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送給加西亞》讀后感800字
《把信送給加西亞》這個送信的傳奇故事,主要是它倡導了對工作的勤勉敬業精神。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把信送給加西亞》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信送給加西亞》讀后感800字(篇1)
“到哪里能找到將信送給加西亞的人?”“誰將把信送給加西亞?!”
當整個世界都在談論著“變化”、“創新”等時髦的概念時,重提“忠誠”、“敬業”、“服從”未免略顯陳舊。然而,這卻又無法回避。
成事先成人,成人誠為先。一個人無論成就多大的事業,人品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忠誠。記得有位哲人對用人做了三種判斷:德才兼備之人,可重用之;有德無才之人,可用之;無才無德之人,絕不可用。可見,忠誠是衡量一個人品行好壞的重要標志,忠誠的人才是可靠的,才是可以將信送給加西亞的人。忠誠意味著敬業,敬業意味著追求卓越、意味著奉獻。忠誠于祖國、忠誠于憲法、忠誠于領導、忠誠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
一個集體要想取得發展,要有忠誠有能力的成員,而成員為實現自我價值需要集體所提供的平臺作為依托。當積極性和能力被埋沒、被誤解時,請不要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因為,最重要的事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同情和寬容是一種美德,誠實誠信更加可貴。以誠實對待領導,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工作經驗,培養我們寬闊的胸襟,才能使我們的事業無往而不勝。
態度決定一切,對待工作除了忠誠,更離不開敬業。如果工作態度不端正,就會對工作推諉塞責,劃地自封,以至于自己總是在一個水平上來回波動,不自我省思,而以種種借口來遮掩自己缺乏責任心。要成為一個能夠將信送給加西亞的人,靠的是一種執著的精神和追求,是一種專注的態度,一種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人必須有種高昂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缺少了這種精神,就會整天萎靡不振、無所事事、毫無作為。因此,在工作中要堅守執著,牢固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樹立一絲不茍、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樹立精益求精、誓爭一流的標準要求;樹立大膽工作、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
敬業精神離不開服從,服從更需要一種敬業精神。服從的魅力無所不在。軍人對于命令需要服從,機關對于政策需要服從,學生對于老師需要服從,法律面前人人需要服從。執行領導下達的命令是有必要的,但是要完成任務,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僅僅是聆聽他人的種種指導,需要的是一種敬業精神。對于上級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動,全心全意的完成任務,要有一種成功的心態,積極主動的去做每一件事。停止抱怨,喜歡抱怨的人沒有立足之地的,喜歡抱怨說明缺乏一種信念,而這種信念正是成功的基礎。樹立正確的心態,否則煩惱憂愁就是心靈的殺手。服從不但是軍人的天職,這些美德更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這些美德不僅僅適用于軍人,更適用于每一個成功的集體。
“靜靜地把信拿去,不會提出任何愚笨問題,也不會隨手把信丟進水溝里,而是不顧一切地把信送到。”這就是羅文,一個能夠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這就是“忠誠”、“敬業”、“服從”的`完美結合。省思自我,在具體的工作中,是否也能象羅文那樣敬業,那樣勤奮,努力完成本職工作,積累經驗,為自己贏得一個又一個為加西亞送信的機會。雖然不能做到每一個人都是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然而卻需要這樣的精神來鼓舞和激勵,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服從領導工作安排,忠誠于要做的每一件事,不斷的完善自己,做一個新時代的“羅文”。
讓我們一起把信送給加西亞吧!
《把信送給加西亞》讀后感800字(篇2)
最近,有幸拜讀了《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該書內容較為簡短,但是寓意深遠,質樸無華的字里行間,主人公羅文敬業忠誠的品質震撼著我的心靈。
書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1898年在美國和西班牙的戰爭中,一位名叫安德魯·羅文的年輕美國陸軍中尉臨危受命,將總統麥金萊的密函送給加西亞將軍,以取得美國在戰場上的主動權。接到送信任務后,羅文穿越重重戰火,克服種種困難,闖過了層層關卡,以絕對的忠誠、高度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終于在時限內把信交給了加西亞將軍,出色地完成了這場使命。
我首先從書中看到了羅文中尉卓越的執行能力。在接到任務時,他沒有問“加西亞是誰?”,也沒有問“加西亞在哪里”,而是坦然地接受任務,并努力完成任務。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這種執行素質,我們應對自己的工作要有擔當精神,不管任何困難,不找任何借口,面對集團總公司下發的各項工作任務,不推諉、不逃避,坦然接受并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
然后是羅文中尉對國家的絕對忠誠和達成使命的能力。書中不斷地提及一句話,“我一定要把信送給加西亞將軍”,這句話的背后閃耀著羅文的高度忠誠與堅定的決心。“忠于國家忠于使命”,“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這樣的“羅文”精神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與瞻仰的。讀后感·只有擁有忠誠品質和出色工作能力的員工才能會成為企業信賴的人才。“把信送給加西亞”這句話在員工的角度來看,象征著忠誠、敬業,執行力等,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則是象征著對員工的信任、支持。我個人認為“把信送到加西亞”,更是一種全力以赴的敬業精神。
掩卷苦思,不禁發問:“你是否想把信送給加西亞”,“你能否成為那個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江西廣源集團是一個大舞臺,公司給了我們平臺,我們能否在那個平臺上不忘初心、恪盡職守、忠誠愛崗、銳意進取?唯一的答案就是我們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融入這種“羅文”精神,像羅文一樣用自己的忠誠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把自己磨練成一個值得公司信賴的人,一個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我想,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
《把信送給加西亞》讀后感800字(篇3)
讀完《致加西亞的一封信》后,我深有所感。本書內容簡短平實,卻成為了風靡全球,暢銷不衰的勵志經典,在于其倡導了一種偉大的精神:敬業、信用、勤奮,這也是現代社會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細細品來,對我們今天取得成功有著很大借鑒意義。
人無信則不立,上級的命令的結果是下級的堅決服從,背后卻是對上級的絕對信任,他們的信任來自于對他品質的肯定,也是對他能力的間接認可,是他平素品行為他“贏”得了這次機會,羅文憑借堅強的意志,歷盡艱險,不負眾望地完成了任務,這正是他的所立之處。“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的,那就不知道他還能做些什么了,的確,不守誠信很難為他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生活中誠信能成我們贏得友誼信任,工作中誠信給我們帶來合作甚至事業上的發展機遇,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也是人際交往的根本。在現代商業社會里,經濟關系復雜,合作競爭無時無刻不在,信用就是一種資源,一筆無形的財富。信用是一個人、一個單位發展的根本。
勤奮是取得成功的基礎。要取得成功必須不怕苦累,不計個人得失,付諸行動,這樣在工作中才能所獲。
保持自信和良好的心態也是贏得成功的關鍵。在工作中經受一些挫折失敗在所難免,最重要是我們對待工作和任務要有自信,哪怕失敗再重新做過,直至成功。良好的心態就是在工作中踏踏實實干事,主動地、開拓性地去工作,學習他人之長,彌補自己之短,用良好的心態完成工作任務。
讀過一本好書,精神就得到一次升華,愿我們將《致加西亞的一封信》所體現的精神落實到我們的本職工作中。
《把信送給加西亞》讀后感800字(篇4)
總結《致加西亞的信》中心思想:盡責感恩有信念,別懶別怨別計較。洋洋灑灑一本書的大道理,不外乎這幾個意思,隨便一個章節的觀點,都可以從這幾個詞里找到同義。
通篇看下來,沒覺得有說得那么好——道理幾乎人人皆知,只是面面俱到是很難的。但也不像網上有人評論的那樣,是“奴才讀本”、“企業洗腦書”,所列舉的素質還是非常有必要修煉的,畢竟我們可以進步的空間還非常大。
如果努力了都沒能實現躍遷,那不努力就更是只能當“奴隸”了。覺得沒那么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很多自媒體號也在寫這種類型的內容,可能平時看得太多了,所以不覺得有什么新奇。
在看到某些論述時只會和已有的認知產生聯結,并不會有新的認知和思考產生。(比如,看到面對“把信送給根本無人知曉其具體位置的加西亞將軍”的指令,主人公不多問直接應下,會想到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職場中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到“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比薪水更重要的是成長”,會想到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工作的同時要關注自我成長”。)
而且,有時候一篇文章里的內容比這整本書價值點更多。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是時間差。此書于100多年前出版,那時信息還沒這么通暢,人們獲取新知依賴于紙媒,一本滿含智慧的書一出版自然引起轟動。
但現在網絡發達,相同的類似的信息鋪天蓋地,“成功”、“勵志”已經讓人看到吐。而且自媒體人除了表達觀點,有時還會附贈可行方法。相比之下,一本100多年前的純勵志書實在沒有什么競爭力,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靠出版商為了銷售而進行的大力宣傳。
這個思考的角度同樣適用于職場——為什么有些人年輕時很厲害,到中年就不行了?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因為科技在發展,因為周圍的條件都變了。換句話說,時代不同了。
所以與時俱進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持續學習還是開拓創新。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打敗方便面的不是更厲害的方便面牌子,而是外賣。寫到這發現,看完此書的收獲竟然在書外。也算沒白看。還是要寫下來思路才更清晰。
《把信送給加西亞》讀后感800字(篇5)
看了文章的題目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封信,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我還在那里揣摸信里會寫些什么呢!看了文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看到這樣的文章最開心、最有感觸的一定是做領導的,他們多么希望手下都是象羅文這樣的員工啊!個個都能理解領導的意圖,認認真真的按照領導的目標去不打折扣的完成,不用領導一鞭子一鞭子的抽。
但在一個集體中人的水平都是不一樣的:
A——有的員工又聰明又認真,這是領導最喜歡的;
B——有的員工很聰明、很能理解領導的意思,但是在完成工作時馬馬虎虎,得過且過,這樣的就需要領導一鞭子一鞭子的來幫忙了;
C——還有的員工做事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但是對于領導意圖的理解存在著一定或者很大的問題,這樣的員工如果和前面那些聰明的員工合作,那倒是不錯的搭檔;
D——最可怕的就是既不能理解領導意圖又做事馬虎的,這樣的員工還是趁早回家吧,不要浪費集體的資源了。
做了以上的梳理,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了一個定位,還像還不屬于D類吧,呵呵!但是對于A類好像還有距離,還要加油啊!
但是在整篇文章中我也有不認同的地方,接受領導的任務時,為什么要沒頭沒腦的去做呢?有的事情領導交給你做,領導很清楚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什么方法去做到,問清楚不就可以節省時間、少走彎道、提高效率了嗎,難道問清楚就是沒有能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