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的
《追風箏的人》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仆人關于風箏的故事,關于人性的背叛與救贖。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的精選篇1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之作。全書以風箏為主線,講述了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和哈桑,以主人和奴仆的關系產生的特殊感情。
從出生開始,這對有著血緣關系的兄弟倆便被貼上了標簽——阿米爾少爺、哈桑仆人。盡管他們親密無間,盡管他們擁有同一個爸爸,但在當時的阿富汗,這樣的身份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哈桑注定要忠于阿米爾。
哈桑對于阿米爾的忠誠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小時候,哈桑第一個會叫的不是“爸爸媽媽”,而是“阿米爾”。阿米爾經常想出各種奇怪的主意讓哈桑去做,被大人發現后,哈桑總是主動承認,卻只字不提阿米爾。到了上學的年紀,身為仆人的哈桑盡管對學習、對文學充滿興趣,去不能去上學。阿米爾放學回來后,哈桑懇求他念書給他聽,但換來的是阿米爾對他的嘲笑,嘲笑他是個文盲。
兄弟倆的感情,在一次風箏比賽中發生了變化。哈桑為了追到那只代表最高榮譽的風箏,遭到“小霸王”阿塞夫的欺凌。這一幕被趕來找哈桑的阿米爾看到了,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阿米爾選擇了逃跑,留下了孤零零的哈桑獨自承受暴力與侮辱。最后哈桑帶回了那只代表榮譽的風箏,但是在看阿米爾的眼神里多了一份不解。
阿米爾深知自己的行為嚴重地傷害了哈桑,而不敢直視哈桑。因為每次看到哈桑,他的心里便會增加一份罪惡感。怯懦的阿米爾最終沒有選擇彌補過錯,而是采用了極端的方式趕走了哈桑,最后又因為恐怖份子的襲擊和父親一起逃往美國。哈桑的離開,使阿米爾心里從此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十字架,他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有一天,他得知了身世的秘密,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家鄉阿富汗,見到了病入膏肓中的哈桑,哈桑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阿米爾。為了哈桑,也為了自己的良心,阿米爾奮力保護哈桑的孩子,被阿塞夫打斷了骨頭,打破了臉,但出乎意料的是,負傷的阿米爾竟狂笑不止。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阿米爾在長期承受內心煎熬后的第一次釋放,他笑了,因為他終于可以釋懷了,他追到了在他心中長期漂泊的風箏。
風箏,是全書的主線,是本書的靈魂。風箏是這對同父異母的兄弟,線是他們之間割不斷的友誼。線斷了,他們的友誼有了裂痕,但唯一不同的是,風箏墜落,情還在。阿米爾最終用行動得以懺悔,接上了那根斷了的線。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風箏,無論它是好是壞,請勇敢地去追逐。斷線的風箏,不斷的情,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以忠誠相待。
高中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的精選篇2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信,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人在經歷生活時,充溢幸福的同時也必然摻雜著些許辛酸,但生活不會因你而中途暫停,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學會如何去面對。正如《追風箏的人》中哈扎拉人的哈桑,只能作奴仆的哈扎拉人。哈桑的母親拋棄了他和他的父親,因他們是哈扎拉人的緣故,打小哈桑就遭受著旁人的恥笑與不屑的眼光,但是哈桑并沒有受此影響,依舊忠于主人公——阿米爾,把阿米爾當作朋友更是當作主子般尊敬,哈桑是如此的勇敢與善良的生活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
主人公——阿米爾,我一直認為他其實是絕大多數人的性格的縮影。阿米爾與哈桑從出生的那一刻他們的命運便被主仆的標簽而分隔開來。阿米爾自小就有些怯弱,而哈桑卻總是那般勇敢,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保護他。阿米爾為了得到父親更多的關心和愛,不惜傷害哈桑,哈桑幫助阿米爾追逐象征勝利的風箏被欺辱,阿米爾因為為自己的懦弱退縮了,為了父親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阿米爾不惜陷害哈桑,致使哈桑與阿里(他的父親)被迫離開。其實阿米爾也并沒有錯不是嗎?他只是想要父親的關注,他只是一位渴望父愛溫暖的孩子罷了。其實我們不也是這樣嗎?為了尋找能夠慰藉自己心靈的陽光,而用自己的棱角去刺傷他人。
全篇小說以阿米爾的角度展開,成年后的阿米爾常為自己年少時的懦弱和膽小感到羞恥一直承擔著對哈桑的愧疚。當父親好友拉辛汗讓自己重回喀布爾,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在贖罪,讓自己再次重生。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斷犯錯,然后彌補。生命中我們有必須肩擔的責任,但我們往往因自私,以為可以逃脫,卻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潭。阿米爾便是典例,但他最終得到救贖,如果你曾犯錯,那么去救贖吧,去找尋內心的安寧。
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不是,那是一種對精神品質的追求,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追求。
高中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的精選篇3
為了一本好書,我們會讀上許多遍,愛不釋手。但是這本書,我卻不敢再讀上第二遍,那字里行間透著的“救贖”二字,已超越了人類所能接受的壓抑與悲傷,讓我的心仿佛在因啜泣而顫抖。
我看見一只風箏,飛得那樣低,仿佛背負著鉛垂一樣的沉重。我看見了一個人,在后面努力地追趕,他的雙腳也像被鏈鎖束縛著一般沉重,似乎總是差那么一步……
“風箏”貫穿了全書,也無疑富有深刻的內涵。文中主人公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就是那場風箏比賽,哈桑為了幫助阿米爾贏得他夢寐以求的桂冠而付出了尊嚴的代價。
生活的一切都從那里開始朝著相反的軌跡運行。
阿米爾背負著深深的自責與痛苦,無法正視哈桑,便以卑劣的手段逼走了他。但是愚蠢的他很久才意識到,他對哈桑的欺騙與背叛需用他的一生來救贖。于是二十年后的他,早已被那噩夢般的童年壓得喘不過氣來,他重返故鄉,去追逐那被血紅的夕陽浸紅了的,斷了線的,二十年來一直在天上飄飄蕩蕩的風箏。
那風箏上的鮮麗的彩繪,勾勒出他們曾經的友誼,在他得知哈桑是他父親的私生子時,此刻的友情已上升到了兄弟情。那背叛的雨愧疚的風早已將風箏上的圖案變得模糊不清。但是此刻的阿米爾要追上那個風箏,只有追上它,才能贖清兒時的自己犯下的罪過,才能原諒自己,讓自己的靈魂平靜下來,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但是,他追上了嗎?
書中結尾寫道:“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結尾的未知性,更賦予了全書悲劇性的色彩,讓這個故事變得更殘忍。或許兒時的阿米爾對那個對他無數次發誓“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所做的一切,是用一生也贖不完的罪。
往事不論溫暖還是不堪回首都已成為既定的事實,再多的救贖也只是心靈上尋求一絲慰藉,你永遠也追不上那個斷了線的風箏,總是差那么一步。盡管追上的可能性微弱,但是阿米爾仍勇敢地追,因為這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品質。
曾經傷害過那個最愛你的人,現在是時候為他“千千萬萬遍”。
我愛這本書,但是我又怕再拿起它,不僅是因為怕再看到書中描寫的阿富汗在塔利班的高壓統治下的血腥,恐怖的生活,更是怕再體味到那救贖的心。
高中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的精選篇4
這本小說寫的是人性的本質與救贖,每次讀到這本書都令我感到震撼,隨之一種咸咸的東西在眼眶呼之欲出。
小說寫的是: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阿米爾自小母親因生他而難產死了,他父親善于做公益,卻吝嗇給他關愛,但他父親時常會給予哈桑關愛,這令阿米爾產生了嫉妒。
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眼看哈桑被人揍,強暴都沒有出手相救,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他以不正當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不久后在阿富汗有戰爭,他也隨父親逃亡到美國。他在美國學習,有了車子房子妻子,但他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救贖,阿米爾再度回了故鄉,希望能夠為不幸的好友盡力,哈桑已經死了,留下他的兒子再恤孤院,卻也得知原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選擇諒解,面對,他為了找回“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在被拳擊的捶打中找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種勇敢,他最終救出了他的侄子。
在文中提到三次“為你,千千萬萬遍”。第一次是他們十二歲那年斗風箏比賽,哈桑為阿米爾追逐那只贏得勝利的風箏,“他飛奔到街角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后露出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這句承諾糾纏了阿米爾大半生,直到最后追回那只遺失的風箏。自那次,哈桑被強暴,阿米爾一直被這個噩夢,緊緊纏繞, 他在等待時光愈合一切。
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16年后,阿米爾回到阿富汗為救侄子被打的住院無法動彈,“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幫助他的法里德說的。就這樣,阿米爾哭了起來,不顧他折斷的肋骨,讓他無法呼吸,不顧淚水刺痛它裂開的嘴唇。
最后一次聽到是在結尾,阿米爾收養了侄子索拉博,他帶著孩子放風箏,書中寫道“你想要我追那只風箏給你嗎?他問索拉博,。風掠過他的頭發。我想我看到了他點頭。“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于是我追……
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想流淚,三次話的含義都不同,阿米爾的前半生都在逃避,追風箏成為阿米爾長大的儀式,書中風箏是一種象征。而我們,只有一直追天上的風箏,追逐心靈的風箏。
高中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的精選篇5
寒假,我讀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與我先前看的《活著》差不多。他們都屬于敘事小說,但不同的是,《活著》講的是中國過去六十多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富貴和他的家庭身上。而《追風箏的人》講的則是三十多年前的阿富汗。故事的主人公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隨父親逃往美國。
在那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與哈桑拿到了冠軍。在哈桑去巷子里撿風箏時,阿塞夫帶著瓦里和卡莫找到了哈桑,并且動手打了他。阿米爾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但他沒有伸手去救哈桑,他背叛了哈桑,繼而,他還用惡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和阿里。不久后,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一家從阿富汗逃往美國。多年后,阿米爾成家立業,某年,他接到一個電話,是他與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打來的,拉辛汗讓他回到阿富汗。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后,發現家鄉已經完全變了樣子了:破爛不堪的街道,滿地遍布的地雷,以及痛苦不堪的人民……回到家鄉的阿米爾,得知哈桑已經死了,他發現哈桑其實是自己的弟弟,并且知道哈桑還有一個兒子——索拉博。但是索拉博已經被塔利班的人擄走了,阿米爾為了贖罪,發誓要完成哈桑的遺愿:找到他的兒子!。阿米爾去到塔利班,發現塔利班的頭就是當年的阿塞夫,阿米爾冒死從塔利班手里救下了索拉博,并收養為自己的孩子,阿米爾與妻子一家和索拉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這本書充斥著很多關于愛、恐懼、愧疚、贖罪……書里也充實的表現了哈桑對阿米爾的忠心,哈桑在追風箏時對阿米爾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至今都在我的腦海里回蕩。以及哈桑知道自己的主子要冤枉他時,他也沒有狡辯,并且扛下了一切責任,這不僅讓阿米爾很震驚,更讓我們這些讀者也很震驚。雖然哈桑是哈扎拉人,被別人罵成是在主子身邊的“一條狗”,但他還是對阿米爾忠心耿耿……“每個人童年的成長終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讓自己虛度了年華,浪費了光陰。
我想,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