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什么風俗
中秋節有什么風俗?中秋節就像春節一樣,許多人會回家與家人一起過節。即使是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家,也會通過月餅、賞月亮來寄托對家鄉的相思之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中秋節有什么風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秋節有什么風俗
1、吃月餅
據現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其美味可想而知。
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3、賞月
賞月來源于祭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才盛行開來。待到宋時,便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宋人賞月多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可見,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5、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觀潮記載表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6、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一種泥塑玩具,人形而有兔嘴兔耳,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如今,很少在市面上見到兔兒爺了,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
7、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這種中秋活動稱為“走月”。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8、偷蔥偷菜
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這是說,中秋夜,如果未婚少女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
9、吃鴨、螺和芋頭
在八月十五這天,我國云南的仫佬族鄉親有買餅子、殺鴨子歡度中秋節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以游村賣糖動員鄉親殺番鬼佬的賣糖佬一家三人,同時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斗爭。此外,中秋前后,田螺肉質特別肥美,人們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因而,在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中秋節吃芋頭有辟邪消災的寓意。
10、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在中秋佳節,民間自古有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之夜,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中秋賞月傳說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忠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理想功利要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味俞益濃重,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削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看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次要形狀。因而,“官方拜月”成為人們祈求康樂和幸福的一個機會。
在現代,則有“秋暮夕月”的風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相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順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聚月餅。切的人事后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同,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是紀念誰的
有個說法是紀念嫦娥,也有的人覺得是為了紀念后裔,傳說當時天空有10個月亮,后裔射下了9個,這才讓中華大地溫度適宜,也有人說中秋節并不是為了紀念某個人,而是為了慶祝豐收。每年中秋節都是大豐收的時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而有了中秋節,中秋節即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節的只要意義其實就是兩個,分別是團圓和豐收。中秋節對于我國的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僅次于春節。在中秋節的時候,遠處的人們會選擇回家團聚,跟家人共同度過這天,是一個很適合增加彼此情感的日子。另外,中秋節還承載著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是對新生活的希望。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起源的說法可能是比較多的,有一種是說中秋節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在《禮記》上有所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里說的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再后來才開始逐步傳到民間。另一種說法是跟農業相關,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就把這一天當做是一個節日,用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