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精選8篇)】,供你選擇借鑒。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后,在一樁樁英雄事跡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并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于陳規而勇于創新;不敢于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圣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后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2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宋代大詞人蘇軾一首寫海棠的詩。但今天我演講的主題不是這首旖旎的詩詞,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認為對于現代人而言傳統文化就是那一樹將要在夜幕中沉沉睡去、靜靜凋謝的海棠花,而我們就應該像東坡一樣,有一顆愛花、惜花、解花之心,并能真的秉燭夜照海棠花。不然,等待那一樹海棠的只有隨逝水飄零的命運。
你們可能會說了,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成長,我怎么會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呢?怎么可能讓傳統文化之花凋謝而去呢?那么讓我們看一下這些內容。舉個例子,諸子百家,你可能會說我從小學到初中到現在聽這個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他們的思想我也都記得爛熟了。什么儒家的“仁義”,法家的“君主集權”,道家的“無為”“逍遙”,墨家“兼愛非攻”,兵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你知道嗎?諸子百家里除了儒法道墨兵等大家還有雜家、名家、小說家、陰陽家、縱橫家、藥家等等流派,而他們的思想呢,你又知道多少?還有,再舉個例子,琴棋書畫,大家每天都掛在嘴邊,那這琴棋書畫到底指什么,在場有人能全面系統的解釋一下嗎?不僅僅是這些,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的戲劇,中國的建筑,中國的武術,人們的吃穿用度,甚至是人們拿在手里掛在身上擺在家里的小小裝飾品都一樣,無不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而這些,我們真正注意到的,在意過的又有多少?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與文化。當歐洲還處于中世紀的時候,中國的唐代就已經迎來了自由歌唱的歷史時期,唐代的多元繁榮是中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記憶。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驕傲的。而同時早期西方的傳教士、漢學家,都把中國說成是一個“謎”,所謂“謎一樣的國家”。所以真正了解中國,并不容易。中國以外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容易,中國人自己也不一定對自己的國家文化有真正的了解。因為了解,特別是真了解,是很難的。所以,我演講開頭的說法并不是夸張,如果我們再意識不到我們認識的偏差,意識不到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忽略。那么,我開頭的言論在某一天真的會成為事實。
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斷帶,戰爭、天災、疾病等等,都足以湮滅一段文明。但大的趨勢上,我國的文化沒有斷過。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隨著社會體制的改革,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經濟上迅速發展的同時文化上、精神上卻在迅速的空虛。不要埋怨中國拍不出功夫熊貓,也不要再氣憤日本漫畫拿中國的名著篡改加惡搞。因為當人家拿著我們的文化在研究創新時,我們早就選擇了把他們丟到了塵埃里,并且忘記。
可能又同學會問了,那我們應該怎么辦?要不趕緊恢復古代建筑去過古代生活吧!顯而易見,這是不現實的。一部分文明隨時間的流逝而湮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不能說文化會湮滅,它只會被傳承與發展,這是它的特質。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就要向東坡先生學習了。首先要有一顆愛花,愛傳統文化的心,然后才能發現傳統文化的危險之境地,才能惜花,從而發自內心的了解它,做到解花。最后要用實際行動去保護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想只要我做到這些那我身邊的人就會感受夠到,如果人人都意識到這些,那么何愁傳統文化不興?
所以,執起你床頭的紅燭,去照亮那美麗的紅妝吧!盈盈一水的距離,卻能保護一個民族的靈魂之所在。何樂而不為呢!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
20世紀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君主專制成為了歷史,新思想廣泛傳播,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那么誰還會寫詩呢?
而今,中國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似乎已漸漸被遺忘,鄉村悄悄地消失了,高樓大廈似雨后春筍般崛起。誰還記得千年前的禮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的國學儒家文化?誰還記得詩呢?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個個會背《唐詩三百首》怎么能說不記得詩呢?我想問,孩子會背,他們是自愿的嗎?他們又有多少人會寫呢?孩子們會背可大人們會嗎?那么誰能說我們沒有遺忘詩呢?
我們有多少年沒有聽說出了詩人?不是外國詩,不是冰心、艾青等人的小詩,而是我們曾口口相傳的古詩詞。大家都夸外國的詩自由隨心,寫出來痛快,舒服,不似古詩詞有那么多的規矩,七言,五言,長調,小令,押韻。麻煩還古板,讓現代社會中說普通話的我們根本讀不懂,理解不了。可是,我們本不該這樣的。外國詩自有它的優點,但古詩詞也是十分優秀的!句式的整齊令詩歌充滿氣勢,韻腳的諧調使詩歌讓人回味無窮,它同樣也能飽含情感,它同樣可以自由舒暢。誰又能說傳承了多年的古詩詞會比他國差?
中國詩歌的情感是豐富的。李白《將進酒》開篇即為驚天長嘆,破空而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抒發自己的一腔熱血,大志在胸。柳永寫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真可謂敢愛敢恨的大丈夫也!精忠報國的岳飛感嘆過:“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教導我們時光飛逝,應發奮向上,不要辜負青春的大好年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愛國文人的形象。在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中看到他的豪邁,樂觀。在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看到他關心天下百姓,不惜犧牲自我的愛民精神。抗金英雄辛棄疾,其詞道出了滿腔憂憤,一世絕望:“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他的一片忠心讓人動容,只可惜壯志難酬!這么多優秀的詩篇,怎能不流傳萬世,名揚千古呢?那么我們怎能讓如此佳作在我們這一代斷了傳承呢?
我們自小讀詩誦詞,卻只機械地讀,木偶似的背,忘了我們因何而讀!詩詞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華文明。
每首詩詞都是一個故事,每個文人的詩詞都自成一個世界,我們怎能不被吸引,陶醉其中?
讓我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在喧囂的人世間,靜靜地體會詩詞的魅力;讓我們擁有一顆誠摯的詩心,用心去熱愛,靜靜地行走在這平平仄仄之中……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4
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各位前輩,各位小朋友們:
大家好!(向與會人員鞠躬)感恩這次大典的舉辦者和主持人,給了我這次匯報、學習、歷練的機會!(向籌辦者鞠躬)
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位傳統文化學習傳播、經典誦讀力行的受益者。去年在這里,我向大家匯報了《現代人傳承儒學的意義和方法》,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這幾年來學習、推廣傳統文化、誦讀力行圣哲經典教誨的點滴心得。
自07年以來我和孩子們一起,在王老師的讀經教育理念支持下誦讀以儒家《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家《老子》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按照經典的教誨“克己”、“克念”的要求,一路走來,可謂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辣!總起來說,可謂受益匪淺。
首先,和老師講得一樣,通過和孩子們誦讀經典,我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
圣人教導我們:“克己復禮為仁”、“克念作圣”、“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這些理念讓我改變了以前做事的心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脾氣不再暴躁,開始反躬自省等等。正是這些改變,讓我的家庭戰火漸漸熄滅,挽救了我瀕臨破碎的家庭,給孩子的成長營造了比較和諧的家庭環境;也正是這些改變,讓我對自己的命運不再有抱怨、嗔恨,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感召來的,只有從自己的內心真正改變開始,從自己的點滴行動無怨無悔的改變開始,做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真的,傳統文化所承載的圣德智慧,學了以后,相信;體解圣人心愿放下個人利益、顏面,發愿和圣人一樣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大同不至,誓不停息,死而后已!;《論語》中曾子教導我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立大志向,知難而進,永不停息,是行,信、愿、行三者具矣,在圣人圣德圣慧的庇蔭護佑下,我想我們的生命一定會大放光明,價值倍增!感恩老師的引導,感恩圣人留給我們的圣德智慧之作!
再有,以前我是一個心理素質極差,信心極為不足的人,三個人一起都不會不敢大聲致詞,看到別人激昂慷慨的演說羨慕的不得了,當快輪到自己的時候,心里就怦怦跳,上臺后,本來準備充足的內容卻什么也說不出來,通過和孩子一起讀書,我有了信心和內容,我竟然能夠當著這么多人引經據典,這大概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吧!再一次感恩老師的引導,感恩圣人留給我們的圣德智慧之作!
其次,是通過讀經典孩子們的變化。
別人的孩子看電視、玩玩具、打游戲、看動畫的時候,我要求我的孩子和我的學生是要讀書的,時間久了,我的孩子和家長聽話的學生讀書的時候和別的孩子看電視、玩玩具、打游戲一樣愉悅,一樣投入。只要有文字、有書的地方。孩子們很快就會靜下來,沉浸其中。這大概就是“志于道”的樂趣,大膽的比對一下,這大概就是復圣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狀態和境界吧!這種狀態,學習和成才還用擔憂嗎?智慧的家長們,有緣到場的朋友們,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毒品——電視、游戲、肆無忌憚的玩耍、看動畫,就像毒品一樣侵蝕著我們孩子的心靈,我們的孩子欲罷不能,就像有煙癮酒癮一樣,很痛苦——不要再讓孩子一時表面愉悅,一生空空碌碌無為了!今天讀圣賢書,好像苦了一點,可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雖苦亦樂,雖嚴,是真愛呀!
另有今年暑假,我們全日讀誦論語,力行弟子規的經典共學班吸引了大中小學生20余人,一個月下來,孩子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甚至逆反,由于寄宿,最終適應下來,浮躁的貪欲,自我意識大大減少,繼之而來的是彬彬有禮的儒雅風度和靜下心來專心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們所說的讀書,是口誦心惟,是熟讀玩味,念茲在茲,浸入心靈,見諸言行。所以,朋友們,及早為之,及早受益,事半功倍!
還有,就是在推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北京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北京華藏圖書館、以及安徽廬江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種子老師、孔夫子后人孔先生、圣城曲阜儒者聯合會段會長等等各界人士的無私幫助,讓我體會到了“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鄰”的圣言真實不虛!當然,我們也遇到了很多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嘲諷,老子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明白:這是很正常的,這也正印證了曾子講得“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的圣言量!天下實現仁愛、德治、禮制,是孔夫子的理想,也是每一個有血性的人應該有的理想,可以講,這個理想是無限量的大愿,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有人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說:“人心不古古亦然,古代不也有大舜的繼母、父親和弟弟、也有閔子騫的母親、也有盜跖嘛?”而且我敢說,未來,只要有人類,就一定會這樣,這也正是一代代志士死而后已的不竭動力所在,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繼義無反顧的為之努力。學習推行圣賢經典教育永無止境,有智慧的人們,想讓自己和后代生命潛力發揮極致的人們,義無反顧的加入進來吧!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問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朋友們,現在您怎么想的,孔夫子所愿看到的他的血脈傳人、和志向傳人應該都是上士!子曰: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說:聽到了正義的道理,卻不能馬上實行,身上的缺點也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孔子還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謹以此言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老子《道德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學習體會告訴大家,與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勵,促進我們高職教育深入發展。
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習《道德經》,對于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道德經》里的道指的是規律,道家認為“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規律,然后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道家對規律的認識,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意義,仍然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對規律的科學認識,從小的方面說,對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的方面說,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義是,不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后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們學習老子這句話后,在與別人交往時,不能以自己的原則去判斷別人,然后決定是否與之交往;而是在積極與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學習的同時,也要與不善之人交往,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為善人。如果我們的社會真能做到這一點,將是一個和善社會,給每個人帶來無窮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是《道德經》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也是被人們廣泛傳誦的。它告訴我們,任何偉大人物的成長,任何偉大事業的成就,都是從細小做起,要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不斷耕耘。任何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人生價值,就必須記住老子這句話,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認認真真學習,兢兢業業工作,朝著既定目標,一步一步邁進,那就能干出一番事業,不虛度人生,實現輝煌。
各位領導、老師們,教師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成長前進的領路人,身為教師擔負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所以,在當前中央號召加強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中,我們教師要靜下心來,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要多學習《道德經》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提高自身素質,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6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一直到今天的人類文明,無一不證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精神血脈,這個民族也將趨向滅亡。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更是時不我待的需要。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共建精神家園,要從我做起從小抓起。從一年級開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閱讀了《中華上下五天年》了解了從夏商周一直到民國跌宕起伏的歷史,歷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國為什么是文明古國之一,知道中國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對中華文化產生了興趣。
二年級時開始背誦《三字經》。《_規》里面講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師長之道,兄弟相處之道,朋友相處之道等等君子處世之道。以及我們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態。,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讓我領略一番中華五千天年歷史文化積淀的魅力。接著我又閱讀過《論語》。《大學》和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讀本,雖然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但從里面能學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濃厚底蘊和內涵!
傳統文化曾一度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沖淡,所幸的是現在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比如我們的小學課本就增加了《傳統文化》和《經典閱讀》課,這樣對每個孩子都進行了《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大大激發了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很多電視臺都推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如《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都讓參賽者和觀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能厚的興趣,不自覺的翻開書籍和字典查閱。
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伴隨著濃濃的春意, 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四月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踏青、掃墓,祭祀先人、祭祀先烈,這些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傳承,其中無不寄托著后人對先人的哀思,無不寄托著后人對先烈的追悼。
對于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余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為國為民,舍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里,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于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匯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傳統文化主題的演講稿篇8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有白蛇與許仙真摯的愛情,有秦皇與漢武雄霸的才干,有嫦娥與萬戶偉大的夢想,有唐詩與宋詞不盡的哀怨。中國繼承大禹治水的智慧才華,愚公移山的鍥而不捨,運用女媧補天的精神與盤古開天闢地的膽識譜寫了中國古文化的傳奇與美麗,留下了彪炳千古的燦爛文明。
從“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杭州西湖到世界屋脊上莊嚴神圣的布達拉宮,帶給我們的是那無限的神往;從山水到國畫,從漢字到書法,帶給我們的是那不盡的贊嘆;從麻布到絲綢,從笨重的泥陶到精美的瓷器,帶給我們的是那千年榮耀的“China”。
我曾癡迷于少數民族的服飾,它們古樸典雅而又各具特色。在苗寨中,人們依然保留著手工制衣的習慣。她們用臘染的技術以黑色為底,以粉紅、青色、白色等顏色為衣服配上花紋。姑娘們穿上這種衣服,更顯出她們的嫵媚溫柔,小伙子們穿上這種衣服,會愈發精神俊朗了。他們閒話自在,毫不遜色于國際時裝周上的模特。
而如今,為什麼這個枯于野火卻長于春風的漢文化得不到發揚?它們像長城的方磚一樣方正敦厚,像黃河一般的雄壯悠遠,卻屢屢受到韓文化的衝擊,難道是韓國文化優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文化嗎?我不甘心,我們需要的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楚人早朝的熊圖騰崇拜,同樣為韓國先民所景仰尊奉;《楚辭》中的千古絕唱,也反映在韓國最古老的詩歌里;每年五月端午,中國人吃粽子、賽龍舟,祭奠屈原,韓國江陵也舉行盛大的農耕祭祀活動——端午祭;江陵、襄陽、漢陽、漢江、洞庭湖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地名也出現在韓國的地圖上……這些現象僅僅是離奇巧合嗎?打開塵封的歷史,韓文化與中國文化究竟又有什麼淵源呢?
我們應該崇拜韓文化嗎?對于韓文化,中國文化是否就要不由自主地為之傾倒嗎?那麼,這樣與被外國入侵中國領土又有什麼區別了?與其遣責韓文化的軟入侵,倒不如去發揚光大中國五千多年燦爛的歷史文化,畢竟東亞文化的根在中國!
一千前我們遙遙,一百年前我們一度落后,在這繼往開來的新時代,我們必須重新認識中華文化,準確定位,發掘弘揚具有普世價值的中華文化,使之風靡世界。到那時,中國,我將再次為你而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