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柴靜讀后感1000字
客觀是《看見》的首要特點。在當下這個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的時代,中國的新聞往往比小說更有可讀性。所不同的是,小說可以編,新聞是真的,而且往往其中的好壞沒那么簡單。所以,電視上45分鐘的新聞節目,背后隱藏著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故事延展。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看見》柴靜讀后感10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看見》柴靜讀后感1000字【篇1】
今日最終看完了柴靜的《看見》。20__年9月初買的,整4個月才看完。看得這么慢,主要是因為不太習慣柴靜的語言,看一會兒就覺得累,不像有的書,放下了還想把它再打開。可是這本書還是很好的,很多資料值得思考。
里面資料很多,不多說了,只說第十八章“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吧。這一章,好幾個地方,看得我眼淚幾乎掉下來。這一章是關于藥家鑫案件的,柴靜還是用她的方式,只陳述采訪資料,不評論,但讓我深深體會到這種陳述比評論更能觸動人心,引人深思。
她在筆記里寫道:“為什么人聲稱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來到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滿足,也不是為它的殘酷而驚駭,而是一種空茫?它讓你意識到,剝奪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發展,一切的可能,結束了。
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隨后在柴靜的陳述中,以及她引述的一位以前采訪過的以往患抑郁癥的男孩小宋的觀點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我放在被陳述者的位置上感同身受地體會和思考,體驗藥家鑫、藥慶衛遺憾和悔恨的心境,回想自我的成長過程,看著此刻的孩子思考從中應當學到什么。如果我們不能從藥家鑫、張妙的死去思考這些東西,而僅僅是對類似高曉松以往發的微博“即便他活著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拼命點“贊”,那他們真的是白白死了。
柴靜在書中,提到了“藥家鑫在公開采訪時說過一句‘農村人難纏’,這句話后面還跟著一句沒播的:‘我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看到那里你會想到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柴靜很勇敢,她這句話會讓有些人,包括有些記者,不舒服,那些人斷章取義地誤導輿論,應當受到譴責。其次,我想起以往看過一個視頻,采訪張妙的丈夫,他說:“他不是說農村人難纏嗎?我要讓他明白我們不難纏,我只要他以命抵命。他的父母如果愿意,我能夠替他贍養”,以及在藥家鑫死后,張妙家人去找藥慶衛索要20萬元,說是“藥父公開許諾過的”。對某件事,當你義憤填膺地贊成或反對的時候,你需要冷靜地想想,你是不是正在失去自我的確定力?擺在你眼前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看見》柴靜讀后感1000字【篇2】
實際上,這個世界沒有好人與壞人,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柴靜。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記錄了柴靜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歷程,描摹了柴靜這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破繭成蝶的過程。
“看見”是脫去世俗的束縛,用客觀、真實的目光去看待,直至發現問題的本質。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都不愿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也許是擔心,事物的真相被自我刻薄尖銳的目光刺穿之后,將會留下無盡的沉重與悲傷,但,倘若每個人都對社會上的黑暗腐朽的東西不甚了了,不去反對,那么這世界上哪還有善良完美可言?這時充當的將是千萬副冰冷的虛假面具,而此時人性與道德將逐漸消逝。
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中寫道:“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理解__戀者?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感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__戀的感情是最真實的,”的確,__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的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但我們我們也許能盡量的少一些鄙視與質疑,多一些寬容與理解,畢竟這是他人的感情自由。
另外,柴靜用殘酷的現實也揭示了倫理與道德最黑暗的一面。例如人們為了眼前的茍且利益而不惜傷害他人的利益,將法律與道德踐踏于腳下。
不得不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影事業蓬勃發展。有些電影深刻地揭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例如韓國影片《蚯蚓》《媽媽別哭》講述著殘忍的學校欺凌事件,本國的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也刻骨銘心地揭穿學校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些類似事件也曾發生在周邊,但試問我們每一個人,在遇到他人的利益受侵害時,是否也曾袖手旁觀?也許僅有受害者生命的流逝才能換來每個人的覺悟。在看完《悲傷逆流成河》后,結局女主人公易遙的經典語段更是催人淚點:“生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仙人掌成不了花,沒法讓人捧在手心里”“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
在柴靜的《看見》中,沒有明確定義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是法律判定犯了法的不必須是壞人。就像藥家鑫案。藥家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上的輿論一邊倒說要判他死刑。而柴靜為了看見真相,勇敢地去調查:“他為什么要殺人”。之后才明白當時的藥家鑫因為恐懼,以為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沖動之下便起了殺心。其實本質上藥家鑫是個孝順父母的乖孩子,只是一時法律意識淡薄。而又有多少人肯拋棄表面的法律判定,從事物的真相去探究。
遇見《看見》,我開始嘗試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
《看見》柴靜讀后感1000字【篇3】
《看見》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充滿了真情實感,它是一個人——柴靜,親身經歷的十年。不是虛構,也不是幻想,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感悟。
柴靜于書中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我,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任性。”幾百頁的書記錄的不是上層社會人士的風流生活,也不是娛樂明星的事業經歷,而是下層勞動人民實實在在的生活事件,憑著自我的采訪記錄和總結思考,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現,有力地沖擊了讀者的思想觀和見識,鮮明地刻畫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藥家鑫事件”,其講述的是在20__年10月20日,西安音樂學校的藥家鑫夜駕車撞人后,發現傷者在記錄自我的車牌號,拿出刀子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之后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之后被判死刑。看似平凡的殺人事件,卻能夠引發讀者的深層思考,而不是表面上對死者打抱不平,為什么眼見自我犯下錯誤還要加深它的嚴重程度?為什么如此殘忍、不顧后果?
從該事件中可引出“獨立思考本事”這一話題,藥家鑫為何撞傷人之后還將其捅死?因為擔心傷者認出他的車牌號而被逮捕。但他又是否想過:刺殺者,不僅僅沒能讓自我逃脫,反而讓自身深陷泥潭?一個大學生竟做出如此缺乏思考的行為,應當與個人,家庭,學校有關系!
從個人角度看,一個人學識的高低不代表其生活本事的強弱,不應當“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在求學中培養自我的獨立思考本事。注重思考,三思后而行是很重要,這對以后能否生存社會影響很大。其次是家庭,父母不應過分寵溺,也不應不分是非對錯,就認為孩子是對的,否則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思考本事培養,這將會成為其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坷。從教育角度看,異常是80年代,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的他們,真正到了社會上這些學來的東西大多是沒有用的,而真正有用的東西還沒有學到——獨立思考本事。
所以,從藥家鑫身上我們看到了本質,他并不是十惡不赦之徒,而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本事,使事情的后果變得更嚴重,導致死刑。
《看見》向我們展示了平常所無法觀察和想到的現象,若對細微物不斷地思考,對整個人生是很有幫忙的。
《看見》柴靜讀后感1000字【篇4】
上學期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初看,作者柴靜,明白這個人,央視名記,可是,她究竟做了什么,為什么在記者這門行業上做的有聲有色,卻一無所知,就這樣,懷著一顆奇的心,我打開了《看見》,走進了柴靜的那幾年。
書中以陳虻電話起筆,又以陳虻去世收筆,以時間為主線,洋洋灑灑的講述了柴靜從剛來到央視的愣頭青到成為知名記者的成長歷程,無論是飽受爭議的雙城的創傷,還是非典時期的艱難時光,亦或是藥家鑫之死……書中經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體會到一個女孩由感性到理性逐漸成熟的過程。
書中并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的痕跡,亦未表現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很多的新聞報道中,她只是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她與這些人相遇,也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原因。
我們得以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走進中國社會中我們未曾接觸過的地方。縱觀書中所描述的這些事實,給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實,生命的真實,生活的真實。
無論是虐貓事件還是藥家鑫之死,她以客觀陳述的方式,告訴我們不僅僅是事件的事實,更是人性的善惡,我們常常說眼見為實,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好并非真的是好,我們看到的惡也未必就真的惡,多的是我們不明白的事。柴靜說: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我也熟視無睹。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藥家鑫的父親說。柴靜給了他說出這句話的機會,也給了我們觀看與思考這種救贖的機會。感激柴靜,給了我們一個看見我們所不熟悉的那個世界的視角。感激這個世界,一向讓我們有所期待。
陳虻對柴靜說:“去,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讀完這本書,我更想說,走,用你的眼睛看見世界。
《看見》柴靜讀后感1000字【篇5】
明白柴靜算是比較晚的,那時候在網上看見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幾分鐘,關于四個人的故事,女教師、律師、官員、總理、獨特的氣質,真誠的語言,帶給人心靈上長久的震動、從此改變了對記者的看法。開始關注她的博客,看她的節目,讀她的書籍,認真了解她是怎樣的成長。
要想“看見”,就要從愚昧中睜開眼來。
因為她的不一樣,很多人喜歡她,但同時也飽受爭議。喜歡她的人欣賞她在鏡頭前的犀利與敏銳,她以往故意在節目中反復詢問王錫鋅關于公款消費的數字;她以往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同樣有人覺得她的主持風格更像是一種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鏡頭把她采訪中標志式的蹲、抱、皺眉充分表現。”我個人覺得她是我們這時代真正優秀的記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尋新聞工作者應當持有的態度與作風,看她早期的文字,細膩又帶一分倔強,正如她給人的感覺。
《看見》是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在一個又一個采訪中,她應對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社會問題、災難、杯具,文章中常常看到她對自我的懊悔,一個錯誤的提問,錯誤的表情,不適宜的態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點并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
從一開始的極具攻擊性的提問到不帶道德眼光去看任何問題,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強調要做一個獨立的新聞人,什么是獨立她引用胡適的話說:“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我的事,給你們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此刻,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對的事情,做應當做的事情”。
《看見》所呈現的各個新聞事件、人物讓我有時候對社會很是失望,可是柴靜教會了我怎樣去思考,她在演講最終說道: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她由這些人創造并且決定,僅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自我憲法權利的人,能夠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僅有這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祖國驕傲。僅有一個國家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柴靜教給我的就是這樣:獨立思考、記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