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優秀12篇)】,供你選擇借鑒。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1
我的家鄉是九江,在春節的時候,可有很多特別的習俗呢!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掛滿了臘肉、臘魚和臘腸,像是在為人們提前宣告了新年的來臨,又像是在爭斗誰更有喜氣。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訂年貨,有的還在打掃衛生,還有的正在分配紅包,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我們臉上的喜悅卻是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來臨,街道上空無一人,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絡繹不絕,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團聚在一起,手烘著溫暖的火,正愜意地吃著由“廚師”婆婆親自現做的可口飯菜。可為什么大家并沒有“大飽口福”呢?嘿!這你都不知道?當然是為了大吃幾碗“壓軸菜”——八寶飯啦!八寶飯俗稱我國的年夜飯,是由甜糯米和幾種干果拌成的飯,據說吃了這一年就萬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飯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動的環節了,那就是——發紅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獻殷勤,逗得爸爸媽媽直樂,大人們才給了我們“小費”,可“小費”也不是白拿的,還要幫大人們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這對聯也是我國春節時的傳統習俗之一,紅運來臨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來人往,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有句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咱們九江人也同樣好拜年這口。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都要去別人家拜個年,說上幾句祝福,以示祝別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興旺。
怎么樣?你想不想也來體驗體驗九江春節時的習俗?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2
公路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帶著人們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鄉飛去······
春節,是我們農材最盛大的節日,按照習俗,每個人都要在節日的前一天回家,為春節的歡慶做準備,不過我們春里的春民大多數都在外地謀業,所以回來時需要時間,因此,剛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現實的,故節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里人回歸的高峰期。沒等起得早的太陽從地平線上爬起,村里的每家每戶便亮起了燈。不論大人,老人還是小孩,都沒有絲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里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動了起來,掛鞭炮,粘紅聯,煮早餐···忙得不亦說乎。有的人家還提著幾捆鞭炮,待到遠處親人歸來,便高高的掛起燃放,親人們在一片歡騰中相見。
按照我們村里的習俗,春節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們便將一碗滿滿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膩,回味無窮。饒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后,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掛上紅聯。村里有這樣的說法,誰家的紅聯要是掛得最早,那就是好運來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爭先恐后地將一張張鮮紅的對聯完好地粘在對應的門框上,大門上。
掛好對聯后,人們便會放響第一個“慶年炮”,便是將一捆長長的炮掛在屋頂上燃放,有興致的人家還會將鞭炮擺弄成“運”字形或“龍”字形等形狀,以企盼新年能交好運,得大喜。就這樣,當鞭炮掛好燃放時,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陣陣耀眼的火光和喜慶的炮聲中,淡淡的陽光從云縫間撒下,如同世上的鞭炮綻放出最美麗的光芒。
而我們村的鞭炮在村里的廣場上,四跟高達十米的柱子上,纏繞交織著一條長長的巨龍,巨龍張開那龐大的嘴在天空嚨叫,在柱子上游走。隨著太陽的升起,村民們便陸陸續續地聚集到廣場上,仰望著半空中的巨龍,向著它祈禱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不知誰點燃了巨龍的尾巴,巨龍在半空中劃出美麗的弧線,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將它的身體包圍起來,正當它全身被火焰覆蓋的瞬間,它變成了漫天飛舞的鮮花花瓣,在天空中緩緩落下。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時刻——點燃村里的鞭炮。觀完這一出盛事后,村里人便帶著自己的親人,子女去到處游玩,渡過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這就是我鄉村的春節,它充滿了喜慶歡樂與笑聲。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3
我是一名松潘的小學生,我是位藏族人,在我的家鄉有很多習俗,比如說冬天我們會去暢壩,夏天我們還會去拾蘑菇,和名貴藥材:冬蟲夏草、貝母。以前聽爸爸說他們還要去打山雞。在這么多的習俗中我最喜歡去暢壩。
基本上我們藏族暢壩的時間是過春節的前幾天,表示我們藏族人對春節要來臨時的喜慶。
我們暢壩的地點選在了清澈的小溪邊,右邊有轉經桶,許多人都喜歡去那里轉經,所以就選了那塊地。這天男女老少們都穿起了漂亮的藏服,顏色喜慶,女的們戴上了腰帶和其他配飾,顯得格外漂亮,小伙子們也很俊朗,高大魁梧、帥氣。小孩子們也穿上了藏服非常可愛,老人們穿上后好像都精神了很多,好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暢壩開始了,家家都忙了起來,各自從家里拿來帳篷,飲料零食和桌子,柴火,先要把帳篷搭好,然后燒火,把家里的桌子、零食、飲料擺放好。因為藏族暢壩時一天去這家坐客,明天又去另一家坐客,所以第一天是我們家,我也跟著幫忙給客人們倒酥油茶,或是青稞酒,我們還要煮家鄉的特色“牛肉”要整塊整塊地煮,切得很大要煮到差不多七分熟時才可以吃,等煮好后拿幾把小刀就上桌了,還會調盤辣椒面好蘸著吃。切一小口,蘸點辣椒面,就吃了,肉又香又嫩,還會做和尚包子,血腸等。過了正午,晚上到了,歡快的鍋莊開始了!人們又唱又跳,隨著歡快的唱聲,隨著優美的舞蹈,男子們拿起兩對袖子,和腳相互配和,女人們則把兩雙手作成蘭花指狀,動作一致。有些旅游人看見后會下來和我們一起唱跳,我們還會請他們喝酥油茶青稞酒,還會請他們穿上藏服,一起唱祝福的歌祝福他們!
我們藏族人,非常熱愛生活,也很熱情歡迎每個人都參加這次暢壩,和我們一起沉醉在歡歌笑語中。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4
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說到吃粽子,他還有歷史發展呢!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叫“角粽”,不過它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那時,包粽子的原材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所以被稱為“益智粽”,現在我們吃粽子是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
去年的端午節,我也包了粽子,我包了紅棗粽,白水粽,蛋黃粽和五谷粽。我還知道了很多我沒吃過的粽子,比如烤蘿卜粽,不過我不喜歡吃,因為這個粽子很辣。當然,也有我愛吃的,比如刨冰可口粽,這個粽子跟其它粽子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是熱的,而是冰的。包這個粽子時,要把一個冰了的白粽拿過來,把里面挖空,放進冰淇淋,再把外皮包好,裹上糖漿,在糖漿上放點冰沙,再澆上果汁,就可以了。
后來,我還把一枚硬幣包了進去,就像把硬幣包進餃子里一樣,吃粽子時,我還真吃到了那個粽子。
我們的粽子還得過獎呢!江西一座宋代古墓里有兩個粽子,這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還有西安的蜂蜜冰粽子,是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廣西南寧有體積最大的粽子,可以給250人吃,重達350公斤,好多人一起都搬不動。上海城隍廟有體積最小的粽子,只有10克,小得像手指一樣,一口可以吃好多個。
粽子還有美好的祝福,是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
我的家鄉有很多有趣的節日,每個節日也都有習俗,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5
今年我和爸爸返回家鄉湖北過年。嘿,別說,真和河南有點不一樣。
河南過年會吃燴菜,吃帶魚,吃湯圓兒,吃餃子。可湖北不一樣,過年喝雞湯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雞湯象征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和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作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的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吃雞翅,表示展翅高飛。
再就是白蒿菜了,湖北有些地方會吃炸白蒿去其諧音“百好”,圖個好彩頭,不過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白蒿能油炸后食用,貌似是用白蒿,雞蛋,面粉,水在油鍋里炸。
中國人過年最愛討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貼對聯是必須的。孝感人還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于養鴨,天亮時麻雀飛過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叫不是好兆頭。除夕之夜,12:00的時候,人們還要做一個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會招財進寶。
以前的人們很在意過年時不要觸犯一些禁忌,比如說,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掃地,否則會把好運掃出門外,不能與人爭吵,也不能說臟話,不然新一年的運氣會不好,打碎碗背后要說歲歲平安,不能洗衣,因為碼頭被水神封鎖,任何人都不能去動,總之就像仙桃地區的民間歇后語一樣,初一拜年,揀好話說。
在除夕夜春晚開始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晚上11:00左右,街上不知哪家哪戶帶頭放起了鞭炮,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天上更是閃爍著重重煙花,天空都被照亮了。
反正這次回湖北過年,給了我非常不一樣的體驗,雖說疫情爆發不可以出去,但還是覺得跟在河南很不一樣,有了許多新鮮事兒。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6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我的家鄉也有自己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過年時,家家都去到很遠的地方買年貨,準備吃的、用的、穿的,大家都很忙碌。
到了臘月二十八時,開始大掃除。我們把家都清理個遍,將灰塵垃圾全部掃出家,然后擺上食物,等待除夕來臨。
到了除夕,每家都做年菜。不管到哪里,總能聞到食物的香味,這天還要貼對聯,貼年畫,穿上新衣,把自己弄得煥然一新,等待元宵。
過了初一到了元宵又一個高潮。元宵這天非常熱鬧,這一天我們都去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在親戚面前,嘴里一聲聲的,新年快樂,恭喜發財,親戚也總會拿出大紅包給我們,我收紅包時總會不好意思的拒絕,再收下紅包,這樣才算禮貌吧,元宵這天我還總是會買很多炮,回到家里放,我先拿出“摔炮”一個一個扔出來,可摔炮的聲音比較小,而且才一個,這樣扔太慢了,還是一包一起扔才刺激,接著我再拿出“風火輪”點燃,立馬往地上扔,風火輪就像陀螺一樣,在地上轉四周,還散發著火花,還有最重要的“天女散花”放在地上,點燃,它就會像噴泉一樣,不過噴出的是火花。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習俗。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7
燃燈節原名火把節。古時候的人們在正月十五當天,會用火把祈禱一年的好收成與好運氣。直到今天,每逢正月十五,人們雖然不會再用樹枝做火把,卻也燃蠟燭來祈福。這不僅僅寓意著莊稼的好收成,還寓意著驅走黑暗,帶來光明。
正月十五,我們一大家子全部坐在桌邊吃著飯。忽地聽小弟大叫一聲:“唷!這么多的蠟燭哇,這是要干嘛?”哥哥一聽,不顧嘴角的米粒就好奇地沖出門去。嘿!別說,蠟燭是真的多。只見門前就擺著整整齊齊一排蠟燭,那溫暖的燭光,照得哥哥的臉半邊紅半邊白。姐姐們雖說未沖出門去,卻也都瞪大眼睛向外瞧。原來不光是外婆家門前點蠟燭,而是大家都點了蠟燭。望著河對岸星星點點的蠟燭光,宛若繁星落入了乾坤,一簇簇、一群群,把鄰居們的臉襯的紅彤彤、喜洋洋。隔著老遠,卻仿佛聽到了幾百戶人家的歡聲笑語。
外婆瞇著眼睛笑道:“一起對著蠟燭許愿嗷,辟邪的,還可以帶來光明吶!”媽媽與姨姨互相看了看,懷念地說著:“這么多年了,還有這個習俗啊。”她們的眼中,好似浮現出了很久以前兩個小女孩模糊的身影。
而此刻,我和姐姐們邊點邊笑。不知不覺中,蠟燭比原先多了,臉也比原先紅了,倒是因為無處不在的笑容分不清誰是誰了。大家都搶著點蠟燭,打火機都不夠用了。機靈的弟弟妹妹們就哼著不知名的小曲兒,跑到談笑甚歡的大人們面前,摸摸他們的口袋,找著打火機。大人們也不生氣,一般都笑著不說話,假裝皺著眉頭,拿食指點點孩子們的腦袋便放他們走。
木盒里的蠟燭皆是紅色的,小弟選來選去也弄不成什么花樣兒,無奈只好隨便拿了一根給我。我把點完的紅蠟燭放在了爸爸的車前,這就是外婆說的“驅走黑暗,帶來光明”。
蠟燭點完了,該是許愿了。我小心地在蠟燭邊蹲下,生怕把蠟燭弄滅了。環顧四周,大家都在點蠟燭,十分認真,也十分莊重。“希望爸爸媽媽平平安安,希望我和弟弟積極向上。”可是,到第三個愿望,我的腦海一片空白,不管如何絞盡腦汁都想不出來。
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嗓子:“嘿!該放鞭炮啦!”孩子們一齊上躥下跳,歡呼起來,這場面竟比過年都熱鬧不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拿了一根桿炮朝天空放去“砰,嘩嘩!砰,嘩嘩!…”“祝愿武漢平平安安!”鄰居家不知是誰喊了一句,姐姐們自然也是聽到了,于是便有了跌宕起伏的吶喊聲:“中國好起來!”“白衣天使加油!”“鐘南山爺爺,加油!”……過了好一會兒,吶喊聲才隨著花炮漸漸平息下來,落在了門前的河里,與魚兒結伴游去。
而此時,我的心中,有了一個關于愿望的答案——“愿,全世界人民能快點歡聚在沒有病毒的春天!”
我知道,在蠟燭簇擁的地方,神佑的地方,充滿光明的地方,并不在這兒,而是在所有人心中,在每一位醫護人員的手心里。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8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一聲聲爆竹的雀躍聲中,我和我的家人迎來了中國傳統節日——年。
剛剛過完臘八節,一個月后就迎來年,真應了那句過了臘八就是年。
恐怕與古人說年,可能他們就嚇得魂飛魄散,因為“過年”在古代,其實是把吃人的巨獸——年嚇跑。但是現在我們過年就是沿襲了,當時放鞭炮的傳統。在我印象中,古時候的鞭炮只是燒竹子,噼里啪啦地,現在的鞭炮卻是五花八門,我們家也買了一大堆,來看看吧!
大年三十兒守歲、放鞭炮。我們一家四口帶著鞭炮,來到了一片空地上,爸爸說:“有誰敢放?”我和妹妹、媽媽都搖了搖頭,只見爸爸從容地放好煙花,拿出一根火柴“沙”地一下劃亮了,輕輕地放在引信上,我和妹妹緊緊地捂住耳朵,當引信上的火花躲入煙花內時,霎時火樹銀花,使我到一句詩,便吟誦起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天上,到處是紅色、銀色、黃色、綠色的大花,把平凡的夜晚照得生動活潑,把平凡的世界點綴的多姿多彩。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讓我們用煙火點亮天空,開啟新一年的大橋。這就是年,我家鄉的年。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9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風俗,還有千奇百怪的習俗。潮州的習俗,今天我來跟你說說吧。
春節時,有個習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時,全部潮州人要七點至八點起床,一家人把家里所拜的神抬出來,米碗里面插著三根又粗又大的紅蠟燭,擺上的供品有很多:雞、鴨、鵝,還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門口擺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觀音大士、王母娘娘……還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點時,潮州人禁穿花花綠綠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藍。然后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過,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時是沒有女人在里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進去。為什么女人禁拜祖先呢?因為,潮州人認為男丁才能使家族興旺,女人一進去,就算對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輕女。
傍晚六點時,潮州人必須要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寺廟。如果你來過寺廟的話,會發現潮州人的寺廟跟其他的不一樣。別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卻是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臉上呈現著解救世人的慈善神態,一只手托著一個玉瓶,另一支手拿著一條柳枝,柳枝上還有幾滴水,仿佛快要掉下來。我想水有可能是用來凈化世人的心靈吧。拿香也很講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薩三支、門前兩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聽說這樣可以保家族香火興旺、平安、逢兇化吉。
雖然各種地區的風俗、習俗不一樣。可是,我還是覺得潮州人的習俗最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10
“來來來,大家聽好了:姐姐和弟弟負責掃地,我和奶奶燒飯,爸爸和爺爺就負責拖地和整理餐桌,大家快啊!”媽媽興奮地說,“加油!”
我們家每年除夕都要大掃除,做年夜飯,家里熱熱鬧鬧的。
媽媽做好“戰略部署”以后,我和弟弟飛快地跑到陽臺拿起掃把開始“大作戰”。“你掃陽臺,衛生間,廚房和餐廳,其它的我來掃,不許搶我工作啊!”我一本正經地對弟弟說。“哦,知道了。”弟弟朝我做個鬼臉。
掃完地后,弟弟自顧自的去玩了,于是我孤身一人前往廚房。“今天晚上吃啥呀?”我好奇地問道。“嘿嘿,不告訴你。”媽媽故作玄虛的說。我看看了在忙活的兩人后,又前往查看爺爺的工作。我到餐桌那里,拿手擦了擦桌子,又拿起已經放好的碗筷看了看。“干嘛?”爺爺伸了伸頭,“不要搗亂,我好不容易才擦好的。”
“幾點啦?”媽媽問我。“七點半了”我看了看鐘。“哎呀,那得快點上菜了,你去把電視打開,春晚八點要開始咯!”“嗯。”
“來來來,做好了,我要上菜了,都做好了!”說著,一大桌菜肴就陸續“登臺”了。有大螃蟹,團子,八寶飯,龍蝦等等好多美味的飯菜。
“開始了,開始了,春晚開始了!”我大叫道。我們一家六個人的頭“刷”的一下就轉向電視。畢竟,我們一家都是忠實的“春晚迷”,要說最愛看的節目,那肯定就是春晚,一看就是四個小時,多開心呀!
“來來來,多吃點,新的一年里長長高。”奶奶說著,夾菜給我和弟弟。“十二點了,大家一起許愿,來!”三,二,一,嘭!煙花在天空中美麗的綻放了,在這浪漫的場景下,我許了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能像這煙花一樣,美麗的綻放!
這就是我家的大年三十。希望這種風俗,無論在多久以后,永遠都不會改變!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11
說起習俗,相信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我的家鄉在春節期間,有一項習俗就是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今年的臘月二十四,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媽媽就喊我起床。我慢慢地睜開疲勞不堪的眼睛,因為小年夜實在玩得太開心了,導致睡覺時,一點兒睡意都沒有。媽媽說:“我可不管你這么多,今天按規定是要掃塵的,趕緊起來幫忙。”被逼無奈,我只好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飯,立馬加入到除塵的隊伍中。
外婆是這次除塵的總指揮官,外婆命令爸爸去擦玻璃,命令媽媽去整理儲物間。命令姐姐去擦鞋架,終于輪到我了:“外婆,我要干什么呢?”我興奮地問道。外婆思考了一會說:“要不然你去掃地吧?”我驚叫了一聲:“啊?”外婆說:“你可不要小看掃地,地板相當于一個家的臉面,如果地板干凈了,那說明這個家也干凈了。”我興奮地說:“原來掃地這么重要啊!”隨即,我飛奔到門外去拿掃把。開始認認真真地掃地。不知過了多久,家里終于打掃得一塵不染。我們看著干干凈凈的家,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這就是我們家鄉掃塵的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呀?那么,小伙伴們,你們家鄉的習俗是什么呢?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下冊篇12
家鄉的風俗有很多,有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這些節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過外國也有節日喲!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種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有些人可能會把粽子放在水邊祭拜屈原。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的風俗,人們會把粽子放在水邊,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過端午節時,還要劃龍船,那場面可熱鬧了!劃龍船還沒有開始時,就已經人山人海了,有時擠都擠不進去,所以最好來早點來。劃龍船開始時,現場更熱鬧了,人們會拿著粽子在旁邊大喊:“加油!加油!…”隊員們拿著槳奮力劃動著,哪一隊先到終點就會得到獎品,那獎品想都不用想當然是粽子了。
中秋節也是我過得傳統節日,中秋節必須吃美味的月餅,月餅的陷也有很多,人們都喜歡吃。關于中秋節的來源,也是有一個傳說的,就是嫦娥為了不讓一個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就把這一天叫中秋節。中秋節的由來可真悲傷啊!
不過,有些人會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為了贊美嫦娥的高尚品質。中秋節是我最愛的節日,因為奶奶會給我講好聽的故事,吃晚飯時,難免會拿幾個月餅吃,奶奶有時要哄我,就會把月餅放在嘴邊,說幾個故事,再給我吃。
在我的家鄉,過中秋節,每人都要一口氣吃幾個月餅,月餅不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過中秋節總是開開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