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
好的作文應該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用詞得當、語法正確、句子通順、表達清晰。好的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供大家參考。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1
快要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忙得熱火朝天,買菜、燒飯、貼春聯、掛燈籠……空氣中都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兒。
我的家鄉有個風俗,一過年,每家每戶都要炸魚丸,弄得滿屋子魚香。這不,我媽正在廚房炸魚丸呢!
剛進廚房,就見媽媽手握一把锃亮的菜刀,正在給一條大草魚剔骨。剔完過后,就開始備餡料了。媽媽把嫩滑滑的魚肉倒入一口大盆,然后再往盆里摻點豬肉、豆腐和紅薯淀粉,媽媽說這樣魚丸更有嚼勁,味道更別具風味。接著把大盆放在一旁,來準備調料。把大蒜和生姜榨成汁,倒入大盆。然后陸續加入鹽,醬油,生抽,老抽等來調味。
備好餡料、調料,接下來要攪拌了。攪拌要有儀式感,媽媽帶上白手套,拿出攪拌機,裝上,一合,關緊,按下按鈕,不一會兒就就好了。
到了最最最重要的步驟了——炸魚丸!只見媽媽手里握著一團肉,輕輕一捏,拳眼里便冒出了一個粉嘟嘟,圓滾滾的小肉球,再把勺子沾下水,一挖,一個可愛的小魚丸就做成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進已經熱好的油鍋里,不一會兒,便“吱吱吱”響了。媽媽的手法很嫻熟,吃塊兒餅干的功夫,油鍋里就已經裝滿了小魚丸兒了。
媽媽拿出一個鐵漏勺不停地翻動著魚丸,不一會兒,那一個個小魚丸就爭先恐后地浮上油面,好奇地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鍋啦!出鍋啦!”我開心地叫著。你瞧它們,油光發亮,金燦燦的,活像一個個小金球,咬上一口,外面的殼脆脆的,里面的肉嫩嫩的,香氣撲鼻,美味極了。
媽媽炸了一鍋又一鍋,足足裝滿了兩大竹籃呢!香氣從油鍋里溢出來,滿屋子油香,饞得我口水都流下來了。
這魚丸可以燒湯,也可以燙火鍋吃,咋吃都美味!過年了,請你到我家吃香噴噴的小魚丸!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2
我的家鄉在淄博,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包粽子變成了過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粽子做法并不單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紅棗的等,五花八門,在端午這一天,家家都會包各式各樣的粽子。
小時的回憶,爺爺摸著黑就會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葉洗凈,晾干,再準備好糯米,洗凈放在一邊一會兒用,再拿出豆沙,紅棗,黑米放在一邊。等一切準備停當,我們就開始盼著爺爺的話了。
爺爺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定要等到十點十分--十全十美,而我們卻不敢頂撞爺爺,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點十分爺爺一起身,我們就來桌前,爺爺可是一個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爺爺一邊包,一遍不一會兒,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卻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個,一拿,米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樣沖了出來,滿地都是,而大人們呢,則在一旁哈哈大笑,爺爺卻和藹的看著我。
這包進去的.,是我的快樂,包進去的是餡,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心和耐心。
沒過一會兒,一鍋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開一層粽葉,吃到了那甜甜的膩膩的味道,吃到了爺爺那輩的老手藝,帶著對歲月滄桑的處置坦然,,帶著對傳統的畢恭畢敬,帶著對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3
清明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
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個文化傳統節日,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為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到了清明節,掃墓的人們都會去先人的墓前鳴放鞭炮。聽家人說放鞭炮,是為了叫醒在墳墓中的魂靈,讓他們從睡夢中起來收好后輩們供奉的錢材。而現在隨著綠色掃墓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家也開始提倡在墓前放幾束花,磕幾個頭,以敬哀思就可以了。
每年四月五日起床后,我們一家就會搭上爸爸的汽車,啟程前往白沙,給死去的親人掃墓。
我們手提祭品,心情沉重地往山上走著。親人墓前的草已長得很高了,外公把墓前的草清理干凈后,我們便將火點起來,把紙錢一張一張的分開后,一點一點地放進火里,燒給在墳墓中居住著的親人的靈魂,再虔誠地插上香,在墳墓前磕幾個頭許下自己的心愿后,最后將花束擺放在墳前,我們才會離開了。
清明掃墓,既是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懷念他們的音容笑貌;又是一種信仰,在列主列宗之前許下愿,鼓勵讓自己在新的一年多多努力。我想,這就是清明掃墓經久不衰的緣由吧。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4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廣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淳安也不例外,此刻就由我來跟你們講講淳安的風俗吧。
就在千島湖一旁的金峰鄉朱家村,在每年的陰歷正月初六,他們的宗祠內就會擺滿101個豬頭,聽爸爸,說這個習俗可大有來頭呢,據說宋代大文學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還聽說,“賽豬頭祭祖先”這個習俗就是朱熹的重孫子,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這一習俗,在當地已經有800余年的歷史了,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會拿著自家的豬頭一同擺到宗祠內一較大小,并比賽誰家的豬頭最有創意,村里頭最有威望的老人會對豬頭進行評議,最后選出最好的發紅包,發年畫以示激勵。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峰鄉朱家村,來看了一場熱鬧又隆重的“豬頭大賽”。
我們到了那兒已經是上午十點鐘了,此時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獅們踩著節拍輾轉騰挪,甚至還疊起了羅漢,神采奕奕,出色非凡,為這個春節增添了幾分“精氣神”惹來了陣陣叫好聲。
我和爸爸好不簡單才從這人流中擠進祠堂,只見100多個大豬頭,整整潔齊的擺在桌案上的提籃里,一個個都精心的“美顏”和“點綴”過。還配以萬年青,天竺葉,鮮花,水果,不少還貼著福字,喜氣洋洋,饞的我直流口水,要是此刻可以吃的話,我真想上去咬兩口。
舞獅之后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馬表演,濃妝艷抹的村民腰間系上竹馬,一手拎著馬脖,一手舞著馬鞭,和著音樂翩翩起舞。
最后,“豬頭大賽”經過逐一比拼稱重,決出了一二三名,掌聲和歡呼聲響徹了整個祠堂。
那天晚間,朱家村還舉行了豬肉宴席宴請所有遠道而來的賓客。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5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令我難忘的事,我想讓他在大腦中煙消云散,好像有什么東西使他留戀。當然有一個節日我至今難忘,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賞花燈,象征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這一天,大人們不上班,小孩們不上學,大家都在家中自制花燈,晚上拿出來掛著,大家做的花燈各種各樣、千姿百態:大人們希望平平安安,財源滾滾,便在花燈上畫上平安符和貼著財神的畫像;小學生們想考滿分讓父母高興,就在花燈上畫100分的試卷;那些貪吃的小朋友當然會花很多水果糖果等自己愛吃的。
時間過得飛快,夜已經來臨,窗外變得一片漆黑。忽然沉睡的深夜,被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喚醒,漆黑的小鎮頓時煥然一新,變得五彩繽紛,窗外的鑼鼓聲為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平常的小鎮顯得格外寧靜,今天的卻被花燈與歡慶的人們打破了這份寧靜。
小鎮上人來人往,家家戶戶都帶著兒女來到廣場,廣場上空掛著五彩斑斕的花燈,廣場的中間,正在表演雙龍戲珠。那兩條龍在廣場中間旋轉,繞著中央的明珠不停地扭動身軀,一會兒神龍擺尾,一會兒匍匐側翻蹦出,惹得觀看的小朋友、老爺爺無不連聲叫好。
在人群中我找到了我弟弟,于是我便要和他比賽猜燈謎,我找了個燈謎:“白衣裳,紅衣裳,里面住了個白胖子”我撓撓頭想了想說:“太簡單了,花生嘛!”我弟弟也猜著了,我們便去找下一個。
看著天色也不早了,我們便回家吃湯圓去了。回到家中,肚子已經,饑腸轆轆了,聞著湯圓撲鼻而來的香味,我早已直流口水了,看見在沸,水中翻滾的湯圓更是誘人,當吞下第一口時就被燙著了。
今晚五彩繽紛的花燈成片,熙熙攘攘的人群匯成海,歡歌笑語形成潮啊!我們一家也沉浸在元宵節的歡樂之中!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一提到它,誰不對它熱切向往,不對它極其喜愛?
每年春節的開始,應該就是家家戶戶貼春聯了。除夕一早,四處都是手上、胳膊上拿滿春聯的人們。這時,總有幾個小孩子圍在大人身旁幫忙,嘻嘻哈哈地把舊春聯撕掉,換上新的,這舉動好像是代表辭舊迎新,把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寄托在大門上的春聯。
從早晨起,屋前房后都充滿飯菜香味,而大部分家庭的飯菜中必定少不了魚,我家也這樣。老爸常說:“吃魚就會年年有余。”所以過年前人們就會帶回家幾條魚。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算重頭戲。在外工作、學習的家人會回家團圓,吃團圓飯。這時大街上幾乎所有商鋪都關了門,宛如平常凌晨十一二點一樣安靜。
飯后就是一年一度地看《春節聯歡晚會》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圍在桌前,拿出提前和好的面和拌好的肉餡,在包餃子時,往往會挑一兩只餃子,在里面放枚硬幣,第二天誰吃到了,就意味著誰一年的運氣就會好。
第二天就是小孩子們最期盼的大年初一了。家長們總是會早早叫孩子起床,還會用“今天起不來,一年都起不來”或“起晚了就沒有紅包”這些話嚇唬孩子。
吃完早飯,到街坊鄰居家串門是最受孩子歡迎的活動了,長輩們對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然后孩子再跪地磕頭,有些家庭甚至還會用個鐵盆,最后就是孩子笑逐顏開地收下紅包。
在除夕與大年初一中間的傍晚,天空上會飄有許多孔明燈,它們寄托著主人新年的美好愿望,隨風飄向遠方。
春節,它不僅僅是人們情感得以釋放,親人們得以團聚的好日子,更是中華民族象征團圓與興旺的永遠的精神支柱。我愛這4000多年的傳統節日,更愛我們獨特的家鄉風俗!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7
除夕,夜一如既往來了,大概天上是沒有除夕的,否則今天也該有些例外了,卻沒有。
遠處傳來了稀稀疏疏的爆竹聲,隱隱約約的,并不脆響,只是悶悶的,好像這聲音跑得有些遠,氣若游絲的感覺。現今城里是禁炮了,可能的理由是污染過于厲害。的確,往年初一的清晨,空氣里總是彌漫著濃濃的硝煙味,城市也似乎籠罩在土黃色的塵埃里。現在過年的“咚嘎”聲,已成為了城市記憶中的歷史,只是城外的農村還可以,那炮聲便是從各周邊傳來的,昭告著年的傳統味還在那兒。
城里的確變了許多,不僅只是少了爆竹。傳統的除夕,人們是喜歡團圓在家里的,一家人暢暢敘敘,和著熱氣騰騰的年夜飯,是一種小家的溫馨。現在,許多人家團圓到飯店里了,一桌挨著一桌,各桌都圓圓滿滿,觥籌交錯,歡聲笑語,幸福著新時代的幸福,是一種大家庭的和諧。
已經走出來了,并不刻意宅在家里,因為到城市的除夕之夜里去瞧瞧吧,流光溢彩,是斑斕而閃亮的。更有濃濃的中國紅,點燃了佳節的氣氛,這不正是年的色彩嗎!
是啊,團圓未必就在老家,只要一家人團在一起,到哪里都可以圓,所以有的家庭把團圓團去別處了。去旅游,和另一個城市團在一起,和未曾相識的人團在一起,和別的風土人情團在一起,這是新的除夕,新的風俗,新的時尚。
年永遠在,時代發展,風俗有改。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8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江蘇泰州,在我們家鄉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小伙伴們,我就給帶大家感受下屬于我家鄉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作為春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雖然元宵節沒有大年初一那么熱鬧,但是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過好元宵節,象征的整個春節的圓滿謝幕!
正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一家家點亮盞盞精致的燈籠,照亮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人們三五成群,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飯,來到非常熱鬧的街市,東逛逛、西看看。街上的商鋪都鋪滿了有關元宵節的商品,大人和孩子們挑選著各自喜愛的東西,臉上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我想這就是屬于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賞燈、猜燈謎。孩子們吃著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餡料,用糯米粉包的圓子,寓意著團團圓圓、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人們都爭先恐后地走出家門,聚集在一起,欣賞著美麗的夜景、享受著春天即將到來的氣息。
元宵節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習俗就數賞燈和猜燈謎了,相傳漢明帝永平年間,皇家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參拜神佛。此后這種風俗便流傳到民間,直至現代,人們為了增加其賞燈的趣味,便在各種彩燈下懸掛著紅絲帶,在絲帶上寫著謎面,讓大家來猜謎底,大人們聚集在一起,互相競猜著,人們絞盡腦汁地冥思苦想,終于猜出謎底,臉上充滿了勝利和喜悅的笑容,我想這就是屬于元宵節的狂歡吧。
走在喧鬧的街上,大人們牽著小孩的手,小孩們手牽著各式花燈,盡情著享受著節日的快樂,以飽滿的`熱情迎接著一年新的開始,享受著美妙的元宵節的狂歡。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9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把春節盼來了。
除夕那天,媽媽拎著我上街,陪她買菜,街上人山人海。物品各式各樣,什么都有。我走在大街上四處張望,橋街邊一個賣鞭炮的老人正在大喊: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鞭炮大減價。一群人聞聲趕來把那邊買。賣鞭炮的小攤被堵得水泄不通。
看右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在和一位店主砍價,這位老奶奶平時說話磕磕巴巴,沒想到在砍價時說得滔滔不絕。此時的店主崩潰了,算了,大過年的,按她出的價格賣給她吧。老奶奶拿著東西滿載而歸。
媽媽買來蔬菜水果肉等就拉著我回家了。
到了晚上,媽媽、奶奶、嬸嬸一齊擁在廚房包餃子,爸爸、爺爺、叔叔在家高談闊論,我弟弟表妹躲在一個地方玩兒游戲。我們玩了一會兒,覺得沒意思。于是趴在窗戶上看夜景。月亮已經掛在了天空中,散發著金黃色的光芒。下面是我住的小區,已經紅通通的一大片,我又來到了廚房,看著媽媽她們包餃子,她們先用手托著皮,用另一只手拿起勺子,舀了一塊肉,放在皮的中間,再將皮的兩端合起來,折成百褶裙的花邊,好美呀!
媽媽看我如此出神,便招呼我一起包。我坐在桌子旁邊,也學著她們的樣子包了起來,沒一會兒,一個餃子包成。我托著餃子。滿是得意,可是下一秒,餡兒就破皮兒而出,撲在了我的手上。我連忙在拿了一張皮,在外面包了一層,沒想到,又漏了,我氣急敗壞,一口氣包了三層,這個餃子在其他餃子中算是個大王。
餃子煮好了,我們一家人圍在桌子旁,吃著說著笑著,好不熱鬧。窗外的鞭炮聲響成一片,人們的歡笑聲也響成一片,在預示著新的一年來臨。
家鄉的風俗600字優秀作文篇10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有的地方在過春節時會吃餃子,有的地方在過春節時會吃湯圓,而我的老家在過春節時會吃苕粉坨,寓意團團圓圓。
苕粉坨跟包子差不多,不過外面的皮是用苕粉做的,而且里面的餡料多用五花肉、蘿卜丁、藕丁等調成。
我聽媽媽說,包苕粉坨講究一個快字。首先是做苕粉皮,我們先用開水沖泡紅薯粉,在它凝固時立刻倒入保鮮袋保溫。不過不要以為這就能休息了,現在才是重點,我們需要迅速開包,因為苕粉皮冷了就包不了苕粉坨了。包苕粉坨分三步:先是把剛做出來的苕粉皮捏成窩窩頭的樣子,然后把調好的餡料放進去,最后收口,一個飽滿的苕粉坨就做好了。高手做的苕粉坨表面光滑,而我這種新手做的',那自然就是疙疙瘩瘩的了。
苕粉坨做好后,那自然是要去煮了,不得不說,這煮苕粉坨也是一門學問。煮苕粉坨一般要15分鐘。煮的時間短了,那苕粉坨就不好吃。煮的時間長了,那苕粉坨就要“破肚流腸”了。
煮好后的苕粉坨已比之前大了一倍,外皮晶瑩剔透,里面的餡料誘人至極。這時的苕粉坨已經可以食用,但我們家一般還要用醬油、蒜瓣炒一下,這樣可以讓苕粉坨更香。
苕粉坨出鍋后,香味撲鼻,原本晶瑩剔透的外皮上裹了一層醬油,讓人食欲大發。不過這時可不能直接吃,剛出鍋的苕粉坨燙得很呢,我們要先在皮上咬一個小口,然后往里面吹吹風,等它差不多涼了才能吃。一口咬下去,富有韌性的苕粉皮,脆爽的藕丁,飄香的五花肉,濃郁的醬油……這多種口感夾雜在一起,那味道無法形容。
不過苕粉坨因為制作繁雜,而且不易儲存,所以一般只有在春節才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