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天幕紅塵讀后感800字
《天幕紅塵》是一本由豆豆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36.00元,頁數:385,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天幕紅塵讀后感8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天幕紅塵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豆豆的書一向是上乘之作,天幕紅塵便是至今三部中的集大成。 每個人物都少了些故弄玄虛的清高感,雖說還是用僻徑撥大道,卻有了更多四兩撥千斤的合理性。天幕紅塵可貴便在每個人都不努力逃脫紅塵,出世入世的問題在一點兒也不做作的環境里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
豆豆引導我們看到的問題部分與《悉達多》一書中傳遞的思路不謀而合。自我意識強烈、試圖出世之時,悉達多聽身旁自然之聲,是蛙聲、水聲、鳥聲、蟲的窸窣聲和風的過往聲,種種聲音分割開來,具有清晰之美,卻缺少大成之象。 自覺意識漸強、出世后再入世,蛙水鳥蟬,融為一體,再也無需分辨各種,自然之音在耳畔心中。
葉子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靈魂中沒有絲毫道德制高點或思維包袱的兩袖清風。“不求死不求活“,沒有《遙遠的救世主中》那自知高明、以低調作為贖罪的姿態,也沒有《背叛》里那處心積慮的陰謀和最后英雄主義化的遵循因果。葉子農不扶貧,也不復仇,不為了愛報答,也不為了愛妥協。靜下來想一想,每一個在這幕中出現的人于葉子農都有所求,求他悟的能力、道的渠道、愛的呈現、智慧換取財富的可能和真理的存在與瘋狂。 葉子農呢?他不要,也不拒絕。實事求是,因果論與經驗論的辨析,葉子農是最好的實踐者。
他不像丁元英一樣登廟堂求道,卻在追求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參透了這一切。也許,當人以一件事為本身而非工具之時,見路不走便是唯一而又自然的選擇。他不像背叛男主角一樣在最初拒絕麻煩,抗拒愛最后不能自拔沉溺愛,他設計他參與他識穿陰謀他成全陰謀。因為他的底線在求是而非求生。故事的精彩之處便是葉子農此番棋逢對手。美國新聞人看到他的道,以政治國家搏斗,道走下神壇,葉子農維護道的精神卻永遠停在了一個讓人驚嘆的高度。
天幕中,沒了一個絕決、聰慧、為了愛的占有挑戰愛人生存邏輯的女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有條件無心智的追求者,和一個有洞察卻幾乎無交集的暗戀者,影星的追求和兩者相處的模式自然而等距, 她永遠不懂他,他也不因為有人懂或奮力懂自己而愛上她,這樣的自由讓人肅然起敬。方迪無意中得知葉子農的”見路不走“,遠遠地懂他,關注他,最后在他的墳上迎風流淚, 也只是一句默默狠狠的好喜歡你。讀到最后,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俞飛鴻的形象,要是這部小說能夠變成銀幕之作,我希望是她扎一個馬尾,走在紐約街頭,晴朗,堅定。 超越了感情,這樣的情感讓人覺得我們可以是高級的動物,流淚,犯錯,也是高級動物。
從 《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到《天幕紅塵》, 守道法卻不守法,看似吊詭,卻也似乎正當,作者沒有為良好的終極目的過多辯護,所以最后都將主人公推向死亡或孤家寡人的隔絕。到了天幕中,豆豆更懂愛了。實事求是的道法如來如此浪漫又高深,猶如那消散在柏林風中的薄霧。
高中生天幕紅塵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葉子農父母均是干部,父親還是將軍,-中死去。葉想弄清楚父母至死都忠誠的那個信仰到底是什么,16歲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已有22年,為能夠直接讀原著,-時學習了英文和德文,之后政治大學學習兩年后退學,佛學院學習兩年后退學。
葉子農最看重自由,有賺錢的能力,無賺錢只要的欲望,只要掙的錢否自己用了就馬上停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沒有人關注,沒有人圍觀,沒有人評論,只他一個自由身。
葉子農是個極具智慧的人,研究涉獵范圍有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宗教、哲學、西方政治、經濟學等,根據小說最后描述的張志誠翻看葉子農的筆記內容來看,葉的研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分析。以上這些領域隨便一個拿出來普通人都要研究不知多少年都走不出來,由此可見葉子農的心智與頭腦之強。
羅家名投機生意因蘇聯解體而夭折,欠下巨額債務無力回天,走投無路開槍自殺,妻子林雪紅根據多年前葉子農給羅家名的一句話“見路不走”,求助華僑商會召集所有債權人到德國開會,當時葉子農在德國生活,目的是期望葉子農能夠救羅家于水火之中,德國之行除了林雪紅其他債權人都不認為會有結果,何況此事葉子農還蒙在鼓里啥都不知道,且葉的經濟能力也不夠支付所有欠款。大家也就是看在華僑商會的面子上走個過場而已。
誰也沒想到的是葉子農了解到羅家的情況后,用了1天多點的時間就接下羅家的燙手山芋,不單單是口頭答應負責,而是直接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從這個方案來看,葉子農對當時的國際局勢有精準的判斷,并東西各國法律及政局發展趨勢走向,方案考慮到華僑商會的影響力,羅家在蘇聯的情況,中國國內的形勢等來制定的,詳細、具體、考慮了方方面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提前分析好拿出對應方案,做到了全面把控。
面對天上掉下來的頭疼問題“巨額債務責難”,葉子農沒有推脫逃避,僅僅憑當年羅家明對他能力的信任、賞識或者說是幫助,就攬下這件事,為了取信債券人還提出可以將自己的房產及存折內現金用于該方案前期實施用的資金。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有擔當。最后解決方案成功的解救了羅家,并將欠下的債務都還清。
因債務問題香港女明星戴夢妍對葉子農一見傾心,而后到美國留學的方迪(其父為中國軍界高官)因其才華和智商愛上葉子農。
小說是以悲劇結局的,這個和豆豆另一部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的結局有些類似,遙遠的救世主里男主丁元英創造了一個劫富濟貧的神話。女警官芮小丹愛上了他,最后在抓捕在逃疑犯時被炸彈炸掉雙腿,為不給別人帶來麻煩開槍自殺。丁元英收到芮小丹的死亡通知時雖無明顯情緒波動卻自己在洗手間吐了幾口血,應是悲愴。這里是葉子農因處理并解決了羅家的債務危機,引起了幾波人的關注,羅家債券人布蘭迪就是其中之一,布蘭迪是美國當時最大的電視公司的編輯,負責政論板塊,工作內容就是針對每日發生的國家國際大事件進行分析評論,對美國民眾起政治引導作用。布蘭迪從葉子農的特殊身份、經歷以及思辨能力、洞察力和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等看到了新聞價值,想利用葉子農拍攝政論片讓他就馬克思主義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葉子農為拒絕此事得罪了這家公司的總裁,為教訓葉子農對待自家總裁的不禮貌,時任總裁助理的奧布萊恩決定教訓一下葉子農,奧布萊恩實際是美國前情報局高官,退休后返聘到這家公司。奧布萊恩設計一條絕殺,讓葉子農曝光于全世界,徹底摧毀了葉子農想要低調做人低調生活的希望。讓葉子農的處境變得無處安身,回中國,國人會罵他是漢奸,呆在歐洲,歐洲的自由民主人士會因他是共產主義者而攻擊他。最后的結局是葉子農在巴黎被極端分子槍殺,當場死亡。按照葉子農的遺囑遺體火化骨灰撒進河里隨水流走,不留墓碑不需祭奠。
看到這里,我腦海里只有一個詞“天涯孤獨”。
葉子農太聰明,所以他也特別孤獨,十幾歲時父母就因-去世,之后葉的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人,雖然他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但是人畢竟的是群居生物,只要葉子農還沒有脫離人的屬性,他就有情感的需求,只是在他的生命里能帶給他溫暖的人太少了。
我羨慕他的頭腦,卻恐懼他的孤獨。
高中生天幕紅塵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用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豆豆所寫的《天幕紅塵》這本書,這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書,之前看過豆豆的另一本小說《天道》,同名電視劇《遙遠的救世主》,兩本小說都對文化屬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里邊,主人公對“神及道,道法自然,如來”有很多的論述,故事的展開也是圍繞主人公的理解展開的。而這部《天幕紅塵》延續了這一思路,提出了“見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實事求是的具體實踐,作者借人物之口,闡述了見路不走的具體思路,并通過人物的事件經歷來闡述作者的思考。
小說的開頭就明示:見路不走,是要見,見性,見智,著相,著禮,品鑒有別,親密有度,這是個沒有道法的紅塵,而且有時還要你滾一下,這是個沒有方向的名利場,有時會絞一些你的肉。這就是你頭上的天幕。天有道,則無常道,事于道,則天有道看與事則無常,無常則明,明則通,則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則世事可治愈,漸達佳境。
羅家明踐行“見路不走“而自殺于莫斯科。羅家明的莫斯科投資失敗自殺,不是見路不走,而是事于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經驗教條,羅家明栽跟頭是呈因果存在的,誰具備了那種條件誰都離栽跟頭不遠了。條件的可能,條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實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個條件只管它這個條件的用,不管別的用,如果你面對的不是正確,你跑一輩子也沒有用,老天爺不會因為眾生心誠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條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讓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的,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是條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過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它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說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說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沒人走了,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復制他的條件,完全復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如來是啥?這得從因果律說起,什么條件產生什么結果,這就是規律,這個規律是怎么來的呢?不知道,因為說出來就已經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個詞來表述這種性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里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里說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學都用得道這個詞,是迷信還是科學就看你的甄別能力了。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一個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別妨礙他做高人再說,這時候甭管啥道理都會被歧讀,只要你還有一顆做高人的心,你就會這樣,由不得你自己。這時候見路不走就不再是實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樣,我得是高人、高招,這就背離了條件的可能性。他就會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縮小了他愿意縮小的,他載跟頭就是必然。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舉個例子:手搟面比機器面好吃,這算不算路呢?但隨便找個人做的手搟面并不一定有機器好吃,但不能說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說手搟面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為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面條很方便。但我們說他有漏,實相是什么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面團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等等。總之只要你滿足了好吃的面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于你需要那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產量、成本和質量的穩定性就有優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搟面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里,你這個好吃的面條要想實現大的市場系數就很困難。
見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著經驗、教條瞎跑,也不能跟著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質,只按它的條件可能去說,至于跟別人一樣不一樣的不用去考慮。也許是一樣大,也許是不一樣的。人最愿意走捷徑的,比如誰誰的成功之路,他以為別人成功了,他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
高中生天幕紅塵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數年前,看電視劇《天道》的時候,面對劇尾的那一場訴訟,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于是,給某人出了一道題:如果一個農村家庭作坊被人譴責為濫用童工,怎么辯護?
彼時,還算是民商法才子的某人給了一個答案。但是,我依然覺得是電視劇中的辯護詞更贊。
電視劇中,中年的農民大叔說,農村的孩子,誰不是從小就幫著家里干活的呢?難道這也是用童工?
其實,當時我轉述問題的時候也有所遺漏。但是,不管怎么樣,《天道》驚艷了我,豆豆也驚艷了我。
只是,豆豆創作的小說數量并不多。而我,又屬于那種心理潔癖者,很少在看完電視劇以后再看原著小說或者在看完原著小說后又去看電視劇的。所以,我并沒有讀過《天道》的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我讀了《背叛》。
豆豆的小說有著明顯的style,就像是大樹的年輪,早已融于自身,無法消除。
豆豆的男主,都是有著絕頂的智慧的,就像是羅貫中筆下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對方的一舉一動、事態的發展,皆在自己的預料之中。無論是宋一坤,還是丁元英,抑或是葉子農,都是那種其貌不揚,扔在人堆里就找不到的主兒,但是,卻具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能力。
而他們的這種操縱乾坤的智慧和能力,在小說里,則體現為游走于法律的邊緣。這句話,用通俗的說法叫做“打法律的擦邊球”。
無論是丁元英設計的“劫富濟貧”,還是葉子農策劃的“勞務輸出”,較了真,其實都是違法行為。
但是,葉子農則認為自己的這種行為并非鉆法律的空子,因為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均在法律認可的范圍以內,既然法律沒有明確禁止,那就是合法的。呵,這個人,倒是懂得將私法上的“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思想應用于實踐。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善于謀劃,并且算無遺策的人,是一種“只可遠觀”的神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的存在對于他人來說也是一種“危害”。這樣的人,要么屹立于社會之巔,操縱著蕓蕓眾生;要么,注定無法容于世。
所以,天神一般的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只是羅貫中在正統思想下塑造出來的“演義”。
所以,宋一坤用鮮血來洗刷自己的罪孽;所以,丁元英孤獨終老;所以,葉子農倒在了異國他鄉。
作品中,人物身上的種種智慧,事實上,都是作者自身智慧的投影。
高智商的宋一坤、丁元英和葉子農的身后,站著的是高智商的豆豆。
“豆豆”這個筆名太過普通。你隨便去哪個幼兒園里一問,便會發現這個名字太不具有識別性,每個幼兒園里都有一大群叫做“豆豆”的孩子。
也許,普通“豆豆”追求的是一種“泯然眾人矣”的低調、不張揚的境界,就像“宋一坤”“丁元英”“葉子農”這三個普通名字、普通長相背后的高智商男子一般。
后來,網上搜索豆豆的資料。惜墨如金的簡介也正顯示了豆豆是一個低調的作家。
只是,讓我意外的是,如此見識不凡、智慧超群的豆豆竟然只是一個高中學歷者。這對唯文憑論者著實是一種觀念的沖擊。實踐出真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個人的閱歷和見識遠比一紙文憑更重要。
讓我再一次意外的是,豆豆竟然是一位女作家。我一直猜測豆豆是一名男作家!
這并不是因為我有性別歧視,認為女性作家寫不出這樣高智商的小說來;事實上,宮斗小說的女作家們的智商一點兒也不比男作家們遜色。
相反,我認為女人比男人的情感更加細膩,比男人更懂得情。
只是,豆豆筆下的愛情沒有那些細膩的九曲回腸,幾乎都是紅拂慧眼識俊杰式的一見鐘情。無論是夏英杰對宋一坤,芮小丹對丁元英,還是戴夢巖對葉子農,方迪對葉子農,都是一見鐘情,不再見亦傾心。而且,這些紅拂女們統統具備了巾幗英雄的魄力和豪爽,不癡嗔怨念,不糾結于一己私情。MAMMA MIA!這哪里是談戀愛,這分明是在尋找志同道合的高端人生伴侶。這樣的感情,因為過于大氣而失真。
也許,只有這種并非尋常女兒的大氣女人才懂得如何從那低調而普通的外表下識別出神一般的美玉來。
高中生天幕紅塵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我最近想寫一個小說,也算給之前的日子收個尾打個包,好繼續往前走。
就開始讀大量的小說,抓哪兒讀哪兒。越讀得多就越覺得難,攢一包日記容易,回首生活讓她精彩好看難。且寫且試吧。
說回正題,這本書。
讀任何一本書都有個緣起,朋友的推薦,排行榜的偶遇,甚至出版社的贈送,都是。這本書的讀到,得倒回到《遙遠的救世主》的閱讀去,那是同一個作者的作品。
之前有一段時間我不讀小說的,生活壓力大的,沒時間還要掙錢,桌子上的擱的都是《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怎樣選擇成長股》和《證券分析》。就是在這樣與小說隔絕的環境中,我還是接觸到了《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因為濃湯野人在博客里提到“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吳伯凡的一篇文章也提到這本書,于是我找來看了。讓人耳目一新的一本商業類的小說。
說《天幕紅塵》為什么要說《遙遠的救世主》?不僅僅是因為是同一個作者作品的問題,還有一個小說寫作怎么突破的問題。
《遙遠的救世主》的主人公叫做“丁元英”,這本小說后來改成電視劇《天道》,王志文演了這個角色。《天幕紅塵》的主人公叫做“葉子農”。
兩個角色都被設計為有智慧的世外高人,旅居德國(作者自稱自己作品的靈感就來自一位旅居德國的朋友),似乎是為了刻意體現兩人的區別,兩者被設計成商業精英與哲學研究者、名校畢業與兩次退學、普通出身與將門之后,甚至發生作用的場景也分別是國際大舞臺和山東農村。
角色細節的設置不可謂對比不強烈,可我讀書的時候,卻老從葉子農角色的身上,讀出王志文老師的味道,王老師演的是誰啊,是“丁元英”啊。
說到底,“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跟“見路不走”是一回事,丁元英就是葉子農啊。
反正我讀書的時候,一直自動腦補王志文版的葉子農出來,那對話、那斷句,分明就是他說的。還有書里方迪這個角色,雖然戲份沒法和《遙遠的救世主》里的“芮小丹”比,可她難道不是芮小丹嗎?
我沒有說這部小說作品成就不高的意思,作者在《遙遠的救世主》中塑造了丁元英這個智者形象。人物雖然已經飽滿,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那本書并沒有說透,至少沒有直白地說透。
這是個不滿的點,所以這部作品里有改變,要讓他“滿”。這本書里安排了好幾場葉子農和不同人士的理論交鋒,葉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直接解讀,這在丁元英是沒有的。可以說這一部書里,就理論的闡述這方面,葉子農相比丁元英,是要充分的多,也飽滿的多的。
作者在小說里加入了一個有自己哲學體系的重要角色,就等于加入了哲學體系到書里。這個嘗試在丁元英身上沒有完美地完成,就有了葉子農,和這本書。丁元英和葉子農兩個角色,合在一起(或者還有作者成名作《背叛》里的某個角色),去完成作者想要闡述的某種方法論的實踐和宣講。
因為有這層關系在,所以這兩本書實際上是一本書,所以他的語言、篇章和布局都非常的一致。
類似的情況還有庹政的官場小說《男人的戰爭》和《青銅市長》。也是第一部橫空出世時,完全是一種震撼的新寫法,當第二部推出時,讀者會希望得到一次同樣的新的顛覆和震撼。但是,對不起沒有,因為作者還沒有把問題講完講透,所以他需要換一個名字換一個場景來繼續講。兩本書合在一起才是整個作品,許多角色重在一起才是整個人物。
這兩本書里頭,作者都通過角色在講方法論,也因此難懂。作者懂不懂我不清楚,反正不少段子感覺都可以琢磨。
其實這樣的書,文案特別好寫,“濃湯野人整個棉花歷程中唯一提到的一本書(實際他提到的是《天道》)”,這得有多少人讀?反正我就是因為這個接觸到這一系列作品的。
總的來說,兩部小說可讀性都不錯,值得讀。如果不愛讀書,《遙遠的救世主》有改編的電視劇《天道》,王志文演的丁元英,演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