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心得隨筆
詩經心得隨筆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詩經心得隨筆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詩經心得隨筆(優秀8篇)】,供你選擇借鑒。
詩經心得隨筆篇1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
詩經心得隨筆篇2
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與酸楚一讀《周南.卷耳》
這是一首結構很特別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節,用第一人稱,唱出家中妻子的無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妻子挎著淺淺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許久都不滿筐。為何會這樣?因為她的心思并不專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長久未歸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邊上,放下淺筐,呆呆地望向路的盡頭,希望能看見丈夫的歸來。
第二部分卻有三小節,也用第一人稱,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艱辛和無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岡”、“陟彼砠矣”,突現出遙遠的歸途山高路險、阻隔重重。
“我馬虺頹”、“我馬玄黃”,強調馬已跛足并已呈現病態,只能掙扎而行,這是無休無止、強行趕路的必然結果。
“我馬瘏矣”、“我仆痡矣”,終于,病馬躺在路旁,勞累過度的仆人也無法邁步(這時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同樣疲憊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澆愁,反而激起更強的思念和更濃的悲傷。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現了六字、五字的句型,為的是強調那種無力后的無奈,那種無助中的辛酸。
特別的結構分出兩個彼此獨立的聲部:
夕陽西下的土路,一個失望的女聲滑落在草叢深處。
暮色漸濃的山道,一個無奈的男聲回蕩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卻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卻常常天涯各一方。
兩個聲音遙相唱和,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雙雙穿越歲月的塵埃,在我們心中回蕩。
詩經心得隨筆篇3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后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辭》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托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采摘下來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這里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什么草兒不枯萎,哪兒有一天不奔波。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憂中有了憤,堪堪亂世,人不如草木。草木還有春來發新伢的機會,我離開家鄉離開你,卻可能再也不能回來。生長在《詩經》中的草,因了我們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書本的字里行間伸展出每一個葉片,郁郁蔥蔥,蔓延過我們荒蕪的心田,為我們充當最恰當的精神食糧。
詩經心得隨筆篇4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隨著手中的頁數緩緩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陽光,輕拂的柳葉,還有聽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萬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風兒的輕撫,雖有槍林彈雨中的煙火,卻少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的思緒,卻淡去了那一份嬌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再也熟悉不過的詩音,短短幾句,卻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對少女的傾慕。河水細流,荇菜參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緒,道出了翻來覆去的掛牽。“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轉眼,又是那堅貞的女子在捍衛愛情。誰道紅顏嬌弱不已,耳邊,是她那誓死的決心。
硝煙漫天,烽火連連,又有誰知叱咤風云的背后,卻是深深的無奈,深深的思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誰在刀槍鎧甲之下,腦海中浮現出妻與子的笑顏。只愿棄甲歸田,與你漫步庭間。
輕輕翻著這一張張的頁碼,轉眼間,眼前,不再僅僅是那濃濃的親情,愛情,字詞深處,卻是那對時事的評價,對人的贊美,以及那處于統治者壓榨下的哀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跡的珍重,愛惜,是對那些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官吏無盡的贊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風伐檀》卻又用著那聲聲的哀怨喚出了他們的不滿,在那腐敗的社會,在那只會搜刮民脂民膏的社會,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慘遭剝削,卻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換來的只是這深深地呢喃,嘆息,指責,無奈!
詩經,一本不滅的書,她似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贊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無奈。她,擁有著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麗,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麗的小河,在人們心中緩緩的,流淌!
詩經心得隨筆篇5
《詩經》是一枚月亮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么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么《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里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復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艷,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后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詩經心得隨筆篇6
《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305 首詩,按內容可分為“風”,“ 雅”,“ 頌”三部分,“ 風”和“雅”更貼近普通百姓,其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稱《國風。秦風。蒹葭》。全詩共有三段,皆以起興開頭。
全詩描繪了一位年輕人為了追求河那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蒼茫,白露為霜”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無須過多的修飾,就能讓人遐想萬千。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時地點出了年輕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時暗示路途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道路且長”表明了追求過程的艱辛。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出了年輕人認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尋“伊人”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但年輕人卻始終執著地前進著,一種被稱為愛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給予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因為心里有你,再大的風雨也不畏懼,因為心里有你,苦一點也愿意,愛情的力量總是不可估量,它能夠讓你傾盡全力,即使失敗也不后悔。
如果僅僅是為了贊美愛情,那么此文不寫也罷,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為夢想,目標嗎?這是望深層次想,拋開表面的愛情來看,又有哪一點不吻合呢? 夢想總是在彼岸,總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條追夢之路,即使路上滿是荊棘,即使伴隨你的常常是狂風暴雨,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進的動力依然十足,有這些就足夠了,它不會讓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擁有它們,你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嗎?
這是《蒹葭》給予我的啟示,而《蒹葭》又僅僅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研究每一首詩的內涵,取其精華,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有些人認為學習古代文化會讓國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除去科技的進步外,對比古今作品,反倒覺得很多現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幾十字古文,現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靜不下心來,使得傳統的中國文學底蘊正逐漸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閑時間多讀一讀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名家作品,讀一讀真正的中華經典。
詩經心得隨筆篇7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于晚近,則此調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見。據胡先生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為魚鷹,胡先生認為魚鷹不在河州地區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為傳說中的動物,或被認為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說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于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布于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17年前后,它在山東地區最后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為“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為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復雜的一個混合種群。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為“嘉蔬”,既可用于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結隊地去采摘。
《詩經》中的“谷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長,《邶風;谷風》描述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風》中描述的“習習谷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詩經心得隨筆篇8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媯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再看看,詩經里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著傳,后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