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端午活動作文
好的作文應該有豐富、生動的素材和細節來支持中心思想,讓文章更加有說服力和可信度。這里提供優秀的參加端午活動作文,方便大家寫參加端午活動作文參考。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1
在我們中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節日,重陽節孝順老人,中秋節團團圓圓,春節喜慶快樂,兒童節歌舞升平。每個節日都熱鬧無比,令人十分開心,可令我至今難忘的,卻只有那次歡樂的端午節。
傳說,古代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人們四處捕撈,卻找不到他的尸體,崇敬他的人為了不讓魚蝦傷害他,就用粽葉包住煮熟的糯米加上少許肉泥扔進江里喂魚蝦,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尸體了。現在,人們已不再投這種東西到江里了,可這種東西漸漸演化成了粽子,成了每年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所以在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選擇了用包粽子來慶祝端午節。
媽媽先從廚房拿來粽葉,小心洗干凈,再用開水煮熟,冷卻后放到一邊,使葉子不發黃。接著,把肉剁碎,打入雞蛋,用手抓勻,再加入切好的紅棗塊,拌在一起,麻利地拿起一片葉子,卷成三角,添上米和餡,手向對角處對卷,最后綁上紅繩,一個三角粽便做好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把粽葉折成漏斗形,可手中的葉子像一個調皮的小娃娃,就是不聽我使喚,在一片手忙腳亂中“咔擦”一下碎了。我不甘心,又折了一片,這次葉子倒是折好了,可剛添上米,粽葉就漏了個洞,米像飛珠滾玉似的跳了出來,散了滿桌。媽媽見我這樣,飛快的把兩角對折,卷成角筒,放入少量糯米,再放餡,最后再在頂上蓋一層糯米,用繩子捆結實便三下五除二的做好了。
在媽媽的靜心教導下,我中午做出了一個白白胖胖穿著綠色外衣的小粽子。晚上,我剝開粽子,白白的米,紅紅的棗,再一聞,一陣清香撲面而來,咬一口,唇齒留香。吃著自己做的粽子,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充實無比,也明白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讓我永生難忘。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2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每年的這個時間,人們都要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呢!比如說插艾草、賽龍舟、佩戴香包、喝雄黃酒、包粽子。粽子有很多不同的口味,有蜜棗、花生、臘肉、魚肉、火腿腸。其中,我最喜歡吃蜜棗的,首先要把粽子裹成一個錐子形,然后抓一些米,放里面,再放一些餡,蓋些米,然后順著一個方向裹去,要裹成一個三角形的形狀,還不能露米,接下來,我又包了幾個,一個比一個好看。
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可是屈原向楚王說要加強兵力,使國家不被欺負,使國家富強,這個說法遭到了一些小人的強烈反應,最終,讓屈原開始流放,流放期間,他寫了《離騷》、《九歌》,而《離騷》是屈原的著作。當屈原聽到了自己的國家被秦國占領,心就如刀割一般,便在農歷五月初五那天跳江自殺了。一聽說屈原死了,楚國的鄉親們萬分哀痛,漁夫們便去打撈屈原的真身。有一個漁夫把家里的雞蛋、米飯扔到江里說:“魚兒吃了這些東西,就不會吃屈大夫了。”還有一位年長的醫生把雄黃酒倒到江里,說這樣水里的猛獸就被熏暈了。從此以后,就在這天包粽子。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應該世世代代去紀念他。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3
在端午節這天,我們一家早早地起了床。等待汽車的到來,載我們去飛仙觀看劃龍舟比賽。
一來到比賽現場,到處人聲鼎沸。近的觀看位置早已被前面的人一搶而空,就連較遠的位置也被別人占滿了。我們只找到幾個較偏的勉強看得見的位置坐下。
劃龍舟比賽開始啦——人群沸騰起來,喊叫聲一浪高過一浪。瞧,“怪獸”龍舟遙遙領先,后面的“綠葉”龍舟緊追不舍,究竟誰才是這場比賽的冠軍呢?啊,他們齊平了!“沖啊,‘怪獸’加油!”岸邊上的人們高聲呼喊。突然,“怪獸”龍舟奮力向終點沖去,終于,“怪獸”龍舟不負人們所望,成功摘得桂冠。
一轉眼,觀看完賽龍舟的我們回家了。接下來,我們將開始“表演”——包粽子。
首先,拿出洗干凈的粽葉,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再往里面裝和好的米餡兒,然后壓平;最后將上面多出的葉子折下來,纏上線,就完成了。
看著哥哥動手包,我覺得十分簡單,便自豪地說:“小菜一碟,看好了——”唉,不對啊!不是,別漏啊!哎喲,你咋又松了?哥,咋辦啊!行了行了,你坐著去,我來包,你啊,就愛瞎搗亂!“略略略——”調皮完的我一眨眼就溜去房間里陪弟弟玩。不一會兒,我倆的嬉笑聲就響滿了整個房子。
沒一會兒功夫,媽媽就端出了兩大盤煮好的粽子,我深吸一口氣,哇!太香啦!我二話不說,趕忙伸手去拿了一個。哎呦,好燙!這下好了,大家都笑我是一個小饞貓。
涼了一陣后,我小心地拿起粽子,小心地解開線,對著小尖尖咬了一口,哇!太美味了!哥哥和媽媽一共包了兩種:臘肉豌豆餡兒和白米餡兒。吃白米餡兒就要蘸著紅糖吃,那樣才最傳統。
夜深了,我們一家坐在客廳中,邊看電視,偶爾還邊吃一兩個粽子,時不時還要聊聊天,就這樣,我們度過了一個端午的夜晚......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一年中有我喜歡的熱熱鬧鬧春節,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但我還是最喜歡粽子飄香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上忙下的。出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著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垂涎三尺了呢。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粽子就沒影兒了。
在我的家里頭,每個人都會包粽子。媽媽告訴我:“燁,長大了,要學會包粽子哩!來,我來教你包餃子。”我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一蹦三尺高。“要先去市場買包粽子的材料。”我便穿好衣服上市場了。去市場買粽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干凈,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粽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粽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先把長長的粽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媽媽對我說。我想想,這不是很簡單嗎?便開始動手了。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媽媽親切地對我說。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可是還是做不好。沒辦法,媽媽無奈的搖了搖頭,走過來手把手的叫我,一個還算像樣的粽子在我手上誕生了。
我終于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啦!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耶,我終于會包粽子啦!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有關端午節的兒歌。今天我們來說說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每逢五月初五,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米飯投進江中,讓魚蝦吃飽,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不光是漢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地區的人們也過端午節,也非常敬佩愛國詩人——屈原。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6
星期六,是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等。端午吃粽子,那可是必不可少的。外面的小販都在包粽子、賣粽子,我注意到了一個小販,他把粽葉包成尖形,又朝里面放米、棗子,他那熟練的手法,粽子立馬被他綁成一團,接著粽子又像跳水運動員一樣,“縱身一躍”跳進了鍋里,“全民動動動”了。我們爬上山,山上許多人都在那摘艾草,打算掛在門口驅蟲避邪,回來路上,許多人家門口都掛有艾草。
端午節,大多數的人們都在忙碌著包粽子、摘艾草,傳承著民俗文化。這一天,在我看來真是忙碌而難忘的一天。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7
我的家鄉在江蘇南通,這是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而端午節,是我們家過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日,我們家里都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在端午節的前兩個星期,我的外婆就開始包粽子了,有肉粽子、赤豆粽子、紅棗粽子、蟹黃粽子等,因為我最喜歡吃白米粽子,所以外婆包了很多白米粽子。每當我在端午前夕到外婆家時,都能看到外婆包粽子的身影,外婆用她靈巧的手,包出了一個個有棱有角的粽子。等到了端午節那天,外婆總是拿出熱騰騰的白米粽子給我,讓我吃得滿嘴清香、念念不忘。
端午節那天,最重要的就是看賽龍舟了!那一天,原本寧靜平和的濠河變得人聲鼎沸,岸邊擠滿了人,我和媽媽也趕到了濠河邊,一睹龍舟的風采。傳說賽龍舟這個習俗是因為屈原投江而來的,所以人們一直銘記著他。
上午九點,龍舟大賽正式開始!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鼓聲震耳欲聾,所有的龍舟選手一齊用力劃槳,頓時,水花四濺,喊聲此起彼伏,岸上的人也十分激動,紛紛大聲吼道:“加油!加油!”沒過多久,一支龍舟隊就以到達終點,岸上的人歡呼著,劃龍舟的選手也用力拍打著水面,來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來了!來了!我期盼的江蘇隊終于來了!他們劃的是1000米的長度。裁判哨聲一響,江蘇隊就像一支利箭沖向終點,水面像剛剛被刀劃了一下,傷口難以愈合。幾十秒后,江蘇隊就大幅度領先其他選手,我激動得吶喊著,嗓子早已變得沙啞。最后,江蘇隊一舉奪魁,奪下了冠軍,我為他們引以為豪!
端午,早已不是一種節日,一種習俗,其實啊,端午的這種精神早已深入我的心中。就像那熱氣騰騰剛出來的粽子一樣,那種撲鼻的香氣,早早便沁入心田,縈繞在口耳之間,代代相承了。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8
陽光如同天的爐火,燃燒起五月的天地,空氣中彌漫著紅棗、豆沙、蛋黃和竹葉的清香。哦!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臨了。
夏日的上海,充滿著浪漫的色彩。端午之夜,河邊兩岸星光點點,我們漫步在岸堤旁,享受著著美好的一切。媽媽建議去放河燈。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燈的時刻,大家都雙手贊成。
夜幕降臨,河畔人聲鼎沸。那天,這條小河顯得格外美麗,我們瞬間就被這里的夜色迷住了。兩岸柔柔的燈光倒映在河面上,像一條綢帶在水面上搖曳閃動,寬闊的河面在夜色下銀波蕩漾,醉意綿綿。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早已有許多河燈被放飛,那那星星點點的河燈,一閃一閃,真有種說不清的韻味。聽老人說,放河燈是一種民間很古老的傳遞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節放河燈則是為了來紀念屈原。
我也拿出蓮花燈,用打火機點燃了蠟燭,站在放飛河燈的臺階上。每一個臺階,都有一個手持河燈的人等待著屬于自己的那一刻。小孩子們拿著河燈覺得新奇好玩,年輕人捧著河燈在默默許愿,老年人提著河燈感慨歲月的變遷,那場面是多么圣潔,我深深地被那放飛河燈的人群所感動了。看著蓮花燈已經接觸水面了,我的'手有點舍不得離開了,蓮花燈已經有了我的溫度,它的花心中已經盛滿了我對屈原的敬佩……我突然覺得它好沉好沉,啊,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不是全都裝在這一盞盞小小的河燈里嗎?
看著這河里的河燈,整個世界似乎都被它們照亮了。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9
盼望已久的“端午節”終于到了,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今天上午,我早早地起了床,心情無比的興奮。因為今天我們要到奶奶家過節呢!出門的時候,天下起了毛毛細雨,周圍的空氣更加清新了!當我們來到奶奶家,我就去逗小表弟玩,我把一顆一顆的荔枝剝給他吃,他吃得津津有味呢!哦,對了!端午節可少不了吃粽子,今年的粽子可是奶奶親手包的,我一連吃了好幾個,直到吃得我的肚子鼓鼓的,我不由得笑著對奶奶說:“粽子真好吃!”奶奶甜甜地笑了。
多么難忘的端午節呀!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10
古時候,有個愛國詩人,叫屈原。他因為被逼而投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天(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那天有個習俗——包粽子。
端午節到了,我家正忙著包粽子呢。
今天,天剛蒙蒙亮,我們都起床了。媽媽讓外婆做餡,讓小姨洗粽葉,讓我發粽葉和繩子,她做粽子。至于“大名鼎鼎”的“大廚”老爸嘛,就負責煮粽子。
外婆先用玻璃瓶碾碎事先泡好的綠豆,加上水和一些調味料,就做成了一盆香味四益的綠豆餡。外婆又把一些煮熟的糯米放進另外一個盆里。最后,她拿出一些豬肉,放進一個小碟子里。只聽一陣“嘩嘩”的水聲,小姨也把粽葉洗好了。我把兩片粽葉和一條繩子遞給媽媽。只見媽媽熟練地把一片粽葉折成斗型,再把兩勺糯米、一勺綠豆和幾片豬肉放進粽葉里,再在上面壓上一片粽葉,然后把多余粽葉向內折,最后綁上一條繩子,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一共做了四十多個。老爸接過粽子,把它們裝在兩個壓力鍋里,在把壓力鍋都放在煤氣爐上。他一會兒看看這鍋,一會兒看看那鍋,忙得不亦樂乎。過了二十分鐘,粽子煮好了。廚房里充滿了粽香。
我拿了一個粽子,去了葉,便狼吞虎咽了起來,沒到一分鐘就吃完了。
自己家包的粽子就是好吃,我明年還要吃。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11
五月初五,過端午,賽龍舟,粽香艾香滿堂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忙活開了,插艾草、包粽子,共同歡度這一中華傳統佳節。
唐代詩人文秀曾作《端午》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相傳端午節是因紀念屈原而傳于世的。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空懷一腔報國理想,卻遭饞去職。后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滿目瘡痍,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百姓為了寄托哀思,蕩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渡。百姓們又怕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草等習俗流傳至今,成了人們在端午這一天的主要活動。
在我們家,每年的這一天,奶奶都會親自動手包一籃粽子,有蛋黃肉餡的,有蜜棗蓮子餡的,而我最喜歡的莫過于紅豆沙餡的。看到奶奶包粽子,我也躍躍欲試。看完奶奶的示范,我也擼起袖子,自信滿滿地說:“這完全難不倒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我首先將兩片粽葉折疊在一起,卷成一個漏斗狀;然后在漏斗中放入少許糯米,加入一勺紅豆沙,再蓋上一層糯米;接著再拿一片粽葉,將漏斗沒有封口的地方整個包起來,多出來的葉子,向兩邊折一下,這時漏斗就完全封閉了;最后用一根細細的繩子,將剛包好的粽子“五花大綁”,再系上一個活結,就這樣,一個可愛的、三角形的粽子便包好了。
粽子包好后,奶奶就放到籠屜里蒸上,不一會兒,糯米混合著粽葉清香的味道,飄散在家里的每一個角落。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香甜可口的粽子,聽奶奶說著古老的故事,別提心里有多美了!
我想,端午節的粽子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分享!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1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稱重午或端陽,許多習俗也與“五”有關。那一天,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關于艾草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太上老君有一次下凡,他變成一個乞丐的樣子到一個男人家請求住一晚,可男人卻不客氣地將他趕走了。太上老君回到天宮后,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天帝大怒,命火龍在五月五日火燒村子。人們耳聞后,紛紛躲進山里避難,一個小孩子走得很慢,人們都很為他著急。太上老君見了,就告訴小孩插艾葉能保家。小孩聽了,就割了一些艾草,在每家每戶門前都掛了一株,一場大火下來,沒有一個房子被燒毀。從此家家戶戶到了這天都在家里插艾草來保佑自己的家。
在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主要的活動。說起粽子,它的形狀跟口味各不相同:有三角的、四角的、六角的;有咸肉味的、香腸味的、紅豆味的……
在我國南方過端午還要吃五黃:黃魚、咸鴨蛋黃、黃瓜、黃豆瓣包的粽子及雄黃酒。但無論南方北方,在這天都要用雄黃在兒童頭上畫個王字,并佩帶上五顏六色的香囊。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13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老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在門的兩旁掛上艾草和菖蒲,用來避邪,小孩子胸前還要掛上染紅的咸鴨蛋,戴上用彩色絲線縫制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以求吉祥。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南方各地共有習俗,只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江浙這邊有些地方用蘆葦葉包粽子,而大多數地方都是用一種專門可以用來包粽子的竹葉,這種竹葉除用來包粽子,以前還用來做斗笠和漁舟上的雨篷。粽子的形狀也有差異,有些地方做成長方形,像個小枕頭,大多數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說過,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靈,護佑屈原大夫平安。包粽子除了用上等圓糯米,里面的餡也是不一樣的,有棗泥的、豆沙的、咸蛋黃的、肉餡的……我們家包粽子是用肉餡加花生米做的,十分好吃。
每逢端午節,家家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灑上雄黃水,防止毒蟲茲生。我聽爺爺說,過端午節還要喝雄黃酒。因為爺爺曾經看到過一條資料,說喝雄黃酒對人體有害,所以,我們家不再喝雄黃酒了。
過端午節那天,我國南方各地還要舉行賽龍舟活動。我們老家江西撫州的風俗是每年農歷五月初八,都要在撫河舉行一次臨近鄉村的龍舟大賽,冠、亞軍還要頒發獎狀和證書,同時還有一些物質獎勵呢。
賽龍舟可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除了20人左右的槳手和一個舵手外,我們老家龍舟的船頭上還要放一面大鼓,船尾放一面大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鼓聲,鑼聲“嘭”落槳。因此,劃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眾的吶喊聲,真可稱得上熱鬧非凡。我們撫州市臨川區的河西鄉女子龍舟隊,還在國際比賽中得過冠軍呢!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14
前278年,五月初五。雞的啼叫劃破了長空,喚醒了尚在夢中的人們。小院中,一身暗藍粗服的婦人撫了撫用桃木簪挽住的發,嘴角勾起了溫柔的笑。半晌,她轉身進了屋。
屋內,一個孩童睡得正香,輕微的咕噥著夢話。“阿瑜,該起了。”婦人輕輕搖了搖孩子,將衣物放在他枕旁。“阿娘先忙,我馬上起。”阿瑜答著,眸卻還是緊閉的。
“你今日不是約了好友?”婦人無奈,又揉了揉阿瑜的臉,“失約了可不好,你看,你做的簪,娘都依你用上了。”
一番話讓躺在床上的人兒立刻驚醒,一個鯉魚打挺,扯起身邊衣物。看著手忙腳亂的人兒,婦人掩嘴笑起來:“娘做了米粽,來吃吧。”
二人正鬧,一聲聲驚呼破了一室溫情。
“屈大夫!跳江了,快去救人啊!”
婦人聽了,有些怔,片刻,她拉起了還在吃東西的阿瑜:“快,去幫忙!”“阿娘!屈大夫是誰?”阿瑜跟著婦人往江邊跑,手中吃的都忘了放下。
“他是位大人,是百姓的貴人。”
娘兒倆到了江邊,江面上有不少人在打撈。良久,無果。婦人垂眸,眼中竟有些晶瑩。阿瑜不懂娘為什么哭,不過,他不愿娘難過:“阿娘,我把米粽放到水里,這樣魚蝦就不會吃那位屈大夫了。”
孩子一語,讓所有江邊的人有了反應,紛紛效仿。婦人摸著阿瑜,也取了些米粽投進江。阿瑜靠著母親,只覺得今日的太陽,實在有些毒,毒辣的讓人心里有些灼。
20__年五月初五
“媽媽,端午了!”小男孩扯著媽媽出了家門。大街小巷都氤氳著粽香,孩子腰間的香包,隨步子搖晃,散著好聞的艾葉的味道。
“今天,是紀念屈原的日子哦。”女人蹲下,拍了拍小男孩的頭。“屈原?是誰?”“是楚國,一位很偉大的人。”
陽光正好,風撫過,送整街清香。
參加端午活動作文篇15
端午節那天,我們一家人都放假了,爸爸媽媽一早就決定帶我到鄉下的外婆家過節。
那天早晨,太陽火辣辣的,外公和外婆說要帶我們來到地里摘西瓜、掰玉米。爸爸連聲贊同,對我們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不僅要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還要參與勞動,這樣這個節日才會更有意義。”于是,我們一大家人便拿著麻袋興高采烈地出發了。
通往田野的小路彎彎曲曲的,兩旁還有許多小河,河里長滿了碧綠的荷葉和粉嫩的荷花。一路上我不停地說熱,小臉蛋也熱得紅撲撲的。媽媽采了一片又大又圓的荷葉給我當遮陽傘。有了這把荷葉傘,我猛然感覺陰涼多了。
很快,我們便到達了外婆家的玉米地。我看到大片的玉米地里挺立著許多高高瘦瘦的玉米稈,就像一排排整齊的戰士在守衛這片土地。玉米稈上結滿了又大又飽滿的玉米棒,我不知道該掰哪一個才好。這時,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茫然,悄悄地告訴我:“寶貝,你看,如果玉米棒上面的毛須很黑或者是淡黃色的,那就說明它太老了或者太嫩了,我們就不要掰回家吃。”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心想:原來掰玉米也是有技巧的呢!
后來,我們又來到了一片西瓜地里。只見一個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像打滿氣的皮球一樣安靜地躺在瓜地里。我仿佛聽到它們在爭先恐后地說:“主人,主人,我最甜最大,快來摘我吧!”最后,在外婆的指導下,我親手摘了好幾個成熟的大西瓜……
這一路上又熱又累,然而我卻感受到自己勞動的滿足感。今年的端午節,跟以前不太一樣,因為我參與了干農活,懂得了勞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