我們開始了等候。那時我們似乎已經知道,日后能夠等候我們的,依舊是靜坐在那些永遠一樣的黃昏里,一動不動的我們自己?!?/p>
黃沙梁,風起了。
你寫眾狗狺狺的夜晚,寂靜飄遠中一條冥然入睡的老狗來回的走動,眼中浮現出人們多年前的陳事舊影。你寫人們全朝某個地方飛奔,你像是被遺棄似的落在后頭,而你仍慢悠悠地走。你寫當一切已成結局,時間改變了黃沙梁和你,老掉的一代人在黃昏中感嘆歲月流逝、滄桑巨變。你寫你的孤獨和鄉愁,寫你的永恒的心和黃昏。你的孤獨像長星照耀十三個州府,你的鄉愁像永遠年輕的人的熱淚。你的永恒的心是荒涼,你的黃昏是心上的永恒。
你是,是一個在心中的故土上,大雪紛飛的人——
黃沙梁,風吹啊吹,吹散故土的風藏在夢中。
寒風吹徹,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紛紛揚揚的雪飄進你經歷過的歲月里,遠在冬天以外的地方也躲不過這場荒野一般的疼,即使那個黃昏似乎并不比以往要寒冷。這風,是你自以為溫暖火熱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襲來的。你突然意識到,再厚的棉衣也無法抵御寒風,生命的冬天已經到來。
你是,是不為人知的,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黃沙梁,風停了。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是你的半生。你說,人心中的荒草,不是手中的這把鋤頭就能除掉的。抬手摸摸自己粗糙的面頰,落不盡的黃沙猛的撲來。人在兜兜轉轉中失去了耐心,在跌跌撞撞中磨掉了熱情,躊躇地回到原地卻發現早已不是殘夢中的村莊。誰曾意氣風發地離開,誰又滿目酸澀地回來。人們都想要擋住時光的流逝,卻只能在看見自己比熄滅還要寂靜的一場燃燒后熄滅。而你,不知為何逃出了火堆,幸運而孤單地朽掉,被故土掩埋。你好似從沒有回答過世界,只因黃沙梁它沒有答案。你的心在尖利的黃沙中,徘徊不定,最終停在了黃昏前。
你是,是一揮手就成風,是一轉身就成故土的眷戀——
歸期九月,故土已老,黃昏已然蒼蒼。也許,你的孤獨就是:
“黃昏時,等人來敲門。而敲門的人走錯了時間,也在等黃昏。”
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800字篇4
假期里,我讀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感受頗深。我讀這本書時,一直被作者的獨樹一幟打動著。
劉亮程,新疆沙灣縣人,他以他那孤獨的性格,描繪出了他一個人和牲畜、草木以及各種小昆蟲共同生活的村莊。你從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戰火硝煙,看不到歌舞繁花,看到的只有牛馬、草木和一切有生機的事物。一個人走在村莊的小路上,沒有一絲煩惱和顧忌。
在作者筆下的動植物是與眾不同的。驢在別人眼中是“工作機器”,是不起眼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卻把它當成了朋友。在作者筆下的每一種事物都變得那么和藹可親,那么討人喜歡!甚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曾經描述過的一個大樹根,就那么原封不動地進入了我的視野,印進了我的腦海。
漸漸地我發現,原來作者描繪的村莊居然是那么的美。早上,太陽先照到村東頭,后來又照到村西頭,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筆下的村莊,是有血有肉的,似乎賦予了生命。作者的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現實。
再來說說自然,作者對于自然地描寫有些“野性”。那些文字似乎是作者安靜的孤獨產生的,帶著些“野”味。
作者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時時處處都流露出了他的孤獨,在如今這些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時代,作者卻仍沉浸在黃沙梁的歲月里,停止不前。
作者卻也是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文中寫道,作者憑借自己的雙手,蓋了一間新房子,并在黃沙梁修建了一條公路。當他離開黃沙梁時,他卻把房子毀了。也許他是不想讓別人占用他的所有,也或者是他不想讓人不勞而獲,總之,他將房子毀了。這也就是作者的獨特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著書的最大獨特之處體現在:作者僅用了小手筆描寫了村里的人,卻用了大篇幅去描寫了家畜、草木等事物和自己的生活。這里可以看出,牲畜、草木等事物以及村莊里的一切在作者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也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村莊里的一切都充滿了感情。
如果讓我去當農民,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因為我知道,在鄉下,生活環境是很惡劣的。農民們工作起來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風刺骨,而且還是極為勞累的農活。那里沒有空調,沒有風扇,沒有暖氣。但是作者卻選擇在黃沙梁生活。我所缺乏的,就是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海子曾說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蔽乙院笠唵蔚纳?,創造簡簡單單的快樂!
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800字篇5
對于故土,那村莊里的生活,劉亮程滿懷感恩的深情。
在人畜共生的村莊里。
每一個動物的呼吸都是人的呼吸;每一株草的枯萎都是人的悲涼;每一天的深夜都是酣睡農人的夢。手握鐵鍬,靜坐田埂,仰望星空,聽眾狗吠吠,觀明月莽原。他自稱是一個扛著鐵鍬“閑逛”的人。在他的村莊里如那老狗一般搖搖晃晃;從老屋到田間地頭。他用草繩拉直一棵歪斜的胡楊,他用鐵鍬挖過許多大坑,又堆了幾座土堆。他知曉一條活到老不易的狗,他通曉一頭通人性的驢,他與蟲共眠,追逐逃跑的馬。在村莊里,他恣意地生活。他沒騎馬奔跑過,保持著自己的速度,懷揣感恩之心活著。
在遠遠的荒蕪中。
荒蕪的家園是被人村莊的寂寥;那是間不曾打掃過的老屋,那塊沒有安心種好的土地;是黃沙梁落日的余輝。面對那十年后重修的門樓孤立在荒原中,空曠而孤獨。內心不免多了些惆悵與不舍,此時荒草已從墻陀涌了進來。那血濃于水的情誼被有情風攜帶穿過那荒野中的門,那黃沙梁的太陽再一次照向手中的鐵具,折射出他對故土無限的眷念。滿腔熱血傾注在這荒蕪的家園,那聲他養他的地方。他的生命中不曾有過天堂,唯有故土。
在城市的日子里。
雖說是一個農民,他對城市沒什么感情 ,但仍懷有感恩的心生活在城市中。人家把馬路掃得一塵不染,還建了高樓和公園。謹慎地走在馬路上,享受著這突來的美景。扛著鐵鍬進城,像開墾荒地般地“經營”城市。不過,他又是城市的一個匆匆的過客,用他的話來說,是踏破鐵鞋覓吃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飯館就算是吃下了,在陌生的城市他沒有一把屬于自己的鑰匙。于是,他學會恭恭敬敬的敲門,規規矩矩的守門,悵然無惜的找門。因為懷揣感恩之心,無拘于城市的林總,他依然扛著鐵鍬過街。
劉亮程隨時隨地的感受著生命,感恩每一株花草,每一片土地,這樣的鄉土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將感恩之心融于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
無論生活在那里,人都應該是感恩的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