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800字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看見讀后感800字最新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看見讀后感800字【篇1】
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還是說,只是某些人需要我們看到這些。
——題記
學校欺凌一向是老生常談,在《看見》這本書中,也有涉及。這起事件之所以被柴靜錄入在這本書中,大概是因為它所給我們帶來的深思。
“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終,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是柴靜在雙城的創傷中所寫的序言,這起事件起因源于學校暴力、語言暴力。我們永遠也不能想象,受到語言暴力的孩子,到底有多痛苦。他們是風雨中的柳絮,沒有依靠,在漫天的謾罵羞辱中,無助的飄啊飄……最終,落入泥濘中,任由泥濘污濁自我。
柴靜在書中這樣寫道:小蔡說苗苗自殺的原因是幾個月前的一次聚會上,有男孩子摸了苗苗的胸部,被幾個低年級的學生看見,傳了出來,“說得很可怕”。從那時候苗苗就開始有自殺的念頭。
我問:“什么讓她最痛苦?”
“從聚會的那天起,很多同學罵她……”
孩子的內心,真的異常的柔弱,而在這樣的年紀,在這段柔弱的時段中,遭遇了就算是成年人也難以承擔的輿論。苗苗之所以想自殺,我想是能夠理解的。她的死,除了同學間的語言暴力,還有教師以及父母的職責,他們沒能看到苗苗的不正常,沒能夠制止這件事的發生。苗苗的自殺,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家長們真的要好好的將心思花在孩子上頭,好好的去了解孩子,好好的當孩子的朋友,好好的去當一個傾聽者,好好的去當一個理性的家長,好好的去當好一個教育者,而不是獨裁者。而教師,作為一個教師,要了解學生,發現他們的異常,能夠作為一個值得依靠的柱梁,傾聽他們的煩惱,為他們供給幫忙,讓他們感到安全。我想,如果我們將更多的關懷和愛護給予孩子,他們絕對不會再輕生。如果我們能夠將更多的心思花在制止學校暴力中,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應當會減少。
讓我們,同心協力,為了孩子,為了減少這種事情的發生。我們需要制止學校暴力!
看見讀后感800字【篇2】
“《看見》講的是什么?”
“一些社會現象——家暴、同性戀之類的。”
我喜歡完美的東西,我內心一向抗拒接觸那些黑暗且殘酷的現實。所以當同學早先給我推薦這本書時,我堅決地搖了搖頭。翻開《看見》,是我從未想過的,讀過《看見》,我發現它帶給我不僅僅只是書中的采訪與報道,而是一次寶貴的認知。
《看見》記錄了中國十年的變遷。它就像一個時光機,帶你回到過去,即使你從未經歷那樣的事。就好像在看到《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章中對非典時期的災情采訪時,我看到了在災情面前人的脆弱和頑強,“要是好了真想能放一次風箏......”這是一個簡單的愿望,在當時卻稱得上奢求,因為有太多的無能為力。讀了《看見》,我才明白戒毒所會強迫前去戒毒的女性去賣淫,官員會因為不想多管閑事超期羈押一位老人二十八年……真實的世界原先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那么干凈,人們會貪婪會嫉妒,會為到達目的不擇手段。
現實也不總是黑暗的。我還看到了在非典時期那些不顧生死的醫生、護士,“窗前的花兒開了,我會好起來的”是護士王晶生命垂危時對丈夫的安慰,也是對自我鼓勵。有一個律師幫農民反映征地,過程中因用詞不當被判罪,村子里的老漢去監獄看他時說:“把他換出來,把我關進去吧,我老了”。盧安克為了支持中國人民的教育事業,沒有受任何組織的派遣,不遠萬里,就一個人跑到中國來了……感激柴靜保留著這些溫暖的細節與故事,讓我相信世界依然存在著完美。
柴靜的視角是異常的,她在鋒芒畢現的年紀將話筒交給另一種感情——同性戀;在謾罵踩貓者的言論遍布網絡時,逆流而上揭露真相背后的人文關懷。當很多人的焦點還聚在藥家鑫的罪責之上,她卻將鏡頭轉向他的那雙手,那雙握刀的手也是一雙彈鋼琴的手。很多人質問柴靜,你怎樣能夠播放一個殺人魔彈鋼琴的場景?你怎樣能夠為他們的父母說話?藥家鑫公開采訪的那句再次點然眾怒的話“農村人難纏”,早已被事件點然怒火的觀眾卻不明白,后面還有一句“我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靜也只是想公正呈現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為的想法。
“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虻對柴靜說的,而這也是我期望對自我說的。生活中,我們更不能任由浮華的表面刺眼,而促使感性超過理性。我們總是給人物畫上標簽,就正如孩提時代,陪爺爺看抗日劇時見到電視上的主人公登場,便迫不及待地問:“爺爺,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年齡改變,兒時的認知早已根深蒂固,沒有想過世人從沒有好壞之分,如同柴靜所說“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從前的我,相信幸福美滿的童話,認為做了壞事必須就是壞人。《看見》讓我更加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要永遠對生活抱有期望,也要學會理解現實的不完美,我不得不走出童話看見那些蒙灰的靈魂,看見袒露在陽光之下結痂的傷口,看見社會光彩燈光下人性的背后。
看見讀后感800字【篇3】
孩兒如花,如花一般的完美,他們在綻放,在成長。然而許多花卻在不尋常中凋謝,是誰在毀滅這些完美呢?
文章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一個痛心的故事。文中的苗苗因為受到凌辱,不堪流言重負,最終選擇自殺,其他的幾個小朋友因為友誼選擇“有難同當”,所幸的是其他的幾個人獲救。在團體自殺事件發生后,學校和教師并沒有對孩子們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甚至是想隱瞞事情,社會上更是漠視甚至有人阻止記者采訪,其中幾個小孩子的父母更是嫌棄孩子丟臉,言語上去傷害孩子。
苗苗這朵花很美,她本是在歡樂與愛護中成長。學校欺凌、流言中傷使這朵花走上了不尋常的凋謝之路。當苗苗當眾跪下的那一刻,心中無比沉重。你以為死亡離你很遠,謠言不堪一擊,可是苗苗卻告訴我們:生命脆弱,孩兒又能何等堅強?也許,你的一句流言蜚語就把孩子推向無盡的深淵;你的一次欺凌,或許讓花兒選擇不再綻放。或許,你在得知欺凌后給花兒一點光明,讓她走出黑暗,重新綻放;如果學校及時發現苗苗被欺凌,可能苗苗就不會自殺——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常喊著阻止學校欺凌的口號,卻沒有付諸最有效的行動,這無疑也是給了欺凌者無形的支持。我們常說孩子是我們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接班人,要保護好這些花朵。但眼看著那些花朵因學校欺凌而凋謝,我們忍心嗎?不要只喊著口號,而是要行動起來,把花朵們捧在手里,把他們保護起來,別讓他們再受學校欺凌的傷害。
也許,你認為孩子們自殺很傻;也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會覺得這種“有難同當”的行為很荒謬,常常忽略了孩子們內心的想法。苗苗把小楊當哥哥,小楊卻無意中傷害了她,以致小楊在自殺未遂后感到深深自責,卻也不敢表露自我的想法。而小楊的媽媽并沒有對小楊的獲救感到幸運,只是覺得兒子的自殺行為很丟人,在言語上不斷地傷害了小楊,被責罵的小楊不被理解的幼細心靈該是多么痛苦!作為傾聽者,我們習慣把自我作為一個清醒的局外人去指導著對方該怎樣做,卻忘了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許友誼比生命更重要。當朋友受到傷害,他們會選擇“有難同當”,內心的侮辱、容忍、偏激扭曲的心理隱射出了孩子們的心理教育不可忽略,我們更多地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要更多的去給予關懷和溝通交流。學會傾聽,學會站在孩子們的立場看問題,學會尊重他們的行為,而不是恥笑和辱罵。
從沒想過這些孩子竟會以這種方式來回擊這個社會,孩子們的“有難同當”讓我震撼不已,或許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重生。愿他們安息,在那邊一切都好。我悲痛悲痛,久久不能平復自我的心境,憎恨那些曾今對他們造成心靈挫傷、身體傷害的人。但更多的應當是對這個社會的反思,我們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說,更要去做,真正地保護好那些祖國的花朵;也要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不要用成年人的視角去解讀他們的行為,而是要正確地引導他們,理解他們,關心他們。
花兒很美,但也很脆弱。我們要用雙手為他們拔去心理上的痛苦之根,用雙手為他們撐起一片無欺凌、無謠言的天空。
看見讀后感800字【篇4】
《看見》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幀幀攝像機下拍攝的影像,真實得有力,殘酷得讓人滿目蒼涼。與大眾傳媒不一樣,柴靜將攝影機轉向一個個“人”。有人說柴靜的新聞將節目墮落到拍網站新聞的最低一行,不拍時政卻去關心邊緣人群的事,只是為了吸引眼球。可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明白和感覺,是兩回事。”許多東西我只是明白它的表層,或是錯誤的一面,沒有真正地去深入地感受過它,卻依然說著明白。而攝像機下那些被邊緣化了的人,從始至終都沒有被感到他們存在過。
對于社會里的“少數人”——同性戀者,我無法說感同身受,或是要求別人去寬容,我只期望,能有一種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評價。在閱讀此書之前,我對同性戀者只是表示理解和支持,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了解過他們的處境。可傳統的教育下構成的社會觀念告訴我們:它不是健康的,是一種病態。在這種觀念下,社會對同性戀者施行了一種無形、巨大的暴力。他們不被正視。若是有人聊起同性戀者時,多數人的臉上就會先是流露出驚訝隨即是一種惡心。所以,他們被要去送去“治療”。這種意義上的治療無外乎是一種磨滅掉欲望的折磨,不是電擊,就是藥物催吐。他們無法正常地戀愛,甚至要在倫理觀念下被要求與異性結婚。感情本應當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可怕的是,這種性取向是先天基因決定的。要是一個人生來就是同性戀,那么就要被歧視,背負這種罪惡來活一輩子?這不應當是同性戀者應當遭受的。人生而平等,誰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利。他們作為少數人,所能發出的聲音本就很微弱,還要遭受人歧視和攻擊。為此,我期望能有更多的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尊重,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
對于家庭里的“沉默”的一方——受家暴而入獄的婦女,光是“家暴”這個字眼看著就令人為之一顫。第一次明白,是在《房思琪》里。和許多受暴者一樣,許伊紋在結婚前并不明白丈夫會是個家暴者。文學的救贖都不能愈合她遭遇家暴后淤青的皮膚,一年四季高領長衫諱莫如深。看完《沉默在尖叫》后,一度使我對感情產生一絲畏懼。《看見》里采訪的殺夫女犯多半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女性,有的甚至連連工作都沒有。無論如何求救都無濟于事。所以,她們跳不出這個泥潭,在最終的一次反抗中,失手將丈夫一擊致死。并且,在歷經了這一切后,受傷害的不只是母親,孩子也會所以受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生的。令人心痛的是,我國關于反家暴并未構成完整體系。女性在婚前,婚后仍無法有效的預防家暴,這該不該說是法律的一種失職?許多女性在遭受家暴后只能經過拍照取證來離婚,這一形式,包含了多少疼痛與心酸。許多女性在家暴中沉默,除了無力反抗更痛苦的是跳不出那個溫柔的漩渦,貪戀于那僅存的一點溫暖。
現實有時像透明的玻璃瓶,我們所明白的東西似乎被看得很透徹清晰。而這一切,只可是是沒有被打破而已。當我們一切的認知被顛覆,被鮮活地剖析,一切便會像一個充滿裂痕的修補過后的玻璃瓶。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它不堪,可是我們得理解它,我們要有一份勇氣,一份敢于應對與理解的勇氣,然后,去改變它。
看見讀后感800字【篇5】
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過多的感情,柴靜用冷靜真實的文字記錄了她所見證過的悲歡離合。整本書讓我產生最大波動的不是屬于柴靜的成長,而是人性的交織。
前,同性戀在中國似乎是一個比妓女或者艾滋病傳染者更為令人鄙視的詞。同性戀和其他人一樣上學、工作,努力活著,事實上,這是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的另一種相愛方式。可是,由于社會的不理解,導致的是他們不能公開身份,絕大多數的他們不得不和異性結婚,建立感情的社交場所大多是公廁或是浴池,那些不是感情,只是性行為,對于他們而言“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地方,愛活可是來,僅有性。”
有一些走在思想前列的國家,直面了同性戀這個問題。早在12月,荷蘭經過開創性法律,允許同性伴侶結婚并領養孩子。這項政策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爭議,有反對也有贊同,褒貶不一。這篇報道的結尾有一句玩笑的點評“外國人的思想太開放了,中國人估計連討論都沒有。”是嗎?是的。不用懷疑,是的。
在中國,同性伴侶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處境。每年,都有人提交有關同性戀婚姻的提案。結局自然是不盡人意,有代表表示愿意簽字,但期望在媒體前不要報道自我的名字。我不明白是應當高興還是應當悲傷,有關同行戀的種種問題都是燙手山芋,沒有多少人愿意觸摸這個問題,愿意真正證明自我的態度,甚至是同性戀者也不敢表達出自我真正的愛人的性別。當同性戀者被迫選擇自我并不愛的伴侶,又是否會造成一段婚姻的杯具?在眾多幸福的家庭中,是否存在所謂的貌合神離?我想,這個社會需要一份答卷。
我們的社會不理解同性戀,同性戀只能被迫壓抑在角落,他們中有的因為不理解,不自由,想改變卻無能為力而選擇自殺;有的被父母強制送入精神病院被當做一生的恥辱。是的,連父母都無法理解,最親近的人都因為性取向而離開他、嫌棄他。
書中,柴靜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理解同性戀者?”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我不能完完全全地明白這段話,可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當你的無知,你的愚昧,你的偏見傷害了一個努力去生活的人,我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善意。他們與我們都是人類,我們為何又要用不公平的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去與他們劃分界限,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有平靜歡樂生活的權利。21世紀,人人呼吁平等,而平等并不是某些人因為貼合大家的共識才被給予尊重,平等是發自內心的。
孟德斯鳩說:人生而平等,根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正如我們和同性戀者也同樣是平等的,擁有著屬于自我的權利,我們并沒有什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