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歲月讀后感800字
讀書,讓人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讀書,讓人視野開闊,頭腦冷靜,正像深水表面,總是波瀾不驚,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處理問題從容不迫,舉重若輕。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800字(篇1)
有人問,什么是青春?
我說,青春,是長長的跑道,我們得以全力以赴的奔跑,釋放自己全部的能量。“宇宙茫茫,小小的地球在悠悠旋轉”,恰似青春的腳步。在青春里,我們的腳步不會太快,前方有太多未知、太多困難等待著我們;在青春里,我們的腳步不會太慢,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憑著初生牛犢的勇氣,不會懼怕一切。
有人說,什么是成長?
我說,成長,是在青春中奮力前行的我們,從懵懂幼童變為青蔥少年的模樣。成長,是一種痛,特別是在最無助的時候。陽光下的我們,拉著同伴的小手一起前行,漸漸地卻發現自己已然形單影只,是成長的煩惱,“時間流逝,我長大了。”
年幼時,只期盼快樂,永遠不曾想有一天自己會變成被依賴的那個人。當身邊的愛,隨歲月逐漸逝去,曾經的人永遠離開自己,是那么無助迷茫,以至于不敢去面對。成長的過程是無奈的,但千萬個無言的支持,總能抵過成長間的點滴傷痛。將煩惱裝進漂流瓶,隨流而去,將煩惱寫成長信,寄去九霄云外。
也許很久之后,我們早已越過歲月的山丘,淌過成長的河流;翻開日記,也會向他人喋喋不休地笑說曾經的煩惱。當歲月染白了你的頭發,予你朱顏辭鏡;急于感嘆朝如青絲暮成雪的你會漸漸為曾經的蹉跎感到后悔,但請相信,只要你曾如海倫凱勒般留意萬物,如比爾般努力奮斗,成長就會給予你最后的禮物—快樂。
青春這首詩,夾雜著淡淡的憂愁和無奈,被收藏在人生的日記里,只等待著你日后無事時,緩緩翻看,任憑蘊含著五味的記憶在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800字(篇2)
我們的班主任宋老師,推薦我們看了一本勵志的好書《少年周恩來》。寫了周恩來總理小時候發生的故事,我讀后深受啟發。
周恩來總理小時候母親就去世了,都是在他的養母那里學習的知識。他小時候讀書很勤奮,也很聰明。他的養母以教書為生,因為周恩來從小喜歡讀書,他比別的學生都學習好。他讀的那些書都是外祖父去世后留下的很多有趣的書。這些書周恩來愛不釋手,都一本一本地仔細閱讀。他還跟陳氏學習練字,學習背誦古詩文。他嘗到了讀書的樂趣,上學的時候經常跑到學校的書館去讀書,所有課余時間他幾乎都是在書館度過的。
有一次,校長問學生為什么而讀書時,同學們的回答五花八門,而周恩來卻說了一句相當震驚的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博覽群書,積累了很多知識,順利考上了南開大學。那是一所的大學,當然學費也很昂貴。面對那么貴的學費,他哪兒讀得起呢?他就每天放學的時候到在學校的印刷室、編輯部幫老師們做點事掙錢。為了省錢,他每次帶去學校吃的東西都是一小瓶醬菜。南開大學畢業后,為了尋找拯救祖國的良方,為了尋找中華崛起的真理,他東渡日本,艱苦求學。
跟周恩來比起來,我生活比他好多了,可是我學習比他差多了,他可是南開大學的優等生啊!讀了這本書以后,我以后一定要孝敬父母,努力學習。做到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完成作業,課后復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老師和爸媽的無私關愛。要像小年周恩來那樣,不只關注課本學習,還要多讀書,讀好書;要多關心國家大事,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長大后為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濮陽做出自己的貢獻。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800字(篇3)
今天媽媽幫我買了一本名叫《我只是一個小小孩》的書。我迫不及待的打開書本,書里的人物有歐皮皮,性別男,外號淘氣包,星座雙子座。程維瑋,性別女,處女座。課文內容是一天一位語文代課老師讓六年級2班的同學們寫一篇遠大理想的作文,同學們在安安靜靜的寫作文。
下課了,同學們一起談談自己遠大理想,馬奇奇的理想是當一位聯合國秘書長,沙非的理想是當一個舞蹈家,趙晶晶的理想是拍電影,演電視劇,還要出唱片,孫強的理想是當一個外科醫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當老師,把知識傳給一屆一屆的學生,有人當醫生,拯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人想當科學家永遠走在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前沿,有人想當明星,享受在華麗舞臺上的陶醉和粉絲們的尖叫。而我的理想是做的自己,把自己喜歡的事盡力做好,一直堅持下去,就拿打乒乓球來說吧,我非常喜歡這項運動,一有時間我就會找小朋友玩,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像乒乓冠軍馬寧他們一樣為國爭光,但我會盡力去做。打乒乓球能使人獲益很多。乒乓球速度很快運動距離又短,這就要求運動員頭腦靈敏,反應迅速,遇事當即立斷。其次,乒乓球飛行速度很快使得運動員的視覺器官得到很好的鍛煉,變得眼明手快。最后打乒乓球能鍛煉體質增強耐力。因此我就當它是強身健體的運動。
理想是堅持做自己真喜歡做的事,而不是為了炫耀,更不是為了討好和迎合別人。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800字(篇4)
《成長的歲月》中有一篇是關于媽媽帶孩子讀《水滸傳》的故事。文中的媽媽儼然是一副家庭“老大”的樣子。她在講《水滸傳》人物魯智深的時候,表面上在給孩子講魯智深脾氣暴躁、好吃好喝的特點,心里卻從一個家庭統治者的角度來思考:讀水滸傳會不會悲催壞了自己對孩子人格教育?。
第四回“趙員外重建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中有一節寫暴打廟里的金剛的事。只因為金剛開門晚了一點,半醉半醒的魯智深便拳腳交加。全神貫注的孩子聽得津津有味,媽媽心里卻又傳來陣陣不安:這不就是“”小將破“四舊”嗎?
《水滸傳》里這類激烈的打殺場面多了去了。而孩子偏偏又問“打家劫舍”是什么意思,這讓一心想要望子成龍的媽媽尷尬了。她認為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人中之龍首先就必須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又必須看四大名著,但《水滸傳》中這些暴力不和諧的場面要是教壞孩子,使孩子逆方向行駛怎么辦?這確實是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多少家長都有此憂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里我不由得感嘆,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孩子此時的思維而加以正面“行為”引導。我們小孩子見到這些刺激的場面也是以很激動,迫不及待的看下去,最后也像書中的人物一樣,動不動就動手,罵人什么的,可身為媽媽卻想的這么全面,不僅令人感覺到了一股嚴厲苛刻,還有絲絲母愛伴隨其中。但是越往下看越看不下去了,不是孩子,而是母親,不得不說,母親的思想真是太“老古董”了,全是傳統的思考模式。我個人認為,現在的青年就是要有種像“水滸傳”中的闖勁,要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立足多不容易。有了這股熱血和闖勁,也許還真能像梁山好漢那樣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依我看,如果完全依照媽媽的那種單一而且是固定的思維方式來教育孩子,將來孩子一定是一個死板的書呆子。媽媽的想法禁錮了孩子的思維,而孩子天生的想象力,好奇心都會在其中被扼殺掉,文章后面最有意思的是孩子還真模仿梁山好漢去“打劫”。而被劫的是一個老奶奶,她就很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給了孩子們幾塊巧克力,算是“保護費”。而我看媽媽此時那望子成龍的思維,看到這一幕也一點兒也不剩地崩潰了吧?而當媽媽將要嚴厲地責備孩子時,聽到孩子說:“媽媽,你看你看,我們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弗瑞弟也有功勞……”媽媽會不會覺得自己也許錯了呢?也許孩子需要一點童真、快樂,而不是在“正統”教育中掙扎的囚徒?因為媽媽沒有考慮到孩子此時的思維,而老奶奶采取的就是寬宏的正面“行為”引導。兩者之間的區別所導致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到是覺得教育者和家長應當分析一下,為何《水滸傳》有如此的魔力,以至孩子們被“梁山好漢”們強烈的吸引?我們的教育內涵與方式是不是也應當有點“魔力”去感染學生、吸引孩子們?童真是孩子的天性,誰也無法磨滅。至于如何引導,那就看你的教育有何等的思維,何等的“魔力”與何等的方式了。有人說:“老師們自發而又勤奮地干著愚蠢的事”。其實,家長們何嘗又不是如此呢?這能牽罪于老師和家長們嗎?在當今的教育制度與模式下,老師、家長、學生都是受害者。孩子們期盼“中國好教育”的出現!應當有這樣的童真,又但愿這不是童真!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800字(篇5)
短暫的寒假就要過去了,我們即將迎來新的學期、新的挑戰了。在這個豐富多彩的寒假里,我看了許多書,比如:《福爾摩斯探案集》、《聊齋志異》、《成長的歲月》等。
令我最難忘的一本書是《成長的歲月》,這本書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組成的一本書,而每一個故事都能給予我們很多啟發,而對我啟發的故事是《被自己淘汰》。
這個故事講的是:作者的朋友在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工商管理專業的時候,參與過一次論文評選。朋友的論文被英國企業界的成功人士看好。英國皇家賽車公司總裁親自點名讓他參加公司的職位競選,朋友決定參加比較激烈的總裁助理一職的競選。
竟選分為兩部分,朋友很順利的通過了第一關,他和另一個選手勝出,第二關考的是開車,前半截朋友很順利,但到后來他們走的路塞車了,朋友為了盡快甩下對手,便掉回頭去走另外一條路,結果是那位對手耐心地等到塞車結束,而作者的朋友因為走得太遠了,當他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對手早已經到了,他被公司淘汰。總裁告訴他:“你的性格已經在駕車時流露出來了,一個人耐心等塞車通了,那么他在工作中即使遇到危機,也能理性解決。”
后來作者對朋友說他被賽車公司淘汰了,朋友卻嚴肅地說,他其實不是被賽車公司淘汰了,他被自己淘汰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感悟是:站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我們同時進行著人生的馬拉松賽跑。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有人會放慢腳步,有人會另尋他路,也有人會執著向前,關鍵看你怎么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有不足的,但我們要記住的是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里不要被自己淘汰,要不斷的完善、充實自我,這樣才能戰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