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學生讀后感800字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巴黎圣母院大學生讀后感8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巴黎圣母院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1)
靜靜地,回家的路上。迎著瑟瑟秋風,踏著一片片枯葉,沿著彎彎小路,我沉痛地苦悶地默默地走著,回想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那段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感人片段,我哭了。
《巴黎圣母院》它讓我看到了不僅是當時的歷史,而是世間最深沉的靈魂,最深沉的呼喚。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的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腸,先愛后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伽西莫多卻舍身救助愛斯梅拉達。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已為人的優秀品質,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其情節曲折、人物性格更具有沖突性,是一部富于戲劇性的著作。
而《巴黎圣母院》的歷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時代腐x的政治與權利統治,使無辜的人淪為犧牲品的黑暗現實。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鋒,表達了對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弗羅洛的悲天憫人,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的嘲諷,對茍且偷生的潦倒詩人甘果瓦的鄙夷,對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惡,和對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這一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一善良純潔的悲劇人物的褒揚與惋惜,把美與丑的對比推倒了及至。
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責任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這部巨著,讓人明白人海滄桑,旅途坎坷,折不盡的荊棘藤蔓,踏不平的溝溝坎坎,碰不到的險阻艱難都在前方等著你。假如我們青春的火花點燃心房的的希驥卻被颶風泯滅,假如一次次期待都化作秋天的落葉。所以,請你要面對現實,珍惜你自己。
河水永恒的嗚咽,清風無休止的嘆息,悲劇曾留的記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2)
寒假在家,便饒有興趣的讀起了《巴黎圣母院》,讀著讀著,我感覺這是一部很有趣的名著,便頗有所感的寫下了這篇讀后感。
此書的作者便是19世紀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家,法國文學最偉大的作者之一,維克多?雨果。他用他那毫不留情的筆,猛烈鮮明地抨擊了古典主義的種種清規戒律,主張自然存在的一切,并且提出了美丑對照的審美原則,《巴黎圣母院》便是他的一篇典型著作。
《巴黎圣母院》這篇小說篇幅較長,剛開始讀時感覺眼花繚亂,五光十色,有些繁瑣,但我認真讀了下去,隨后我就被吸引了。整書的大意是:心地邪惡的巴黎圣母院副教主弗洛羅愛上了賣藝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便指使殘廢畸形的巴黎圣母院敲鐘人卡西莫多去劫走了她,但卻被弓箭隊隊長福比斯救了出來,于是心地善良的愛斯梅拉達便愛上了外貌英俊的福比斯。
在和福比斯的一次幽會中,福比斯被人刺傷,她因此被當做女巫抓起來了。站在巴黎圣母院樓頂的弗洛羅,看到愛斯梅拉達被上絞刑架,露出了猙獰的笑容,原來這一切都是他親手策劃。此時,卡西莫多終于認清了弗洛羅的面目,將他推下了樓頂,并帶著愛斯梅拉達的尸體遁入墓地。
這是一部敘說人“命運”的作品。女主人愛斯梅拉達善良純潔,富有同清心,敢于舍己救人,是美和善的化身,但她卻顯得那么無助,無論他怎樣掙扎,無論人們怎樣救她,還是逃不過被絞死的命運;面貌丑陋,但內心善良的卡西莫多,還有那些企圖救援愛斯梅拉達的市民,他們一起代表了正義的力量,但最終還是被毀滅;面似莊嚴,卻狡詐無比的副教主,損害了別人,自己也沒得到幸福,最終還是導致他自己以及他所愛的人統統滅亡。這一切一切的坎坷命運,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原因便是人格,一個人的心理品質。一個人的美與丑,不在于外表,而是內心,內心美才是真正的美。
讀完之后,留有余味,心靈的美好與丑陋,人性的善與惡,依然值得去品味。
巴黎圣母院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3)
這本書看完好幾天了,有種莫名的感覺就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探討,很想讓它澄清。書里面的經典情節很多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復,就幾個點,簡單的說幾句好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作者筆下的當時的那些建筑,那些奢華的象征權力的教堂,人們還不知道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來展現,展現建筑家的審美觀,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時的人們,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從那許多的錯綜復雜的毫無章法的建筑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壓抑,怎樣狂躁,教堂的尖頂,正是人們扭曲的靈魂在對著蒼天做這無聲的哀號!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臟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社會上空蒙著陰云,那陰云是邪惡的,代表著上帝的偽善、假美和謊言。殘酷的事實,是人性的悲哀!
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幾個人物,代表美麗善良的姑娘--愛斯梅拉達。迷人的外貌,純真善良的心靈,從她對待那只山羊,救下那個落魄的詩人,對于傷害過自己的卡齊莫多,送上的水和憐憫,對待愛情的犧牲,天使一樣的姑娘,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排斥和嘲諷,被玩弄,被拋棄,被誣陷,被威脅,這次第怎個恨字了得!麻木的如那個弗比斯,最底層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主教,還有盡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齊莫多,副主教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么的熱烈,那么的誠摯,可是,一個是占有,一個是奉獻,已占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么時候,什么社會,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向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贊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說,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阿!林林總總的骯臟的巧取豪奪,充斥著我們的眼睛,振蕩著我們心靈,我們該怎么辦?
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
讀一讀巴黎圣母院,滌一滌自己的心靈!!
巴黎圣母院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4)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催人淚下的小說。具有強烈反封建教會的精神,揭露了法國中世紀路易十一政教合一王朝的黑暗,批判了路易十一的殘忍,他統治的王國,實際上是個人間地獄,到處都有魔鬼的奸笑和被壓迫者的哀號,愛斯梅拉達就是其中一個無辜者。在副教主克駱德身上。我們看到了教會禁欲主義對人性的摧殘,克洛德雖然很沒有人性但他的本性不是這樣。
他追求愛斯梅拉達,人們并不責備,這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只譴責教士的虛偽而不譴責他們的“偷情”一樣,它說明在中世紀末期,人文主義者所宣揚的反禁欲主義的思想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僅像春風一樣喚醒了一般市民階層的反禁欲主義的思想,同時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宗教圣職人員本的禁欲主義的銅墻鐵壁。
卡西莫多是千千萬萬的無辜者一個深表同情與熱情歌頌的低賤者的形象,這個愛被人的嫌棄的“丑八怪”,在見到愛斯梅拉達之前,他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要么是麻木的過日子。要不就是以“惡”報“惡”,以冷眼看世界。
一旦內心深藏的美好潛力被激發出來,便可以放出奇異的光彩和無窮的力量,烈日下愛斯梅拉達的一口清泉。打開了這個奇丑人心靈的窗戶。激起他迸發出“美!美!美!”這樣三句美麗的詩句,這口清泉使他發現了生活真正的意義,激起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和勇氣,致使他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熱情都與這位象征人類美好事物的心地善良的少女聯系在一起。為了她。他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卡西莫多美好心靈的復蘇,意味著人類心善良美德的覺醒,它是一種強有力的反封建教會的力量,作者對“奇跡王朝”乞丐們的見義勇為,“一方有難四方幫忙”的團結友愛精神也進行了歌頌。
我讀過的書,就算《巴黎圣母院》最深奧,,只有把一個形體上畸形最可怕、最可厭、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署在最低化的低層。最被人輕蔑的一級上;用陰森的對照線從各面照射這個可憐的東西。然后給他一顆靈魂,并且在這個靈魂賦予人所具備的最純凈的一種感情,“這種高尚感情根據不同的條件而熾熱化,在你眼前使這種卑下的造物換了形狀,渺小變成偉大,畸形變成了美。
巴黎圣母院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5)
雨果筆下醞釀的《巴黎圣母院》,巍峨壯美,在作者的心里,她是神圣的,是神的產物——“這是一個時代所有力量凝結的神奇產物,每一塊石頭都千姿百態,鮮明地顯示了由藝術天才所統攝的工匠的奇思異想,一言蔽之,這是人的創造,偉壯而豐贍,賽似神的創造,似乎竊來了神的創造的雙重特質:繁豐和永恒,龐然大物,見者無不震悚。”
雖然沒有真實的見過這座神圣的教堂,但是在《巴黎圣母院》中,在作者的深情描寫下,就已經讓人無限遐想。
初次看完《巴黎圣母院》,只是僅僅知道了在巴黎圣母院中發生的一段浪漫而又悲哀的故事,但當自己真正去讀這本書后,就會發現故事背后讓人深思的含義,作者用比擬的修辭手法講述了15世紀在法國,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由于貪婪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的美色,指使卡西莫多擄走愛斯梅拉達,被上尉隊長福比斯救,嫉妒的克洛德決定刺殺福比斯,并嫁禍于愛斯梅拉達,使愛斯梅拉達被判死刑,在行刑時被卡西莫多救走,藏身在巴黎圣母院,乞丐群體為救斯梅拉達而在巴黎圣母院與卡西莫多發生大戰,可愛斯梅拉達卻被克洛德殘忍的絞死在巴黎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的將那個內心丑陋的克洛德從巴黎圣母院教堂的頂樓推下,最后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的尸體長眠于鷹山地窖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故事背后的真相,讓人哀嘆,委婉曲折的故事情節,讓人永遠都看不完,讀不盡,書中人物的性格,結局,心理,無不在演繹現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善惡美丑。
世界上每一種事物都存在著利和弊,善和惡,相反的兩面,非善即惡,有人總說世上的好人比壞人多,所以,故事中的壞人總是惡名昭彰,落的個悲慘的結局,而善良的人也會得到他們最后自己選擇的結果。
正如《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一樣,她有著最旖旎的正面,也有著最丑陋的反面,她有著最炙熱的靈魂,也有著最蝕骨的陰謀,她在東方的陽光下閃閃發光,也在西邊落日之時成為最獨立的殘霞。
在讀完這本書后,想象著書中的場景——在飄渺的云霧中,一座碩大的教堂在云霧之中,在教堂的樓頂平臺上,閃過了一幕幕的畫面:身穿白衣裙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鐘人卡西莫多則遠遠地望著;丐幫男女老少為救愛斯梅拉達,開始攻打圣母院;從教堂上投下梁木石頭,還將溶化了的鉛水傾瀉下來;在熊熊的火光中,石雕怪似乎都復活了,紛紛助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