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目送讀后感1000字
我從不憚以最美的文字來描繪所見所感,但《目送》帶給我的觸動,使我沒有勇氣對樸拙風情鋪以華麗詞藻,生怕污濁了龍應臺筆下的原始世界。龍應臺用她的誠心之筆、慧俱之眼現出生活中的原態,出于淡俗又超然生活。這樣的作品于我是一種震撼,是一份財富。一起來看看小學生目送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小學生目送讀后感1000字篇1
初讀《目送》,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心靈觸動,僅僅是有種不明所以的緩緩升起的想讓人嘆氣的憂傷。正如序中所說的“看見”,我也只是看見了她的憂傷,只可惜啊,這憂傷,僅僅在我的心外。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還正值年少吧,路并沒有走多久,也沒有走多長,一開始同行的人大多都還在身邊,那些不小心走失的親愛的人,都已經在我不懂珍惜的時間中漸漸忘卻,所以無法理解作者對于“舍”、對于“傷逝”的落寞。
我曾經是多么相信我擁有這世上的每一個永恒美麗的瞬間啊,可現在已經離別將至,我不得不對那個自己說再見了。而我曾經多么相信我們一直能到永遠啊,可沒想到,竟連一瞬也沒有。
面對緊閉的門與空蕩的街,我從不曾感到過,或是說沒有意識到過,已經有人與我漸行漸遠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也有一些永不再見的人仍在我心中停留,他們的音容笑貌都還在記憶中,但記憶卻是一條光線明滅的長廊,最初歡聲笑語,最終形影寂寂,如此反復,他們也僅僅存在于我的記憶之中。耳邊響起悲壯深刻的音樂,我才知道那是在暗示我我們已經離別很久了,他們留給我真實的東西只會是一個蕭索空寂的背影,或許,就連一個背影也沒有。
在這突兀的當下,我終于想起了他們對我說的最后一句——“不必追”。于是,終于開始了不曾明白過的失聲痛哭。
哭聲漸歇的日子里,我漸漸意識到,沒有什么是不可替代。而所謂的父女母子朋友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合上書本,在這哭聲漸歇的日子里,我看見了另一面的我自己。
小學生目送讀后感1000字篇2
對生命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題記
帶著釋懷與生命的和解,龍應臺筆觸之下的《目送》以溫柔纖細描寫出親人之間的親密互動。當我親臨這篇文字海洋之中時,帶給我的是當下的感動,亦或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對于曾被余秋雨大師評價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優秀文化建設者的龍應臺來說,在她的筆尖之下,無不散落著深情動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對待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愛與虔誠。龍應臺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來描寫諸多生活中的濃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來亦有溫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們的人生中會有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正如《目送》中所現:“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痹谶@本書中作者在上有長輩下有子女的親情關系交織中經歷了諸多的目送。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為學生每天早晨父親用自行車載著我去上學,當我向他說:“爸爸,我去上學了。不用想,迎著我背影的那便是兩鬢早已花白的父親灼熱而又燃情的目光?!币嗳羰悄克?。又若是我參加夏令營時,母親面對車子啟動之時,迎著我背影的,也便是母親擔憂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筆下不著痕跡的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在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著力的去描繪深情厚重的無私之情,只是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融入其中,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平實無華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黯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我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里的點滴和瑣碎,你依然可以從另外的世界里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溫情。在溫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實地傳遞批判的力量。
小學生目送讀后感1000字篇3
最近,我在看龍應臺的《目送》一書,讀了其中的“目送”一篇,我感慨萬千。文中作者回憶了三個送別兒子華安上學的情景:
情景一:華安上小學第一天,和母親手牽著手,進入校園后,他邊走邊不斷地回頭,依依不舍地離開媽媽。
情景二: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在機場告別時,母子倆照例擁抱,但是兒子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情景三:華安二十一歲時上的大學,正好是作者任教的大學。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母親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個情景,但是卻勾勒出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孩子小的時候依戀父母,而母親也同樣依戀孩子。在孩子逐漸長大后,他們更加獨立,便嘗試擺脫父母的呵護,而母親卻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在孩子能完全獨立后,他更希望擁有自己的空間,而母親卻被拒之門外,她感覺很無奈。
讀完文章之后,我一方面感嘆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規律,另一方面又很同情這位母親那無處安放的母愛。孩子在成長,在走向獨立,而母親對于孩子的愛的方式卻永恒不變,這必然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
這兩日,在朋友圈看到兩條消息,其中一條是一年級孩子的爸爸發的狀態,帶孩子去游樂場玩耍,在玩碰碰車的項目時,小孩可以帶一位家長同坐一輛車玩,也可以獨自開車玩。在以前,孩子總會選擇讓父母陪著一起開車,可是這一次,孩子居然要求自己一個人玩。看著孩子一個人也玩得很開心,做爸爸的心情有些復雜。另一條消息是,一位三年級孩子的媽媽發的狀態,媽媽第一次讓孩子自己走著去上學,在樓上看著孩子小小的背影逐漸遠離,媽媽的心里一陣酸楚。
小時候孩子是完全離不開父母的,而父母也已經習慣并享受著這種被依賴的感覺,可是,不知不覺中,孩子慢慢長大了,一點一點地變獨立了,父母感覺自己被孩子擺脫了,不被需要了,盡管當時觸動心靈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足以傷感一陣子了。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心理落差呢?龍應臺在書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相比作者的這種看似有些傷感的人生感悟,或許紀伯倫的《致我們的孩子》里“你的孩子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所傳達的對于孩子觀念更為令人深思?!澳闶巧⒆邮巧?。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被蛟S父母只有懷著這樣的心態,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等兒女長大脫離自己的時候才能淡然處之吧!
小學生目送讀后感1000字篇4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寫盡了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這是作家龍應臺對生活的記錄。在她的文字中,時而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而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存活?!边@是她對死亡獨特的見解,面對不可抗拒的輪回,她選擇了從容面對。這是人們無法做到的釋然。在生與死的交替間,我們既然沒有選擇的權利,為何不欣然接受這一切突如其來的驚與喜。你不必訝異,她只是看透了人生?!凹?,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倍颊f家是溫暖的港灣,但當這里少了以往的喧鬧,或許安靜,又或許寂寞。那孤寂在空氣中凝聚,一點一點朝自己靠近,那種情景,連空氣都陌生了。我們都不珍惜有家的溫暖,當家殘缺時,一切都變成了回憶,一切都失去了色彩。
讀到這里,左手邊的心房不禁顫抖了一下,它提醒了我,也教會我珍惜,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靶腋>褪?,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現今的人們都在追尋幸福,可那模糊地詞匯你是否真的知道到那里尋找。貪婪的人類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在追尋的路上,你們不斷卸掉身上沉重的負擔。只有失敗的那一刻愚蠢的路人才會發現原來早已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不需要你追尋,只需要你珍惜。
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小學生目送讀后感1000字篇5
如果按一本書的要求來說它,那它可能只是由一篇散文組成的。
買回家來,我并不是它的第一個欣賞者。因為它對我而言,只是作業的一部分,以后什么時候看也是一樣唄。所以將它放在書架上,不再理會。
沒成想過了幾天,回到家時,只見這本書已到了母親手中,而她的眼睛紅紅的。我十分驚訝,她在我印象中,從不軟弱,十分強勢才對。她看我回來,對我一笑:“回來了呀!”連忙把眼一擦,我便也不再追問。倒是對這本書好奇起來。心想這本書有什么神奇之處,使我媽媽如此感動?
當我把書翻到最后一頁時,我知道了感動她的是作者母親的那份對女兒樸素的愛與一位母親的胸懷。
這本書里,最讓我心酸的,就是那簡單卻也殘酷的母子關系。是的,就是這樣,我的母親可能看到這一段也非常認同吧!我這個不孝的女兒,是否也讓她如此心寒。想著想著,不禁慚愧。我也推走過母親給我的傘;我也曾以為自己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的照顧了;我也曾認為他們嘮叨……
因為我從沒想過他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有一天有可能連我都不認識……
家是什么?我每聽到這個問題,都會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富翁醉倒在街邊,警察跑了過來恭恭敬敬地說:“先生,我送您回家吧?!备晃虇枺骸凹?我哪有家?家在哪?”警察指著一幢大房子說;“那不是嗎?”富翁一看:“哦!那只是我的房子?!?/p>
有親人的地方就有幸福,很多人,只有在失去了,沒有了,不再回來時;哦!沒有了,才知道后悔,珍惜。你可知道最應該珍惜的就是你身邊的親人,你的父母。
可能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子一場或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