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著名作品,相信讀者對這本書的讀后感受也有很多,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生讀給安娜卡列尼娜有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精選篇1)
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于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征,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伏倫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后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后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倫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伏倫斯基對她的愛,于是她毀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與列文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倫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陶麗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后陶麗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高利貸,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為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么?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小學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精選篇2)
去年冬天讀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發現作者極為推崇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書。后來偶然讀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看到里面也提到了這本書,說是安娜第一次見到伏倫斯基就是火車壓死了人,后來安娜選擇死的方式也選擇了臥軌,這種對稱的情節是一種美。于是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今年終于抽出時間,從7月1日到8月4日,歷經一個月時間,終于讀完了。今天,我補完了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決定趁熱打鐵,把這些天在我腦子里盤旋的想法寫下來留作紀念。
因為本書篇幅比較長,我擔心自己沒有耐力,就事先看了一下網上的簡介,當時在我的想象中,一定是伏倫斯基不愛安娜了,所以她臥軌自殺了。如果這樣的話,和《包法利夫人》就差不多了,后來我發現不是。當初讀完《包法利夫人》,我不信服的一句評論是——社會壓迫了包法利夫人,我覺得并不是,包法利夫人的不幸很大程度我覺得只能怪她自己。
可是,安娜不同。
安娜是一個美麗又聰慧的女人。伏倫斯基也是真心待她的。只要她能離婚,他愿意娶她。即使他沒能離婚,他也放棄了很多和她生活在一起。他們吵架時候,他也多次主動低頭道歉,在她死后,伏倫斯基痛苦不堪,整個人徹底頹廢了。這些都能說明他對她是真心的。
安娜的悲劇確實在于社會。
書里有這樣一句話——“夫婦之間的不平等,在于妻子不貞和丈夫不貞在法律上和輿論上受到的制裁都不一樣。”
的確是這樣。直到現在,在我們的時代,依然是這樣。女人總是弱勢群體,即使現在有一些平等,但是,女人總要付出更多。現在的女人為什么這么辛苦?因為又要工作又要顧家。
但是在我們的時代,如果婚姻不幸福,女人是可以離婚的,孩子也是可以爭取的。但是安娜不可以,卡列寧不離婚,她就不能離婚。她就只能和伏倫斯基過著沒有名分的生活,從而被整個社交界所拋棄,所排斥。
諷刺的是,伏倫斯基卻可以隨意出現在公眾場合,也不被別人排斥,這就是男人和女人受到的不同對待。
正因為如此,安娜必須待在家里,無論讀多少書,無論她多么聰明,但是被外界屏蔽的她,只有伏倫斯基了。而伏倫斯基雖然愛她,但是活著總要有其他的事情,他不可能日日夜夜只和安娜廝守。
而安娜,當她生活的重心只剩下不斷去思慮伏倫斯基愛不愛她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悲劇了。沒有誰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愛情也是。伏倫斯基不在她身邊的每一分鐘,她都沒有安全感,生怕他愛上別的女人,生怕他離開她。于是,在一起時,就總在猜忌,總在吵架。伏倫斯基仍然愛她,但是他漸漸地不再有那么多耐心去哄她,安慰她。于是安娜就瘋了,她不能接受伏倫斯基不愛她,她要報復他,于是她臥軌自殺了。
愛情像一枝玫瑰花,沒有合適的土壤,花期并不長。而安娜不能接受她的愛情死亡,于是她就搶先一步死了,她成功了,她讓伏倫斯基永遠不能忘記她。但是,他們的幸福,也永遠沒有了。
小學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精選篇3)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對安娜這個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我覺得對她應該既有贊美又有批判,因為她是一個性格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極落后的一面。讀完這本書,一種蒼涼感不覺涌向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_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為上帝給了她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以及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每個人對幸福卻有著不一樣的定義。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沒有得到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她好,可這些“好”只不過是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那種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涸。
火車站上的相遇,讓她已死的心重新點燃。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與熱流的相涌,沖破了她的堤防,讓她陷入了愛的泥潭,不能自拔。可是他們的愛情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既違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親的職責,最可怕的是他們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也不回的擁有了愛情,最后的結局卻讓人悲憫,安娜自殺了,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生活到與伏倫斯基的相遇,擁有了他們的愛情,而這個愛情卻帶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誠實,勇敢,有人格尊嚴,她擁有了愛情后,卻不能容忍自己原來“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勇敢地向丈夫決裂。她曾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她內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著自己,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個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個天使,只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不允許。現實很殘酷,真誠的人們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劇也說明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必須遵守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將會重現,我們也看到,世上的愛情本就如此,蕩氣回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但在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
小學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精選篇4)
火車呼嘯而過,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聲,變得昏暗了,永遠熄滅了。
優雅高貴的、生機盎然的安娜,走向了臥軌自殺。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掙扎于紛繁糾結的水草里,最終看著生命的最后一個氣泡湮滅在那遙不可及的光亮間。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雅風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后陷入神經質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著于愛,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風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蒙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們這些無關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于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涂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嘆息之余,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正是因為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于放棄榮華的地位轉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實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熱愛情的驅使下,她于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后卻又膽怯畏縮。
她以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會的議論紛紛讓她在意得要命;她以為她可以割舍,可她還是拖著不離婚,因為放不下自己的兒子;她以為她不屑,可她還是拼命維護自己的美麗,哪怕內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涂地。
人不可為貪欲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敢于追求是勇氣,敢于舍棄則更是有魄力。“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萬,繁花叢中只需得一兩朵來裝點生命便足矣!
柔軟又脆弱的生命,豐沛又堅韌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小學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精選篇5)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