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優秀8篇)】,供你選擇借鑒。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1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2
另外,《論語》中還有另兩處相關的記載,我覺得更為重要。一處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覺得,這一段語錄對我們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誼是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還要使自己能群,能讓人接受。要做到這一點,恭敬有禮是基本的條件。
此外,這段話還擴大了選擇朋友的范圍,提出了與人交往應有的氣度。我覺得子夏是相當有胸襟的。當一個人能夠自立于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么人不能容我成為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于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么人不能成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點可以和另一處對讀:子夏之門人問交友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3
在寒假里,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無窮。
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干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干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么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后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讓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論語》中的很多詞都變成了現代常用的成語,比如“巧言令色”就是從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以仁”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學習《論語》,并且去深入體會。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4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日,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齊,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此刻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此刻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5
春節之中,從當當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
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說》又到《論語別裁》,值得靜心閱讀的書籍。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說國學可以治抑郁癥,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說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系,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于佛學的教化。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揮,造福后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6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此刻人眼前,是什么文章這么精煉,表達又這么生動、形象呢?不明白?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于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僅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我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當感到無比歡樂與榮幸,我們能夠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應當堅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明白了怎樣學習,我明白了該怎樣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7
仔細讀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李澤厚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它不是簡單地對經典做出字面上的訓估與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學”的對話體里分離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前者成為個體的生活意義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創化性成為現代政體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心靈幸福才是真正實在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煩惱,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動爭取,還需要正確的心理。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篇8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