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端午作文
語言是作文表達(dá)的基礎(chǔ),有力的語言表達(dá)可以讓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表達(dá)。優(yōu)秀的行在端午作文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行在端午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在端午作文篇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tǒng)節(jié)日_端午節(jié),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jì)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奶奶包粽子的樣子,不知怎么回事,我的手也情不自禁地癢起來,也想包粽子。經(jīng)過奶奶的同意,我開始了“包粽子行動”!
我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包起粽子。一開始以為這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可麻煩來了;由于我包粽子的時候放太多糯米,一扎線,糯米從上頭冒了出來,唉,第一個粽子以失敗告終。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并不灰心,又再次拿起箬葉重新包起來。這次,奶奶教給我一些要領(lǐng)。這次真是上帝保佑,終于包好一個粽子,可是跟奶奶比起來,Mygod!真是天壤之別呀!奶奶包的粽子像一個精神十分的大人,而我包的粽子跟一個無精打采的小學(xué)生一樣。可憐,第二個粽子又以失敗告終。
我挺了挺身子,還是不灰心,我拿起箬葉,把它彎成一個圓錐型,然后往里面裝適量的糯米,再壓結(jié)實,把箬葉往下一蓋,正好遮住里面的糯米,最后用線扎緊。就這樣,一個粽子包好了。我照著這種方法,一連包了好幾個,終于掌握了要領(lǐng),越包越好。
包好的粽子放進(jìn)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jié),我學(xué)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行在端午作文篇2
“五月初五,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家家戶戶笑哈哈,龍舟下水喜洋洋。”我的家鄉(xiāng)在江西全南,每當(dāng)端午節(jié)時,每家每戶都要在自家門前插上艾葉,在家里包粽子,吃粽子,看賽龍舟,可熱鬧了!
在端午節(jié)那天,媽媽早早地把我叫起了床說:“小鼠妞,快起來包粽子啦!有肉粽,豆沙粽,花生粽,糯米粽都在等著你呦!”我聽到媽媽說的這些粽子,小嘴巴饞得不得了,我連忙跑過去,開始包了起來,媽媽先教我把粽葉卷成一個漏斗形狀,再把你喜歡的餡放進(jìn)去,我選擇了肉,接著把粽子捏成一個三角形快要綁繩子時,我一個不小心沒捏住,粽子像一個個調(diào)皮的弟弟妹妹一個勁地跳了出來。我很生氣地說:“哼,我不包了,這是老天不讓我包啊!”正在我要抱怨時,媽媽走來說:“好啦,好啦,不要生氣了,再來一次好吧!”我聽了媽媽的話,又有了信心。我再嘗試了一次,還是按照媽媽前面教我的方法,到了綁粽子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桌子上有許多顏色的繩子,我就問媽媽,媽媽說:“你是包的什么餡,就用什么顏色的繩子綁粽子。”我明白了,要用紅色,我包好了一個粽子,我開心極了,我接著包,過了一會兒,媽媽把我們包的粽子拿去蒸了,蒸了半個小時,廚房里傳來了一陣香味,我連叫媽媽去看,媽媽說:“還要蒸15分鐘。”我又等了15分鐘,蒸完了以后。我立刻拿了粽子吃了起來,“啊!好燙呀!”媽媽說:“心急吃不了熱粽子!”我不好意思的笑了起來。
在我吃粽子的時候,從河邊傳來了擊鼓聲,我打開窗戶一看,原來是他們在賽龍舟呀!我連忙拉著媽媽下去看,他們分成了5隊,紅隊,粉隊,藍(lán)隊,黃隊,綠隊,每隊都有十二人,其中有一個人在龍頭的前面擊鼓,一人在龍尾指揮,裁判叔叔說了一聲“開始!”,每支隊伍都喊著“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圍觀的都在喊著“加油,加油,加油!”我也跟著一起喊,最后黃隊獲得了勝利。
啊!這個端午節(jié)我不僅吃到了美味的粽子,還看到了精彩的龍舟比賽,這一天真令我難忘啊!
行在端午作文篇3
水浸濕了江邊土,誰還記得你的冤屈?功勞雖似浮屠,你卻依舊那么孤獨。究竟是世人的糊涂,還是圣上的疏忽?縱然流芳千古,卻還未得見證天下沉浮,只留得一端午……
聞粽香—恍然如夢
端坐窗前,一縷淡香縈繞鼻尖,似秋日的米香,似春潮的清泉,似夏季的'粽葉;幾縷幽香,幾絲懷念—昔日的屈原是否如我一樣?從不尋常的氣味中嗅出國之悲劇,己之悲劇?可就算知情,卻也還是無法做得力挽狂瀾,幾聲悲嘆,只得悲哀一生。
食粘粽—滋味自知
一手解開束縛,一手將粽送至口旁,在家人期待的目光中細(xì)細(xì)咀嚼,隨著唾液分解,牙齒細(xì)嚼。幾分甜,幾分香,略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葉香,莫名想起當(dāng)初的你是否也像如此?—恍然領(lǐng)悟,世人皆迷于霧中,唯有你獨處高山峰。明知滅國不久,卻還在幻想。幻想人們夢醒,君主恍然。“世人皆醉我獨醒”無疑是你最好的寫照,也是莫大的悲哀,也許在江邊徘徊,方才領(lǐng)悟!
品粽味—口有余香
盤坐桌前,一杯苦茶在手,幾縷香煙環(huán)繞。口中隱約還有粽香殘存。腹中似乎還有米味幾許,喉中微微暖意。平靜中的我好似又想起了你,“縱然你已身赴河底,但還是無法忘記你。”江底的你是否看到龍舟馳騁,粽香股股?
越過千年光陰,眺望你堅實背影,世人皆醉你獨醒,難怪如此伶仃。只好默默傾聽,化為心靈補丁,祭奠你的墮江情……
行在端午作文篇4
今天是端午節(jié)。天下著零星小雨,路上行人提著大包小包的粽子,趕著回家過端午節(jié)。我也拎著書包急急忙忙的趕回家。一打開門,迎面撲來的是二個香噴噴、油膩膩的粽子。我迫不急待的咬上一口,香味立刻彌漫了整個房間。
我問媽媽:這粽子是從哪來的?媽媽說:是對面的鄰居送的,他家自己包的”。以前我家衣服被風(fēng)吹掉到樓下,是對面的鄰居幫我們撿回來;以前有好吃的東西,也是對面鄰居送我們的,媽媽經(jīng)常送給他們一些好吃的東西。媽媽常說:“鄰里之間相互相幫助、互相關(guān)心、互相愛護。”
這個端午節(jié)媽媽雖然沒有給我包粽子,沒有給我準(zhǔn)備端午節(jié)的食物,家里也沒有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過節(jié)氣氛,但是鄰居老爺爺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絲溫暖,讓我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jié)。
行在端午作文篇5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了屈原,在懷王客死于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說:“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長嘆一聲說:“世人又有誰能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于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茍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然后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后人對此不平,以為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rèn)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xiàn)身,后者卻是投機。身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為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做出奉獻(xiàn),但作為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把作為“政治家”的責(zé)任放到“詩人”之上,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隊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他悲吟著,高歌著,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為了祖國,為了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了我們一個清明節(jié)。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還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活在歷史里,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為漫長浩渺。
行在端午作文篇6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到了,今年的端午節(jié)特別有意義,因為媽媽帶我參加了一次親子主題活動----感受傳統(tǒng)文化習(xí)俗,端午親子包粽子活動。
一大早,我和媽媽就早早地來到了活動地點,剛進(jìn)門就看見一位女老師和幾位家長在一起準(zhǔn)備即將包粽子的材料,有糯米、紅豆、紅棗、粽葉、白糖等。我和媽媽迫不及待地把手洗干凈后,等待活動的開始。
很快,來參加活動的家長和小朋友越來越多了。時間一到,張老師就宣布活動開始。首先,張老師為我們介紹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意義。我知道了原來過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的大夫,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氣憤地跳進(jìn)了汨羅江,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魚吃了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讓大魚一吃到粽子就把嘴巴粘住了,這樣它們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后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這一天定為端午節(jié),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jì)念屈原。
接著,張老師宣布:“大家開始包粽子啦!”我開心地拿起一片粽葉,學(xué)著媽媽的樣子開始包起來。我先把粽葉從中間折成螺狀,再用勺子盛一些糯米進(jìn)去,然后我挑選了一個大大的紅棗放在糯米上,接著我再次倒一些糯米蓋住紅棗。最后我把卷在后面的葉子往前一折,就蓋住了螺形口,把多余的葉子向右折一下,再用棉線扎緊,一個粽子就完成了。扎好這個粽子可不容易了,我剛開始做的粽子總是漏米,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在媽媽的手把手指導(dǎo)后,我終于在第四次嘗試中做成功啦。熟能生巧,很快我就和媽媽包了十個大粽子,這可是我第一包粽子,而且還是和媽媽一起做的,我心里無比開心。
這一次的端午節(jié),我過得非常有意義,不僅了解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還學(xué)會了包粽子,真讓人難忘呀!
行在端午作文篇7
想起端午節(jié)的粽子,真是讓我垂涎欲滴啊。因為它太好吃了!這不,又要到端午節(jié)了,好想吃粽子啊~不禁讓我回憶起去年過端午節(jié)了。
依稀記得那天天有點陰暗,一個大好節(jié)日就被這天氣給破壞了,真叫人惋惜。
一大早,我媽媽就在客廳里“河?xùn)|獅吼”了。還沒等我吃完早飯,老媽就“扯”著我到菜場去買一些粽子葉啊,糯米啊,豬肉啊,臘肉啊……準(zhǔn)備就緒后,我們終于開始包粽子啦!
說來也怪,媽媽包出來的粽子又快又好,粽子好像有靈性一樣;媽媽似乎好像有魔法一樣;不出一分鐘就包出一個;在媽媽手中好像在跳舞一樣;而我呢,包了半天都沒包出一個,而且,我包的的全部都散散的,扁扁的,跟沒吃飯一樣,跟泄了氣一樣,有的都漏啦。連我都覺得有夠爛,不對,是又丑又爛!!!氣死我也!
不一會兒,一股香噴噴的粽子香味,便彌漫了整個房間。我肚子里的饞蟲立刻就被勾了起來。不一會兒,垃圾桶里便多出了五片粽子葉。嘻嘻——
品嘗完了好吃的粽子,電視里正在直播精彩激烈的龍舟比賽。加油聲,鑼鼓聲,此起彼伏。點實力和我家都熱鬧無比,其樂融融。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jì)念屈原說。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端午節(jié)的習(xí)俗可不只有吃粽子喲!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xí)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jì)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佩香囊,有驅(qū)趕瘟疫之意。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____,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那一天,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用以驅(qū)瘴。
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聽老師忿忿地說,韓國要將端午節(jié)申遺了。作為炎黃子孫。真有點坐不住了。從我做起吧!今年端午節(jié),要讓它過得更有中國味。耐心等到五月初五吧。
行在端午作文篇8
去年的端午節(jié)的記憶仍舊那樣的清晰,轉(zhuǎn)眼遍又是一年了。只記得去年端午節(jié)近乎是睡過去的,在下午很晚的時候醒來了,有些饑餓,發(fā)現(xiàn)床頭有一個粽子,于是抓起來就剝了吃了,也算是過了一個端午節(jié)。事后才發(fā)現(xiàn)粽子不是給我的。而前年的端午節(jié)好像連粽子也沒吃,就如此的過過來了。
這擱小時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的。年少的時候特別的喜歡過端午節(jié)。奶奶總是會煮上很多的蛋,包上許多的粽子,蒸很多的包子。現(xiàn)在看來,那些包子都是很奇形怪狀的,顏色也不像現(xiàn)在的包子,可是味道卻是很好。我們總是帶上很多的熟雞蛋去碰蛋玩——就是拿自己手里的蛋和別人去碰撞,看誰的堅硬,要是贏了的話是很有成就感的。現(xiàn)在想想,哪吃得了那樣多的咸蛋呢,大多是浪費了。
而端午節(jié)似乎和淅淅瀝瀝的雨是分不開的。每次端午節(jié)便是帶上一把雨傘,帶上奶奶給的幾塊錢,帶上滿滿的期待,和著幾個朋友,就到后街去看龍舟比賽了。其實看比賽是很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路上可以買許多的吃的,有冰棒,也有桃子。而最為重要的是可以往夏豬家門前路過,偷偷的狠狠瞄上幾眼,便可以高興幾天。童年的快樂可以簡單到如此地步。
記得我中考的時候是在端午節(jié)以后,而母親也在中考前回來了,這是我僅有的幾次和母親在一起過的除了春節(jié)以外的節(jié)日的記憶之一。而就是在那次,自己居然還生病了,把母親急壞了。
轉(zhuǎn)眼便又要到端午節(jié)了,如果口袋能帶上幾塊錢,手里撐著一把雨傘,拿著幾個奶奶做的包子,心里會有多高興。真想再去故地重游,看上一場龍舟,淋個落湯雞也好。
行在端午作文篇9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午、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習(xí)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兩千多年的習(xí)俗,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道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節(jié)這天有許多風(fēng)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于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zhí)ь^噴出的水能治病。故人們在這一天早晨到外面的水溝、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插艾于門—因為艾能艾避邪,這一天插艾于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為這一天是龍?zhí)ь^噴發(fā)龍須水于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溫暖的夏天就要到了。食粽球—粽球是用一種用香菇、花生仁、棗或豬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有的一邊甜一邊咸;有的甜;有的咸。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團子。它的由來是為了紀(jì)念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fēng)俗食物。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在端午節(jié)前后組織龍舟競賽。
這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再塞上一塊豬肉或一顆棗,又用糯米蓋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我開始沾沾自喜,心想:簡單包粽的方法根本不難。可是當(dāng)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不聽使喚,接二連三跳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幸好奶奶給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我才松了一口氣,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放了下來,經(jīng)過了一些挫折,終于到了最后一個步驟—扎粽繩。粽子包扎嚴(yán)實才好吃,所以接過繩子,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包起來非常不容易。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jì)念屈原這鐘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xí)俗。
蘊含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fā)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jié)日。
行在端午作文篇10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到了,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xí)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nèi)叶寄艹缘娇煽诘聂兆印?/p>
我也想親手嘗試一下包粽子的樂趣,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早上當(dāng)我趕到奶奶家的時候,奶奶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包粽葉的東西,有粽葉、有糯米、餡料、還有一些扎粽子的線。糯米雪白雪白的,像白雪一般。我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拿起幾片粽葉把它們按順序排好,再把這些葉子折成一個蛋筒型。我放了許多糯米,這時奶奶說:“你放的太多了,蜜棗往哪里放呢?”我連忙倒回一些米,然后選了一顆圓圓的、晶瑩透亮的蜜棗放了進(jìn)去。奶奶又說:“你還可以放一些紅豆呀。”我一想,這可是吃的紅豆蜜棗粽呀。我連忙放了很多紅豆進(jìn)去,然后開始包粽子了,可是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放的米和紅豆太多了,根本包不起來,灑了很多。我都有點灰心喪氣了,這時奶奶安慰我說:“不要放棄,倒掉一些米和紅豆,再試試你就會成功。”在奶奶的幫組下,我的第一個粽子終于包好了。我再接再厲,又接二連三的包了幾個粽子。雖然,這些粽子不像奶奶的包的那么精美,但是我心里還是很喜歡。你瞧,有的像肥肥的小豬,有的像瘦瘦的猴子,有的像圓鼓鼓的青蛙,大小不一,簡直就是一個動物粽子展覽嘛。
粽子包好了,有紅豆蜜棗粽、有豆沙粽、有蛋黃粽、還有豬肉粽。奶奶把它們放入鍋中煮。不一會兒,清香、誘人的粽子香味從鍋里飄出來,我不停地咽口水,心里想:粽子煮好以后,我是先吃那個小肥豬?還是那個小瘦猴呢?我想來想去決定還是先不吃了。我要把我的勞動成果送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讓他們體會一下我的孝心。雖然,粽子不好看,但是他們一定會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jié),我學(xué)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行在端午作文篇11
“五月五、是端午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今天是念叨很久的端午節(jié)。自從奶奶教會我唱這首兒歌,我就日日期盼過端午。
每年端午,我和妹妹都會去鄉(xiāng)下陪爺爺奶奶過。一路上,我們看到很多人都在家里忙碌,有的在摘艾葉、有的在淘糯米、還有的在做香囊……最熱鬧的要數(shù)甘溪港橋下精彩的劃龍舟比賽。
遠(yuǎn)遠(yuǎn)望去,人頭躦動,震耳欲聾的擊鼓聲讓我們感覺車都在搖晃,兩艘大大的龍船在河中間像劍一樣飛過,船上的人拼命地喊:“劃船,嘿哈;劃船,嘿哈”。周圍的人都在跟著喊:“加油,加油!”聽爸爸說:劃龍舟是人們?yōu)榍?qū)趕魚群,不想他的身體被吃掉,這是紀(jì)念愛國詩人的一種形式。
剛下車,爺爺就說:“詩詩,你和貝貝要不要和奶奶一起包粽啊?”“太好啦”妹妹在一旁手舞足蹈起來,我趕緊搬來一張小凳子,學(xué)者奶奶包粽子。
首先,需要兩片浸泡好的粽葉,然后再手里卷兩圈,變成一個小漏斗形狀,接著把白白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進(jìn)小袋子里。小糯米就像妹妹的小臉蛋一樣,圓潤潤的,可愛極了!剛準(zhǔn)備用繩子綁住,“啪”的一聲,一個球掉在我手上。小糯米撒了一地。“是誰又在淘氣?”我迅速站了起來,大聲問道。“對不起,姐姐!”看著妹妹愧疚的樣子,我摸摸她的圓臉,氣一下子煙消云散了。“來,姐姐教你,我們一起包粽子吧!”
我們不會綁線,每次都是奶奶幫的忙。看著那一串又一串綠綠的小粽子,看著奶奶結(jié)滿厚繭的雙手,我和妹妹明白了大人們的辛苦。
不過,今天能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粽子,我們倆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大聲唱著:“五月五、是端午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行在端午作文篇12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一位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懷;一條江河,流淌千年。
一個節(jié)日,一種紀(jì)念的文化;一腔眷戀,流傳人間。
龍舟競技,伴隨著熱鬧的吶喊,穿過幽幽的掛滿艾草的街頭巷尾。端午節(jié),古老而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與活動,連同一份樸素的情愫和純潔的思想,全都融入了濃濃的端午粽香。這縷端午的粽香啊,悠悠飄散,飄了千年。
端午節(jié),“端”字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yōu)槿缃竦摹岸宋纭薄jP(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傳說,人們認(rèn)可的便是紀(jì)念屈原。
2011年百度端午節(jié)logo正是以愛國詩人屈原為主題元素。詩人屈原,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大夫,他忠貞愛國,為滿朝奸邪所不容,楚懷王不辨忠佞,將屈原貶至南方荒蠻之地。終于在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聽聞悲憤交加,心如刀割,自知報國無望,于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便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死后,江邊百姓紛紛引舟競渡,打撈屈原,并將粽子拋灑在汩羅江中,以免江中魚蝦啃食他的身體。逐漸地,每逢五月初五,人們就養(yǎng)成了龍舟競渡、吃粽子、辦詩會、喝雄黃酒的習(xí)俗,以此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他才華橫溢,獨創(chuàng)了“騷體詩”;他品行高潔,遺世獨立,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為我們世代所敬仰。時至今日,紀(jì)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為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老人言:粽子分明的棱角,象征著屈原剛正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代表著他出淤泥不染的品質(zhì)‘而那顆紅棗,正是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子之心。“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端午的歌謠響徹在屈原的故鄉(xiāng)。
悲壯的傳說、留香的艾草、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粽子……端午節(jié)的每一個元素都無不讓人感到文化的厚重的積淀與傳承,讓我們在向幸福前進(jìn)之時也不要忘記秉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時時回望先人,遙寄哀思。
行在端午作文篇13
有一個傳統(tǒng)的.說法,認(rèn)為端午節(jié)是紀(jì)念屈原;也有的說是紀(jì)念伍子胥,還有的說是紀(jì)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五花八門的說法就越來越多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唱著這段民間的兒歌,我走進(jìn)了鄉(xiāng)村,我走進(jìn)了端午節(jié)。
還記得小的時候,我和媽媽來到了奶奶家,看見奶奶一只手里拿著一塊花布頭,另一只手拿著一個像勺子一樣?xùn)|西,把一些蒲公英、野菊花和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和草。奶奶把花草舀出一勺放進(jìn)花布頭里,再迅速地把花布頭包成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并遞給姑媽。姑媽穿針引線,縫好后,就找了兩根繩子,一根是紅色的,下面還有絲帶;另一根是彩色的。姑媽把彩色的繩子繞了一個圈,并用針把圈固定住,又把紅色的繩子穿過圓圈并打一個結(jié),一個香包就做好了,不一會兒,一個個香包展現(xiàn)在我和媽媽面前。"哇!我要!要!"我伸手就要把香包拿過來,對奶奶說:“寶寶要包,寶寶要包!”奶奶把花布頭和木勺遞給了我,我把一勺放進(jìn)花布頭里,然后把花布頭折成三角形,接著穿針引線,可做好的時候,卻活看像一個瘦干巴,簡直和奶奶做的沒法比。
媽媽接著說:“寶貝,加油!再做一個!”那時我明白了“驕兵必敗”的道理。我長大了,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沾沾自喜,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努力,一個個香包會做的更好、更完美!
行在端午作文篇14
我最喜歡過節(jié)啦,只要過節(jié),就有我喜歡的東西吃。什么湯圓啊,糍粑啊,月餅啊,粽子啊……說起來我就吞口水。爸爸說我是個小貪吃鬼,什么嘛?不是叫美食家的嗎?
今天在樓下,看到傳達(dá)室的老奶奶在包粽子。碧綠碧綠的粽葉,配上紅紅的絲線,雪白的糯米,真是漂亮!奶奶像變戲法似的,幾下就包出了一個圓錐形粽子,頭頂四四方方的,尾巴尖尖的。我覺得這個樣子的粽子比商場里的四角形粽子、長形粽子都要好看。沒過多久,桌腿上就系了可愛的一大串。
我一直蹲在旁邊看,還不時地幫奶奶遞片粽葉什么的。奶奶直夸我是個好孩子,我挺不好意思的,想起一個與粽子有關(guān)的笑話,就講給奶奶聽:一個叫杰克的外國人,吃了粽子以后,對中國朋友說:“這個點心味道不錯,就是外面包的蔬菜咬不動。”哈哈哈,我一邊說一邊忍不住笑,旁邊的人都被我逗樂了。
等那一大盆小山似的糯米見底了,桌子上便有了一大堆粽子。奶奶拿了一串長長的送給我。嘿嘿,就是等著它!我趕緊提著跑回家叫媽媽煮。不一會兒,整個屋子就傳來粽子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剝開一個,顧不上燙,張口就咬,真是又香又甜啊!媽媽在旁邊說什么“舌尖上的中國指尖上的藝術(shù)”。太深奧了!不過我還是聽明白了,不就是說粽子又好看又好吃嘛!
行在端午作文篇15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jié)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xí)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jì)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jié)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jīng)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xiàn)給屈原,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jì)念屈原說;紀(jì)念伍子胥說;紀(jì)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jù)學(xué)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jì)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jì)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啊!端午節(jié)真是一個特別的節(jié)日呀,我喜歡端午節(jié)的美、喜歡端午節(jié)的熱鬧、喜歡端午節(jié)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dāng)然我還喜歡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ji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